//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同時也有5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家跳島遊—72歲梅窩菜農靠搭橫水渡長洲賣自耕菜40年 坪洲居民發起四離島生活節了解島民生活:唔係嚟打卡就算 有幾個坪洲街坊 ,沿着橫水渡連結長洲、梅窩、坪洲及芝麻灣四島,召喚島民與藝術家,辦了個具備藝術活動及文化展覽的導賞團,一連三日的「船到橋頭生活節」。想將各島獨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島民趣事帶...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GOtrip 旅遊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公共藝術展現正舉行🔥詳情👉🏻https://www.artmacao.mo/2021/cn
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嘅公共藝術展今年以「幸福技術」為主題,鼓勵我地思考追尋幸福嘅意義☺️藝文薈澳今年以精心策劃嘅視覺及跨媒體藝術,將唔同國家嘅創作散佈喺社區四周🎭市民喺街頭不同角落亦可以隨處欣賞藝術作品。公共藝術展一共邀請左6位嚟自世界各地嘅藝術家,喺澳門公共空間展出多件特色藝術品。包括《脈輪》、《聚》、《全球城》、《向澳門學習》、《想念你》同《太陽船》。
🎨藝文薈澳2021主題:因創造而美好🎨
📍《脈輪》呈現人體精神力量嘅中心。
📍《聚》讓觀者可以從仰望作品嘅過程中產生敬意,進入一個非世俗嘅精神世界。
📍《全球城》透過「一個地球村」嘅概念,展現人類生活嘅不可分割性。
📍《向澳門學習》演繹出一張生動嘅澳門城市全景圖,透過分明線條同色彩繽紛嘅特色地標,旨在向澳門嘅建築、文化同藝術致敬。
📍《想念你》傳遞要勇敢自由地追尋愛嘅概念。
📍《太陽船》係探討 「移民」嘅作品。描述人類喺地球上無盡同相互聯繫嘅運動,只為尋求美好嘅生活。
公共藝術展絕對係一場豐盛精彩嘅心靈視覺盛宴🤩欣賞美妙藝術裝置嘅同時,透過同藝術家喺街頭嘅思想交流,相信我地心靈都會得到治癒🥰
#感受澳門 #experiencemacao #安全宜遊 #魅力澳門 #藝文薈澳2021 #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ArtMacao2021 #公共藝術展 #GOtrip_JM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家跳島遊—72歲梅窩菜農靠搭橫水渡長洲賣自耕菜40年 坪洲居民發起四離島生活節了解島民生活:唔係嚟打卡就算
有幾個坪洲街坊 ,沿着橫水渡連結長洲、梅窩、坪洲及芝麻灣四島,召喚島民與藝術家,辦了個具備藝術活動及文化展覽的導賞團,一連三日的「船到橋頭生活節」。想將各島獨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島民趣事帶給大家。不過疫情反彈,原定於12月4日至6日舉行的活動延期,我們先來個跳島前哨,看看島民是如何生活的。
阿傑六年前搬入坪洲,開了賣雜貨小物的「陸日小店」,太太May是公共空間研究員,兩公婆跟藝術家阿俊發起「船到橋頭生活節」。其實島民喜歡安靜的生活,他們未必喜歡變化,想變的都搬到市區生活去了。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04/GBFIQGXH7RCMLGNQTRVNLWDLKY/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離島 #梅窩 #長洲 #坪洲 #芝麻灣 #船到橋頭生活節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vsg4otMRwo/hqdefault.jpg)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蔡文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文旭表示,10/25到中正路參加「秋月雅集茶會」。李老闆感慨隔壁60年老店「喬太百貨公司」於10/1起關門。因不想看到這個街廓持續沒落,希望有人來中正路走動,所以舉辦茶會。他説,人的足跡有肥,有人潮才會有商機。
李老闆指出,民生北路至忠義街路段的中正路過去有32家店營業,目前只剩13家(40%),有的還半做半休息,語氣中充滿無奈。
李先生斜對面的黃小姐,開了一家藝文空間,也是硬撐著。她很關心中正路未來的發展,所以找大家一起去開會,希望知道市政府對中正路的未來有何想法。可見中正路的店家都期盼市府能夠活化二通。
過去台中市老市區也慢慢沒落,因此市府成立「台中地方創生中心」。以中西區的舊城區為輔導示範,協助探索新事業進駐來創造生機。市府將荒廢已久的舊第一銀行2樓改造成辦公室及公共空間,舉辦研討會、活動。2014年林佳龍市長整治綠川和重新規劃大台中車站,4年後店面增加了238家,讓中區商圈復活。
文旭建議市府參考台中的作法,先在二通設立「創生基地」,建立平台來媒合有意創業的年輕人進駐二通。更可規劃如何讓文化路的人潮走進旁邊的第一、第二商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piGg_0APWk/hqdefault.jpg)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新北 首座異地重組 #百年歷史建築 #五股守讓堂 華麗新生!不再只是古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借書、喝咖啡,創造更多守讓堂的新記憶。
五股守讓堂建於日治大正6年(1917年),見證了 #五股 地區的歷史發展,也是當地重要的歷史地標。民國96年為配合 #五股交流道 改善工程,拆遷重組⚒,終於在日前完工,成為 #新北市 首例文化資產拆遷重組工程,也是第一個將歷史建築打造為連結市民藝文生活與在地學習的公共空間案例。
重組後的守讓堂活化再利用,不僅有播放影片的多功能教室「伴山學堂」、提供咖啡與茶香的閱覽室「三讓文房」、提供民眾親臨體驗的「藝遊工坊」,還有多元化的展覽空間等,未來將辦理與社區結合的在地知識學及藝文系列活動,期許成為五股在地居民終身學習的多元運用空間。
#侯友宜 #新北在地 #安居樂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TSYsOf_O2Q/hqdefault.jpg)
公共空間 文化 在 文化創意新苗栗- 桃園機場為妥善利用公共空間,結合觀光、藝術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桃園機場為妥善利用公共空間,結合觀光、藝術、文創元素,協助宣傳台灣在地文化推廣,今年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於第二航廈機場1F入境大廳推出六大展示櫥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