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02年前的今天 大分事件
「大分事件」起因於日治時期日本欲將長期居於中央山脈的布農族人遷移下山,雙方衝突日益劇烈,導致布農族人襲擊大分駐在所,將12位日警全部殲滅,歷史上稱之為大分事件(1915年5月17日)。而布農族人前後武裝抗日18年,也成為台灣最後歸順蕃。
大分駐在所於今八通關越嶺東段上,而前段的瓦拉米步道為山友所熟知,走進瓦拉米古道前不妨了解一下它的故事,對照沿途看到的歷史遺跡,會更有收獲喔!
*走在歷史的記憶上,八通關日古道→https://goo.gl/xbsuho
*按手機右下角LINE鍵,分享給朋友!
(圖/林聖賢)
#健行筆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90的網紅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紀錄版本:https://youtu.be/3cjVPKt9Ylw 歡迎提供你心目中最愛的山,我們會列入拍攝優先喔~~請在下方留言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全長約14公里,坡度緩、視野佳,步道沿著拉庫拉庫溪谷而上,具有亞熱帶至寒帶特色的完整生態體系,蘊育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可...
八通關越嶺東段 在 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紀錄版本:https://youtu.be/3cjVPKt9Ylw
歡迎提供你心目中最愛的山,我們會列入拍攝優先喔~~請在下方留言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全長約14公里,坡度緩、視野佳,步道沿著拉庫拉庫溪谷而上,具有亞熱帶至寒帶特色的完整生態體系,蘊育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可分成前段「步道口─山風瀑布」、中段「山風瀑布─佳心」及後段「佳心─瓦拉米山屋」;遊客和親子家庭可步行至前段或中段,為一般健行步道;後段需辦理入山(園)證、較適合有中級山或負重露營經驗的山友,屬於中級登山步道。
沿途會經過五座吊橋和多處駐在所遺址,其中山風二號橋的橋頭石墩仍保留日據時期的水泥建物,駐在所遺址之一的「佳心」設有氣象站、浴廁、洗台、涼亭、露營平台等設施,展望極佳,可遠眺玉里山、卓溪山及拉庫拉庫溪谷景緻。步道終點的「瓦拉米」也是駐在所遺址,建有一太陽能山屋,提供鋁製通舖床位,供水便利,可自行烹煮。瓦拉米步道若要走完全程,最好規劃二日以上,住宿山屋一晚,隔日再返回登山口,時間若充裕,還能順遊南安瀑布、南安遊客中心、安通溫泉和花東縱谷一帶。 (引自健行筆記)
#八通關越嶺東段
#瓦拉米古道
#佳心駐在所
#山風瀑布
八通關越嶺東段 在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約27公里位置,坍方危險.... | By 玉山國家公園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八通關越嶺 道東段約27公里位置,坍方危險. 八通關東段 約27公里處(抱崖山屋往瓦拉米山屋,距抱崖山屋約300公尺處),土石坍方造成路基被淹蓋無法通過, ... ... <看更多>
八通關越嶺東段 在 [轉錄]日據時代八通關越嶺橫斷道路- 精華區sttmountai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作者: sometimes (隨喜)
標題: [轉錄]日據時代八通關越嶺橫斷道路
時間: Fri Aug 7 01:01:30 1998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發信人: blacksmith (仔仔) 看板:Mountain-Hiking
日期: Thu Feb 26 02:27:11 1998
標題: 日據時代八通關越嶺橫斷道路
日據時代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一、沿 革
日本於明治28年(1895年)據台,初時僅佔領台灣西部,第二年才逐漸控制東
部地區,其採用的方式是懷柔政策,利用清朝原有的通事以管理東部山胞。並於
明治29年9月,派地區,蕃社的概況與資源。當時由日本陸地測量部繪製的「台
灣全圖」,山地部分除了玉山一帶外,其餘地區均略而不繪。
直到明治39年,台灣全島局勢完成安定,日人始有餘裕從事山地部落的管理
與理蕃道路的開闢。
日人鈴木作太郎在其「台灣蕃族」一書中提到,開闢理蕃道路的目的是(一)
配合隘勇線的前進,也就是幫助平地人拓展開墾地,向山區推進;(二)廓清蕃地
,對於不肯順服的部落,予以清剿;(三)山地資源的開發,如製腦、森林、礦產
的經營。
因此日人於明治42年6月,開始整修清朝八通關古道東段部分,並設置阿桑
來戛及大分等駐在所。
至於八通關古道西段,東埔至大水窟的山區,因為本來就沒有部落,故未曾
整理。
明治43年,日本台灣總督府政部警察本署測繪的五萬分之一台灣蕃地地形圖
中,已標示內茅埔社、楠仔腳萬社、和社、東埔社;而在拉庫拉庫溪北岸標出塔
爾那斯、那那托克、亞宋、伊博克、馬西桑、阿波蘭、塔洛木、阿桑來戛、異祿
閣、卓溪、巴巴夫爾等11社;南岸標出塔達芬、闊闊斯、耶西洛、烏賽克、大分
、夢娜邦、伊霍霍爾、喀西帕南、佳心、哈比等10社。
地圖的繪製雖不是很精密,但由道路及部落的標示,可看出此時已完成中央
山脈第一次大規模的地形測量,可視為開闢八通關越嶺道路的先期作業。
大正四年(1915年)拉庫拉庫溪南岸發生了三次警官駐在所被襲事件:2月23日
,大分駐在所一名日警被殺,日木警察部隊緊急增援守備。
(一)5月12日,喀西帕南駐在所被來自南橫新武呂溪一帶的布農族100人,
乘夜襲殺日警10人,並放火燒掉駐在所,這就是有名的喀西帕南事
件。
(二)5月17日,大分駐在所被襲,日警12人慘遭馘首,這是所謂的大分事
件。當喀西帕南事件及大分事件發生後,日本警察依靠北岸各社頭目
的掩護,不敢自大水窟西出東埔求援,而從那那托克社北向郡大溪,
經郡不蕃社下山。
因此,大分事件發生後,日人雖緊急封閉了八通關道路,但謀求開闢一條橫
越中央山脈且能在日警控制下的警備道路,是非常需要的。
大正7年(1918年)8月2日,花蓮港廳為解決「未歸順蕃」的反抗,及勘查八
通關越嶺道路的預定路線,由玉里支廳長率領警部7人,蕃人30人,自玉里出發
,越卓溪山稜線,過阿桑來戛、阿波蘭社,爬阿波蘭山展望南岸喀西帕南社及北
岸異祿閣社,涉馬戛次託溪上游,過馬戛次託山西腰至馬西桑社,與蕃人談判,
使其同意開路。
之後,再上大水窟,至八通關,北走郡大溪馬西太倫社下山,於8月14日回
台北。
文獻並沒有提到當初何以沒有按照計劃走到東埔?猜想可能是陳有蘭溪水漲
,而清朝東埔至八通關路線不明。
大正8年6月15日,南投廳自楠仔腳萬起開路,以十二萬四千九百四十九日圓
,於大正10年3月31日,完成至大水窟10萬29町(42.43公里)路程。
東段由花蓮港廳於大正8年6月10日動工,自玉里起,以十七萬四千八百四十
六日圓,於大正10年3月31日,完成至大水窟21里7町(83.23公里)路程。
其中東段部份,曾於大正8年11月10日,遭受蕃人攻擊,死傷11名工人,之
後,日警增派53名警察帶槍沿線巡邏。
道路開闢同時,並在沿線重要據點設置駐在所三十餘處,共用建設費七萬三
千四百日圓。
八通關越嶺道的開闢雖然艱辛而費時長達一年九個月,但花費並不算多,主
要是當時利用了蕃社的義務勞役,以及平地保甲的義務勞役,加上軍警人力的動
用,使得費用大幅降低。
越嶺道開闢完成後,日警於越嶺道西段,南投廳的部分,設置了楠仔腳萬監
視區及觀高視區,分別管轄以下的駐在所:
(一)楠仔腳萬監視區:內茅埔、楠仔腳萬、東埔、轆轆(樂樂)、對關等五
個駐在所。
(二)觀高監視區:觀高、八通關、新高、巴奈伊克、秀姑巒、躑躅山、南
(米那米) 、州廳界、大水窟等九個駐在所。
當時道路狀況極好,所有日用品均以二輪手推車運送。
昭和5年6月,日本「新高拓殖株式會社」自水里近郊「社子」起,修築輕便
台車道,沿陳有蘭溪至「東埔發著所」(目前東埔四鄰),再由「秋田製材株式會
社」,另築台車道通至沙里仙溪秋田製材所,以取得當地的檜木,東埔四鄰前之
步道,改由台車道取代,因此,一般人把東埔視為八通關越嶺道的起點,而不再
提及楠仔腳萬段道路。
民國34年,日本戰敗退出台灣,八通關越嶺道也因颱風、地震使路基嚴重崩
毀,山胞們打獵時都改走陳有蘭溪底。
至民國38年,彰化縣溪湖人林灶等人,雇工修復越嶺道,並在對關及觀高之
間,設立一「中繼站」,用以補給中央金礦及白洋金礦的開礦所需。越嶺道雖可
行走,道路狀況已無日據時代良好,不但物品均需以人力肩負,每逢雨季道路均
崩坍難行,而需冒險改走陳有蘭溪溪床下山。
民國40年左右,政府以治安問題,派員燒毀八通關越嶺道沿線駐在所。
民國50年以後,台灣登山風氣日盛,八通關越嶺道成為攀登秀姑巒山、馬博
拉斯山、大水窟山、尖山及玉山群峰等有名高山的重要路徑,越嶺道因此能維持
相當程度的暢通。
及至民國74年,玉山國家公園成立,積極改善越嶺道路況,使其成為老少咸
宜的大眾化健行路線。
二、 沿線駐在所簡述
(1)東埔:東埔社原指東埔一鄰,其全名為(TAKE.TONPO塔克東埔,TAKE是布農族
語「社」之意,TONPO則為曹族語「斧頭」)。東埔社之布農族來自郡
大溪西岸的哈達朗社。
日本昭和8年5月(1933年),日人以彩虹瀑布下方的耶拉烏散社有泉質優良
的溫泉,於是花費六千日圓建設了「東埔警察溫泉療養所」(又稱東埔山莊),
並把沙里仙溪下游的「屋不那爾」社布農族遷移至此,此後部落漸盛,形成目
前的東埔二鄰及五鄰。
(2)樂樂:布農族稱駐在所之地為ORIT(歐利多)意為「山枇杷」。樂樂駐在所附近
,原本並無山地部落,日人在此廣植櫻花,每年四月有賞大會。並開闢
一條小徑抵陳有蘭溪底的樂樂溫泉。布農語LAKU LAKU(樂樂)之意即為
「溫泉」。
(3)對關:布農山地名TAIKAN(泰崗),意為「道路轉角之處」,日人用漢字譯音,
地名與地形無關,也與關卡無涉。但是在實際地形勘查中,發現對關下
方的陳有蘭溪谷,是一段極其壯麗的峽谷地形;而對關上游一帶的溪谷
,則平坦遼闊,寬達100公尺;對關成為地理上重要的分界點。
(4)觀高:布農山地名HAHAGUO(哈哈果),意為「低凹處」,因其於八通關山與觀
高山間的平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
觀高西北接東埔,東北接郡大溪蕃社,南接八通關,日據時代重要的警備
道路「中之線」及「八通關越」,以觀高為連接點,因此觀高的地位十分重要。
根據昭和11年的資料,觀高駐有13名人員,並有設備完善的屋舍、酒庫及哨崗。
其駐在所東北方,目前尚留有燒製戰壕及刺鐵線。
(5)八通關:布農山地名BABAHRASON(巴巴拉森),意為「河流」,因為八通關草
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朝修築「中路」時,將原指玉山
的曹族語PANTOUNKUA用來稱此地,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日本八通關駐在所,與清八通關營盤址,並不是在同一個位置,而是在清營
北邊約 120公尺處。由於日本的「新高登山道路」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接,
八通關駐在所成為最好的接待站,因此房舍寬大舒適,分為接待所、辨公室、警
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挑夫專用房舍,並有設備良好的浴室。駐在所計有18人,
由遺址上找到的電話線礙子,知道當時駐在所亦有電話。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警在此設有哨崗、戰壕、瞭望台及靶場
,駐在所前並設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
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從前一度被誤認為是清朝
屯營舊蹟。事實上,大門以夯土牆裝飾,上植短草以綠化之,常見於日警駐在所
,對關、躑躅山、南等駐在所,均可找到類似的夯土牆。
(6)巴奈伊克地名來由不詳。
駐在所位於現今巴奈伊克避難小屋前約100公尺,越嶺道轉彎處上方約23 5
公尺的小平台。巴奈伊克在諸駐在所中鳥地位較不重要,日本據台末期,巴奈伊
克駐在已取消。
巴奈伊克所處的長稜,長滿高大的台灣二葉松,地面厚舖松針,順長稜直下
溪底,則可見到一幅幽深絕美的溪谷景觀。
巴奈伊克附近野生動物極多,調查隊於本次調查中,在八通關遇到一隊登山
隊伍,據其隨隊山胞嚮導所述,該隊前一夜在巴奈伊克捕獲松鼠、黃喉貂等,數
目多達二十餘隻。
(7)秀姑巒:秀姑巒駐在所之得名,來自秀姑巒山,其位置在現今中央金礦之南,
與中央金礦隔一溪澗。
日據時代此地即以產金著名(中央金礦原有稱秀姑巒金礦),因此,秀姑巒駐
在所算是較重要的駐在所。
目前由於攀登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的登山隊伍,都只到中央金礦,而前往
大水窟山、南二段的人又多走巴奈伊克附近的溪底獵路直上對岸杜鵑鞍部,因而
此地久已被箭竹隱埋。
(8)躑躅山:躑躅山駐在所之得名,來自於此山盛產躑躅(一種較小的杜鵑,紅毛
杜鵑),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杜鵑駐在石或杜鵑營地。
躑躅山駐在所的前門與後門,均有夯土牆,其屋後駁坎亦採用人字形砌石,
因此一度也被誤認為是清朝營盤址。事實上清八通關古道根本未經此地,而是從
駐在所下方約50公尺高差,200公尺距離處通過。
當年日本八通關越嶺道,也並不像現在這樣穿過駐在所舊址而行,而是在駐
在所前方約50公尺處即稍為繞至駐壓所下方約3公尺處通過,越嶺道與駐在所間
尚架有刺鐵絲,可見防範之嚴。
調查隊在駐在所附近,找到許多細緻的日本瓷器破片,並有多個來自日本的
面霜空罐,可以想見當年八通關越嶺道暢行無阻,以及駐在所警員、眷屬物質供
給的優裕情況。
躑躅山駐在所展望極佳,且其位置又相當避風,調查隊三、四月間在此地露
宿兩天,未搭帳蓬而不覺寒冷,是極好的營地。
(9)南(米那米):南駐在所之得名未可知,可能指其位置在大水窟山之南?南駐
在所外圍以夯土牆及石砌圍牆,形成一個近似梯形的範圍,雖
然有人認為南駐在所可能也是清營址,但在沒有確實證據之前
只能存疑,因為「南」與大水窟清營址相距僅約2公里,似乎沒
有必要擁有兩個營盤。
調查隊在南駐在所舊址附近,拾獲的瓷器殘片,數目多達百件以上,包括瓷
、瓷盤、瓷大碗、煙灰缸、瓷杯、茶壺、瓷化粧品容器间
甚至有日據時代集集醫院的咳嗽藥水瓶,經鑑定沒有一件是清代遺留物。
南駐在所與躑躅山駐在所一樣,前後大門邊均有夯土牆,當時的越嶺道也里
駐在所圍牆外繞過,並未像現在一樣穿過駐在所前廣場。
南駐在所下方有一條明顯的之字路下降至溪底,路上有數階石階,原本傳說
亦為八通關古道的一部分,經查證:此為駐在所警丁燒製木炭的炭窯路。八通關
越嶺道沿線各駐在所附近,都可找到類似的炭窯,當年警丁的主要工作之一,就
是燒製木炭以供各房間炭爐取暖之用。
(10)州廳界:州廳界並不是常年的駐在所,而是類似檢查哨的哨崗。其遺址在大
水窟水池的南岸,目前尚有可看出長13公尺,寬7.5公尺的地基,
以及四階寬達4.3公尺的台階。
州廳界之得名,來自此處是台中州與花蓮廳的交界點,其地夏季時,漫山遍
野的高山植物盛放繁花,故有「御花」之稱,意謂「野花的群落」。
州廳界的人員來自大水窟駐在所,每年僅三月到十一月有人駐守,冬季三個
月則為空屋。
布農族稱大水窟池一帶為ONIYAP(奧尼亞布),意為「水池」。
三、 八通關越橫斷道路況
有關八通關越嶺道西段的現況,由於此路段已成為大眾化的健行路線,故不
再贅述。
茲就清八通關古道西段與日八通關越嶺道的異同作一比較:
(1)完成年代:八通關古道越嶺道完成於清光緒元年11月(1875年);八通關越嶺
道完成於日大正10年3月(1921年),兩者之間相差46年。
(2)工程進行方式:清八通關古道採單向開路方式,自竹山逐月向玉里方向推進
;日八通關越嶺道則由南投廳楠仔腳萬與花蓮廳玉里雙向開工,至中央
山脈大水窟會合。
(3)步道路線:兩條步道基本上都是溯陳有蘭溪走山腰路至八通關,再沿荖濃溪
北岸、八通關山、大水窟山南邊山腰至中央山脈稜脊大水窟池;只是道
路有上下之分,以及在東埔至樂樂間,古道在溪左,越嶺道在溪右雖然
概略路線相同,但路徑完全不同,而且幾乎完成沒有重疊之處。
(4)築路方式:古道的開路,僅作小規模的探勘,築路的原則是路程近、易開通
、易維護。因此多捨棄迂迴的山腰繞道方式,亦少用之字形路,在地形
較陡峭之處則以石塊或石片砌成石階,並佐以駁坎以維護路基,平均路
寬為6尺(1.8公尺)。
日本越嶺道則因需推拉砲車及補給用的手推車,故道路的定線相當平緩,完
成沒有階梯,(目前越嶺道上少數幾個階梯,部分是山崩改道、部分原本是駐在
所的石階)。因此,道路較長而迂迴,遇峭壁或困難地形,不像清道一樣避開,
而是以人工方式炸開道路或鏟出路徑。
越嶺道的開闢之前,日人已事先作好詳細的地圖測繪與道路定線,因此,甚
至連開路費用二十九萬九千七百九十五圓,也與原先預估的三十萬圓經費,僅相
差二百零五圓。
(5)路線長短比較:古道東埔至八通關段為24.77公里(43華里) 、八通關至大水
窟段為14.98公里(26華里)(註);越嶺道東埔八通關段為17.6公里、八
通關至大水窟段為15.8公里。
前面曾經提到:清道多取近路,寧採石階上下,不似日道由折迂迴以配合小
坡度緩升。那麼何以兩條路線距離長短相差不多,且古道反而較長?主要理由是
因為清古道開路時,必需刻意避開高難度地形,以及為了減少維護工作,而選取
不易崩坍的路線,如為避開東埔斷崖而取對岸路線,為避開大水窟南麓的某些易
坍溪溝,數度採取大幅度的上下坡,均足以使路線加長。
註:此為台灣輿圖之里程。若根據台灣通志稿,則為東埔至八通關20.16公里(35
華里),八通關至大水窟17.28公里(30華里)。
--
* 國立中山大學 West BBS * From: 140.117.166.5 [已通過認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