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Delta疫情反撲 法間接強制全民疫苗接種》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由於Delta變異株肆虐,導致法國疫情再起,病例數激增。
法國總統馬克洪於7月12日宣布多項防疫措施,
1)包括強制醫護等衛生工作者要接種BNT疫苗。
2)為大眾制定新的「健康通行證」,未來想要進出酒吧、餐廳和電影院,都要出示證明,包括接種疫苗證明,或PCR24小時檢測陰性證明。
馬克洪在12日晚間的電視演說中宣布,自8月起,任何想在餐廳用餐、搭長途火車或前往購物中心的民眾,都必須出示「健康通行證」- 疫苗接種證明或病毒採檢陰性證明 - 民眾參加節慶活動、上戲院、看電影,也都要出示這種「健康通行證」。
這是法國政府因應Delta變異株染疫人數激增的策略。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隨即在當日晚間創下新高紀錄。
馬克洪表示:「民眾會理解到,(政府)不是立刻強制接種疫苗,但我們會盡量擴大健康通行證的適用範圍,盡可能鼓勵更多人去接種。」
3)此外,目前免費的核酸檢測將自9月起改為自費,「以鼓勵(民眾)接種疫苗,而不是做一堆採檢」。
4)自9月起強制醫護人員、安養院員工、和其他會接觸高風險人群的醫護工作者接種疫苗,與希臘、義大利採取類似措施。法國衛生部長維宏隨後補充說明,9月15日起,上述工作人員若未接種BNT疫苗,將不得上班,也領不到薪資。
5)法國約有6700萬人口,其中3550萬人已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但近幾週的施打速度減緩。
6)法國認為Delta病毒感染力增強,從1傳三人,變成1傳5人。群體免疫必須全民接種疫苗至八成才能達到。
但這些間接性強制接種的政策引發部分民眾不滿,引發了各大城市民眾在國慶日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統計各地抗議總人數大約1萬9千人。抗議人士不滿相關政策踐踏自由,並且歧視不想接種疫苗的人。
{內文}
在7月14日法國國慶的前兩天,馬克洪罕見地,提前兩天發表電視演說,他沒有選擇愛麗榭宮而是艾菲爾鐵塔,而且重點不是法國國慶,而是變種Delta。
法國總統 馬克洪:法國目前所有可用的疫苗都能牢固地,保護我們免於Delta變種的侵害。它們將其感染能力除以12,並防止了95%的重症出現。這個方程式很簡單:我們接種的疫苗越多,留給病毒傳播的空間就越少,我們就越能避免住院。
這一次他沒有長篇大論,而是長話短說,也沒有提到法國價值:自由平等博愛,而是法國人最在乎的夏天渡假和旅遊。
法國總統 馬克洪:從本週開始將進一步加強,對來自高危國家的國民的邊境管制,未接種疫苗的入境旅客將被強制隔離。7月21日起「健康通行證」,將擴展至所有休閒文化場所。具體而言,對於我們所有12歲以上的同胞來說,要進入表演聽遊樂園音樂會或藝術節,必須已接種疫苗,或最近的檢測為陰性。
馬克洪也沒有忘記法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法國人的最愛:咖啡、餐廳和電影,甚至包括去醫療機構探望親人,健康通行證都將是強制性的。健康通行證將從7月21日起擴及到,所有可容納50人以上的文化休閒場所,違規的客人,將被處以135歐元的罰款,違規的餐廳,則將被重罰4萬5000歐元。
法國總統 馬克洪:因此從8月初開始,健康通行證將適用於,咖啡館、餐館、購物中心,還有醫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以及長途旅行的飛機火車,和長途汽車,同樣只有接種疫苗和檢測呈陰性的人,才能進入這些場所,無論他們是客戶、用戶還是員工。
至於那些將要接待民眾的休閒場所,他們的員工必須在8月30日之前,完成兩劑的疫苗接種。
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實際上來說就是這些場所的員工,最晚要在8月1日接種第一劑,這樣才能在8月30日完成兩劑注射。否則從8月30日起他們每兩天,就要提供一個核酸檢測的報告,如果他們想要繼續工作的話。
日期、時間、地點、罰款,馬克洪以再也清楚不過的指令,來迎戰解封之後的Delta變種病毒,因為這是一場Delta和疫苗之間的賽跑。
法國一週前的單日新增確診為2549例,七天後,單日新增確診翻倍達到4256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評估,按照這個速度,如果不立刻採取行動,8月1日將會達到單日確診3萬5000人。這是將在明年春天競選連任的馬克洪,最後一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夏天。
France Televisions 政治記者 Julien Neny:如果我們只保留整個演說的一句話,那就是「限制未接種疫苗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在幾個月前他是絕對不可能這麼說的。這是對頑固的人們說,你拒絕接種疫苗沒問題,那你就沒有電影院、沒有旅行,沒有餐館,也沒有購物中心。
這一招立即見效,在馬克洪發表演說之後,立刻出現了每分鐘,超過兩萬人次的人潮,衝爆了預約疫苗的網站。
新聞片段:阿雅克肖(科西嘉島)、波爾多、馬賽,都是同樣的劇情。疫苗接種中心擠滿人潮。在土魯斯今天一早10:15
民眾:沒有預約就絕對不可能打到
新聞片段:原來留給沒有線上預約者的60劑,已經一劑也不剩了。
馬克洪宣佈之後不到48小時內,就有超過1700萬人線上登記預約,是一星期之前的整整五倍。
法國疫苗預約網站負責人 Stanislas Niox-Chateau:2/3以上都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上個星期就是如此,不過這也算正常,因為和高齡和健康脆弱的族群相比,他們的疫苗接種順序晚了很多。
馬克洪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宣佈是,強制性的要求醫護人員接種疫苗,成為在義大利之後,第二個對拒絕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處以懲治措施的歐洲國家。
法國總統 馬克洪:我們必須對所有法國人施打疫苗,因為這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徑。第一時間是對在醫院、診所、養老院、殘障機構中的,醫護人員和非醫護人員,以及必須和老年人或體弱者,包括居家接觸的,所有專業人員或志願者,將立即要求他們強制接種疫苗。
法國衛生部長維宏表示從9月15日起,仍然拒絕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將遭受停薪、停職等制裁措施。法國國慶這一天許多城市都出現了,走上街頭抗議強制接種的醫護人員。
新聞片段:在馬賽有上千人走上街頭示威,大多是醫護人員,但也有普通民眾,抗議強制接種侵犯他們的自由。
示威民眾:我不是反對疫苗,我是反對強制接種,我覺得這是可恥的。
示威民眾:我們什麼自由都沒有了,法國人之間會出現分裂和歧視。
示威民眾:自由 自由
新聞片段:在安錫(阿爾卑斯山區)的醫護人員,也呼喊著自由,他們甚至做好了失去工作的準備。
醫護人員:我們準備好要辭職了。
醫護人員:是的。不能以此強迫我們,這裡不是一個獨裁的國家。
除了對於拒絕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祭出了停職停薪的制裁措施之外,對於不肯接受注射的一般民眾,除了醫師處方之外,核酸檢測將要從秋天開始進行收費。
根據最新出爐的民意調查,法國人對於馬克洪所宣布的疫苗措施,反應普遍良好,有58%的法國人表示支持。
法國總統 馬克洪:然後還有所有其他法國男女同胞,數百萬尚未接受任何疫苗注射的人。根據病毒傳播的情況,我們無疑要提出對所有法國人,強制接種疫苗的問題。
對於一向把「自由」,放在「平等博愛」之前的法國人而言,這是一個指標性的強硬防疫措施。
法國哲學教授 Cynthia Fleury:這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但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限制,是否這些限制可以讓所有人,無論如何,儘量讓最多數的人獲得自由。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研究所所長Jean Viard:真正侵犯個人自由的是病毒,是病毒讓我們害怕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敢自由地四處行動。孩子們心靈受到了重創,因為兩年以來,我們不斷對他們談論死亡。那些七八歲的孩子已經戴了兩年口罩,您可想像這在他們腦海裏造成的後果。
放暑假後,全家一起出遊的另一個難題,是要如何處理從六月中,才開始接受疫苗注射,未滿18歲的青少年們。法國衛生部長提出補充的解決方案,以免破壞12歲到17歲青少年的假期,他們的健康通行證,將從8月30日才啟用。
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根據科學委員會主席Delfraissy先生,以及我們負責疫苗戰略的Alain Fischer先生,我們可以提前在,注射第二劑疫苗僅僅一週後,就承認疫苗具有保護作用,而不是兩週。但是請注意這有一點複雜,不過我們可以簡單地這麼說,歐洲部分還沒有完成這方面的協調,我們還在努力,因此如果目前要在歐洲旅行,必須要在完成兩劑注射的兩週之後。(女主播:那在法國呢?)這將關乎很多留在法國的人,有很多人還在等健康通行證生效,如果他們第二劑已經接種了一星期,那他們的健康通行證就OK了。
第二劑施打之後,到底是一個星期,還是兩個星期的抗體保護,才能被視為有效,是一個看似簡單,但牽涉歐洲境內,旅遊限制的複雜議題,同時在對於疫苗接種強制性的處理上,各國目前的意見也相當分歧。
德國總理 梅克爾:目前我們說不希望強制接種疫苗,但我們正在全面推動接種疫苗。在這方面,間接地強制接種疫苗的措施,當然必須仔細考慮。但正如聯邦衛生部長所說,接下來的幾週將專注於推廣接種,然後我們將繼續對此進行討論。
對於疫苗嚴重短缺的台灣而言,很難想像,在極度重視個人自由的法國,竟然必須要用間接的強制性施打,以求達到80%的疫苗覆蓋率,說明了經歷過前三波疫情的慘痛教訓,即使如法國擁有充足的疫苗,面對更為可怕的Delta變種,沒有人敢大意,包括犧牲自由也不再是禁忌。
https://youtu.be/3sLFQmK7uec
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大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不停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是卻很少思考這個方向對不對。
我們總是不停奔波於解決一個個措手不及的難題中,
但是很多時候卻沒有醒悟到,大部分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找到自己的目標──從眼前的格局看見成功者
從你眼前的格局裡,找到你覺得相對而言還不錯的成功者,然後學習他們身上可獲得的部分,當作用以滋養自己的雨露,等你的階段再高一點了,你遇上更大的世界,更有意思的人了,那你的雨露就更加有營養了。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我常搞不清楚,現在考試制度的變革。跟家長們討論,常常講完了又忘了,忘了又請教,請教完又忘了……
最近我記起來了,明年一月,高中考大學的考試叫做「學測」。這一段時間,好幾位家長跟我提到:孩子這個年紀,怎麼可能知道未來一生的方向啊?
我實在也不認為,大部分時間拿來考試唸書的孩子,根本連自己都不一定好好探索,怎麼可能知道瞬息萬變的將來,自己想走或能走哪一條路啊?
所以我找了相關的文章,想給家長參考。這篇文章很長,看完要有些耐心。
以我個人來說,想到人生經驗貧乏的孩子,「興趣」與「能力」也就是僅僅能抓住的兩根浮木了。能力的部分,只能相當狹窄地限縮到考試成績,又或者相關比賽的名次;興趣的部分,則更是模糊,常常還是要參酌成績去考量,因為大部分孩子的興趣可能都還沒機會開發。
即便我曾經在學生輔導中心,進行過生涯輔導。但我很清楚,光是孩子的人生經驗貧乏,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本就沒什麼材料,是要煮什麼菜?
更何況,未來AI時代,根本難以掌握。不是說,AI與機器人,會大幅改變人類工作的樣貌嗎?
好吧,講了幾段文字,好像等於沒講什麼。還是看文章吧,作者的想法或許可以幫一點忙。
祝福各位朋友,從工作中貼近現實,知道從理想的雲端落下常有失望,而這失望很正常!
*********************************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 他們會告訴你無數過來人的經驗,於是我們可以避免走彎路或者減少跌倒的次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盲目的,他們說的都是他們認為對的一切,但是這些建議在你身上是否就能夠成立或者付諸執行呢?“
【文/ 達達令】
1
大學考試的成績出來了,接著要填志願分發學校了,我的表妹身為今年大學考試大軍的一員,第一時間發訊息給我說,姊你幫幫我,我的腦子一片混亂!
於是我趕緊回覆說,你別慌,慢慢來,填志願的時間還有幾天,還是可以分析一下選個好學校的。
我開始習慣性的問表妹,你有什麼屬意的科系嗎?
她回答,我都不知道這些科系是什麼意思。
我說那你知道你喜歡的是什麼嗎?
表妹說,我從來沒想過,加上讀書太忙,根本就沒有時間思考將來的選擇。
這一刻我把時光倒回到我考大學的那一年,那個夏天,我拿著自己的成績去找老師,告訴他我想去外地,我想讀新聞相關科系,於是老師就幫我挑了學校,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搞定了。
所以我很疑惑,為什麼現在我的表妹就不能像我那樣果斷一些?後來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夠在十八歲這個年紀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的,更何況是這麼大一件事情。
我事後回想起自己這個有些草率的決定時也會有些後怕,萬一自己當年搞砸了,那會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
雖然如今的我已經開始明白一些道理,比如說好的大學不一定能改變你的命運,不好的大學也並不意味著你這一輩子就完了,我身邊太多奇葩冷門科系畢業的同事後來做了設計師、工程師或者是產品經理,我能舉出一大堆的例子。
但是這一刻不行,這一刻她沒有時間接受太多世界觀式的大道理,她時刻想著該挑哪個學校哪個科系能夠在這四年將她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沒有辦法用長遠的眼光邏輯去跟她溝通。
我試著用靠近她這個年齡的思考方式,去為她解讀填志願這件事情。
在我的經驗裡,填志願的選擇次序應該是城市、學校、志願,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個人感受而已。
因為表妹想去外地讀書,我們家鄉只是個小地方,所以挑選學校最好是一些發達城市,否則就沒有離開家鄉長見識的必要了,當然如果想要去一些有特色的邊緣地區感受一下也是可以的,比如說南方的孩子可以去到北方或者中部地區的城市,但是從大方向上說,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還是最好的選擇。
身為小鎮上長大的孩子,去到一個嶄新的城市,如果這個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建設不錯,那就意味著形成的城市人文氣息也會夠特別,這樣的城市格局也意味著有更多磨練自己跟成長的機會。
其次是選擇學校,城市選定了,那就看看這裡有多少自己可以選擇的學校,因為表妹是社會組,我建議她選擇偏社會組優勢的學校,這樣學校也能夠提供學生更多的資源跟視野。
最後一個就是選科系了,我耐心的引導表妹,我說既然你不知道每個科系代表什麼,你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我就縮小範圍說,現在社會組的熱門方向有經濟學、工商管理、語言學,普通一類的有文學類,這些大類細分下來就延伸到很多具體的科系。
我問表妹,你以後畢業出來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是喜歡跟資訊打交道,還是對語言感興趣,或者就是想做廣告或者市場行銷一類的?
表妹回答,我喜歡偏廣告傳媒類的,語言方面也可以接受。
我說,這樣範圍就縮小很多了不是嗎?你就按照這個邏輯一點點縮小範圍,然後選出一個滿意的學校,再挑選幾個候補的學校就好。
表妹聽了我的話,於是花了一天去參照招生資料做了一個分析表。
下午表妹的爸媽也跟著打電話過來了,電話裡叮囑我一定要幫忙,然後希望能夠挑一個對表妹以後找工作有幫助的科系,這樣他們就可以放鬆一些了。
我一一安慰兩個大人,回答說我盡量幫表妹梳理想法,但是我給的只是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要靠她自己去把握。
沒想到說完這一句,大人就急了,「這怎麼可以聽她的呢?她還是個孩子啊!這麼重要的事情她沒有那個能力判斷啊!小令你是我們家見識最多的大學生,你要是不幫這個忙那她以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了呀!」
在幾輪溫柔禮貌的安慰也沒有發揮作用的時候,我終於強硬的回覆了兩個大人,你們不能這麼狹隘的想,我會盡量幫忙,但是孩子的人生需要她自己做主,更何況我當年根本沒有一個人指導我填志願這件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表妹算是幸運的。
這一番下來,表妹的爸媽終於安靜下來,我知道他們焦急擔心的心情,這種天下父母心的感受我是一一體會過的,於是我說就讓我跟表妹直接溝通吧,最後有選擇了再讓你們最後拍板一下。
***
2
第二天,表妹跟我說,我差不多把幾個學校都挑好了,可是感覺每一個學校都差不多,而且我不知道萬一沒選對以後會不會後悔?
到了這個地步了,我覺得應該是給她價值觀上一些疏導的階段了。
我告訴表妹說,我們沒有辦法透過自己選擇的學校和科系去評定這個選擇對不對,更不能用這個選擇來去證明其他的選擇會不會更好,因為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科系同一個班級裡,每個人的成長道路軌跡都是不一樣的,在大方向的選擇大致正確以後,剩下的就是你的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了。
表妹問,什麼叫內在驅動力?
我回答,通俗的來說,很多人的邏輯是:因為我選的學校不好,所以我沒有得到好的條件讓我好好讀書,導致我的大學迷茫無所事事,最後走進社會的時候,像個沒有辦法適應的未斷奶孩子。
而有內在驅動力的邏輯是:我希望將來自己往哪個方向工作發展,所以在大學讀書時應該準備一些能力跟技能,其中有些我可以在學校科系現有的條件裡歷練跟進步,而其他那些我目前沒有的條件,就要想辦法去開拓了。
我告訴表妹,這是兩條順著往前或者倒推回來規劃的不同思維,我當年沒有這麼清晰的邏輯,只是心裡大概有一個方向,而且恰好很幸運的沒有走錯,如今你要明白這個邏輯的重要性,並且願意付諸執行,這樣最後你無論填了什麼樣的志願,都不會再有那種「感覺怎麼選都不對」的慌亂感了。
表妹貌似聽進去了,於是接下來半天都沒有打擾我。
結果晚上的時候,表妹又拋來一連串問題:我害怕自己念這個科系了以後,發現自己不感興趣,我隔壁家鄰居那個姐姐說念小語種科系,以後容易就業,可是我還想試一下填報航運相關科系,這樣將來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工作多好!但是我也想像你那樣學新聞專業出來當記者,但是我又害怕自己的文采不夠好……
聽完這一段,這一刻我開始明白,我根本沒有資格建議我的表妹什麼,她問的這些問題,就跟很多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問我的問題一樣:什麼樣的工作好玩還不辛苦?
我想去互聯網公司可是沒有經驗怎麼辦?還有就是我挑了這一家公司萬一我不感興趣又離職了會不會影響太大?
我開始審視自己,我此刻內心的思考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是不是要繼續做一個用文字養活自己的人?是否要去接受眼前的幾個機會去跟別人合作一些案子?如果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長期下來會不會就無法再適應職場了?然後萬一我以後沒有辦法過得更好怎麼辦?
於是我開始明白,每一個人的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身邊人都會給你各種建議,但是有一點就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眼睛也是盲目的。
他們會告訴你無數過來人的經驗,於是我們可以避免走彎路或者減少跌倒的次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盲目的,就跟小馬過河一樣,他們說的都是他們認為對的一切,但是這些建議在你身上是否就能夠成立或者付諸執行呢?
想到這一點我突然很慌亂,特別是這幾天看見蔡康永在《奇葩說》錄製的時候對於自己出櫃的事情失控痛哭,在這段影片裡,他說「演藝圈的人出櫃前都會先來問我」,他坦承了自己的矛盾:處於理性考慮,通常會攔住他們;但是站在孤單的立場,又很希望有很多人陪伴自己。
這段影片下有很多人評論,觀點碰撞極其熱鬧甚至慘烈,然後我看到一個觀點讓我很觸動,大意就是我們都不是局中人,我們沒有辦法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而也正是因為艱難,很多同類才願意相信蔡康永並且願意聽從他的建議,因為身為一個過來人他有資格給出一點經驗,但是回到現實本身,又有多少宣布出櫃後的人能成為蔡康永呢?
於是我安慰自己,我把該說的都說了,表妹的事情我已經盡力了,我不能拿她父母的期待來綁架我讓自己為難。
夜裡,表妹說家裡親戚鄰居都過來詢問填報大學的事情,家裡一片熱鬧,親人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所以她本來差不多規劃清楚的想法瞬間又被打亂了。
這一次我沒有再給表妹任何建議,我跟她說了一段話:當你做小的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大腦,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並作出正確的決定;當你做大的決定,比如尋找理想時,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因為這麼重要的決定必須以你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為依據。
表妹說,那我就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吧,雖然我也不知道如何聽從,但是我願意試一試。
到這一刻我終於放鬆下來,我不再糾結該給什麼樣的建議才適合她,也不再糾結萬一我指導她以後結果是不好的怎麼辦?因為我已經開始接受,我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只需要對我自己負責,至於表妹領悟的怎樣,她接下來的四年大學生活軌跡以及更後來的日子會怎樣,這真的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感同身受是一個假議題,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難題都是具體而單一的,就像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說的: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而這卻是非常罕見的。
我就當個路人吧,點到為止的建議足矣,謹言更是重要,任憑他們熱鬧,我只需看著就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12/19(四)19:00【贈書直播】賴芳玉╳洪仲清《待用民宿》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16694781787674/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大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不停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是卻很少思考這個方向對不對。
我們總是不停奔波於解決一個個措手不及的難題中,
但是很多時候卻沒有醒悟到,大部分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找到自己的目標──從眼前的格局看見成功者
從你眼前的格局裡,找到你覺得相對而言還不錯的成功者,然後學習他們身上可獲得的部分,當作用以滋養自己的雨露,等你的階段再高一點了,你遇上更大的世界,更有意思的人了,那你的雨露就更加有營養了。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我常搞不清楚,現在考試制度的變革。跟家長們討論,常常講完了又忘了,忘了又請教,請教完又忘了……
最近我記起來了,明年一月,高中考大學的考試叫做「學測」。這一段時間,好幾位家長跟我提到:孩子這個年紀,怎麼可能知道未來一生的方向啊?
我實在也不認為,大部分時間拿來考試唸書的孩子,根本連自己都不一定好好探索,怎麼可能知道瞬息萬變的將來,自己想走或能走哪一條路啊?
所以我找了相關的文章,想給家長參考。這篇文章很長,看完要有些耐心。
以我個人來說,想到人生經驗貧乏的孩子,「興趣」與「能力」也就是僅僅能抓住的兩根浮木了。能力的部分,只能相當狹窄地限縮到考試成績,又或者相關比賽的名次;興趣的部分,則更是模糊,常常還是要參酌成績去考量,因為大部分孩子的興趣可能都還沒機會開發。
即便我曾經在學生輔導中心,進行過生涯輔導。但我很清楚,光是孩子的人生經驗貧乏,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本就沒什麼材料,是要煮什麼菜?
更何況,未來AI時代,根本難以掌握。不是說,AI與機器人,會大幅改變人類工作的樣貌嗎?
好吧,講了幾段文字,好像等於沒講什麼。還是看文章吧,作者的想法或許可以幫一點忙。
祝福各位朋友,從工作中貼近現實,知道從理想的雲端落下常有失望,而這失望很正常!
*********************************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 他們會告訴你無數過來人的經驗,於是我們可以避免走彎路或者減少跌倒的次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盲目的,他們說的都是他們認為對的一切,但是這些建議在你身上是否就能夠成立或者付諸執行呢?“
【文/ 達達令】
1
大學考試的成績出來了,接著要填志願分發學校了,我的表妹身為今年大學考試大軍的一員,第一時間發訊息給我說,姊你幫幫我,我的腦子一片混亂!
於是我趕緊回覆說,你別慌,慢慢來,填志願的時間還有幾天,還是可以分析一下選個好學校的。
我開始習慣性的問表妹,你有什麼屬意的科系嗎?
她回答,我都不知道這些科系是什麼意思。
我說那你知道你喜歡的是什麼嗎?
表妹說,我從來沒想過,加上讀書太忙,根本就沒有時間思考將來的選擇。
這一刻我把時光倒回到我考大學的那一年,那個夏天,我拿著自己的成績去找老師,告訴他我想去外地,我想讀新聞相關科系,於是老師就幫我挑了學校,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搞定了。
所以我很疑惑,為什麼現在我的表妹就不能像我那樣果斷一些?後來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夠在十八歲這個年紀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的,更何況是這麼大一件事情。
我事後回想起自己這個有些草率的決定時也會有些後怕,萬一自己當年搞砸了,那會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
雖然如今的我已經開始明白一些道理,比如說好的大學不一定能改變你的命運,不好的大學也並不意味著你這一輩子就完了,我身邊太多奇葩冷門科系畢業的同事後來做了設計師、工程師或者是產品經理,我能舉出一大堆的例子。
但是這一刻不行,這一刻她沒有時間接受太多世界觀式的大道理,她時刻想著該挑哪個學校哪個科系能夠在這四年將她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沒有辦法用長遠的眼光邏輯去跟她溝通。
我試著用靠近她這個年齡的思考方式,去為她解讀填志願這件事情。
在我的經驗裡,填志願的選擇次序應該是城市、學校、志願,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個人感受而已。
因為表妹想去外地讀書,我們家鄉只是個小地方,所以挑選學校最好是一些發達城市,否則就沒有離開家鄉長見識的必要了,當然如果想要去一些有特色的邊緣地區感受一下也是可以的,比如說南方的孩子可以去到北方或者中部地區的城市,但是從大方向上說,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還是最好的選擇。
身為小鎮上長大的孩子,去到一個嶄新的城市,如果這個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建設不錯,那就意味著形成的城市人文氣息也會夠特別,這樣的城市格局也意味著有更多磨練自己跟成長的機會。
其次是選擇學校,城市選定了,那就看看這裡有多少自己可以選擇的學校,因為表妹是社會組,我建議她選擇偏社會組優勢的學校,這樣學校也能夠提供學生更多的資源跟視野。
最後一個就是選科系了,我耐心的引導表妹,我說既然你不知道每個科系代表什麼,你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我就縮小範圍說,現在社會組的熱門方向有經濟學、工商管理、語言學,普通一類的有文學類,這些大類細分下來就延伸到很多具體的科系。
我問表妹,你以後畢業出來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是喜歡跟資訊打交道,還是對語言感興趣,或者就是想做廣告或者市場行銷一類的?
表妹回答,我喜歡偏廣告傳媒類的,語言方面也可以接受。
我說,這樣範圍就縮小很多了不是嗎?你就按照這個邏輯一點點縮小範圍,然後選出一個滿意的學校,再挑選幾個候補的學校就好。
表妹聽了我的話,於是花了一天去參照招生資料做了一個分析表。
下午表妹的爸媽也跟著打電話過來了,電話裡叮囑我一定要幫忙,然後希望能夠挑一個對表妹以後找工作有幫助的科系,這樣他們就可以放鬆一些了。
我一一安慰兩個大人,回答說我盡量幫表妹梳理想法,但是我給的只是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要靠她自己去把握。
沒想到說完這一句,大人就急了,「這怎麼可以聽她的呢?她還是個孩子啊!這麼重要的事情她沒有那個能力判斷啊!小令你是我們家見識最多的大學生,你要是不幫這個忙那她以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了呀!」
在幾輪溫柔禮貌的安慰也沒有發揮作用的時候,我終於強硬的回覆了兩個大人,你們不能這麼狹隘的想,我會盡量幫忙,但是孩子的人生需要她自己做主,更何況我當年根本沒有一個人指導我填志願這件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表妹算是幸運的。
這一番下來,表妹的爸媽終於安靜下來,我知道他們焦急擔心的心情,這種天下父母心的感受我是一一體會過的,於是我說就讓我跟表妹直接溝通吧,最後有選擇了再讓你們最後拍板一下。
***
2
第二天,表妹跟我說,我差不多把幾個學校都挑好了,可是感覺每一個學校都差不多,而且我不知道萬一沒選對以後會不會後悔?
到了這個地步了,我覺得應該是給她價值觀上一些疏導的階段了。
我告訴表妹說,我們沒有辦法透過自己選擇的學校和科系去評定這個選擇對不對,更不能用這個選擇來去證明其他的選擇會不會更好,因為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科系同一個班級裡,每個人的成長道路軌跡都是不一樣的,在大方向的選擇大致正確以後,剩下的就是你的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了。
表妹問,什麼叫內在驅動力?
我回答,通俗的來說,很多人的邏輯是:因為我選的學校不好,所以我沒有得到好的條件讓我好好讀書,導致我的大學迷茫無所事事,最後走進社會的時候,像個沒有辦法適應的未斷奶孩子。
而有內在驅動力的邏輯是:我希望將來自己往哪個方向工作發展,所以在大學讀書時應該準備一些能力跟技能,其中有些我可以在學校科系現有的條件裡歷練跟進步,而其他那些我目前沒有的條件,就要想辦法去開拓了。
我告訴表妹,這是兩條順著往前或者倒推回來規劃的不同思維,我當年沒有這麼清晰的邏輯,只是心裡大概有一個方向,而且恰好很幸運的沒有走錯,如今你要明白這個邏輯的重要性,並且願意付諸執行,這樣最後你無論填了什麼樣的志願,都不會再有那種「感覺怎麼選都不對」的慌亂感了。
表妹貌似聽進去了,於是接下來半天都沒有打擾我。
結果晚上的時候,表妹又拋來一連串問題:我害怕自己念這個科系了以後,發現自己不感興趣,我隔壁家鄰居那個姐姐說念小語種科系,以後容易就業,可是我還想試一下填報航運相關科系,這樣將來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工作多好!但是我也想像你那樣學新聞專業出來當記者,但是我又害怕自己的文采不夠好……
聽完這一段,這一刻我開始明白,我根本沒有資格建議我的表妹什麼,她問的這些問題,就跟很多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問我的問題一樣:什麼樣的工作好玩還不辛苦?
我想去互聯網公司可是沒有經驗怎麼辦?還有就是我挑了這一家公司萬一我不感興趣又離職了會不會影響太大?
我開始審視自己,我此刻內心的思考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是不是要繼續做一個用文字養活自己的人?是否要去接受眼前的幾個機會去跟別人合作一些案子?如果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長期下來會不會就無法再適應職場了?然後萬一我以後沒有辦法過得更好怎麼辦?
於是我開始明白,每一個人的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身邊人都會給你各種建議,但是有一點就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眼睛也是盲目的。
他們會告訴你無數過來人的經驗,於是我們可以避免走彎路或者減少跌倒的次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盲目的,就跟小馬過河一樣,他們說的都是他們認為對的一切,但是這些建議在你身上是否就能夠成立或者付諸執行呢?
想到這一點我突然很慌亂,特別是這幾天看見蔡康永在《奇葩說》錄製的時候對於自己出櫃的事情失控痛哭,在這段影片裡,他說「演藝圈的人出櫃前都會先來問我」,他坦承了自己的矛盾:處於理性考慮,通常會攔住他們;但是站在孤單的立場,又很希望有很多人陪伴自己。
這段影片下有很多人評論,觀點碰撞極其熱鬧甚至慘烈,然後我看到一個觀點讓我很觸動,大意就是我們都不是局中人,我們沒有辦法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而也正是因為艱難,很多同類才願意相信蔡康永並且願意聽從他的建議,因為身為一個過來人他有資格給出一點經驗,但是回到現實本身,又有多少宣布出櫃後的人能成為蔡康永呢?
於是我安慰自己,我把該說的都說了,表妹的事情我已經盡力了,我不能拿她父母的期待來綁架我讓自己為難。
夜裡,表妹說家裡親戚鄰居都過來詢問填報大學的事情,家裡一片熱鬧,親人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所以她本來差不多規劃清楚的想法瞬間又被打亂了。
這一次我沒有再給表妹任何建議,我跟她說了一段話:當你做小的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大腦,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並作出正確的決定;當你做大的決定,比如尋找理想時,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因為這麼重要的決定必須以你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為依據。
表妹說,那我就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吧,雖然我也不知道如何聽從,但是我願意試一試。
到這一刻我終於放鬆下來,我不再糾結該給什麼樣的建議才適合她,也不再糾結萬一我指導她以後結果是不好的怎麼辦?因為我已經開始接受,我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只需要對我自己負責,至於表妹領悟的怎樣,她接下來的四年大學生活軌跡以及更後來的日子會怎樣,這真的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感同身受是一個假議題,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難題都是具體而單一的,就像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說的: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而這卻是非常罕見的。
我就當個路人吧,點到為止的建議足矣,謹言更是重要,任憑他們熱鬧,我只需看著就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12/19(四)19:00【贈書直播】賴芳玉╳洪仲清《待用民宿》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16694781787674/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