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放緩 靠啥提升AI晶片運算力?
作者 : 黃燁鋒,EE Times China
2021-07-26
對於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的說法,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的,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
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被很多人形容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電氣、資訊技術(電子科技)革命。彷彿這“第四次”有很多種說辭,比如有人說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生物技術革命,還有人說是量子技術革命。但既然AI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之一的候選技術,而且作為資訊技術的組成部分,卻又獨立於資訊技術,即表示它有獨到之處。
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
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它的發展也依託於幾十年來半導體科技的進步。這些年出現了不少專門的AI晶片——而且市場參與者相眾多。當某一個類別的技術發展到出現一種專門的處理器為之服務的程度,那麼這個領域自然就不可小覷,就像當年GPU出現專門為圖形運算服務一樣。
所以AI晶片被形容為CPU、GPU之後的第三大類電腦處理器。AI專用處理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摩爾定律的發展進入緩慢期:電晶體的尺寸縮減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就必須有某種專用架構(DSA)出現,以快速提升晶片效率,也才有了專門的AI晶片。
另一方面,摩爾定律的延緩也成為AI晶片發展的桎梏。在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發展的前期,電晶體製程進步為晶片帶來了相當大的助益,那是「happy scaling down」的時代——CPU、GPU都是這個時代受益,不過Dennard Scaling早在45nm時期就失效了。
AI晶片作為第三大類處理器,在這波發展中沒有趕上happy scaling down的好時機。與此同時,AI應用對運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貪婪。今年WAIC晶片論壇圓桌討論環節,燧原科技創始人暨CEO趙立東說:「現在訓練的GPT-3模型有1750億參數,接近人腦神經元數量,我以為這是最大的模型了,要千張Nvidia的GPU卡才能做。談到AI運算力需求、模型大小的問題,說最大模型超過萬億參數,又是10倍。」
英特爾(Intel)研究院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前兩年用GPU訓練一個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模型,其碳排放量相當於5台美式車整個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量。」這也說明了AI運算力需求的貪婪,以及提供運算力的AI晶片不夠高效。
不過作為產業的底層驅動力,半導體製造技術仍源源不斷地為AI發展提供推力。本文將討論WAIC晶片論壇上聽到,針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前瞻性解決方案——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可能有待時代驗證。
XPU、摩爾定律和異質整合
「電腦產業中的貝爾定律,是說能效每提高1,000倍,就會衍生出一種新的運算形態。」中科院院士劉明在論壇上說,「若每瓦功耗只能支撐1KOPS的運算,當時的這種運算形態是超算;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能效就提高到每瓦1TOPS;未來的智慧終端我們要達到每瓦1POPS。 這對IC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依然沿著CMOS這條路去走,當然可以,但會比較艱辛。」
針對性能和效率提升,除了尺寸微縮,半導體產業比較常見的思路是電晶體結構、晶片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最佳化,以及處理架構的革新。
(1)AI晶片本身其實就是對處理器架構的革新,從運算架構的層面來看,針對不同的應用方向造不同架構的處理器是常規,更專用的處理器能促成效率和性能的成倍增長,而不需要依賴於電晶體尺寸的微縮。比如GPU、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即AI處理器),乃至更專用的ASIC出現,都是這類思路。
CPU、GPU、NPU、FPGA等不同類型的晶片各司其職,Intel這兩年一直在推行所謂的「XPU」策略就是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去做不同的事情,「整合起來各取所需,用組合拳會好過用一種武器去解決所有問題。」宋繼強說。Intel的晶片產品就涵蓋了幾個大類,Core CPU、Xe GPU,以及透過收購獲得的AI晶片Habana等。
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晶片,可能還有更具體的最佳化方案。如當代CPU普遍加入AVX512指令,本質上是特別針對深度學習做加強。「專用」的不一定是處理器,也可以是處理器內的某些特定單元,甚至固定功能單元,就好像GPU中加入專用的光線追蹤單元一樣,這是當代處理器普遍都在做的一件事。
(2)從電晶體、晶片結構層面來看,電晶體的尺寸現在仍然在縮減過程中,只不過縮減幅度相比過去變小了——而且為緩解電晶體性能的下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技術來輔助尺寸變小。比如說在22nm節點之後,電晶體變為FinFET結構,在3nm之後,電晶體即將演變為Gate All Around FET結構。最終會演化為互補FET (CFET),其本質都是電晶體本身充分利用Z軸,來實現微縮性能的提升。
劉明認為,「除了基礎元件的變革,IC現在的發展還是比較多元化,包括新材料的引進、元件結構革新,也包括微影技術。長期賴以微縮的基本手段,現在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未來3D的異質整合。這些多元技術的協同發展,都為晶片整體性能提升帶來了很好的增益。」
他並指出,「從電晶體級、到晶圓級,再到晶片堆疊、引線接合(lead bonding),精準度從毫米向奈米演進,互連密度大大提升。」從晶圓/裸晶的層面來看,則是眾所周知的朝more than moore’s law這樣的路線發展,比如把兩片裸晶疊起來。現在很熱門的chiplet技術就是比較典型的並不依賴於傳統電晶體尺寸微縮,來彈性擴展性能的方案。
台積電和Intel這兩年都在大推將不同類型的裸晶,異質整合的技術。2.5D封裝方案典型如台積電的CoWoS,Intel的EMIB,而在3D堆疊上,Intel的Core LakeField晶片就是用3D Foveros方案,將不同的裸晶疊在一起,甚至可以實現兩片運算裸晶的堆疊、互連。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AMD剛發佈的3D V-Cache,將CPU的L3 cache裸晶疊在運算裸晶上方,將處理器的L3 cache大小增大至192MB,對儲存敏感延遲應用的性能提升。相比Intel,台積電這項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裸晶間是以混合接合(hybrid bonding)的方式互連,而不是micro-bump,做到更小的打線間距,以及晶片之間數十倍通訊性能和效率提升。
這些方案也不直接依賴傳統的電晶體微縮方案。這裡實際上還有一個方面,即新材料的導入專家們沒有在論壇上多說,本文也略過不談。
1,000倍的性能提升
劉明談到,當電晶體微縮的空間沒有那麼大的時候,產業界傾向於採用新的策略來評價技術——「PPACt」——即Powe r(功耗)、Performance (性能)、Cost/Area-Time (成本/面積-時間)。t指的具體是time-to-market,理論上應該也屬於成本的一部分。
電晶體微縮方案失效以後,「多元化的技術變革,依然會讓IC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劉明說,「根據預測,這些技術即使不再做尺寸微縮,也會讓IC的晶片性能做到500~1,000倍的提升,到2035年實現Zetta Flops的系統性能水準。且超算的發展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前進;單裸晶儲存容量變得越來越大,IC依然會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
500~1,000倍的預測來自DARPA,感覺有些過於樂觀。因為其中的不少技術存在比較大的邊際遞減效應,而且有更實際的工程問題待解決,比如運算裸晶疊層的散熱問題——即便業界對於這類工程問題的探討也始終在持續。
不過1,000倍的性能提升,的確說明摩爾定律的終結並不能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終結,而且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本文談的主要是AI晶片,而不是更具通用性的CPU。
矽光、記憶體內運算和神經型態運算
在非傳統發展路線上(以上內容都屬於半導體製造的常規思路),WAIC晶片論壇上宋繼強和劉明都提到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技術方向(雖然這可能與他們自己的業務方向或研究方向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技術可能尚未大規模推廣,或者仍在商業化的極早期。
(1)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處理器性能和效率如今面臨的瓶頸,很大程度並不在單純的運算階段,而在資料傳輸和儲存方面——這也是共識。所以提升資料的傳輸和存取效率,可能是提升整體系統性能時,一個非常靠譜的思路。
這兩年市場上的處理器產品用「近記憶體運算」(near-memory computing)思路的,應該不在少數。所謂的近記憶體運算,就是讓儲存(如cache、memory)單元更靠近運算單元。CPU的多層cache結構(L1、L2、L3),以及電腦處理器cache、記憶體、硬碟這種多層儲存結構是常規。而「近記憶體運算」主要在於究竟有多「近」,cache記憶體有利於隱藏當代電腦架構中延遲和頻寬的局限性。
這兩年在近記憶體運算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AMD——比如前文提到3D V-cache增大處理器的cache容量,還有其GPU不僅在裸晶內導入了Infinity Cache這種類似L3 cache的結構,也更早應用了HBM2記憶體方案。這些實踐都表明,儲存方面的革新的確能帶來性能的提升。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Graphcore的IPU處理器:IPU的特點之一是在裸晶內堆了相當多的cache資源,cache容量遠大於一般的GPU和AI晶片——也就避免了頻繁的訪問外部儲存資源的操作,極大提升頻寬、降低延遲和功耗。
近記憶體運算的本質仍然是馮紐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的延續。「在做處理的過程中,多層級的儲存結構,資料的搬運不僅僅在處理和儲存之間,還在不同的儲存層級之間。這樣頻繁的資料搬運帶來了頻寬延遲、功耗的問題。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說的運算體系內的儲存牆的問題。」劉明說。
構建非馮(non-von Neumann)架構,把傳統的、以運算為中心的馮氏架構,變換一種新的運算範式。把部分運算力下推到儲存。這便是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的概念。
記憶體內運算的就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新,也有稱其為「存算一體」。通常理解為在記憶體中嵌入演算法,儲存單元本身就有運算能力,理論上消除資料存取的延遲和功耗。記憶體內運算這個概念似乎這在資料爆炸時代格外醒目,畢竟可極大減少海量資料的移動操作。
其實記憶體內運算的概念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現階段它可能的內涵至少涉及到在儲記憶體內部,部分執行資料處理工作;主要應用於神經網路(因為非常契合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以及這類晶片具體的工作方法上,可能更傾向於神經型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對於AI晶片而言,記憶體內運算的確是很好的思路。一般的GPU和AI晶片執行AI負載時,有比較頻繁的資料存取操作,這對性能和功耗都有影響。不過記憶體內運算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市場上也是五花八門,早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Mythic導入了一種矩陣乘的儲存架構,用40nm嵌入式NOR,在儲記憶體內部執行運算,不過替換掉了數位週邊電路,改用類比的方式。在陣列內部進行模擬運算。這家公司之前得到過美國國防部的資金支援。
劉明列舉了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兩種方案的例子。其中,近記憶體運算的這個方案應該和AMD的3D V-cache比較類似,把儲存裸晶和運算裸晶疊起來。
劉明指出,「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採用hybrid bonding的技術,與矽通孔(TSV)做比較,hybrid bonding功耗是0.8pJ/bit,而TSV是4pJ/bit。延遲方面,hybrid bonding只有0.5ns,而TSV方案是3ns。」台積電在3D堆疊方面的領先優勢其實也體現在hybrid bonding混合鍵合上,前文也提到了它具備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效率。
另外這套方案還將DRAM刷新頻率提高了一倍,從64ms提高至128ms,以降低功耗。「應對刷新率變慢出現拖尾bit,我們引入RRAM TCAM索引這些tail bits」劉明說。
記憶體內運算方面,「傳統運算是用布林邏輯,一個4位元的乘法需要用到幾百個電晶體,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資料來回的移動。記憶體內運算是利用單一元件的歐姆定律來完成一次乘法,然後利用基爾霍夫定律完成列的累加。」劉明表示,「這對於今天深度學習的矩陣乘非常有利。它是原位的運算和儲存,沒有資料搬運。」這是記憶體內運算的常規思路。
「無論是基於SRAM,還是基於新型記憶體,相比近記憶體運算都有明顯優勢,」劉明認為。下圖是記憶體內運算和近記憶體運算,精準度、能效等方面的對比,記憶體內運算架構對於低精準度運算有價值。
下圖則總結了業內主要的一些記憶體內運算研究,在精確度和能效方面的對應關係。劉明表示,「需要高精確度、高運算力的情況下,近記憶體運算目前還是有優勢。不過記憶體內運算是更新的技術,這幾年的進步也非常快。」
去年阿里達摩院發佈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中,有一個就是存算一體突破AI算力瓶頸。不過記憶體內運算面臨的商用挑戰也一點都不小。記憶體內運算的通常思路都是類比電路的運算方式,這對記憶體、運算單元設計都需要做工程上的考量。與此同時這樣的晶片究竟由誰來造也是個問題:是記憶體廠商,還是數文書處理器廠商?(三星推過記憶體內運算晶片,三星、Intel垂直整合型企業似乎很適合做記憶體內運算…)
(2)神經型態運算:神經型態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一樣,也是新興技術的熱門話題,這項技術有時也叫作compute in memory,可以認為它是記憶體內運算的某種發展方向。神經型態和一般神經網路AI晶片的差異是,這種結構更偏「類人腦」。
進行神經型態研究的企業現在也逐漸變得多起來,劉明也提到了AI晶片「最終的理想是在結構層次模仿腦,元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人腦」的「類腦運算」。Intel是比較早關注神經型態運算研究的企業之一。
傳說中的Intel Loihi就是比較典型存算一體的架構,「這片裸晶裡面包含128個小核心,每個核心用於模擬1,024個神經元的運算結構。」宋繼強說,「這樣一塊晶片大概可以類比13萬個神經元。我們做到的是把768個晶片再連起來,構成接近1億神經元的系統,讓學術界的夥伴去試用。」
「它和深度學習加速器相比,沒有任何浮點運算——就像人腦裡面沒有乘加器。所以其學習和訓練方法是採用一種名為spike neutral network的路線,功耗很低,也可以訓練出做視覺辨識、語言辨識和其他種類的模型。」宋繼強認為,不採用同步時脈,「刺激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同步電動勢,只有工作部分耗電,功耗是現在深度學習加速晶片的千分之一。」
「而且未來我們可以對不同區域做劃分,比如這兒是視覺區、那兒是語言區、那兒是觸覺區,同時進行多模態訓練,互相之間產生關聯。這是現在的深度學習模型無法比擬的。」宋繼強說。這種神經型態運算晶片,似乎也是Intel在XPU方向上探索不同架構運算的方向之一。
(2)微型化矽光:這個技術方向可能在層級上更偏高了一些,不再晶片架構層級,不過仍然值得一提。去年Intel在Labs Day上特別談到了自己在矽光(Silicon Photonics)的一些技術進展。其實矽光技術在連接資料中心的交換機方面,已有應用了,發出資料時,連接埠處會有個收發器把電訊號轉為光訊號,透過光纖來傳輸資料,另一端光訊號再轉為電訊號。不過傳統的光收發器成本都比較高,內部元件數量大,尺寸也就比較大。
Intel在整合化的矽光(IIIV族monolithic的光學整合化方案)方面應該是商業化走在比較前列的,就是把光和電子相關的組成部分高度整合到晶片上,用IC製造技術。未來的光通訊不只是資料中心機架到機架之間,也可以下沉到板級——就跟現在傳統的電I/O一樣。電互連的主要問題是功耗太大,也就是所謂的I/O功耗牆,這是這類微型化矽光元件存在的重要價值。
這其中存在的技術挑戰還是比較多,如做資料的光訊號調變的調變器調變器,據說Intel的技術使其實現了1,000倍的縮小;還有在接收端需要有個探測器(detector)轉換光訊號,用所謂的全矽微環(micro-ring)結構,實現矽對光的檢測能力;波分複用技術實現頻寬倍增,以及把矽光和CMOS晶片做整合等。
Intel認為,把矽光模組與運算資源整合,就能打破必須帶更多I/O接腳做更大尺寸處理器的這種趨勢。矽光能夠實現的是更低的功耗、更大的頻寬、更小的接腳數量和尺寸。在跨處理器、跨伺服器節點之間的資料互動上,這類技術還是頗具前景,Intel此前說目標是實現每根光纖1Tbps的速率,並且能效在1pJ/bit,最遠距離1km,這在非本地傳輸上是很理想的數字。
還有軟體…
除了AI晶片本身,從整個生態的角度,包括AI感知到運算的整個鏈條上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有促成性能和效率提升的餘地。比如這兩年Nvidia從軟體層面,針對AI運算的中間層、庫做了大量最佳化。相同的底層硬體,透過軟體最佳化就能實現幾倍的性能提升。
宋繼強說,「我們發現軟體最佳化與否,在同一個硬體上可以達到百倍的性能差距。」這其中的餘量還是比較大。
在AI開發生態上,雖然Nvidia是最具發言權的;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像Intel這種研發CPU、GPU、FPGA、ASIC,甚至還有神經型態運算處理器的企業而言,不同處理器統一開發生態可能更具前瞻性。Intel有個稱oneAPI的軟體平台,用一套API實現不同硬體性能埠的對接。這類策略對廠商的軟體框架構建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極大程度關乎底層晶片的執行效率。
在摩爾定律放緩、電晶體尺寸微縮變慢甚至不縮小的前提下,處理器架構革新、異質整合與2.5D/3D封裝技術依然可以達成1,000倍的性能提升;而一些新的技術方向,包括近記憶體運算、記憶體內運算和微型矽光,能夠在資料訪存、傳輸方面產生新的價值;神經型態運算這種類腦運算方式,是實現AI運算的目標;軟體層面的最佳化,也能夠帶動AI性能的成倍增長。所以即便摩爾定律嚴重放緩,AI晶片的性能、效率提升在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方案加持下,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飛越。這第三(四)次科技革命恐怕還很難停歇。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10726nt61-ai-computing/?fbclid=IwAR3BaorLm9rL2s1ff6cNkL6Z7dK8Q96XulQPzuMQ_Yky9H_EmLsBpjBOsW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天有星辰,地有惡漢。 本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的男子,與拳法共同創成。 來吧,猜猜我是誰吧! 身高/體重:171cm·63kg 出典:水滸傳 地域:中國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所背負的星宿是天巧星。 燕青是登場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所 描述故事後半梁山的義軍們中的好漢之一, 身材矮小,...
八極拳創始人 在 財經狙擊手 - 股市阿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水不太懶人的懶人包 - 全世界經濟正在怎麼變化?)
一直有朋友希望阿水我對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變化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關於這件事,其實我並不是不能說,而是我怕說了,大家會誤以為
"知道了些變化,就可能知道更多賺錢的方法"
我必須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變化很快,可能我這篇文章一出
一週後全球又有變化,
但是,依靠半導體業而身為亞太經濟蛋黃區的我們,
對於某些基本的財金常識,還是要多了解一些,
以下,都僅是我自己的看法
而且,我個人認為要在台股獲利,最好的辦法還是"技術分析+籌碼分析+大盤資金流判斷"
並不是你了解這些東西,就能賺錢,
會買菜跟能煮出好菜是一個相疊加的關係,但卻不是一個絕對關係。
疫情走到現在,美國已經有"官方機構"起訴中國大陸
而前天的石油期貨負價格,不只帶走一批想抄底的人,讓他們賠的傾家蕩產
我目前看到對岸賠最多的實體對帳單大概是900多萬人民幣
一個晚上賠4500萬台幣
預計有更大損失的人可能已經無心貼出對帳單了
石油問題,就我所知,是中東產油國與俄羅斯,還有美國的三方角力
當中牽涉到的陰謀論太多,有一說是中東產油國家的王族內鬨造成的順水推舟
也有一說是中東國家與俄羅斯產生糾紛,中東國家在"懲罰"同為"類"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
的俄羅斯,更有一說是俄羅斯打出四兩撥千金,想順勢弄倒美國的頁岩油工業
不論是哪一種,誰也說不定,但有一個無庸置疑的結論:
這些都是屬於神仙打架,一招毀天滅地的招式打出
沒打死同為神仙的敵人,但旁邊看戲的吃瓜群眾都很容易被招式餘威弄的飛灰煙滅
在石油上這波賺錢的人也別開心,先搞清楚自己是運氣好還是真的運籌帷幄
上一批以為可以在神仙打架旁邊撿點肉渣吃的散戶,
前天都已經被打變成灰,飛的到處都是了。
連帶美國無限QE牽一髮動全身,台灣自己宣佈我們經濟體制與美國不同
不會、也沒辦法無限QE,因為台灣是極需要靠外貿的市場,不管是出口或是進口都是
而匯率的急貶與急升,更詳細的影響其實經濟部在2012年已經有一篇完整的報告
"新台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產業出口競爭力之影響 "
並不是很簡單的所謂:新台幣貶值有利出口。
簡單來說,台灣絕對無法置身事外,而台灣自己要做的,所謂:無法跟著無限QE
僅是一種"方法"上的不可行,目前只能說我們自己還沒對這件事有所應對的作法
這個問題如果處理的不好,因為台灣仰賴進口的產品不在少數
很容易造成自家的通膨效應加快且變大,
美國自己也沒好過,無限QE這件事並不是新鮮事,
早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就已經在書中提出一個經濟學上的兩難問題:特裡芬難題
簡單來說,美金就是全世界最流通的貨幣,各國的外匯存底除了"黃金"
外幣就是以美金為主,所以全世界流通的美金數量非常龐大,
總計佔所有貨幣總額的40%
而人民幣呢?其實只佔不到2%
那這中間就出現一個難題了,
美金供給的太多,不能保證自家的黃金存量能同時保值自家的美金地位
這件事在1970年代就發生過,還造成了美元危機、
甚至1985年直接使出"奧步,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
(什麼叫對外貿易逆差?就是你出口的東西總值少於進口的東西總值)
但美國又不能直接叫別人用比較貴的金額買自家的產品
那怎麼辦呢?
直接找幾個大佬來開會,說,我們一起來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好不好?
(看到了嗎?那些再說外匯無法被干預的??)
那時候正值美國拳頭大,日本是當年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
結果就直接出了一個"廣場協議"來直接打擊當年的美國最大債權國-日本
不覺得似曾相識嗎?
去年打的中美貿易戰,兩國吵的就是這件事,逆差是有,但逆差有多少?
而中國也不是當年的日本小老弟,不可能再去簽類似廣場協議的東西。
而美金供給的太少,國際的清算貨幣不足,也一樣會產生問題
這就是特裡芬難題
但阿水要講的故事背景還沒結束,
這波疫情加上去年的中美貿易戰,再加上美國的無限QE
去全球化似乎成了疫情結束後的一個趨勢
講"去全球化"之前,要先講現在是什麼樣的世界,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
當年有一本書叫:地球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
也就是從二十一世紀初期,全世界正在被抹平,也就是
你以前打台灣麥當勞的客服專業,會是中國大陸的客服人員接的,因為人力成本低
在美國你打科技支援電話:接起電話來回答你問題的會是印度人
口罩這東西,沒有利潤,因此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在中國大陸
其他國家,要買,花錢就好了,
蘋果APPLE 手機明明是美國品牌,生產基地卻設立在中國。
這些,都是全球化。
簡單來說,全球化的意思就是
各國生產自家相對有利的相較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來換取別國相同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而不用在自家花較高成本來生產同樣的產品
但這次疫情過後,全球的競爭關係正在加強、
而並非像以往這樣轉由合作,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這個世界好複雜,城市套路多,我想回農村,對吧?
阿水幫各位下幾個簡單的結論:
1. 各位正身處全世界近代以來最大的全球變化,
亂世出英雄,這是一個沒有火藥的戰爭,帶來的會是摧毀某些你習以為常的事
但也同時會創造出一波新的財富受益者。
2. 去全球化並不是因為疫情,早在去年中美貿易戰就已經是如此
疫情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一些原本依靠便宜人力的企業,
是否做好準備?如果沒有,多出來的生產成本會不會轉為企業的虧損?
3. 去全球化造成窮國翻身難,因為原本能靠大量輸出勞力密集的產業
(窮國什麼沒有,人力最便宜),在富國不再大量買單時,這些窮國要靠什麼來賺外匯?
容易讓窮者越窮,富者卻不一定越富。
4. AI、機器人產業將會是下一波原本受人力成本影響最大的國家的重點研究計劃
許多產業的外移,並非是土地成本而已,很大是受限於人力成本問題
而機器人、AI,都將能有限度的解決這個問題
原本在國外要100人完成的事,花費5000美金
但移到國內,50個AI,50個人力,創造了50個工作機會,
但也因為有50個不用吃飯、不用幫助他繳納社保的人力成本的機器人,
或許花費只需4000美金
5.美金的難題,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將會再變成再一次的美元危機,而這個美元危機並不是現在才有人說
早在2018年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Ray Dalio就預言過
兩年後美國政府若還是為了填補膨漲的赤字大量印鈔,美金將大幅下挫
美金在這幾日反彈,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看一個月或是兩個月
不要陷入見樹不見林的錯覺
而我們身為一般人,了解這些要幹嘛?
我自己的做法是,我個人不認為美國會放任美金再出現一次美元危機
但現在看來,就算有方法,也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法
經濟學從來都是一個翹翹板,你往一端施加壓力,另一端一定會受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用"絕對不會發生"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了解這些就是有資產的人,做好資產分配,你現在應該往抗通膨的資產
轉移部份現金去持有,這並不代表你一定會賺錢
但這本身是一種因應的做法
這個做法是買保險,買保險本身就一定要付出成本,而非投資
(注意喔,我這邊講的買保險是一種概念,例如把部份現金轉往不動產或黃金,而不是去買保險單)
我一直不願意去碰觸房價這個問題,但我就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好
對岸的深圳市房價在最近這一兩個月又飆漲了不少
甚至不少台幣5000萬以上的豪宅,都是被秒殺的
2500萬以下的房子,市場上基本上是有多少收多少
這些資金怎麼來的?
就是因為中國的紓困貸款被發現有一個漏洞可鑽
不少人花一點小錢在市場上買進已經註冊滿一年的企業,
了不起10萬台幣,反正很多註冊之後根本沒營業的企業
(俗稱的買帳號)
入股三個月之後,就能用公司資產抵押,或直接信用借款,
而這些企業再透過可以去申請企業紓困貸款,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都有可能借的到
原本年化利率是4.75%的借款
借一百萬要一年還4.75萬的利息,但現在各區貸款都有所謂的貼息補助
算下來年利率只剩下1.9%
於是經過有心人的操作,這些錢就流入了房市
只要後續有人繼續搞,房價就會繼續漲
利率低,光房價價差就賺一筆,擺再久也不怕,因為年利率只有1.9%
出租這些房子在深圳並不是難事
我原本也認為這樣玩應該玩不出花樣,實際研究之後,事實就是
真的讓他們搞出了所謂的大量購買企業,集資購屋的情形
城市套路深,別小看中國人的腦袋
台灣目前也在做紓困貸款,會不會有這種情況,
政府又能不能防止,如果不能防止,台灣的房市會如何?
就留給客官自己去想像。
以上我所說的,都受限於我對總經知識的認知
不代表這個世界就真的會像我這麼說
我不愛碰總經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得花很多力氣去研究
然後發現自己也只是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但我認為,我自己該把我懂的這部份寫出來,分享給同樣想了解的朋友
搞不好有人能因此小賺一筆,或者避開虧損
甚至看到新的商機
那雖稱不上功德無量,但也是喜事一樁。
以上分享給各位阿水的朋友囉。
八極拳創始人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哈維爾。
在香港網上評論不時見到這個名字。或許我們集體潛意識中都渴望香港能有個哈維爾出現,帶來布拉格之春(五年前我就見過有人將戴耀廷比作他)。全然誤解。近代史來到你們的眼中空餘下一副薄弱的骨架:因為有哈維爾,所以有布拉格之春——歷史事件被理解成線性的桌球碰撞。
本雅明曾經談到歷史被後世重新虛構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士們從戰場回歸,個個沉默寡言,可交流的經驗不是豐富而是更匱乏,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十年之後,潮湧般的內容從描寫戰爭的書籍中傾瀉出來,絕不是口耳相傳的經驗,這毫不足怪。」他要批判是,那些真正經驗歷史進行中的人往往最寡言,後世反而滔滔不絕,歷史的傳承和失傳就這樣同步進行。不需扯到十年那麼遠,容我們回憶一下近的:2019年6月9日那晚,大家不是不約而同地感到輸咗嗎?來到半年後的這天,「後世的人」卻說:「100萬人上街,我哋嗰日贏咗。」
篡改歷史從不是共產暴政的專利,我們都傾向選擇對自己較為有利的歷史,今日的毋忘和十年前的毋忘已是兩副不同的記憶,只是當事人不可能去發現。所以談到哈維爾,人們都傾向把他看成一個政客,一個制憲者怎麼不是政客呢?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孕育布拉格之春的不是公民廣場或政治講堂,而是一所叫「巴魯斯特拉德」的小劇院——哈維爾的先鋒性、那使捷克變天的東西,來自他的劇作!
米蘭昆德拉在1979年哈維爾受審時為他的書寫了一篇序,如果沒有這一篇章,恐怕後世人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解哈維爾怎樣使共產國度瓦解,不知道布拉格之春是一場文化的抗戰勝利(遠超其政治)。
「隨著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的失敗,一個龐然大物得以將其小小鄰國的最後一點主權也剝奪了,並且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朝其戰略目標又邁近了一步。這些目標之一就是對它自己的附屬國實行文化統治。這不僅僅是個政治屈從的問題──政治,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捷克,從這個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是整體的文化面臨著危險:生活方式、習俗、藝術傳統、趣味、集體記憶以及日常道德。共產主義制度同樣也存在於南斯拉夫,但它達到了這種差異:它是一種在蘇維埃勢力範圍之外的共產主義制度,一個南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比蘇聯公民的生活更像法國人的生活。我們近來染上了一種誇大政治制度重要性的習慣(它是被庸俗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遺產的一部分,說來奇怪,左派繼承了它,右派也同樣地繼承了它),不再理解文化是什麼。」
處境是否跟抗衡中共的香港很相似呢?最相似的東西是,反共者不知道自己也一齊繼承了共產主義最劣質的東西,不少人只是未上場的共產黨人。其中一樣,就是不再理解文化,落入凡事皆政治的庸俗。
哈維爾怎樣透過荒誕劇對抗這種極權同化?
「因而,在布拉格上演的這齣戲劇不是局部層次上的(一次蘇維埃家族中的家庭爭吵),而是集中而強烈地反映了歐洲的命運。眼下正在布拉格演出的是歐洲的幻想和誤入歧途的大悲劇;在布拉格預示了歐洲的可能毀滅。這就是為什麼最微不足道的捷克人是比任何法國人或丹麥人都更執著的歐洲人的原因。他每天都親眼看到『歐洲的死亡』,他每天都不得不保衛『他自己心中的歐洲』。對他來說,西方國家的道德和文化,一致地體現了一種直接和自然的需要。當他看到歐洲被一種『負罪情緒』所癱瘓時,當他聽到其聲音被削弱時,他感覺他的死刑判決再次被簽署了,這回是永遠地簽署了。」
我們經驗香港正在死亡,以為這種死亡來自政治被蠶食,而未有察覺到這死包括了文化之死、西方精神之死。我們一邊看自比西柏林,一邊悅納這個無文化的香港。我們嘲笑北方的刁民時,看不見香港人變得愈來愈野蠻,包括理性的野蠻,排除異見的專橫。當你仔細想下去,自會發現光復香港的宏願不是單靠街頭政治運動就可達成。令哈維爾心急如焚的東西也是如此。
意識形態是一種神秘主義,你有想過嗎?極權透過樣板化的官腔重新描述我們生活的社會,以法制術語和經濟數字來迷惑人心,漸漸我們每一個人都模仿着說官話,在民間的記者會和問券調查的電話中維持一樣的腔調,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對整個世界荼毒至深的就是這種「社會改造」,你看看人大開會便可見到它的最終形態。當你反共的時候,也反對這一套嗎?還是只屬取而代之?哈維爾最先鋒的地方,就是用語言作武器,去神秘化:
「哈維爾寫於二十世紀六○年代的那些荒誕劇的真正意義,正是對這種語言的『徹底的去神秘化』。這些戲劇展示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言語沒有意義,或者說與一般公認的意義不同,也或者說是一些帷幕,在它們的後面,現實已經消失。一九六八年後,當哈維爾被逐出那家劇院,並且被禁止繼續從事他對語言的文學探索時,他把自己的生活轉變為莊嚴的對語言的去神秘化:他成了《七七憲章》背後的主要推動者、它的創始人和發言人之一。」
制憲,寫行動綱領,這不都是一些很共產的事嗎?哈維爾和同道們也意識到,他們稍一不慎就會跌入這個陷阱。昆德拉最後這麼說:
「遵循著他二十世紀六○年代那些戲劇的榜樣,這一憲章所闡述的既不是一個革命綱領,也不是任何種類的政治綱領;它不是對那種『制度的基礎』的批判,也不是一個建立『更美好的世界』的方案。在憲章上簽名的那幾百個人,只是要求當局最受並公開宣布其正當的法律制度和人道主義原則。他們沒有進行爭論,但他們的確按字面意義來理解言語。因為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他們就天真地得出了全部結論。因為憲法提到了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憲章運動者在那些其父母受迫害的孩子們不能繼續學業時,就感到震驚。他們的表現,就好像言語就真是它們應該是的那個意思似的。他們並沒有試圖表明官方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好的東西,但他們坦直的關注並非偶然地揭示了掩蓋其真相的大騙局。
儘管有些溫文爾雅和過分講究的文牘主義,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憲章對這種制度之根基的抨擊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它正是一種對語言徹底的非神秘化。毫無疑問,在人性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可與之相匹敵的東西。因此,老實人必須被消滅。這就是對瓦茨拉夫·哈維爾的審判的意義,審判的結果是在一九七九年秋判處他四年半的監禁。」
當你上街喊口號時,提防自己助長這種神秘主義,口號很容易替代了我們需要講的東西,也就是人話。人人高舉拳頭喊着一樣的口號,嗌過之後,你是否感到空虛?你可能已失去了自己的言語,你的行動可能已失去意義,你只能透過不斷行動去迴避這個問題。而自救之法,就是做回一個老實人,像哈維爾那樣。一群不老實的人,中共才不會害怕。
作者
八極拳創始人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天有星辰,地有惡漢。
本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的男子,與拳法共同創成。
來吧,猜猜我是誰吧!
身高/體重:171cm·63kg
出典:水滸傳
地域:中國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所背負的星宿是天巧星。
燕青是登場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所
描述故事後半梁山的義軍們中的好漢之一,
身材矮小,容貌俊秀,武藝高強並擅長演奏多門樂器等。
與其主盧俊義一同入梁山。
當然如此,燕青其人雖為虛構的存在,
在水滸傳以外的諸多作品之中,在中國拳法所其流派之一里的,
都有一門名為燕青拳的拳法流傳,
而一般認為這套拳法就是燕青所創。
無論,說是燕青多半不過是牽強附會,
僅是意圖將有名的江湖好漢說成是創始人來提高拳法的知名度而已。
〇天巧星:A+
轉世中的一百零八災星之一。
作為災星的降世,背負著與生俱來的災厄與罪孽。
燕青便是像徵靈巧與輕盈極為優秀的天巧星。
十面埋伏·形如無影
等級:A 種類:對人寶具
射程:1~3 。最大捕捉:1人。
利用燕青拳的獨特步法的分身打擊。
儘管還沒能到達魔法的領域,但能實現以旁人的視覺上無法捕捉到高速步法的連擊。
實際施展開來的話地上是看不到影子的。
-----------------------------------------------------------------
*1:ピカレスクロマン 語源是馬泰歐·阿雷曼的小說『Vida del Picaro Guzmán de Alfarache』後世指惡漢、俠客、義賊小說,小說角色大多是下層出生者,有些反社會、社會批判的意味。西方代表作是亞森羅蘋、中國為水滸傳。
-----------------------------------------------------------------
This video with English subtit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