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侯孝賢導演獲選為2020年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實至名歸!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八德榮民之家地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八德榮民之家地址 在 八德榮民之家環境 :: 現在要去哪裡提錢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榮家家區環境介紹·發布日期:106-02-01·發布單位:八德榮譽國民之家.,發布日期:106-02-01·發布單位:八德榮譽國民之家.,八德榮家參訪及試入住防疫公告109-08-07·八德 ... ... <看更多>
八德榮民之家地址 在 八德榮譽國民之家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八德榮譽國民之家 , 桃園市桃園區。 815 個讚· 102 人正在談論這個· 2048 個打卡次。本家原為山崎榮譽國民之家,民國46年1月創立於新竹,61年11月改制為新竹講習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