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生死錄】馬陵之戰:一個強權的殞落
作為戰國歷史往事的開篇(雖然在粉絲團的朋友,你們應該是從末期的起翦頗牧、中期的濟西之戰,看到如今的初期文章,所以觀看順序反而是顛倒狀態。其實這不是失誤,這個觀看順序是為了致敬諾蘭導演的「天能」,我佈這個局很久了,大家有注意到嗎......好吧,以上都是我垃圾話,我純粹是因為初期文章最晚完成,所以現在才貼上),我們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何謂戰國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時開端?
首先,不同史家對戰國時代的開端都有各自的看法,老ㄕ則採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版本,也就是以「三家分晉」作為開始。那何為三家分晉?這又要從「晉國」的歷史背景開始說起。
話說周朝建立時,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所以將土地分給諸侯,讓諸侯去管理基礎不穩的地區。晉國就是封建的諸侯國之一,他的首任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與周王室關係相當親密。時間來到東周時代的前期,也就是大家較熟悉的「春秋」,此時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許多強大的諸侯國在實際地位開始凌駕於周王室之上;不過,此時因為外族入侵嚴重,諸侯們會公推一個「霸主」,透過尊崇周王室的表面行為去團結諸侯,之後領導各國對抗外族的威脅。而晉國在春秋時代長期居霸主地位,其中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晉文公擊敗挑戰周王室權威的楚國。
可到了春秋中後期,許多國家的「大夫」開始凌駕「諸侯」。
所謂大夫,本來是諸侯的臣子,但隨著大夫深耕地方並長期執政,他們的影響力開始超越上司,甚至是上司的上司,也就是周天子。
例如:孔子有一次看到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在自家庭院擺出「八佾舞」,讓重視禮制的孔子憤怒大罵:「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來按《周禮》規定,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也就是8X8,共64人舞蹈)、諸侯為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用二佾。結果身為大夫的季孫氏用周天子禮儀(這概念可以想像成市議員擺出總統級國宴),可見他超級藐視禮制。
昔日強大的晉國也沒躲過大勢所趨,最終被原本侍奉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土地及人民。隨後,周天子追認三家分晉的合理性。
為何老ㄕ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開端?因為此事代表周朝禮樂制度的進一步崩壞。
春秋時代,雖然諸侯國已經藐視周天子,但仍會把作為立國基礎的禮儀拿出來做樣子。比如做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當年他率領各國聯軍對抗楚國,楚國派人去問:「老兄,你幹嘛派大軍逼近我國?」齊桓公回答:「我要打你,原因之一是你竟然沒給周天子貢品!」這話看實際層面其實非常搞笑,因為齊桓公跟周天子並不親密,這很像一個學校孩子王,領著一大群同伴去堵其他學校的熊孩子,然後說原因是:「因為你沒還我隔壁班阿明的橡皮擦!」
但從齊桓公凡事都要使用周天子的名義,就知道這人多少是講規矩的。所以有次,齊桓公跟魯國談判,結果一個叫曹沫的魯國將領突然就在會議上脅持齊桓公:「把你侵占魯國還來,不然我要你命。」齊桓公無奈之下,只能接受。結果等到曹沫放走了齊桓公,齊桓公立刻跟他手下表示:「把曹沫給我抓過來剁了!」此時,輔佐齊桓公的超級政治家─管仲,立刻說:「算了吧,與其出爾反爾,不如就守信用的歸還魯國土地,各國看您這麼守規矩,一定聽您的號令,這樣能獲得的好處一定更多。」之後形勢的發展果然如管仲所料,可見春秋時代,大家還講表面文章也有基本底線。
但三家分晉,卻是直接把上下尊卑的規矩打破,重點是:身為規矩的名義老大─周天子,對此卻是一點異議都沒有。可見此時是真正的禮崩樂壞,凡事只講拳頭而不講道理。如果說戰國時代是以背叛、霸凌、壞規矩做為開端,那用一個字就可以定調這個時代的氛圍,那就是……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戰國認知的誤區
再來,戰國時代何時結束?我採用司馬遷的說法,也就是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名詞:戰國七雄。
拜舊課綱的教科書內容所賜,不少人對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戰國強權有些記憶,而教科書通常還附贈一張戰國七雄的形勢圖去強化心心學子們的印象。但其實教科書提供的,通常是戰國晚期的形勢圖,雖然沒錯,但容易造成兩個錯覺。
第一就是:國家數目很少。
實際上,戰國初期仍有不少中小型國家,像是老牌諸侯國:魯、衛、宋,或是邊疆民族建立的國家:越、中山、巴、蜀,甚至是一些有功之臣的私有土地也可成為一個國家,代表有: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領地─薛國、商鞅因改革有功而獲得的封地─商。這些名不經傳的國家,有些實力不容小覷,像是越國曾屢敗楚國及齊國,所以當時的天下大勢其實尚未明朗化,戰國七雄更是尚未成形。
第二就是:用土地面積衡量國家實力。
乍看戰國七雄地圖,楚最大、秦次之,接下來是燕、趙兩國,而韓國土地小的可憐。這一方面容易讓人覺得土地越大的國家實力就越強,另一方面也會讓人疑惑:就韓國這個份量,怎麼也能被稱為七雄之一?
實際上,對於古代國家,國土面積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因素有二……地力及人口。
試想你擁有一望無際的土地,可卻是一片荒漠,那有價值嗎?就算土地資源很多,但沒半個人居住,那這塊土地能夠有效開發嗎?所以燕、趙、秦三國看起來土地雖大,但很多地區土地貧脊又靠近邊疆民族,對國家的GDP貢獻也就難以期待,而生活條件這麼惡劣的地方,自然無法期待有大量人口定居。
韓國雖小,但它的國土全是高度開發地區,人口密集且經濟上量小質精的搭配,甚至讓韓國在科技表現上居於各國的前段班,像是遠程武器的弩,當時人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的評價,近戰武器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鴈」、「當敵則斬堅甲鐵幕」,所以韓國在初期還是擁有一定競爭力。
而燕國雖大,但位置偏僻又大多土地資源匱乏,導致這個國家的國力長時間處於弱勢。史記紀錄燕國,提到該國的第一代君主是燕召公,然後是「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啥意思?就是開國第一代君主掛掉後,接下來有好幾代君主連名字都不知道,簡直邊緣到了極點,若是強國,又豈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強權的崛起
那有沒有土地大、資源好、人口多的國家呢?其實是有的,那就是魏國與齊國。
先說齊國,背靠大海擁有漁鹽之力,尤其是鹽,這是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在漢朝以後還被列為國家專賣品好斂財,可見齊國佔有不小的天然優勢。另外齊國的開發歷史很早,是西周最初建立幾個諸侯國之一,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此地的人口發展極具規模,當時人形容齊國首都臨淄「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白話翻譯:人多到展開衣袖可以遮住太陽,每人揮一把汗就像下雨,走路時彼此會肩碰肩、腳挨腳)。」
相比之下,魏國是個年輕的國家。魏國本屬於春秋大國─晉國的一部分,後來三家分晉,魏國就以今日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立足,而這些地區很多是周朝時代高度開發的蛋黃區,按電玩術語,魏國就是開局即土豪的優勢狀態。
不過凡事有一好無兩好,齊、魏兩國也有各自的毛病。
先說齊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事能力很菜。生活在戰國時代的荀子曾這麼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就是齊軍比魏軍爛,魏軍又打不贏秦軍。就連在齊國訓練部隊的軍事家─孫臏,都曾說:「齊軍以怯戰聞名。」
再說魏國,翻看地圖,不難發現該國位處中央地帶。好處是:四通八達的交通,壞處是:四面都是敵人,而且有方便的通交隨時來胖揍你!
或許是位處四戰之地的危機,魏國在所有國家當中最先做出革新的行動。
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聘起李悝為相,按《法經》的內容治國。法經的具體內容可以先不用理會,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意義─使用成文法。
前面提到,周朝的統治基礎是禮樂制度,也就是規矩。但很弔詭的,《禮記》卻又提到:「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就是平民老百姓是不知道規矩怎麼玩的。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周初的統治者很刻意的要做初社會階級的差別,這本來沒毛病,因為平民跟貴族的資源不一樣,自然無法讓兩者享受相同待遇。可隨著時間發展,上層人士已經不遵守禮樂制度,這時如果還不置定新規矩將平民階級動員起來,那整個國家將毫無動力,更無法在亂世中競爭。
所以李悝用《法經》,就是告訴極具潛力的平民老百姓以後怎麼跟著國家玩。同時,也制定出升遷制度,認有新發展的人才看到具體清楚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魏文侯時代,武有吳起、樂羊,文有孔子的弟子─子夏、技術官員有治水達人─西門豹,堪稱是面面俱到的豪華人才團隊。
另外魏文侯本人也十分聰明的運用外交手段,減少自己四面受敵的處境。曾經韓、趙兩國發生戰爭,然後兩國都派使者拉攏魏國,結果魏文侯沒有趁人之危或坐地起價,反而調解兩國紛爭。此舉讓韓、趙兩國與魏國組成同盟,魏文侯得以解除南北兩面的軍事壓力。
隨後魏文侯憑藉著改革的國力,加上韓趙聯軍的支持;東破齊國,甚至把齊國君主都給俘虜;西攻秦國,取得河西之地,讓秦國只能龜縮一隅;南敗楚國,攻掠下不少土地;另外由異族建立的中山國,也被魏文侯消滅,魏國自此成為率先崛起的戰國首強。
但這一切在魏惠王的時代,完全變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亂世無信義
魏惠王的名字叫魏罃,是魏文侯的接班人─魏武侯的兒子。當初武侯死前並未確立繼承人,結果造成魏罃與魏緩互相爭奪領導權,起初魏罃佔優勢,魏緩於是逃到趙國,結果韓國君主卻覺得:「現在魏罃只掌握一半的國土,所趁這時候侵略一地能撈到好處。」於是慫恿趙國,聯合進攻魏國。
根基不穩的魏罃很快被聯軍擊敗並被包圍,眼看就是等死的局面,沒想到韓趙兩國卻起了內鬨,因為趙國主張「殺死魏罃、擁立魏緩後,就讓魏國割地,我們就退兵吧」,韓國卻認為「乾脆分裂魏國,魏罃、魏緩個治理一半,如此就永遠消除魏國的威脅」,在各持己見的狀況下,兩國都選擇退兵,魏罃這才殺了魏緩,成為新的魏國君主。
回想文侯時代,魏國對韓趙的矛盾盡心調解,可韓趙兩國卻在多年後趁魏國內亂興風作浪,搞的魏國差點滅亡。如此恩將仇報的舉動完全證明:「戰國是亂世,沒有什麼仁義道德,更沒有永遠的盟友。」這也徹底點燃魏惠王向韓、趙兩國報復的念頭。
西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附庸衛國,魏國因此攻趙,並在隔年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這次的進攻,可以視為魏惠王復仇的成功,問題是有那麼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韓趙兩國攻魏因此種下仇恨,那魏國以前就沒有攻打過其他國家而結下樑子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業崩壞
在魏國大肆擴張時,齊、秦兩國正在蓄力改革並等待反擊的時刻。
如今魏國因攻趙,造成國內多個地區防務空虛。齊國以救趙的名義,派軍攻打魏國,而齊軍在田忌、孫臏的領導下速攻魏國首都─大梁,造成魏軍回救本國時,被齊軍在桂陵打埋伏。同時間的秦國,則趁魏國注意力被東方齊國吸引時,攻取河西地區的城市,甚至還進一步打下魏國核心重鎮─安邑。就連楚國都趁機攻打魏國南部,造成魏國被三面圍毆的窘境。
但戰國首強的實力非同小可,在重整態勢後,魏惠王先在東線戰場重挫齊軍,使齊國趕緊聯合楚國向魏請求和休兵。然後魏惠王在調動大軍,並聯合12個小諸侯國兵臨西方的秦國,嚇得秦孝公認聳求和。
從桂陵之戰後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魏惠王頗有手腕,而魏國依舊生猛。對此,其他諸侯國表示:「一次不成功,還可以來第二次呀。」
公元前343年,魏國攻打韓國,然後就是一樣的劇本發展,齊國以救韓的名義攻打魏國,結果在馬陵打埋伏,殲滅10萬魏軍。同一時間,秦國又搞背刺,並且一口氣打下大部份河西地區。
馬陵之戰後,魏國因為損失相當比例的青壯年人口,開始走向衰弱而難以挽救,這當中最悲情的,莫過於魏惠王。除了他葬送父輩們建立的優勢,另一個折磨人的,是他遠超同時代平均的長壽。惠王一直活到81歲,統治魏國50年,是戰國史上統治期第二長的君主(第一名是統治56年的秦昭王),但在他統治中後期,眼睜睜看著各國相繼崛起,自己還必須一再承認他國的權威,比如:統治的第36年尊稱齊國君主為王、統治第47年一口氣承認韓、趙、燕、中山為王(是的,連曾經被打到滅國的中山,魏國都必須和它平起平坐,可見當時的魏國已經是多麼無力),這日薄西山的趨勢,對一生都在奮戰的人來說,那是何等的悲涼。
本來我想就魏惠王喪失霸業的往事總結出一些道理,可我寫到最後卻發現:魏惠王大致上也沒犯什麼致命性錯誤呀。
你若說他窮兵黷武,在亂世中又怎能不大動干戈?你若說他四處結怨,可是有很多敵人不是他主動招惹,而是主動趁火打劫。身處一個隨時變動、充滿背叛、人才流動極大的領導位置,我自認絕對做不來,那我有什麼資格評論魏惠王?真要我說,那就是:不是惠王不努力,也不是惠王沒實力,只是他的競爭者做的比他更好。
經由惠王以及魏國的興衰,我們大致了解戰國的形勢轉變以及時代氛圍,此後,透過不同時期、地區、出身的名將,去更多了解個人在時代下究竟會活出什麼樣的際遇了。所以接下來,歡迎踏進入金老ㄕ建構的戰國歷史,也請大家踏出戰國時代思考模式的第一步吧。
圖片:馬陵之戰示意圖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42.八佾篇第一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輔仁媒體- 「是可忍孰不可忍」語出《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 的評價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孰可忍孰不可忍的推薦,YOUTUBE、DCARD、PTT和網路上 ... 的評價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孰可忍孰不可忍的推薦,YOUTUBE、DCARD、PTT和網路上 ... 的評價
- 關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孰可忍孰不可忍的推薦,YOUTUBE、DCARD、PTT和網路上 ... 的評價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假正邪,蠱惑人心的時代》
今日香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人固然多;邊叫著「反共」邊幫共產黨做事的人也不少。
這是一個蠱惑人心的年代。
香港的年輕人正在醒覺,中共知道,單靠傳統甩皮甩骨的民建聯、工聯會不能成事。
機謀智巧,計中有計的聰明人就會浮現。
一個時代的風氣敗壞,文化墮落,往往是由有權勢的人士帶動的。
三年前,梁振英由中聯辦的策動,奪權成功,拉下北京十年部署的唐英年,成功登上特首寶座。從此,中聯辦幕後治港,梁振英與民為敵。
社會風氣變了,大家都在用計。
這是禮崩樂壞的開始。
論語第一篇「學而」,是個人求學的宗旨;第二篇「為政」,是個人為學後的外用,作為領袖的精神。
第三篇「八佾」,是把個人修養,加上外用為政,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
八佾,今日在台灣,每年孔誕在孔廟跳的舞。台灣的小學生,都懂跳,他們準備在每年的祭孔時表演。
孔子的時代,春秋,中央政府是周天子。
天子下面有各地諸侯,然後有大夫、士人等,不同階級。
天子舉行國家大典,代表了國家精神,開始的禮樂就是八佾。
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六十四人。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
諸侯之下是大夫,即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叫四佾。
這是有固定的形式,即所謂的禮樂衣冠。
八佾篇的第一章: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的祖國,魯國,國君是魯哀公,下面有三家權臣,把持國政,政權都操控在他們手上。
他們不把魯哀公放在眼內,連中央天子,也不尊重。
一天,季家設宴,在庭中跳出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來。他們已目無國君,也目無天子,不把朝廷放在眼內。
孔子知道了這事,反應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不是現代人的用法,不是忍無可忍發脾氣的意思。
這個忍,是忍心。
孔子從這件事觀察到,注意季家。他們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們不忍心做的呢?
叛變、造反者會隨之而來的了。當時社會變亂,文化墮落,就像今日的香港。
跟著第二章: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三家,就是魯國的三家權臣,他們不但眼裡沒有魯哀公,連中央周天子,都不放眼內。不但在家裡庭院跳起八佾舞,還在家裡宴客散席時,奏起天子用的國樂 ── 「雍」來。
雍徹,散席時奏雍樂。
孔子引詩經兩句:在中央政府,奏起雍這支國樂時,諸侯站立兩旁,擁護天子,因為周天子代表國家精神。
現在三家權臣用莊嚴國樂在家開舞會,不知他用意何在?
風氣敗壞,文化衰落,孔子在第三章傷感起來: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一個人,沒有了中心思想,沒有了正確價值,禮樂的文化薰陶,對他有什麼用呢?
文化是每一個人自發自覺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上而下約束的。
這個時候,第四章,有一個林放的人,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認為林放這個問題太大了。禮的根本,去了哲學的層次。孔子只從禮儀部份來回應。
禮儀過份舖張就不好,寧可簡單誠意;但只是簡單,在喪事又不成。喪事不能太輕率,寧可取悲戚態度。
奢者過於文飾,流於浮誇;儉者不及於程度,又嫌於質樸。
孔子對於當時的社會風氣,文化衰敗很嘆息,因此在第五章結論: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那些蠻夷落後地區的人,也有君主、首領,但光有形態,沒有文化,有什麼用呢?不如中原夏朝、商朝,雖然國家亡了,朝代轉了,但歷史上的精神,永遠代代傳下來。
一個國家亡了,仍會復國,朝代更替,文化價值承傳。但文化亡了,這個民族就永不翻身。
以色列亡國幾千年,一聲復國便復了,因為猶太文化之根,從無終斷。這也是顧亭林說的,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香港這個以假亂真,機謀行事的年代,大家更要堅持中華文化的命脈,走入中華歷史文化的寶庫,認識幾千年的文化價值。梁班子更多權術,政客更識變身,也愚弄不了我們。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輔仁媒體- 「是可忍孰不可忍」語出《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是可忍孰不可忍」語出《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須知道春秋時期是封建制度的崛起,社會已經處於禮樂崩壞的狀態, ... ... <看更多>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 在 42.八佾篇第一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42.八佾篇第一章【經文】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 是可忍也 , 孰不可忍也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一、認識季平子本章是孔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