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東亞國家百年生育政策的反思〕
東亞文化中,歷來有重視生育的傳統,近年生育率持續低迷,讓大眾對於生育補助等相關政策有諸多討論,不久前也有某護理師譏諷他人沒有生小孩報效國家引發的爭議。
但這樣的生育文化,其實在這百年間,也有不小的轉變,今天我們就以1920年代為開端,回顧並反思東亞各國的生育思潮和政策。
▌節育思潮登陸中國
1922年,美國著名節育運動者Margaret Sanger訪問中國,並舉行了公開演講,她在演講中,闡述了「節育」的概念,大力宣傳使用科學方法避孕的節育,並進而論述了生育節制的意義、節育的概況及不同的生育觀。
Sanger主張「婦女解放的必要條件,並不在參政權,而在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因此反對傳統以墮胎、殺嬰的方式限制人口,也不贊同馬爾薩斯以禁慾、晚婚來節育的主張,而應以使用保險套、子宮帽等物品阻隔精子流動的機械法來進行避孕。
除了對於婦女解放的關懷外,她也認為節育不只能幫國家控制人口的數量,也有助於提升國民的質。
▌撼動知識分子的演講
Sanger的演講不僅帶動了後續諸多機構正式在中國推行節育,更引發知識界一系列對於人口和節育問題的重視,掀起了一波婦女解放狂潮。包含《婦女雜誌》在內的諸多雜誌甚至為此發行了〈產兒制限專號〉,讓節育觀念的討論正式躍上公眾視野。
知識分子為何如此踴躍地參與這場節育運動?
民國史學者呂芳上教授分析,節育這個來自西方,打著科學旗幟,又以婦女解放、社會改造做號召的運動,正迎合了亟欲追求現代化的五四知識分子們棄舊迎新的心理需求。
▌支持or反對?
節育學說在中國開始提倡後,有擁護者,也有反對者,因為推動節育觸動了傳統習俗中的兩大禁忌,一是公開談「性」事,一是「絕子絕孫」、「無後為大」的忌諱。
圍繞著節育展開的討論反映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新舊觀念衝突,生育和婚姻的觀念衝突更是核心之爭。
支持節育者的主要論點包含:節育控制人口能使國家興盛、有利於婦女解放等等;反對者則多從傳統有後主義的思維出發,認為節育和傳統生育觀念不符、會造成性氾濫及違反天地好生之德,也不乏有論者抱持富國強兵的國族思維,主張「產兒限制是民族自殺」,將削弱國家和民族的力量,因此反對推行節育。
▌節育與婦女解放的糾葛
到了1930年代,社會大眾已逐漸接受節育觀念的傳播。但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在Sanger的觀點中,避孕理應是保障女性權益及達成婦女解放的手段,本應被視為「權利」的工具,卻在政府的介入下,這項權利彷彿轉變為義務。
家庭間的私事被公共化,變相再度成為對女性的壓迫,使她們再度交出了自己對於生育的掌握權,只不過不是交給夫家,而是交給國家。
這樣的糾葛在二戰後越演越烈,尤其是在戰後的東亞諸國。
▌東亞的人口控制政策
到二戰為止,人口一直被視為是國力的象徵,節育也從未正式成為國家政策。但在1950年代後,人口爆炸之聲響起,經濟發展掛帥下,人口的迅速增長被認為是制約國家進步,走向現代化的瓶頸。
此外,美國觀察接受美援的盟國,發現美援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被近乎失控的人口成長所抵銷,這並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因此他們積極施壓被援助國推動節育計畫。
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日、韓等東亞各國紛紛展開全國性的家庭計畫,以人口壓力及經濟發展考量壓倒「母性自主」之說,由國家與醫療高度介入節育行為,帶來急速的人口轉型。
▌臺灣的家庭計畫
臺灣的人口問題自1950年代開始浮現,人口增加太快、密度又太高,在這樣龐大的人口壓力與經濟發展對抗下,節育論戰再度爆發。
政府先於1965年首度認可了節制生育概念,並成立「家庭計畫推行委員會」,正式以官方機構推行避孕方法,並在美國的壓力下,以「促進農村衛生」的理由,協助超過60萬名婦女採用子宮內避孕器進行節育。
1969年,政府正式制定人口政策,讓1970至80年代成為政府介入節育最甚的時期,在「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下,人口增殖數大幅下降,到了1983 年提前達到「出生替代」的目標。
▌少子化與助孕科技公費補助
然而到了近年,矯枉過正的結果,反而使原先積極控制人口的東亞各國面臨生育率過低的窘境,尤其臺韓兩國更是長年盤據生育率最低國家的位置,並持續探底。
國家這時又得轉變為積極鼓勵生育的角色,並將目光注視到體外受精(IVF)等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上,吳嘉苓的跨國研究團隊就發現,少子化成為臺日韓三國施行公費補助助孕科技的重要推力,三國也分別於2015、2004、2006年推出相關的國家政策。
這固然是對於許多難孕家庭的福音,但女性主義者也警覺當國家介入助孕補助,尤其是結合促進生育政策後,可能造成的強迫性母職現象。
▌結語
綜觀百年來東亞的人口政策發展,不難發現生育控制的決策權從來不屬於女性與個人,而是牢牢掌握在男性、家庭、族群或國家的手上。
早年,節制生育對女性而言,本屬犯罪行為,其後在節育運動的倡導下以解放女權的號召推展,但結果是使權利在國家的介入下變成了義務,之後更在與經濟和少子化的掛鉤下,成為東亞國家生命政治的介入對象。
當然我們也並非無視出生率過低的現象和國家鼓勵生育的不得已,只是希望提供一個反思的視角,並期待有朝一日,生育與否的決策權能真正掌握在當事人手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曾經推動的家庭計畫,打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現在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預計在2025到2027年之前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包括北方邦、阿薩姆邦等人口密集的地區,地方政府準備推出節制生育的政策。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
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懷舊家庭計劃-一個太少兩個剛好】
21年前已經開始推動家庭多生育
記得小時候
政府推動節育
而後才變遷為增產
從最初喊「三三三」─
結婚3年生孩子,間隔3年生第2個,最多生3個
到朗朗上口的─
「2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
1998年開始擔憂生育率降低
口號「不生不好,一個太少,兩個剛好」
寫實反映台灣經濟成長
帶來的人口政策挑戰
#以前34歲就是高齡產婦
#讓孩子安全健康長大是關鍵
#報時光UDNtime
圖片日期:1998/11/24
圖片來源:聯合報
圖片說明:由於人口結構變化,各衛生所張貼家庭計畫口號又有新作,鼓勵提高生產
歷史新聞節錄
一個太少 家庭計畫喊新口號
前兩年還在宣導「一個不嫌少」今年已變成「不生不好」
【1998-11-30/聯合報/10版/生活】
【記者賴淑姬/中興新村報導】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太快,政府家計單位提出的家庭計畫口號被迫一變再變,從早期的「三三三」制到目前的「不生不好,一個太少,兩個剛好」,至少已有五種「政策主張」,到底生幾個小孩才不會成為「國家罪人」,婦女們是一頭霧水。
每年十一月是衛生單位訂定的家庭計畫宣傳月,前兩年宣導月的口號還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但今年已變成「一個太少」。
三十多年前,家庭計畫剛推動時,「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還很濃,一般夫婦生養六、七個孩子很普遍,當時政府打出「三三三」口號,鼓吹「結婚三年生孩子,間隔三年生第二個,最多生三個」,非常響亮。接著,家計單位又喊出「三三二一」制,把最多生三個改為最多生兩個,但效果不彰,因此又推出「主題」更明確的「兩個孩子恰恰好」,由於頗具說服力,又逢台灣地區經濟起飛,婦女教育程度及就業能力大幅提高,兩個孩子比較能在「傳統觀念」與「現實需要」中取得平衡,很多夫妻因而奉為圭臬。
大約十四年前,台灣婦女總生育率(每一婦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開始降到兩個以下,已無法達到所謂「人口替代水準」,人口學者與經濟學者出現兩極化主張。經濟學者認為應鼓勵多生,否則老人增加,社會福利支出大增,勞動人口不足,將危及國家經濟發展;人口學者則認為,造成生育率下降,「頂客族」、「單身貴族」越來越多是主因,這是教育及經濟因素造成的觀念改變,如果貿然鼓勵多生,恐怕只鼓勵了中、下階層民眾,易導致「人口反淘汰」,事關民族存亡,不可不慎。
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銅像仍在,孩子卻少多了
以前在小學課本上看到,台北老松國小有158班,學生人數高達11110名,不但是全台最大的小學,也創了世界紀錄。等我到台北上班,有次爲了工作查資料,才知最大的小學已輪換過好幾所了。新遷入人口雖逐年增多,各區開發卻緩急有別,人口密度變來變去,學區孩童的多寡也就跟著起起落落。
在台灣,各縣市最常見的路名不是“中山"就是“中正",校名也是,且每個學校都有蔣介石銅像。後來民進黨執政,無處不在的“偉人”雕像開始紛紛被移走,某些意識形態掛帥的地區,更有政客侮辱、戲弄銅像,以博媒體版面。
拍這張照片時,中山國小正是台北當時最大的小學,學生6000多,足見節育政策鼓吹多年的“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有了成效。學校位於市中心,面積不大,每天的升旗典禮,操場只塞得下一樓教室的部分學生,二、三樓的孩子得整隊在走廊上觀禮聼訓。我看不到任何一個孩子的表情,也分不清他們的班級,只覺得到處密密麻麻,就像一群群的螞蟻。
那次的攝影工作看似困難卻也容易。只要站對位置觀看,表象的內在意義就能浮現,因此我打定主意只取一個角度,那就是從蔣公銅像的背後俯視。
再度踏進校園,銅像居然還在,後方也依舊是總務處辦公室,只有遠處的禮堂經過改建。時隔二十九年,整個場面竟有如這張照片的空景。時光彷彿沒從這兒帶走任何東西。一問之下,目前學生只有1510名,景物依舊,孩子卻足足少了四分之三。
圖、文:阮義忠 ,中山國校,1982
轉載自《台北謠言》照片故事集(行人出版社)
定價:380元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博客來 誠品皆有販售)
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曾經推動的家庭計畫,打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現在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預計在2025到2027年之前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包括北方邦、阿薩姆邦等人口密集的地區,地方政府準備推出節制生育的政策。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490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