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閱讀:
進入21世紀的失控時代
中國圖書網頁先知書店,不久前出了一篇文:《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過去20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文章說:2020年,大量黑天鵝事件,集中爆發,其中尤其以新冠疫情最詭異。有學者開始討論,是否應以2020為界,將人類的紀元重新定義為新冠前(Before Corona),和新冠後(After Corona)。
2020年,是21世紀前20年的最後一年。過去20年,物質充裕而精神空虛、經濟繁榮而貧富懸殊、技術進步而社會重構,大國崛起而文明隕落,種種交織在一起的因素,讓這20年的歷史像被按了快速鍵,在疫情的衝擊下炸裂開來。
20年前,開始了一個新世紀。那時,已經有網絡文化觀察者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預言,21世紀會迎來一個失控的時代。他說:「所有的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將自行消亡,所有的秩序都將歸於混沌,所有的控制最終都將失控。」
但他沒有看到的是:有失控必然有控制,過去的20年,一邊失控,一邊控制。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
這20年的許多世界性失控,主要包括:全球化經濟無國界與政治有國界的矛盾失控;金融業的無國界導致2008年因次貸危機而造成的金融海嘯的失控;2003年的非典特別是2020年的新冠瘟疫讓大半個世界徹底失控;美國大選讓世人對美國民主秩序大跌眼鏡,敲響西方文明的喪鐘。
文章藉三本書的內容,對21世紀這頭20年的種種失控及出路,作出分析。
經濟全球化和政治逆全球化
中國先知書店網的文章藉三本書對21世紀開頭這20年作概括,一本是我早前介紹的索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本是美國政治理論家羅素‧柯克(Russell Kirk)在1953年出版的《保守主義的精神》,另一本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寫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王人博這本我沒有看。柯克這本是政治學的經典,分上下兩冊,去年江西出了這本著作第7版的譯本。這麼厚的理論經典仍然受歡迎,因為寫得生動。
這篇題為《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的文章,講過去20年,從2001年開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WTO。不久,歐元正式成為歐盟的合法貨幣,至此,經濟的全球化,駛入了快車道。
當時的著名記者湯瑪斯‧弗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滿懷憧憬的預言道:「世界被抹平了」。過了20年,人們發現,世界並不是平的,地球依然是圓的,上面住著兩百多個國家,所有國家都有國界線,許多國家並不願看到世界「被抹平」。 「試圖抹平一切」與「頑強地抵抗被抹平」發生衝突,衝突的根源,是經濟無國界,但政治有國界。政治是民族國家本位。政治的國界排斥經濟的無國界。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拉開了民族國家本位的政治大幕。同年美國特朗普上台,提出美國優先,曾經是全球化主導者的美國要求退出WTO。在政治的阻擊下,一股強大的「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經濟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正式分道揚鑣。
新冠疫情爆發,引發關於自由與秩序,以及應對公共事件的兩種不同治理模式的反思。
自由與秩序
過去20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實際上正在重塑世界——從商業到政治,從生活到職業。一個人能獲得什麼商品,接觸什麼媒體,如何與世界連結,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幾乎全都依賴新技術,依賴於演算法與大數據。
然而,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接管了整個世界——在數碼化時代,誰控制著大數據,誰就控制了世界——數據成了新的「獨裁者」。技術走向「失控」的結果,就是「大數據」的獨裁。
由這裡,先知書店的文章,引入了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的一段話:「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或一小群人能夠不加控制地主宰其他同胞的意志,那麼不論這個國家被稱為君主制還是民主制,它在實質上就是獨裁。」
因為疫情,世界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敘事邏輯:一種是國家權力最大化,集體主義式的:秩序高於自由,公共利益大於個人自由,與之對應的是能夠集中一切力量,調配所有資源的舉國體制。另一種是個人權利最大化即個人主義式的,自由高於秩序,反對抽象的、空洞的公共利益,與之對應的,是站在舉國體制對立面的自發秩序與自治模式。
因為疫情和大數據的控制,美國大選也出現紛亂和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自由是否會導致失控?秩序是否會導致專權控制?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個公正的政府在權威的訴求和自由的訴求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健康的張力。」
這是美國傳統保守主義的精髓,美國歷代多位政治人物將這本書中的原則當座右銘。
保守主義一般原則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的作者羅素.柯克(Russell Kirk),生於1918年,1994逝世。二戰期間,曾在美軍服役。1953年寫下這本書而聞名美國,其思想影響了尼克遜、列根等美國總統的施政方向。
保守主義是西方現代三大思潮之一,英美的立國思想。本書以保守主義所主張的原則為經,以它反對的各式各樣的激進思潮及其變種為緯,通過政治、思想和文化領域的一系列歷史人物,描繪出保守主義在過去一百多年間的演變歷程。
但是,柯克拒絕為保守主義作精確定義,因為「保守主義不是一種政治制度,當然也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是一種看待公民社會秩序的方式。」過分精準的界定,不但會掣肘保守主義本身,更有可能使保守主義走向某種狹隘,最終「變異」。
柯克只總結了6個保守主義的一般原則作為參照:
1.相信有某種超驗性的道德秩序或自然法的主體,統治人類的社會和良知,此為六原則之首。所謂超驗,就是那些超越經驗和理性的、神明事物。
2.尊重人的多樣性、差異性以及人性的不完美,拒絕激進主義、狹隘的平均主義或同一性;
3.相信文明的社會需要法治和中產階級,堅持人人在神明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接受經濟結果的不平等,反對「無階級差別」的社會;
4. 認為「無私產,不自由」:堅持私有財產制度,以及對公權力的警惕與限制;
5.尊重經歷歲月磨礪的原則、傳統與規範,承認人類智慧有限,拒絕所謂的抽象設計和臆想的烏托邦藍圖;
6.強調社會的連續性,主張審慎與自然、自發的改良,反對激進狂熱的「大破大立」的變革。
美國的衰落與救贖
2020年讓世界大跌眼鏡,疫情令個人權利最大化的美國社會失控,混亂而懷疑被操控的美國大選,更像是美國衰落的喪鐘。
美國為何衰落?難有標準答案。不過,67年前《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給出的答案卻獨特而又簡潔:「美國衰敗的背後,始終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保守主義精神正變得愈發脆弱,作為繁榮根基的活水源頭正在枯竭。」
回顧美國歷史,不難發現,保守主義精神興,則美國走向繁榮,保守主義精神亡,則美國走向衰落。
最初的美國,是由一群清教徒建立的,他們獨特的精神結構——「清教徒保守主義精神」奠定了美國秩序最穩固的根基。
二戰納粹德國的罪行被揭露,很多人質疑:當自稱上帝子民的猶太人慘遭屠戮時,上帝竟不施以援手,這樣的上帝,還值得信仰嗎?
哲學家說:如果上帝不給予任何好處,如生存、財富、地位,就不信仰上帝了,那他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好處。如果他因為有好處才信仰,那麼他實際上是被外在物質所決定的。如果他無條件地相信上帝,那就意味著他不再被任何物質條件所約束,那麼,他的精神、靈魂是自由的。
這種不受物質約束的、信仰支撐的自由靈魂,就是超驗。這是保守主義的基礎,即在自律下渴求更多的個人自由。自律的意思是,出於對上帝的敬畏,人在追求自由時,要警惕人性之惡,必須有所節制。
先知書店的文章認為,在人類的技術進步似乎摧毀了一切價值的時代,這一保守主義精神,雖節節敗退,在今天反而更彰顯它的價值。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pid=1&p=1#4575
全球化矛盾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沒有教養經驗的人要來推薦一本所謂教養書,看似違和卻一點都不奇怪。
我的工作向來是見證「教養」的起點。當胎兒有心跳時,其實就可觀察到每對伴侶對新生命的態度迥異。有些人上網查資料、做筆記,把產檢項目交叉比對,和醫師諮詢討論,深怕自己漏了任何一樣項目,胎兒不小心就輸在起跑點。也有人認定我的孩子不會生病,基本有做就好,無需耗費太多心力。更少數的狀況則是產檢愛做不做,到時候再說。我其實一直蠻疑惑,是什麼樣的背景因素,造就這樣的差異?
懷孕在我認為就好像跑馬拉松,到終點領獎品後,卻又是一場無止盡的超馬,隨著網絡媒體發達,正向、安定、幸福各種教養法的資訊垂手可得,大街小巷充滿了『幼兒潛能開發」「全美教育」的補習班,走進書店『如何教出OO小孩』的書籍總是攻佔排行版, 社群媒體各種育兒、教養的社團如雨後春筍。看似資訊充足的全球化環境,我發現身邊的父母(尤其是媽媽)比起我們上一個世代,對如何教小孩這個課題卻益發的徬徨不安,無所適從。
「拼教養」這本書有別於市面上其他教養書,他不是要教妳如何當一個「好」的父母而是利用更廣的視野去盤點自己現有的資源,評估自己的能力到底「可以」當一個怎樣的父母。
作者和他的研究團隊實際的深入近六十個家庭、透過訪談、近距離觀察孩童在家庭和學校中如何與師長父母互動,以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剖析城市和鄉村,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在教育資源和觀念上的落差,以台灣歷史的脈絡去連結世代之間對教養態度的大不同。用更宏觀的視野去回答我上述的疑惑以及化解家長在教養上的集體焦慮。
整本書架構和深度宛如一本博士論文,不過作者和編輯功力相當深厚,即使完全沒有社科背景的人也不會感到艱澀難懂,生動的人物對話很快的讓妳身歷其境,甚至產生自我投射。 對於完全沒有教養經驗的我,這本書書同時讓我對過去的行為和觀念作出一些反思。
**小孩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母親的事業和時間
「小孩的成長不會等你,但妳的事業和病人也不會等妳 」
猶記三年前,同事為了讓孩子在放學時可以看到媽媽,放棄對於產科醫師最重要的接生和夜診,或許是我深感在「拼事業」這條路上被孤單的拋下,我如此冷酷地做出這樣的回應。
明明妳就有婆婆後援,妳是不是在逃避妳的工作?妳先生也是每天都夜診,妳要讓小孩知道工作對於媽媽也很重要啊!這些尖銳的話,好險當時我理智的吞了下去,透過此書給我的視野,讓我重新思考並同理她。在傳統思維影響下,即使她的薪資和先生相當,她仍覺得指導孩子作業、準備手作晚餐是她的使命,先生如果無法 「幫忙」她就得另作打算。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將照顧孩子的事情轉移到婆婆身上,除了不想失去教養主導權,她更不樂見上一代重男輕女的態度在她的下一代重演。她的決定不僅是她個人的決定,背後隱藏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因素。
**你的父母不只是你的父母
「拼個幾年,未來人生選擇會更多,不要去學那些才藝好浪費去間,對未來有用嗎?」看到這段時我既視感的紅了眼眶,活在智育導向的年代,每當我有新的想法或是想學的東西,只要非關乎考試,總會換來一句「學這沒用啦!」我對於現代的小朋友能有多元化的刺激學習機會,總是很欣羨甚至對長輩有些怨懟,透過此書的分析,我更能理解,活在那個先吃飽再說的年代,他們在自己可付出的資源和時間下,給予他們認為對我最好的教養模式,走過威權戒嚴到民主開放,他們各有各的困境和矛盾,也為了我一直在滾動式修正和我相處的模式,漸漸放手,尊重我是個獨立的個體。透過此書,這些小埋怨似乎雲淡風輕。我要趁此機會說一聲,謝謝你們的付出。接下來換我逼你們乖乖去運動了。
用學術架構療癒教養帶來的焦慮,用空拍的視野撫平世代間的矛盾,透過理解換來和解。這是一本很用心、有深度有廣度的書,適合所有曾以各種形式被教養長大的我們。對,即使妳和我一樣沒有教養下一代的需求,也值得一看。
#拼教養
期待看過書的妳和我分享心得喔!
全球化矛盾心得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棉花帝國|
有天聽班上同學在討論《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剛好逛書店時看到就順手買回來讀,因為份量充足到這兩天才讀完。
這本書透過《棉花》當作媒介傳遞「資本主義」是如何從無到有打造出來的知識與運作邏輯。
我們現在習慣的全球化模式是在這一百多年來由人類親手鍛造出來,但這個過程充滿了暴力、壓迫、血汗、戰爭、蓄奴、鐘點工等,原先是商人逐利,尤其是各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演變到後來成了國家強勢介入主導,壟斷國內市場,以降低生產成本出口獲利,排擠其它國家的棉花、紡紗及棉布。
棉花從一開始只是農民附加耕種的作物,大多土地還是用來生產糧食,棉花收成後自己紡成紗線織成布自用,有額外的才會送到地方市場交換或販賣。
當美洲被歐洲國家搶佔成殖民地後,南方成了世界最主要的棉花出口地,但廣袤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奴隸買賣」的生意因為需求而產生供給。
「黑奴」的遭遇多慘絕人寰我無須贅述,但「南北戰爭」後黑奴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國家政府介入只是將「奴隸」轉為「受薪農人」,他們同樣失去原本北方軍允諾給予的土地。
以「土地」固定控制「勞動力」的資本市場思維在黑奴解放前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發展成「民(國)族主義」,國家用法律及暴力推動。
譬如日本是棉花市場的後起之秀,但他們跟著西方國家搶佔殖民地來生產棉花運回國內,軟如同英國本身不產棉,加工製造後再銷往其它國家,如印度與中國。
大家沒看錯,我們一直以為印度與中國的棉紡織與絲織品都很優雅,這種認知只對了一部分,後來的「工業革命」讓“現代化”的國家出口大量廉價但品質好的棉花製品到印度、中國。
印度本來是全世界最大產棉及有高端製造精美、精緻布匹的國家,但因為西方國家為了私利破壞了印度原有的社會結構,硬生生改成符合全球市場需要的「棉花供應地」。
原本只是附加價值的棉花排擠了維生所需的農產品,在市場供給大於需求,棉花價錢崩盤後,印度因為糧食不足與糧食價格暴漲,導致饑荒死了數百萬人。
#這是人禍而非天災
但有些南美國家如墨西哥、古巴、巴西、秘魯(我憑記憶待確定)因爲社會結構穩定,農民不想成為受薪農人,而習慣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糧食,西方國家一直無法打壞這樣穩定的結構。
德國(🙄️)也曾施壓當地政府要調高所得稅率,逼迫當地人種植棉花來“多賺錢”繳稅,但因為政府及人民的反抗而無法成功。
「反抗」是「解放」的必經過程,黑奴與北方軍反抗南方奴隸主,歐洲、美洲國家的棉花工廠的工人組成工會,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工運,逼迫政府降低工時、提高薪資、改善工作環境、禁止童工與上調就業年紀的限制等。
這一連串的勞工革命在世界各地烽火連天,但在日本因為政府強勢作為及民族性,一直延宕了三十年才立法規範資本家。
當然女工從工廠逃跑的比例極高,於是資本家與政府發展成將宿舍蓋在工廠旁,以嚴格的家戶長制度管理「勞動力」;也透過不平等合同、扣押薪水等手段逼女工就範。
尋找「大量又廉價」的勞動力、「自動化機器」、「大量生產棉花土地」、「工廠」、「關稅優惠」、「保護主義」的意識形態於焉誕生。
這樣不穩定的資本市場產生的人民與人民、國家與人民、國家與國家的劇烈矛盾,最終爆發了世界大戰。
台灣出版業的選書都有一定水準之上,我寫心得無法取代大家閱讀過程的啟發與喜悅,結局才是最無聊、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過程」。
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