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重練的全新憲法 🇨🇱
「你也想要一部去除威權印記的全新憲法嗎?」因首都地鐵票價調漲而起,延燒成全國性大抗爭將近一年,累積數百人被軍警鎮壓打爆眼珠、至少31人因衝突喪命...之後,曾以長年獨裁統治為代價換來「經濟奇蹟」之名的南美國家——智利——25日晚間終於以78.3%的壓倒性結果,確認將「重新制憲」,以全面取代由獨裁者皮諾契特所制定遺留的「威權時代舊憲法」。消息出爐後,智利全國上下皆進入了狂歡狀態,歷代的民主鬥士、發動抗爭的學運青年、朝野主流政黨,甚至是一度派兵鎮壓、最後卻同意示威訴求「重新制憲」的現任總統皮涅拉,也都以「民主的勝利!智利歷史轉捩點的一天」來向智利全國人民道賀致敬...儘管歷史的轉變進程與掌權階級的政治算計,仍留下了許多「暗招伏筆」與不確定因子。
2020年的「智利制憲公投」,原本是因應2019年智利10月全國示威大抗爭的政治和解承諾。其原本預設的投票日,本來設定在2020年4月,卻因武漢肺炎疫情嚴重,而一路順延到了10月25日。儘管過程中有疫情恐慌與議題熱度退燒的打擊,但最終投票率依舊過半、總投票人數亦高達755.8萬人,清楚地創下了智利民主化以來的最高投票人數紀錄。
在公投選票上,智利民眾需要回答兩個題目:(1)請問你「是/否」同意制定全新的智利憲法?(2)請問你支持「全民直選制憲委員會」還是「混合式制憲委員會」?
根據智利中選會的計票結果,78.3%的智利選民支持「重新制憲」,79%的選民支持「全民直選制憲委員會」——因此根據公投決定,智利將在2021年4月舉行特殊選舉,全民直選出155名制憲委員。之後,制憲委員會將以1年為期、可順延一次但不得晚於2022年6月提出「新憲草案」再交全民公投決定。
「我們吶喊了30年了,終於終於終於...智利人民終於可以擺脫皮諾契特的威權鬼魂了!」在公投壓倒性過關後,首都聖地牙哥的中心地標「義大利廣場」,也瞬間湧入了數以萬計的狂歡民眾,眾人施放煙火、拍手大笑,然後高聲合唱著智利的抗爭金曲《被遺落者之舞》(El Baile De Los Que Sobran)。
《被遺落者之舞》是1986年、皮諾契特執政末年的智利民歌,內容以輕快的旋律講述年輕學子「追求夢想人生的徒勞無功」。因為在威權政府的填鴨教育下,學生們不被允許多想;真正的教育與階級翻身,又總被那些菁英權貴給壟斷,社會要求你竭盡全力、卻總不正面告訴你在這場階級遊戲裡,「魯蛇」絕不可能翻轉階級——無奈的歌詞正好諷刺了皮諾契特推行的「經濟新自由主義」,是如何重新定義了所謂的「機會」與「公義」。
智利當前的憲法,是皮諾契特在1980年過關的「威權舊憲」。儘管當皮諾契特於1990年下台、智利展開民主化進程後,歷代政府先後推動了30幾次修憲,關於集權崇拜、歷史不義的種種條文,已大多被刪除或修正。但關於經濟、預算與萬事私有化的「芝加哥男孩原則」(借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實驗),卻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經年累月下來後,智利的整體經濟數據與財政健康雖是拉美最佳,但財富集中與社會階級流動卻是徹底被卡死,幾無活路。
為了確保自己的芝加哥男孩實驗不會被「未來」給推翻,皮諾契特留下的憲法埋下了大量的制度伏筆。之中包括極高的修憲門檻、排擠小黨與獨立派的特殊選舉制度。直到今天,相關的新自由主義方針,仍是不可挑戰的國家神諭——小則教育學費、日常生活費高度私有化;大則財團治國、貪腐滲透侵蝕國家政經財政,卻都無法可管無力究責——最終,國家憲法保障了坐擁資源者的競爭力,但卻無法相應滿足國民對於公義與平等的冀求。
這也是2019年聖地牙哥地鐵只有3.3%票價漲幅,卻突然引爆全民怒火,進而促成國家憲政轉型的背後原因...但推動歷史的過程,真的有那麼線性與直觀嗎?因為智利保守派與同樣崇拜新自由主義的總統皮涅拉,也同樣仍留下了許多制憲伏筆。
智利憲法公投原本應該在今年4月公投投票,明年4月選出制憲委員會。然而當公投因疫情蔓延而延期半年後,制憲委員會的全民直選時程並沒有相應推遲——換句話說,智利各界只剩半年,得馬上推出憲改委員名單。
此外,155名制憲委員會的提名與選舉,將採用名單比例代表制。雖然選委的組成名額有「男女性別各50%」的保障條件;但卻沒有設定原住民比例,也沒有各自依照可能的憲法領域再細分專業編組。因此在時間匆促的背景下,智利專家輿論大多認為:就算是民眾直選,制憲委員仍極容易被傳統「大黨聯盟」壟斷多數,進而挾持由上而下的制憲方向與結構。
由傳統左右政治聯盟來「間接主導」修憲名單,雖不盡符合智利社會的改革想像;但對於大型財團與國際市場,卻是智利憲改的最後保障——像是芝加哥男孩的大本營,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就以〈智利的自殺任務〉為評論標題,質疑當前的憲改氣氛,很可能重新拖回拉美流行的「民粹式社會主義」,進而摧毀智利自皮諾契特以來的經濟自由化成果,反讓過往的「政治犧牲」變得毫無意義。
不過就現實層面而言,皮涅拉總統與智利的傳統左右大黨,則都希望透過「順應民心」的方式,暫時平撫社會的反菁英情緒。畢竟2021年11月,智利仍將迎來總統與國會大選,「2022新憲公投...只算是『後面的事』。」
Photo:AFP
#Aprueba #同意 #同意啦那次不同意 #智利 #Chile #公投 #plebiscito #轉型正義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全民皆兵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新聞] 想學烏克蘭全民皆兵?台少子化+海空戰為-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觸極者The Reacher - 大陸漁船與我海巡署艦艇發生衝突 的評價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台灣全民皆兵抗中美國打造第二個烏克蘭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 ... 的評價
- 關於全民皆兵定義 在 [新聞] 想學烏克蘭全民皆兵?台少子化+海空戰為主當一年兵恐 ... 的評價
全民皆兵定義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銘堯 專欄】台灣人的心防
中國因為體積龐大,所以最擅長用威嚇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弱小國家、信心脆弱或怕惹麻煩的人,往往就讓這個流氓政權得逞。在它周邊的國家中,受到威脅最嚴重的莫過於台灣。除了實質的軍事威脅,中國長久以來對台統戰滲透,台灣內部就有一票敵我不分,甚至疑似匪諜的人,常常借機配合中共,打擊台灣軍民的信心和抗敵意志......
打仗除了靠軍武實力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人民的抗敵意志。
2016川普上任,根據 #納瓦羅 的著作《#致命中國》,美國才警覺來自中國危害,於是對錯誤的中國政策,改弦更張。最近不但美國總統,連參眾兩院都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並提出多項法案,試圖為過去錯誤的政策對台灣所造成的大大小小的破損,加以修補。
#台灣人民的抗敵意志 #美國抗中戰略 #台灣關係法
#吳怡農提全民皆兵
全民皆兵定義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戰時期各國對本土防衛的民防訓練,好好看一下,不要被媒體和其他人人云亦云
大英帝國的堅持 家鄉防衛志願軍
這幾天因為某些政治人物的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論,在台灣造成熱議,無論對軍事是否了解研究的人都在關心與討論,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戰爭並不像電影或新聞鼓吹的那麼美好,戰爭無論勝負,造成的是伏屍百萬,流血漂鹵。
先前講過德國在戰爭末期的民兵部隊國民突擊隊,這也算是當時的”全民國防”。
https://reurl.cc/2gQyjr
而德國的對手英國,在1940年於歐陸全面潰敗,也面臨了德國渡海入侵的危機。為抵抗德國登陸,英國在本土也設置了許多防衛計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英國在二戰期間成立的家鄉防衛志願軍,總人數約有160萬人。
家鄉防衛志願軍(Local Defence Volunteers,簡稱LDV),是英國在二戰中成立的武裝民兵組織,負責在德軍登陸英國後,充當拖延德軍速度、替英軍主力部隊爭取時間的防禦部隊。LDV由未滿18歲和超過41歲,以及在非熟練技工、礦工、造船廠工人等”必要職業(Reserved occupation)”的英國人所組成。
除了負責充當肉盾拖延德軍外,LDV也要負擔後方治安任務,比如保護通訊設施、橋梁和工廠等,也要防衛德國傘兵或間諜的突襲。而LDV更重要的任務是在德軍一但登陸後,要負擔維持秩序,避免恐慌在平民中擴散或影響軍隊執行軍務,必要時必須透過強制手段維持士氣跟秩序(意思應該很清楚了)
LDV參考於第一次大戰時期英國在1914年9月建立的”志願兵培訓團(Volunteer Training Corps)”,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培訓團並不進行實際戰鬥,而是在英國本土培訓年輕士兵,與必須接觸實戰的LDV有根本性的不同。
但LDV的成立並不是像培訓團那樣順遂,反而有些戲劇化,也與政治利益有關。
二戰剛爆發時,一些敏銳的英國政治人物就開始擔心德國登陸,邱吉爾在1939年10月8日寫給樞密院的信中就曾經提到希望組建一支由50萬名40歲以上男子組成的本土警衛隊。但大多數的政府及軍方人士仍充滿樂觀,認為德國沒有登陸英國的實力,因此從未重視過這些議題。
而LDV的構想最早來自於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老兵溫特林漢姆上尉(Tom Wintringham),自西班牙歸國後,他寫了幾本書討論未來戰爭的趨勢,其中就有談到游擊戰以及本土防衛等重要性,但跟邱吉爾一樣,並未受到英國重視。
然而,英軍在歐陸大敗從敦克爾克狼狽逃回後,英國人才開始意識到納粹有可能渡海入侵家園,英國被德國佔領可能成為現實。溫特林漢姆開始推廣加強本土防衛的觀念,並開設了私人學校訓練平民如何應對納粹的入侵。
由於溫特林漢姆本身是個共產黨主義者,英國政府並不信任他,但英國政府確實認同他的想法。於是軍方開始接手溫特林漢姆的訓練模式,並將溫特林漢姆趕出軍隊,禁止他加入本土防衛相關的組織。
英國政府很快就發現自己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英國群眾跟新聞媒體開始要求對不分國籍的”可疑外國人”加以拘禁,並要求英國政府頒發武器許可證,允許百姓攜帶武器以保護自己。
這些輿論嚇壞了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十分擔心答應這些要求將導致一批無法控制的私人軍隊,動搖政府的權力。最終英國內政部在5月底發布了新聞稿『與敵方跳傘者打交道是軍隊職責,任何攜帶武器並向敵軍開火的平民都有可能違反戰時法律被處決。』
儘管如此,許多地區並不理會英國政府的命令,英國各地都成立了私人防衛隊,用來保護工廠或重要的設施,這讓英國政府非常尷尬,因為這些不受軍方控制的私人部隊已經變成國內的政治問題了。
最終英國和高級軍事官員迅速評估了各種方案,最終決定將這些不受控的私人部隊都統一在政府的管轄之下,而政府會提供必要的軍需武器等物資。戰爭英雄沃爾特.柯克(Walter Kirke)將軍被政府指定成為該計畫的負責人。
1940年5月13日,政府官員、英軍高層與柯克將軍完成擬定本土防衛計畫,並在14日晚上由戰爭大臣安東尼.伊登(Anthony Eden)透過廣播向全國公佈,LDV正式成軍。
英國政府開宗明義的表示LDV是不支薪的服務職,這點在戰爭大臣的廣播中有提到「您不會獲得軍餉,但您能穿上制服並且擁有武器(You will not be paid, but you will receive a uniform and will be armed)」
報名參加LDV的人卻意外的很多,在法令頒布的頭一週內,就有25萬名英國人前往各地的警察局報名,過了兩個月,報名數已經累積到150萬人。連英國女性也十分投入,但因為法律規定女性不得加入LDV,因此英國女性自行成立了”亞馬遜女戰士防衛團(Amazon Defence Corps)”以及”女子本土防衛團(Women's Home Defence)”等非官方組織,負擔後勤以及急救等任務,必要時也接受武器訓練。
由於特殊的成立背景,LDV的調度是由英軍總參謀長與英國各郡的民政區域專員共同協調,並受戰爭部所指揮,編制上也照樣分成營、連、排等作戰單位。
但LDV計畫制定過於倉促,加上報名人數超出政府預期,導致許多行政以及後勤問題,比如武裝如何配發、新兵如何訓練以及如何招募等等問題。
因為軍服生產不足,LDV的成員沒有制服只能穿著自己的平民服裝,並配發一只印有LDV字樣的袖套(跟德國末期的國民突擊隊類似),他們被要求配戴臂章以證明他們是作戰人員,否則會被視為游擊隊人員,不受戰爭法的保障,不得享有俘虜的人道待遇。缺乏制服的問題直到1941年以後才逐漸克服,LDV才逐漸配發到制式的軍服。
LDV也缺乏武器,在訓練時不得不以木槍進行訓練,許多單位在巡邏時,甚至只能配備農民用的草叉等冷兵器。但這也沒辦法,因為連英軍自己本身都缺乏武器,大多數的裝備都丟失在敦克爾克了。
退役軍官被政府請回來當LDV的指揮官,但這些老屁股通常自視甚高,反而讓LDV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退役軍官因為在上層社交圈有一些人脈,總是希望透過這些影響力來讓自己的單位優先獲得更好的武器,加深了各單位之間的隔閡,也跟軍方造成了對立。對軍方來說,把好的武器提供給這些鄉民根本就是浪費。
政府曾向LDV保證,會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庫存步槍,但其實英國政府已經將這批步槍(約30萬)提供給預計擴編的122個步兵營。取而代之的是,戰爭部要求LDV自行製作大量的燃燒瓶等土製武器,並配給他們更為舊式且難用的羅斯步槍,反正LDV的任務說白了就是爭取時間用的砲灰。
上述種種狀況都導致了LDV士氣降低,而且訓練也不統一確實,時常發生意外,甚至有LDV成員在家裡保養槍枝時走火打死了自己妻兒的狀況發生。
英軍對LDV沒有報以任何信心,認為LDV缺乏武器跟訓練,不過就只是拖延用的餌食,了不起能幫忙通報德軍的動向,並無戰力。然而LDV的指揮官卻認為,LDV最適合的工作是追捕德國特工、傘兵以及突擊隊,嚇阻德軍特種部隊的騷擾。雙方發生了嚴重的爭吵。
最終,英國首相邱吉爾介入了此事進行協調,讓英軍跟LDV達成了共識,政府在1940年6月底重新定義了LDV的職能:包含拖延和阻礙德軍的一切行動,並針對軍情五處(MI5)提供的可疑名單約1000人進行監視,必要時可以將其進行逮捕。
同時,邱吉爾也認為”家鄉防衛志願軍”這個名稱太過平庸會影響士氣,於是建議將其更名為”國土警備隊(Home Guard)”,但LDV表示反對,因為已經印製了超過100萬個LDV的袖套,要重新印製的成本過高。
但在邱吉爾的堅持下,家鄉防衛志願軍還是在1940年7月22日正式更名為國土警備隊,但仍時常被稱為LDV,而LDV的袖套也照樣配發至單位,本文為方便閱讀,之後仍以LDV稱之。
1940年8月開始,英國獲得美國的物資支持,英國政府購買500000把M1917恩菲爾德步槍以及25000把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也就是BAR)給LDV使用,很大程度改善了LDV武器不足的問題,但防空以及反裝甲的武器依舊缺乏。
到了1940年底,LDV的規模已經達到經過訓練的1200個步兵營、5000個連以及25000個排,具備最基本的射擊與軍事訓練。但總數約160萬人的LDV只有84萬把步槍、47000散彈槍跟49000挺舊機槍,仍有約74萬人沒人武器。因此邱吉爾寫信給戰爭部說道:「每個人都必須擁有某種武器,無論是狼牙棒還是長矛!」
英國公務員也發揮英國特有的幽默,從飛機製造部門訂購了25萬把"長矛",真的就是中世紀印象中的那種長矛。當第一批長矛送到LDV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這種長矛根據研究,應該並沒有實際上配發到LDV中使用,因為真的太搞笑了。
1941年,為讓LDV享有軍事身份,軍階制度被引入部隊中,制服也開始小量的配發,讓LDV看起來”更像軍隊”。這也是為了讓LDV接手常規部隊的任務,比如防空炮以及沿海的岸防火炮。
LDV也負責在英國各地築起防禦工事,英國期望LDV能堅守這些防禦工事,達到有效拖延德軍攻擊的速度。防禦工事包含拒馬、鐵絲網、壕溝、防空壕、石頭或混泥土堡壘等,幾乎每一個英國市鎮都有設立這樣的防禦工事。
LDV的戰術訓練借鑒了西班牙內戰時西班牙共和軍以及英國軍隊在愛爾蘭平亂的經驗,其重點是將德軍引入市區進行近距離戰鬥,這是因為LDV的火力太虛弱而且缺乏重武器跟通訊設備,在近距離才能有效的進行作戰並隔絕敵軍的火砲射擊,同時英國市鎮的狹窄曲折的街道也能有效阻止德軍戰車的運作。
沒有配發到武器的LDV成員,必須攜帶自己的散彈槍或獵槍充數。而且LDV被要求盡可能的殺死德國人,而且不接受任何德國俘虜,也就是說,投降的德軍也都必須被殺死。
除此之外,LDV也設置了許多隱密的藏身所,這些藏身所供那些一旦與主力部隊失聯的LDV成員所使用,這些據點儲存有狙擊步槍以及炸藥,供LDV成員在後方進行破壞活動,在1940年底,這類型的隱蔽所大約被設置了600個。
雖然最終德軍並沒有發起登陸英國的作戰計畫,但LDV仍有其貢獻,英倫空戰期間LDV負擔起搜索未爆彈跟疏散平民的任務(約有1200名LDV成員在處理未爆彈時死亡)。而LDV在戰爭期間操作的防空炮以及岸防火炮,都有實際進行交戰,並擊落過敵機甚至是V-1火箭(1944年的紀錄),除此之外,LDV也曾經和愛爾蘭共和軍(IRA,北愛爾蘭獨立份子)發生過戰鬥。
1943年開始,納粹德國的勢力開始衰退,德軍已經不可能再橫渡英國海峽,LDV的重要性才逐漸降低。儘管如此,英國仍擔心德國會以突擊隊騷擾沿岸。到了1944年諾曼地登陸後,這些疑慮才逐漸消除。
LDV一直進行軍事與輔助任務直到戰爭結束,並在1945年12月31日解散。
全民皆兵定義 在 觸極者The Reacher - 大陸漁船與我海巡署艦艇發生衝突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繼續任由民進黨肆意定義#台灣價值 ,激化後的兩岸關係,不論是從官方,再到民間 ... 主張台灣應#全民皆兵,恢復2年徵兵制,並且成年男女家中配槍枝,好隨時動員集結。 ... <看更多>
全民皆兵定義 在 台灣全民皆兵抗中美國打造第二個烏克蘭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TVBS 56台》【TVBS 看板人物】主持人:方念華每周日晚間23:00首播/隔周日上午10:00 重播訂閱官方頻道 https://bit.ly/2RAmwip【T觀點】主持人: ... ... <看更多>
全民皆兵定義 在 [新聞] 想學烏克蘭全民皆兵?台少子化+海空戰為- 看板Milita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來源:
https://news.tvbs.com.tw/life/1760792
原文摘要:
想學烏克蘭全民皆兵?台少子化+海空戰為主 當一年兵恐仍不夠
受到烏俄戰爭影響,不少人提倡恢復一年以上的義務役,然而台灣海島防衛以海空戰為主,
海空軍又屬於高技術型兵種,即便是一年義務役,其實也很難形成完整戰力,同時台灣少子
化嚴重,部隊人力未來將出現嚴重缺口,雙重夾殺之下,整體兵役制度,面臨嚴重考驗。
打靶,行軍外加跳砲操,史上最精實的新制教召,今年上路後密切實施中,有鑑於國際局勢
緊繃,區域衝突不斷,全民皆兵提升後備戰力,最近也成為台灣的熱門話題。
記者 顧上鈞:「最近受到烏俄戰爭影響,現在恢復一年以上義務役的民調,達到近年來的
新高,連府院高層都在慎重考慮,要延長義務役的役期,畢竟現在受到少子化影響,在未來
要維持同樣的部隊規模,勢必會出現人力缺口。」
2021年台灣新生兒15萬人,創下史上最低,再以男女各半粗略劃分,大約有7萬多名男嬰,
等到2039年他們年滿18歲的服役年齡,扣除身體痼疾或其他因素,能當兵的 大概只剩5萬多
人,而國軍員額經過精算,要完成臺澎金馬防衛,至少需要21.5萬人的部隊規模,這樣的役
男數量想維持志願役部隊,明顯不可能。
國政基金會國安組副研究員 揭仲:「國軍要維持現在的員額的話,每年大概要招募志願役
的官士兵,大概1萬6到1萬8,換句話說如果國軍的總員額不變,維持現狀的話 到2039年的
時候,等於這5萬多名可以服兵役的役男,等於每3個人當中,就要有1個人自願從軍,國軍
才不會出現缺額。」
當初台灣邁向全募兵,撇除政治因素,主要原因,就是希望打造規模小,但高度專業的志願
役部隊,如今面臨人力不足,各界開始考量恢復徵兵役期,但若部隊文化與訓練不變,不論
四個月還是一年,其實差別並不大。
國防院國家安全所所長 沈明室:「我們有沒有讓部隊或軍隊,有更好的訓練設施或環境,
或者是排除很多行政或是政治干擾,讓他們專心的訓練,只有四個月的訓練時間是稍微嫌短
,但是不是到一年或兩年他就會比較好呢,因為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當初從一年變成全志願
役,他的考量是什麼,現在面臨這樣這種情況,當初的政治因素或歷史因素,是不是就不存
在了,我覺得要重複思考,而不是說為了改變而改變。」
以海空軍等專業技術型兵種而言,要培養出一名可用之兵,至少需要10個月以上的時間,就
算是一年義務役,剛上手馬上準備退伍,時間仍然不夠,而台灣海島防衛又以海空戰為主,
以陸軍為主的義務役部隊,規模其實也不需要這麼大,全面徵兵不僅耗費大量國防預算,對
於緩解高素質人力的需求,卻仍然無法滿足,未來科技化建軍,勢必成為重要方針
國政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 李華球:「傳統兵力跟火力的時代,必須要走向高科技化的
軍事,那麼當前國際間比較流行的,正在發展的元宇宙的國防觀念,跟區塊鏈的軍事趨勢化
,這兩塊也是我大概在最近看到烏克蘭戰爭,我體認到這兩塊是非常重要,高科技的精密偵
監系統之下,俄羅斯的部隊一舉一動清清楚楚,在哪裡有多大的兵力,在哪裡有多大的火力
都一目了然,那麼我想我們兵力不足,可以用科技跟情報來取代。」
台灣的對手,是全球前三的軍事強權,偏偏少子化問題全球最嚴重,再加上國防預算相對有
限,國安處境 加倍艱難。
心得感想:
以以色列為例子,他們的動員是把所有的預備役都編組好了,比方英文字母,用A~Z為分
組,只要戰爭動員就所有地方開始廣播,公車計程車都變成運兵的載具直接載到集合地點
甚至戰場。為了鼓勵軍民兩用,很多民用車都改裝可以裝機槍的配件。
贖罪日戰爭的時候,以色列雖然被打趴下,但他們的預備役在15小時可以動員18萬人投入
戰場,是打敗埃及聯軍的主力,他們常備兵跟預備役基本戰力差距不大。
台灣要學,還要看國人有無這決心
--
英國老人在海關翻找護照,動作很慢找了很久,女海關尖酸的問:你來過法國?
英國老頭說:我只來過一次。女海關更尖酸的問:你來過怎麼不知道提前拿護照?
老頭:我上次來時沒檢查護照。
女海關高聲叫道:不可能!英國佬來法國我們永遠都要檢查護照!
老頭:44年登陸時候,海灘上可一個法國人沒見著...
旁邊德國老頭說:是的,這個我能證明,當時灘頭確實一個法國人都沒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0.228.1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49469178.A.85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