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遊季暈車好掃興!這幾招緩解小朋友暈車🚩
昨天一位爸爸帶著兩歲多的女兒來找園丁醫師備暈車藥,原來他們計劃要到山上去玩,不過要經歷幾個小時的蜿延山路,怕小朋友暈車不舒服。暑假到了,正好是全家出遊的好時機,但若是家裡有孩子容易暈車,總是讓遊程安排受到限制,而且孩子不舒服、家長也不好受,一不小心可能還要沿途清理車內嘔吐物。
發生暈車(動暈症)的原因,是因為掌管平衡的內耳偵測到動態,但是身體其它感覺系統,包含眼睛、肌肉關節等卻是處於靜止狀態,這種感覺的錯亂引發頭暈想吐的不適感。
根據2019年發表的兒童大型研究(J Neurol. 2019 Sep;266(Suppl 1):65-73),動暈症很少影響一歲以下的嬰兒,然而一歲以後發生率隨著年紀攀升,在4~13歲時達到高峰,接著進入青少年時期症狀又慢慢緩解。
👉若是家有易暈車的孩子,出遊前及乘車中的準備是很重要的。掌握一些小技巧可以減少暈車帶來的不適: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孩童不論年紀應儘可能將汽車座椅面向後方,而台灣則建議兩歲以前汽座應該面向後方。然而後向的汽座對暈車的孩子可說是雪上加霜,因為視覺平衡受到更大的剝奪。因此可以選擇高底座的汽座,讓孩子更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己經前向的孩子也能嘗試將汽座放置於後座中間位置,讓他們能透過前擋風玻璃看到前方的景色。
✅行車中鼓勵孩子望向遠方固定的景物,如山丘、建築物等,可以利用遊戲讓孩子多觀察窗外景物。
✅在車上不要使用手機、看書,可以「聽書」,利用有聲書轉移孩子注意力。
✅行車中可搖下車窗通風、不宜過度保暖悶熱
✅上車前不要吃太多東西,可以吃一些澱粉類食物維持血糖。行車中準備小點心,但要避免味道過重、過油、辛辣或過甜的食物。行前和行車中都要適當補充水份,不能因為怕孩子想上廁所而限制水份攝取。
✅當看到孩子出現不適表情時就應停車休息、下車走走。
✅事先準備好嘔吐桶,針對較小孩童可以先鋪好預防嘔吐的被巾,如果真的發生嘔吐比較好清理。車上需準備小蘇打粉、地毯乾洗劑、車用吸塵器及酵素清潔劑等清潔嘔吐物的”傢俬”,一旦發生嘔吐需立即清潔乾淨,以免穢物氣味引起更嚴重的不適。
✅針對孩子的嘔吐症狀,家長要平常心處理,以免引起孩童的焦慮,未來對乘車更加害怕。
接下來談談「暈車藥」。目前主要的暈車藥依機轉分為兩大類:第一代抗組織胺,以及抗乙醘膽鹼藥物。其中含有抗乙醘膽鹼成份的暈車藥,依仿單只能使用在6歲以上孩童;6歲以下的孩童,醫師大都會開立第一代抗組織胺,也就是感冒時常用來止鼻水或是抗過敏的藥物。
👉使用暈車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記得在上車前30分鐘至一小時先行給予
✅吃完藥後會嗜睡,需注意安全,但部分較小的孩子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反而會出現類似「發酒瘋」的過度亢奮及暴躁現象
✅使用暈車藥時,不要自行併用感冒藥或腸胃藥,若有需求請諮詢醫師以免藥物過量。
㊗祝大家行車平安、旅途愉快!
參考資料:How to Manage a Carsick Kid "https://nyti.ms/2z3rKPo"
兒童暈車藥台灣 在 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生兒外接
威力醫師有時會講一些新生兒出現狀況的小故事,那這些寶寶的後續這麼處理呢? 在台灣,幾乎所有照顧新生兒專責的醫院都有所謂的【新生兒外接轉診系統】,這個強大的轉診機制。
轉診新生兒並不像一般民眾打119請消防隊來處理這麼簡單。因為多數新生兒轉診時需要的設備比較特殊,通常都是醫院搭配有特殊【輸送型保溫箱】及【新生兒專用的血氧飽和及心跳血壓監視器】設備的特殊救護車。隨行還需要有一名資深兒科住院醫師,與一名資深新生兒科護理師,他們都還必須具備【新生兒高級救命術】資格。
這樣的堅強配備與人力,才能把一個寶寶從生產的地方,送到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在大城市可能大家不覺得距離多遠,但是很多偏鄉,比如威力醫師所在的高雄,很多從屏東郊區 (屏東很大的),甚至從東部台東轉送到高雄的都有。一路奔波,救護車開很快,有時山路,有時小巷繞來繞去,很多剛開始擔任外接的醫護人員還常常暈車,一下車就吐。(還好威力醫師當過兩年海軍,早就不會暈船了,哈哈)
轉送過程可不只是陪寶寶兜兜風那麼浪漫,轉送過程寶寶有變化,臨時需要建立呼吸道插管治療,鼻胃管也要置放;突然氣胸要插嬰兒胸管處置,或是新生兒心肺復甦術,臍靜脈導管放入及注射藥物,通通在車上要一起處理,別忘了這些新生兒嘴巴小小,鼻孔小小,血管小小,有些困難的步驟還只能請司機大哥路邊停一下,不然搖晃太大還真的做不了。這個工作大概是每個兒科醫師變堅強獨立前,都必須經歷的。威力醫師還是住院醫師時,其實還蠻喜歡這個任務,因為真的很富挑戰性,常常到現場發現跟接到的通知差很多,需要臨機應變。比如出發前對方醫院表示【嬰兒呼吸有一點點喘,其他大致上還好~】可能經過一小時的車程,到達後,已經變成【嬰兒只剩微弱心跳,沒有呼吸了,正在急救~】...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啊。
在很多國家,這件事一般就是計程車或救護車,寶寶抱在媽媽懷中自行就醫,最後很可能胎死懷中;台灣這種【新生兒專用輸送型保溫箱】外加兒科醫護護送的豪華旅程,基本上在國外沒花個二三十萬應該不可能完成。每次看到有家屬在寶寶安全抵達後,才碎碎唸說,【這個還要繳給救護車兩千塊錢喔,救護車不是不用錢嗎? 我有繳健保也有繳稅耶!】實在很想跟他說,那已經是救護車最廉價的收費了,我跑這一趟領的錢連去買大包的鹽酥雞都不夠好不好~
寫這一篇是希望讓大家知道一下新生兒外接轉診是一件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每個經歷過新生兒轉診而活下來寶寶真的都是有天使祝福啊~
大家一定要珍惜啊!
請大家幫忙多多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喔!
本照片感謝「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提供
#新生兒外接 #輸送型保溫箱 #新生兒救命術
PS.威力醫師有IG帳號了,快來追蹤吧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willy.wang.1024/
兒童暈車藥台灣 在 奧斯卡報報 Oscar's Po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報報 #文末贈書
最近讀了 #兒童芳香療法 蠻推薦給有在使用精油的家庭。
#前情提要
因為作者有藥劑師的背景,所以在不依靠抗生素的狀況下,用幫助孩子提升免疫力的日常保健提供精油配方。雖然我研讀後,像是稀釋比例剛開始有點嚇到,例如我們讀到的兒童精油稀釋的劑量大約在嬰幼兒0.5%~1%,孩童3%~5%,但書中在局部按摩使用都會用到高的濃度比例超過10%以上甚至更多。
因為作者是用法系芳療處方,也加上法國口服是合法的(那是在精密的計算與指導下於醫學合作方面才能大大發揮),所以畢竟看慣英式芳療的我,對這麼開放的使用方法還是有所保留。
不過,看仔細書中的建議25種的精油,都是幼兒及兒童適合精油種類,例如醇類、酯類、香豆素、氧化物這類精油,而且也有清楚說明使用次數的限制,最重要的一點是書中所需劑量是在1ml=40滴的標準下,簡單說,就是1:10 (滴) 的稀釋比例下,和我們其它書中知道1:20(滴) 開放了些,當然在「安全」的精油前提下,爸媽我們要求效果還是求安全,就自己衡量。
而在我們日常會遇到的疾病不適,都可透過簡單精油吸嗅、按摩、泡浴…等的方式得到改善,再配合調整飲食、環境整潔,那像輕微的傷風、感冒,或消化不良這些平凡的小問題,作者用她的專業來教我們用精油照護孩子的健康都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像書中提到: 檸檬精油用於暈車、羅馬洋甘菊舒緩長牙,當然我們讀芳療都知道該精油不只該功效,作者只是把精油的效能列舉應用於兒童身上,加以運用,況且我推薦此書的其中一點是書裡不只提供兒童的健康指南,也簡要的介紹常用的植物油及純露,更有百種病症及情緒方面的精油處方的建議,總括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嬰幼童芳香療法工具書哦!
#想要嗎?#送出一本
🔍遊戲方法:
★只需完成以下步驟便可參與:
1.「Like/讚好」 @奧斯卡報報 oscar’s post
2.「Comment/回應」留言處:我也想閱讀兒童芳香療法 +tag 2位朋友
★截止日期為2019年4月18日23:59
★台灣、香港讀者都可以參加。(台灣讀者將於月底寄出)
#好書推介
#日常精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