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案例的描述看起來,導致嚴重腦傷的原因可能是腦部劇烈撞擊地板,以及強烈扭轉剪力導致腦的靜脈血管撕裂,造成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兒童較成人容易受到這類腦傷是因為兒童的頸部和頭部結構不同於成人──兒童頸椎關節間沒有完全咬合,腦部尚未發育完全,而且頭部占全身的比例更大。這些解剖的特徵導致兒童頭部在劇烈搖晃時容易產生剪力傷害。
為了避免以後類似的遺憾事件再度發生,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有幾點呼籲:
1.兒童有時沒有決定自己參加某些運動的自主權與判斷能力。所以兒童參加任何運動前,家長或師長應了解兒童的身體狀態以及運動傷害的潛在風險及預防措施。
2.讓兒童參加運動訓練必需有安全合格的環境跟充分的保護措施(例如護具)。沒有安全合格的環境跟完善的保護措施,就不應進行訓練。
3.運動相關腦傷的徵象包含頭痛、嘔吐、意識狀態改變、言語異常、肢體無力等。兒童發生腦傷時,症狀會較成人不明顯或延遲出現。如果兒童告知不舒服時,應立刻停止訓練;觀察到有上述腦傷的徵象時,需立即送醫。
4.嚴重腦傷一旦造成,往往無法完全回復;所以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預防。
5.政府應投入資源,對兒童體育教練進行兒童運動傷害預防的教育;同時也要系統性的收集兒童嚴重運動傷害的統計數字,供未來預警與政策性預防之用。
兒童急診醫學會 理事長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與其用口水批判,不如挽起袖子做事!】
■保護兒少司法提早介入 檢察官、醫界共商對策
(2020-07-21- 自由時報)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部分修正條文去年施行,明文化司法應早期介入兒虐案件,並把被保護者的年紀拉高到18歲,法務部為落實執行,21日與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合作舉辦「檢察機關兒少保護研習會」,強化兒虐案件中檢察官與醫師的連結。
「副總統賴清德」致詞表示,「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2014年11月20日施行,象徵我國兒童人權保障正式與國際接軌,不但使我國兒少相關法規更臻完備,也彰顯政府為全國兒童及少年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發展環境的決心,使兒童免於遭受任何形式之疏忽、侵害、剝削或虐待,希望檢警衛社政持續加強聯繫,更加強化兒少權益的保障。
「法務部檢察司調辦事檢察官蔡沛珊」講述檢察機關重大兒虐偵辦流程之運作情形,再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蔡逸品」說明偵辦重大兒虐的具體案例,並由「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擔任與談人,從醫療角度針對重大兒虐案件如何相互合作。
過去醫院收到疑似兒虐案,會先通報家防中心,家防中心再通知警方婦幼隊調查,等到案件進入地檢署,兒童可能已經遍體鱗傷,而今司法提早介入機制成形,地檢署婦幼組主任檢察官若發現疑似家暴案件,即可統籌各單位,協調事務分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最有效的處理,以兒少權益為優先。(資料來源:【註1】)
■與其用口水批判,不如挽起袖子做事!:
2016年,我授命於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以下簡稱國衛院)之託,擔任兒少保護研究計畫議題的召集人。在那之前,台灣的兒少保護一直未受到普遍的重視,所幸位居國家衛生政策研究龍頭的國衛院有此深思遠慮,而身為兒科醫師,自覺保護兒童是我們的天職,毅然接下這個計畫,倍感責無旁貸。
2016-2018年,兒少保護議題研究小組全省跑透透,在台北、新北、嘉義、台中、高雄、花蓮,總共舉辦了13場論壇。別人是怕事情多,我們卻到處找事情來做。兒少保護議題研究小組每年都提出新的議題角度和研究方向。2018年,我們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針對全國第一線的婦幼員警做教育訓練。我們去向警政署提案的時候,對方一度遲疑,「要求婦幼員警來參加訓練,這樣會不會增加我們員警同仁的loading?」
我們努力解釋,「我們不是要來增加員警的工作量,而是來協助他們更有效率地處理這類案件,幫助員警同仁提高工作效能。」於是,在警政署全力配合動員之下,共有600多名婦幼員警(包括100名警察專校學生)分為六個場次,接受一整天的兒少保護訓練課程。在過去,員警都是接受一般的勤務訓練,這次是極少數針對兒少保護特定主題的培訓。
警政署在2018年底做了結果訪查,婦幼員警紛紛反應,這樣的訓練確實可以提升他們的工作效能,婦幼員警接手處理兒虐、家暴等這類重大社會刑案,不會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感到心虛。
當我們看到很多社會問題或畸形現象,包括家暴、兒虐、性侵這類犯罪事件,一般人大都習慣於直接批判,指責政府,謾罵官員,因為這樣最省力,就像絕大多數的政論口水節目一樣,除了出一張嘴,其他什麼也不必做。結果,那些問題依舊存在,情況並未改善。
在這個充滿冷漠、嘲諷、謾罵,甚至冷血的社會,幸好總是會出現一批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不計個人名利,挽起袖子,真心做事。我們在這幾年推動兒少保護議題的過程中,就碰到這樣的一群人,總是讓我心生感動。
社會需要的不是那些沒營養的口水戰,而是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要終結許多破碎家庭的失落,以及協助高關懷、高風險青少年兒童脫離困境,背後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撐,讓我們一起幫助這個社會邁向「共好」。(資料來源:【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自由時報-「保護兒少司法提早介入 檢察官、醫界共商對策」: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35131
∎【註2】: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兒虐議題之教育推廣與提升警政人員專業兒保效能」議題召集人序 - 「與其用口水批判,不如挽起袖子做事!」
▶議題召集人:黃璟隆、葉國偉
▶https://forum.nhri.org.tw/outcome/publications/book-108-1/
➤➤照片
∎【註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兒虐議題之教育推廣與提升警政人員專業兒保效能」(免費線上電子書)
https://forum.nhri.org.tw/outcome/publications/book-108-1/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兒虐 #兒保 #兒童權利公約
中華民國總統府 / 賴清德 / 法務部檢察司 / 中華民國法務部 - Ministry of Justice / 新北地檢署 /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 /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教學FB -林口長庚兒童急診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警政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兒童急診醫學會 理事長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新【台灣一日增3起死亡個案,目前重症率為5%~6%;最年輕死亡病例為40歲奧捷團導遊,該團4人確診、3人重症】
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新增3起死亡案例,皆是在昨晚死亡,分別是院內感染指標的案34(50多歲退休婦女)、案108(40多歲的奧地利捷克團導遊)、案170(跟團至西班牙的60多歲旅客),除案170外,皆有慢性病史,台灣死亡案例增至5例。值得注意的是,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其中3人是重症。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重症數字,截至3月29日共298例,有15例用過呼吸器,現正使用的有9例,另一種分類則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5%~6.4%。
今日另新增8例,其中唯一一起本土案例僅5歲,為桃機旅服中心確診人員的小孩。
■台灣累計個案306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癌症及肥胖因子
台灣累計案例達到306例、5人死亡,目前死亡個案佔比約1.6%。
5名死亡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案34入院前心臟就已經非常不好,經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肺炎有改善,本來想說會比較好,但因這名婦女是末期心臟衰竭,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往生。
案34是一名50多歲的台灣婦女,為台灣院內感染指標個案,總計此起院內感染共有9人,至今找不到感染源,因有心血管病史,3月12日因心衰竭急救,3月25日雖然肺炎已明顯改善,但仍因預後不佳,不幸於3月29日病逝
案108是奧捷團導遊,3月25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3月28日心臟驟停並急救,然而仍因休克、多重器官功能損傷等情形,不幸於3月29日病逝。周志浩表示,他體重比較重,心肺功能較差,3月25後情形變不好,呼吸窘迫,嚴重肺炎。莊人祥則補充,這名病患除了心肺功能較差,也有高血壓,除此之外無其他病史。
莊人祥透露,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案61、72、104、108),其中就有3人是重症,包括案61,50幾歲有高血壓、肥胖狀況,3月18日插上呼吸器。案72為70幾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3月23日插呼吸器。案104則可能因為年輕、沒有慢性病,沒有重症。
案170是3月12~20日跟團到西班牙的男性,3月23日有明顯肺炎病徵,3月24日轉入加護病房、3月25日病情惡化,3月29日出現急性器官功能損傷及嚴重肺浸潤,並因嚴重呼吸衰竭不幸病逝。周志浩表示,這名患者住院前就出現肺炎症狀,有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但沒有好轉,轉加護病房後因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肺部有非常嚴重浸潤,昨天晚上不幸往生。
莊人祥表示,案170除了癌症病史,沒有其他的病史,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在3月23日確診,當天就有明顯肺炎,使用氧氣,24日用羥氯奎寧治療,24日轉入加護病房,25日血氧惡化,插管治療,29日情況惡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莊人祥在記者會後補充,這3案都有使用羥氯奎寧,但案34用了之後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
■短短4天,重症個案增至19例、插管病例増加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曾公布,截至3月25日資料,台灣235名個案中,有14名符合WHO重症定義,7名病患正使用呼吸器。但這幾天,台灣整體重症比例及發展狀況,指揮中心未再有更新說明。
由於目前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限時、也限制記者提問數,記者會後,記者再主動追問,指揮中心才補充說明台灣重症比例,莊人祥表示,截至3月29日298例(不計今天增加的8例),其中15例曾用過呼吸器,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有9例。重症率為5%。但若以WHO重症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6.4%。
自3月26日迄今,僅僅4天,重症病患就增加至19例,呼吸器使用者也增加了2名。周志浩透露,目前30歲以下的重症患者有一例。
不過相較於之前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案34等重症病患情況,指揮中心今天拒絕透露重症患者病情、病程如何、案例號碼,而在指揮中心負責講解病況的張上淳,今也罕見沒有出席記者會說明。
莊人祥表示,公布全部重症資料「有點太過」,有死亡就會提供,因為他們現在還在住院,只能跟大家說over all(整體概況)。不小心透露出奧捷旅遊團病況,「我現在也有點後悔。」
他表示,是否重症還是跟年齡、慢性病、有無及早診斷治療較相關。
■醫師建議:不必公布個資、但應適當公布患者背景及疾病進程,供一線醫護診治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部症狀常常是導致重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台灣確診中6%有嚴重肺炎,從過去面對病毒性肺炎,如流感重症的經驗,一旦病患到了嚴重肺炎、需要插管階段,死亡率會飆升到2至3成。各國在疫情爆發開始,確診個案不多時,按照該國的醫療水平、國民健康水平,有疾病自然的死亡率;但當確診人數飆升,醫療無法負荷,各國死亡率就會有明顯不同,如義大利,死亡率從開始的2、3%一路增加到10%。台灣的確診人數與重症數據算是很合理。
但蘇一峰認為,指揮中心不需公布病患姓名資料等個案,但最起碼應該公布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更細微的重症患者資料。「因為目前資料都在疾病管制署手上,但這些資料對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就會有底,馬上釋出才可以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在治療上也會更有方向。」
■台大公衛研究:患者發病前就可能有傳染力,建議往前追溯採檢
對於台灣的防疫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也提出了建議,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今發表最新研究,COVID-19病患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林先和和同仁吳大洲及疾管署,追蹤了1月15日到2月26日所有確診個案的近距離接觸者,總共有1043名接觸者,其中12名確診,3名無症狀,林先和以剩餘9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臨床發病者)判斷,整體的平均臨床發病率(有症狀的發病個案/全部接觸者)是0.9%。
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在症狀出現早期,甚至是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傳播,等到出現症狀一週症狀比較嚴重後,傳染力反而偏低。
林先和指出,這樣的研究跟北海道大學、中國等病毒學、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一樣,國際間也都推斷症狀出現早期是傳播高峰,香港疫調已經擴大到症狀出現前2天的接觸者,WHO甚至建議調查到症狀出現前4天,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這份研究也發現,和病患同住與非同住家人風險最高,此次研究的同住家人接觸者共36位,臨床發病率達到13.9%,非同住家人47名,臨床發病率約6.5%,和整體平均0.9%比起來,機率高出許多。
現在台灣許多境外返台居家檢疫者,林先和強調一定要小心,就算個案本身還沒出現症狀,也要加強防護,在家中戴口罩等,因為症狀出現前也可能傳播。
他也建議指揮中心防治策略要深化,防治措施不要僅聚焦在發燒、典型呼吸道症狀,若疫情升溫,應建議室內密閉空間要戴口罩。
■今日新增8例,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幼兒也確診
台灣今天新增8例,7例是境外傳入,一本土案例為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兒子(案299),就讀幼兒園,3月26日出現發燒症狀,27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接觸者採檢,於今日確診,為一起家庭群聚;目前這名男童已無症狀,這起群聚共3人,掌握接觸者24人,其中一名老師已隔離,17名幼兒園同學停課。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女4男,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6日至26日;個案發病前活動地包括英國、美國、菲律賓與埃及,其中5人與群聚事件相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也發布新聞稿,分析兒童病例的特徵。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漢屏指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3月18日刊登的兒童感染病例報告指出,在1,391名接受檢測的兒童中,有171名(12.3%)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兒童年齡的中位數為6.7歲。
171名確診兒童中,有27名(15.8%)沒有病理及臨床症狀,12名病童在胸部放射線檢查已呈現肺炎現象,臨床上也仍無感染的徵狀。在病童住院過程中,有3名病童(1.8%)需要重症照護並給予氣管插管治療;這3名患者都有其他疾病史,包括腎積水、白血病(此為接受化療中之病童)和腸套疊,其中10個月大的嬰兒,因腸套疊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在入院4週後死亡。「確診兒童發燒天數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1天;最長則到16天)。其中,有一些病童有出現腹瀉(7.6%)及嘔吐(6.4%)症狀,可見腸胃道症狀也是兒童在診查上不可忽略的重點,」吳漢屏提醒。
■成人口罩改為2週領9片,不限單雙號天天可領
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的口罩實名制領取額度,4月9日起,領取口罩週期改為2週,兒童14天可領10片,大人14天領9片,未來也不再分身分證號碼單雙號,改成每天都可以買。
陳時中補充,另外也允許可以寄口罩給國外二等親內家屬,每2個月可寄30片,等於2天可用一片。
不過要怎麼證明是二等親、由誰去核准證明,莊人祥表示,一切還在討論中,有細節會公布。(文/林慧貞、陳潔;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央社)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抗疫時間軸【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bit.ly/2twBVtC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防疫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