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
美國幾個癌症相關醫學會組成任務導向的專家委員會,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患,提出照護資源和指引。應儘量預防癌症病患被新冠肺炎感染,並提供癌症病患常規醫療照護。
✅在治療方面
治療前應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若是不幸被感染,其癌症相關治療應等到新冠肺炎痊癒後再進行,或可考慮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及提供其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
但對特定癌症,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病患,因有時間急迫性的療程,治療前務必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對確診病患應延後療程。
此外,醫療團隊成員須由無新冠肺炎感染者組成,以確保癌症病患安全;另外,儘量避免癌症病患因治療因素,需到醫療中心的長途旅行。
✅在安寧緩和方面
建議使用視訊方式與病人溝通,尊重病人意願,避免進行病人不想接受的治療,在疫情期間,建議使用視訊方式來告知病人家屬病人過世的消息。
因目前疫情嚴峻,開啟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的可行性,某種程度可將因新冠肺炎而採取的線上醫療,轉化為常規的癌症醫療照護方式。
雖然目前大部分醫療資源均以照護新冠肺炎個案為優先,但須在照護新冠肺炎個案和癌症病患之間取得平衡點。(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蔡慧如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trends/cancer/fulltext/S2405-8033(20)30135-7)
✏此外,七間歐洲腫瘤核心醫院在疫情共識會議中所提出的癌症照護應變策略建議。內容涵蓋一般性建議及癌症病患治療處置(化學治療、開刀、放射治療)的優先順序分級表。
在一般性建議部分,針對醫院整體、門診、日間照護中心、放射治療及手術各面向,提出原則性的建議。諸如:在不影響病人的預後的前提下,減少病人的來院及住院次數。
使用電話追蹤病情,取代到院門診追蹤;以口服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取代靜脈注射;減少留院時間;採用具相同療效的方法取代手術治療(以放射線治療攝護腺癌,取代開刀切除)。
重新審視降階抗腫瘤處方的可能性,朝向毒性更低、更精煉(more-refined)的治療,減少因抗癌治療導致的免疫低下相關併發症等。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74-8)
✏針對在COVID-19流行期常被提出的癌症患者照護問題,歐洲血液學協會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提出的共識建議如下:
1⃣癌症患者罹患COVID-19及進展至重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由於COVID-19病毒是新興病毒,大多數人都不具免疫力,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癌症患者及健康族群罹患COVID-19的風險不同。
不過,要特別小心嚴重免疫低下、淋巴球低下、長時間嗜中性血球低下及高齡COVID-19患者的疾病進程,因為過去研究顯示上述因子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發展為重症的危險因子。此外,也要注意癌症患者排出病毒(viral shedding)的時間會較長。
2⃣預防COVID-19的方法有哪些?
最重要的防護措施是接觸隔離及手部衛生,並遵循當地國家衛生單位的建議。強烈建議要避開人群聚集的場合及有呼吸道症狀的家屬。若無法確保接觸隔離,應配戴口罩。平時應維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3⃣哪些患者可以延遲或中斷癌症治療?
通常癌症被控制住的患者比較不會得到感染,因此治療目標是控制癌症不使其惡化,而危及生命的癌症要即時治療。
於無明顯癌症症狀患者,若使用的癌症藥物不會造成嚴重免疫低下,應持續使用藥物;但若治療藥物會引起嚴重的血球低下、淋巴球低下(如使用CD20單株抗體)或毒性,應仔細評估是否續用這些癌症用藥。病人若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症狀,會造成過敏性肺炎的癌症用藥也要考慮停止。
4⃣癌症兒童何時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
免疫低下癌症兒童會出現COVID-19不典型症狀、預後也較差,因此即使初期為輕微的症狀,也要進行COVID-19的檢查。
5⃣癌症兒童在接受化療之前都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嗎?
有些單位建議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都要先篩檢,有些單位則針對染病高危險群才需篩檢,如曾接觸COVID-19患者、或家屬有呼吸道症狀。
6⃣癌症兒童感染COVID-19的特徵為何?
兒童糞便持續檢驗陽性的時間較長,胸部電腦斷層病灶影像也和成人稍有不同。在訂定治療照顧策略時,要將上述因素列入考量。(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整理;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0-0832-y)
✏癌症病患於新冠疫情期間的照護
✅門診:
限制門診;限制醫護人員的人數,以降低全部感染的風險;考慮限制照護人員至確實需要照顧的病人;當病患確實有需要時,如有身體或心理上的限制,限制陪病人員一名;延後所有的追蹤檢查,若資源許可,則轉至遠距問診,直至疫情穩定;考慮遠距問診,以允許恰當、安全、及快速的分流;考慮延後所有不必要的介入措施。
✅治療計畫:
當地患者:可進行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並同意醫師以電話討論後續處置;遠地患者:考慮在當地進行影像及實驗室檢查並將病歷資料寄給醫師已討論後續處置;國際患者:考慮延後國際患者的問診。
✅安寧照護:
了解病患生活品質的需求、病患生命末期的期待、照顧計畫、疼痛及症狀護理、及照顧者支持仍是醫療團隊的首要目標;跨領域合作以盡速確保支持及安寧照顧的需求;對門診及住院患者考慮遠距醫療以減低患者及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對支持及安寧患者而言,家人的參與是最重要的。(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莊淑鈞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ijgc.bmj.com/content/early/2020/03/27/ijgc-2020-001419.full)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OVID-19學術資源
】- 「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guideline/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抗癌天使 #修煉之旅 #EP12
本周主題—「注入快樂 逆轉低谷」
邀約來賓—妍蓁
妍蓁是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友
確診時年僅 17 歲又 11 個月
因未成年住進兒童醫院
治療期間不僅學業沒中斷👍
還跨出自己的病房
將溫暖和快樂帶給其他小朋友☀️
現為戲劇系大三學生的她
以癌症過來人身份分享:抗癌不需要勇敢
但要學會面對現實、解決問題✅
PS.片尾彩蛋別錯過唷!
#堅持下去就會看見希望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溫溫下書見到小伙子的個案
又令文科生突然感嘆了一下
21世紀的今天雖然醫學發展昌明,
但仍然有好多疾病是無論怎樣治療都好,
到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香港在壽命方面雖然在發達國家中數一數二,
但在紓緩治療方面卻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或許一方面是政府資源投放得不夠,
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香港人對醫學有莫名的期望,
認為只要不斷做治療就一定會成功。
但現實卻是,有時候唔係你唔去試,
而係你無論點試都好,無論你幾努力都好
個結局同Dr strange一樣,都只係得一個。
電視廣告常常說「希望在明天」,
但有時候,接受現實 vs 擁抱希望,
這個抉擇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
什麼時候應該放手、什麼時候應該堅持,
生命的意義其實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定義,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
如果喜歡文科生的文章的話請慷慨給個讚和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文科生更有動力寫文啊啊啊
記住把文科生set做see first就可以時常睇到文科生的小故事啊
血液及腫瘤科 -《我還不想死》
血癌是年輕人常見的其中一種癌症,
雖說是癌症,
兒童和年青人患血癌的治癒率可是相當的高。
上課時教授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個案
一名19歲的大學一年級生,
一路以來在學校都十分活躍,
但突然發現非常疲累、提不起精神(lethargy)。
向家庭醫生求醫之後
被診斷為病毒性感染和學習壓力所致,建議回家休息。
但後來徵狀並無改善並且繼續惡化。
再求診後安排抽血及抽骨髓檢查。
化驗結果顯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
病人得知後晴天霹靂,
焦慮地問血科醫生治療的方案。
血科醫生建議做高劑量誘導性化療,
如果成功控制病情便考慮骨髓移植。
小伙子堅定地跟醫生說「我還不想死」
便立即簽下化療同意書。
高劑量誘導性化療副作用很多,
即使是年輕人也難以承受。
第四天出現滿口痱滋潰爛、
第10天開始出現肝硬腹水、
第14天更出現抽筋(seizure)。
好不容易終於捱過整過療程,
皇天不負有心人,
骨髓檢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完全消失,
可以等候骨髓移植。
家族骨髓檢驗發現親生妹妹是合適的捐贈者,
滿心歡喜期盼著骨髓移植的小伙子
在最後一次骨髓檢驗卻發現癌細胞復發,
頓時感覺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小伙子再見血科醫生,
跟醫生說「我還不想死」,
並問醫生可不可以再做化療。
醫生決定再博一博安排化療,
小伙子再從新經歷副作用,
好不容易又再捱過整個療程。
骨髓檢驗結果再一次帶來希望,
在整個等候骨髓移植的過程完全沒有復發。
移植妹妹的骨髓後感覺良好,
雖有副作用但可以重返校園。
好景不常,
重返校園不久後又再感到疲累,
骨髓檢驗後發現癌細胞又再復發。
小伙子崩潰地跟醫生說「我還不想死」,
醫生唯有建議再做骨髓移植。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上天好像聽到小伙子不想死的決心,
終於有適合的捐贈者出現。
骨髓移植後,小伙子感覺良好,
癌細胞全部消失,終於可以重返校園。
好景又再不常,
無錯,你無睇錯,的確又再復發。
小伙子又再見血科醫生,
醫生今次單刀直入跟小伙子說
「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治療的方法,
就算有,成功率都非常低,
不如你考慮一下紓緩治療?」。
小伙子聽後,
仍舊跟醫生講「我還不想死」。
聽到這裡我不得不佩服這小伙子驚人的生命力和堅持。
化療、復發、再化療再復發
再骨髓移植再復發再移植再復發。
好啦,醫學倡明,
竟然在這個危急關頭
醫院有一個第一期的血癌臨床試驗計劃出現,
而小伙子剛好合資格參與,
實在生命滿希望前路由我創。
參加計劃後便使用最新的實驗藥物。
但現實並不會好像TVB的BBQ大團圓結局,
藥物非但無效,
更出現急性肺纖維化及多重器官衰竭。
小伙子仍然不放棄,
繼續跟醫生講「我還不想死」,
無論小伙子多麼堅強,
還是敵不過病魔,不久後病逝。
To try or to give up?
如果小伙子沒有參加臨床試驗而是去紓緩治療,
或者可以多活個幾年,
舒舒服服地過埋餘生的日子。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的時候,
我們常常都會想放棄或逃避,
但往往有人會跟我們說要有正能量要堅持捱下去,
捱下去或會有新轉機。
出一張嘴真的很容易,
旁觀者叫當事人捱下去毫無難度,
但有無諗過點解一定要走下去?
人世間已經好多東西是無得選擇,
點解連選擇死的權利都無?
曾經拜讀過陳曉蕾的著作,
香港人其實值得好死,
放棄治療不等於放棄人生。
放棄不等於是懦夫,
但堅持亦不等於愚蠢。
醫學有時候就好似買大細一樣,
你永遠不會知道個結果係點。
如果小伙子真的不想放棄,
想堅持下去的話,
who are we to judge?
我不知道小伙子有無後悔當初的決定,
但如果你叫我19歲的時候要死的話,
我應該會在腦海想起100萬樣後悔的事,
後悔不敢去做想嘗試的事、
不敢去說出口的話、
不敢去經歷一些很值得的冒險。
今日唔知聽日事,
要好好珍惜眼前人。
無論友情、親情定愛情,
給對方一個大大力的擁抱。
回望過去,
如果發現自己都做過錯誤的決定
而又可以補救到的話,
不仿去試下,
起碼不會到最後要失去的時候就後悔莫及。
勇敢地踏出comfort zone,
活在當下 🙂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 台灣兒童十大癌症第1名!當孩子得了白血病時會進行的4個療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所以在醫學上,目前推測 兒童 癌症可能是來自細胞分裂的錯誤、突變所造成。# 兒童 #細胞#癌... ... 就醫檢查確診「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 <看更多>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 [兒童癌症小知識] 白血病(亦稱血癌,又或白血球過多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常見的兒童白血病可分為以下三類: 急性淋巴細胞性血癌(Acute Lymphoblastic ... 急性非淋巴細胞性血癌,或稱急性骨髓血癌(Acute Myeloid Leukaemia,簡稱AM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