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嗎?在國際上,6月份除了是關心人權的「同志驕傲月」(起源來自1969 年 6 月 28 日發生於美國的「石牆事件」)以外,在台灣,也是關心家中暴力的「家庭暴力防治月」喔。
1993年,發生鄧如雯殺夫案。
1995年9月,法官高鳳仙完成《家庭暴力防治法》草案。而後由現代婦女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晚晴協會等婦女團體聯合推動。
1998年5月28日,立法院完成三讀。1999年6月,全面實行民事保護令制度,台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實行家暴法的國家。
而這個值得我們驕傲的里程碑,則來自於無數家暴受害者的受難與犧牲,以及社會工作者、法治相關人員....等數不清的救援者的努力與堅持。
----
1993年10月27日臺灣發生了一起刑事案件,鄧如雯因長期遭受家庭暴力、鄧母、婚內本人及妹均被性侵害,最後殺夫,在受審過程中,受到婦女團體的支援,最後被判刑三年。並促進《家庭暴力防治法》於1998年6月24日立法通過,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家庭暴力防治法與民法保護令的國家。(維基百科資訊)
-----
在這案件中,從最開始母親在關係中的求助無門,到女兒也成為受害者,並且被脅迫成婚,與加害者生下的孩子、娘家的家屬們也被暴力對待,綿延三代的身心壓迫與絕望,令人難以想像。
我們都知道,孩子有一天會長大,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知道,一個人成長過程,會帶給未來的他什麼樣的影響。美好的回憶會留在心頭,陪伴人長大,在往後艱難的時刻,這些溫柔會陪你撐過難關;而那些被傷害的時刻,也一樣會如影隨形,不曾離開,在午夜夢迴時突然席捲而來。
我想你也跟我一樣,不希望未來的希望,是在恐懼、暴力與絕望下成長;為了社會的和諧、甚至是進步,關注並支援家庭中的暴力問題,是刻不容緩的。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把愛的保護傘撐好、撐大,讓有需要的人在絕望之中,能在你撐的傘下躲雨。
婦女救援基金會
❤ 捐贈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18號3樓
❤ 捐贈電話:02-2553-7133 # 33
❤ Line Pay 捐款捐點數幫助:https://reurl.cc/l0gokQ
❤ 立即捐款:https://reurl.cc/6yeR7O
❤ 更多訊息:https://www.twrf.org.tw/info/title/1092
-------------------------------------------------------------------------
《家暴防治月》
童年目睹家暴 77%成年後曾想輕生
婦援會攜手藝人林予晞 呼籲重視目睹家暴後遺症並投注資源
每年六月是台灣 #家庭暴力防治月,今年是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22周年,正逢疫情期間,據衛福部統計,自5/15全台防疫三級警戒後,家暴通報量比起去年同期增加約15%。家庭暴力或是親子間的衝突行為,除了近期因疫情改變家庭成員相處模式,婦援會發現「#童年目睹家暴」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根據婦援會《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77%曾有自殺念頭,有49%曾有過自傷行為,如此驚人的比例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是否目睹家暴兒少需要更多關懷與協助?且有80%受訪者第一次目睹家暴經驗年齡在12歲以前,更顯示及早伸出援手,對目睹家暴的兒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問卷調查中,婦援會亦發現有將69%的受訪者,童年除了目睹暴力外,本身也遭受家庭暴力行為,其中遭受言語羞辱、謾罵、威脅、恐嚇、等精神暴力比例最高,其次是肢體暴力。由於從小籠罩在各種樣態的暴力行為之下,目睹家暴兒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80%以上的受訪者容易出現負面的自我價值感,如:易怒、沮喪、憂鬱、容易自卑,時常擔心自己不夠好,也害怕面對衝突的場景,沉浸在諸多負面的情緒下導致身心俱疲。
為了瞭解童年目睹家暴成年者創傷影響狀況和需求,婦援會於110年針對童年時期曾目睹過家庭暴力經驗之18歲以上的成人,進行「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調查」網路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共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二是童年目睹家暴經驗對成年的影響,包括自我價值感、家庭關係、人際/同儕關係、就業與職場狀況、親密關係和生理影響;三是過往接受求助經驗及需求。網路問卷調查進行時間110.03.29~5.31,共回覆448份樣本,有效樣本共371份。
除了上述的調查結果,童年目睹家暴的兒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人際關係以及職場的就業情況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於童年目睹暴力,為了降低暴力帶來的傷害或是避免更多衝突,長年壓抑自己情緒導致與他人或同儕相處的過程中出現隱忍、迎合、逃避等行為;在職場上做事情總是小心翼翼,一但犯錯或是事情進行不順利,時常覺得是自己的錯、責備自己,且四成以上的受訪者有失眠、作惡夢、頭痛等生理影響;三成五有服用過精神科藥物。
婦援會長期關注別暴力防治議題,提供家暴被害人社工專業服務與暴力防治推動,今年六月的「家庭暴力防治月」,婦援會特別邀請長期關注女性人權與社會議題的知名藝人 林予晞 Allison Lin 擔任守護婦女兒少的公益大使。透過影片,林予晞表示:無論是施暴者或是被害人,都應該察覺、正視看待與處理自我的情緒壓力。人就像汽球,雖然有彈性承受身心的壓力和傷害,但如果壓力巨大到真的無法解除時,就需要尋找專業人員協助釋放壓力。無論是言語的暴力或是身體的侵害,都不是愛的表現。
林予晞 Allison Lin 呼籲大眾:
愛孩子,請停止用暴力對待家人。
愛孩子,不應讓孩子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
同時,婦援會也提出以下四點訴求,希望民眾、政府都能更重視童年目睹家暴的影響:
💪家暴傷害家庭、親子關係和孩子未來,愛孩子,請停止用暴力對待家人。
💪政府要編列預算,並將童年目睹、受暴的成年人納入 #家暴防治法,提供創傷復原的資源。
💪疫情下,家庭衝突高,深呼吸調整情緒,家庭暴力可避免。
💪童年目睹、受暴不是你的錯,勇於求助,#婦援會接住你。
童年目睹家庭暴力的受訪者在小時候接受過社工的服務的比例不到1成,一直到成年之後也有50%的人完全沒有尋求過任何資源或幫助,如何讓更多目睹家暴的兒童或是童年目睹暴力青年得到適切的幫助將是婦援會努力的目標。為此婦援會今年六月開始提供個案輔導會談、經濟支持、心理諮商、資源轉介等各項直接服務,同時也會持續倡議修法,期盼將童年目睹、受暴的成年人納入家暴防治法,打造更友善、資源更充足的服務環境,提供暢通的管道,讓需要幫助的人不再求助無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這幾個月以來,全世界各地爆發示威遊行,不只在我們隔壁的香港,美洲的智利、厄瓜多,非洲的埃及、到中東的伊拉克、黎巴嫩等,都是遍地烽火。這些示威抗爭的原因當然都是五花八門。 其中在黎巴嫩的抗爭行動中,人民因為不滿黎巴嫩府在經濟嚴峻的情況下還宣布加稅。加稅的項目包過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像是汽油和菸草,...
兒童保護令社工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童年的創傷,大部分的人要用一輩子來療癒。關於個案,我無法評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男孩光著身體、哭著找書包的樣子,又不斷哀嚎,不要再打我了。繼母則是對孩子大吼,你閉嘴啦!據議員公布的資料,這孩子是列管的高風險群,曾經有11次通報傷痕,但是現在還是沒有安置。
我知道大家看到影片都會很心痛,畢竟許多人都活在被體罰的年代,多少都有我們童年時候的記憶。這還是輕微的,曾經接觸過一個個案,是爸爸在女兒面前性侵媽媽,而且不只一次。後來媽媽錄音,才讓檢察官與社工得以介入。錄音裡,可以清楚聽到孩子無力控訴的口吻:「你不要這樣對媽媽好不好?你很過分、很過分,我不會原諒你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是一句屁話。天下不是的父母多到你無法想像。如果你沒遇到,是你運氣好,但是,這些悲劇就是存在。而我們小時候遇到那種情形,應該都會這麼想:
「當時如果有人來救我就好了。」
關於這件事,雖然我們都很難過與氣憤,但請保持冷靜的心,我給大家一些建議參考:
1.疫情嚴峻,大部分人都不好過,失業、收入銳減都會使人抓狂,但孩子是無辜的,請不要把氣出在孩子身上。
2.要懲戒孩子之前,請先想想,是因為生氣,想發洩怒氣,還是因為真心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如果是生氣,你憑甚麼打別人來解決你的怒氣?如果是改變,你讓我痛毆一頓,來改變你的行為好不好?
3.孩子如果是因為生理或心理生病,才會哭鬧不休,甚至很皮好動,請不要以為打罵可以讓他變乖,而是要帶去兒童身心科門診讓醫生診斷。有些疾病需要在黃金幼年時期早期治療,可以讓孩子大幅改善。
4.社會安全網,是很複雜的問題。包括社工、警察、檢察官、法官、醫生,缺一不可。不是想要安置、停止親權,立刻就可以做到。法律程序都是冗長的,法律已經盡力簡化通報程序,但是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或延遲,都會讓孩子得不到快速的保護。
5.請不要苛責社工,他們真的不會故意忽視孩子遭受暴力對待。每個行業當然都會有不適任的工作者,但是社工,尤其是保護性社工,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真的是領著低薪、拼著命,在保護這些孩子,盡量希望一個都不能少。
6.如果配偶有暴力傾向,一旦決定離婚,無論如何都請不要把監護權給他。法院不會因為配偶沒有經濟能力,就把監護權判給有錢的那一方。請勇敢的保護孩子,不要讓孩子在無助的環境下長大。
7.保護令,如果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法定代理人、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姻親,都可以向法院聲請。只要到警察局,就可以辦理,家事法院會盡快開庭審理。請記得備妥驗傷單、簡訊、錄音、錄影,法官才能儘速裁定。
8.看到有孩子受虐,如果在現場,請勇敢的靠北施暴者,然後撥打113專線或110,請警方到現場。如果對方不爽,就大聲呼救,施暴者通常是膽小鬼,擅長欺善怕惡,你比他惡,他就會退縮。他跟你說是家務事,你就跟他說,你家就是我家。
9.如果經常聽到家附近有孩子哭鬧聲、看到孩子身上有傷痕、孩子會無故哭鬧、生氣、情緒不穩定,請協助通報。再說一次,社會安全網,仰賴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多一分注意,就會少一分遺憾。
10.如果男孩的家屬找我,我會義務免費幫忙,但是這只能解決個案,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幫忙通案。是的,家暴不是家內事,關於孩子,與受虐的家庭成員,我們雞婆一點,好不好?
抑止家庭暴力,沒有人是局外人。
兒童保護令社工 在 Eric Fan 范健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育局和社署忽視智障人士離校後的悲劇】
文﹕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日前有母親勒斃剛畢業離宿回家的智障兒,慘劇讓人痛心和難過。儘管社署和學校事後已即時介入,為受影響的學生、家長、教職員及宿舍職員提供輔導及協助他們疏導情緒,但倘若社署和教育局不正視悲劇背後的問題,及早改善制度千瘡百孔和資源不足的問題,日後悲劇仍然會不斷發生。
1. #欠缺完善的危機評估機制
不少家長縱使愛錫他們的殘疾子女,但面對照顧困難和壓力,也只能為殘疾子女在童年階段便申請入住學校附屬院舍,於周未和長假期才回家度假。可是,面對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智障人士,隨著他們的年齡日漸長大,由剛入住學校院舍時是兒童,至畢業時已是成年人,再回家與家人同住、一起生活,對當事人、家長和照顧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和挑戰:家長要重新照顧早已習慣院舍生活的成年智障子女,實在是困難重重,因為除了要互相適應家庭生活作息等巨大轉變外,更要面對成年子女對新生活不適應引致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對家長/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該適應期是極高危的時段。院舍社工如何及早識別家長在家照顧殘疾子女的能力和困難,如何評估有關家庭屬高危個案,實在有需要檢視現有服務的限制和不足。
2. #高危在宿個案欠缺在家支援服務
本來在教育局架構下,學校附屬院舍照顧宿生的家舍導師已是由社工擔任,人手比例和相關專業知識已比由社署管轄的殘疾人士成人院舍為佳;但近年入住的殘疾學生的多元及其個別需要的複雜度也增加不少,令不少家舍導師疲於奔命去照顧和栽培他們,實在不易找到額外時間去了解家長在家的照顧困難,更難以找到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分擔家長在家的照顧壓力,更加沒有人手和資源,為協助宿生和家長作回家生活準備和適應作好計畫。當高危個案一直欠缺循序的回家生活輔導和支援,殘疾學生又終於面對畢業而需要離開院舍回家,本來學校可以酌情處理高危個案,運用「預計定量名額」以延長殘疾學生的學習年期,以減短由學校到成人服務的真空期。可是倘若學校已沒有「預計定量名額」,教育局現時有沒有指引去確保學生有良好的過度安排,以減低悲劇發生的可能?
3. #離校後宿舍銜接嚴重脫軌的真空期
教育局和社署一直漠視殘疾人士離校安排的無縫銜接需要,大部份成年殘疾畢業生於離校後,均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有日間訓練或職業康復服務、社區支援服務和住宿服務,即不少成年殘疾畢業生在未有服務前完全沒有社工跟進。當學校無法延長高危個案的學習年期,本來可盡快向社署申請高危個案需要優先輪候宿舍,但往往因沒有劃一優先輪候的準則,導致學校社工未必能成功協助高危個案離校後盡快入住院舍。教育局決不能任由成年殘疾畢業生及其家庭離校而欠缺社工跟進,即使學校社工會跟進畢業生,但跟進的模式及範疇是如何呢?其實,現時部份特殊學校社工以私人時間,義務性跟進離校又沒有任何服務跟進的殘疾畢業生最少2至5年。再者,社署也不能漠視未有服務提供前的高危個案,簡單一句表示涉事家庭並不是社署跟進的個案,於悲劇發生後才表示現已安排社署社工接觸有關家庭,以這種補救性的方式處理。
4. #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定位急需檢討
現時殘疾人士及其家長本可使用社區照顧支援服務,但其實相關服務無法為家長提供暫宿的「喘息服務」。部份殘疾人士於離校時沒有於「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CRSRehab)」登記相關其殘疾狀況所需要的服務,日後情況轉差便只可依靠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社工協助進行評估。奈何現時因沒有規定學校社工於殘疾人士離校多少年沒有接觸便不可擔任轉介社工,結果雖然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社工有責任提供轉介,但往往會因為與殘疾人士及其家庭並不相熟,或其他理由認為自己不適合作為轉介角色,最終堅持不接受成為個案轉介者。對於殘疾人士及家人來說,究竟誰人擔任轉介社工才是真正可及早識別危機以阻悲劇發生?誰人可支援已屆成年的畢業生重新適應家庭生活?
5. #公或私營暫住宿位無法支援危機個案
無奈現時香港的殘疾人士院舍嚴重不足,不少殘疾學生離校後,平均也需要等待數年至十多年才有機會入住相關殘疾程度的院舍。不少照顧者當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時,唯有尋找社福機構提供的殘疾人士住宿暫顧名額(暫宿位),以短期舒緩他們的照顧壓力。可是,香港現時只有約328個暫宿位,實在無法應付眾多高危個案的需要。不少家長不願殘疾子女入住私人院舍,除了擔心私人院舍的服務質素外,也要擔心未必能支付較好質素的私人院舍宿費。即使家長願意面對自己無法全天候照顧殘疾子女的事實,欲安排子女入住院舍,可是不少院舍也會拒收行為或情緒問題較嚴重的殘疾人士,特別是行動力較強又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智障人士。當公/私營暫住宿位也無法支援危機個案,社署現時也沒有機制提供支援,不少殘疾人士因出現嚴重的行為或情緒問題而被逼送入精神病院,但家長仍然需要面對殘疾子女出院後的照顧壓力。
6. #成人保護令的迫切需要
現時社署可為未滿18歲的兒童申請兒童保護令,以保護兒童免受傷害。社署實在需要研究為殘疾人士而設的成人倡議保障法例和個人生涯支援服務,確認智障人士的成人身份,應得到適切而全方位的個人生活支援規劃和監察。即使家長樂意照顧,仍要提供適切的照顧支援人手和資源,避免家長因不能放下照顧責任而引致不同程度的精神或情緒困擾,導致日後可能出現家庭悲劇,藉此平衡殘疾人士的人身安全及尊重他們的自主人生。
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必須盡快商討如何處理上述不少的制度和資源問題,我們不需要再以悲劇和人命來換取改變,政府要盡快為殘疾人士,尤其是智障成人及其家屬提供適切的服務。
#照顧者的悲歌
#悲劇一次也嫌多
#沒有支援服務的真空期足以致命
#檢討及加強服務刻不容緩
#教育局及社署責無旁貸
兒童保護令社工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近這幾個月以來,全世界各地爆發示威遊行,不只在我們隔壁的香港,美洲的智利、厄瓜多,非洲的埃及、到中東的伊拉克、黎巴嫩等,都是遍地烽火。這些示威抗爭的原因當然都是五花八門。
其中在黎巴嫩的抗爭行動中,人民因為不滿黎巴嫩府在經濟嚴峻的情況下還宣布加稅。加稅的項目包過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像是汽油和菸草,不過其中最讓民眾氣到凍未條的就是「通訊軟體」。
根據新的稅法,黎巴嫩的民眾以後使用WhatsApp等免費網路通話App,每個月還要額外繳交6美元,大概是約台幣180元。光這樣講大家可能還沒什麼感覺,我們按照2017年台灣跟黎巴嫩兩個國家的人均GDP比例來看的話,這個稅法等於你之後用Line還要每個月繳527元,這可能比全國一半人的手機月租費都還要貴,連我都要去抗議了。
因此在10月17日的時候,黎巴嫩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抗爭,抗議政府腐敗。雖然在10月21日的時候政府已經宣布撤回新稅法,卻仍無法安撫民眾憤怒情緒。
但在這次黎巴嫩抗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就是出現了一位「kick queen飛踢女王」。
在這次抗爭爆發時候,當時黎巴嫩的教育部長在首都「貝魯特市中心」被抗議民眾堵到,其中一位貼身侍衛下車並對空鳴槍示警,但是卻造成更大的騷動。在一片混亂當中,這名女子衝上前飛踢一名男侍衛的「該邊」,那名侍衛雖然手上拿著超大一把步槍,但卻是完全傻眼。
這個短片在社群媒體上爆紅,被做成各種卡通圖樣,成為黎巴嫩示威抗議的一個象徵。
許多人把這件事與今年蘇丹的民眾抗爭相比較,當時 22 歲的女大生身著白色罩袍,帶著金色圓月耳環,站在車頂唱歌,為國防部外的抗議群眾打氣。這名女大生也成為蘇丹抗爭的一個象徵性人物,被稱為是蘇丹的自由女神,鼓勵了更多當地的女性一起站出來,要求軍方將權力還給人民。
我們在上週的漏網東西軍單元中有提到,許多中東國家的婦女地位經常受到壓迫,像這些站在最前線的女性,都為自己的同伴帶來極大的鼓勵。但就算不是遠在世界的另一端,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身邊也同樣有許多受到迫害的婦女與兒童。
在台灣,有許多致力於幫助受害婦女的婦幼團體。今天我們就請到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執行長 紀惠容,來跟我們聊聊婦女暴力防治的問題。
-------
一. 其實大家都聽過勵馨基金會,但是勵馨基金會到底是在做什麼,可不可以簡單說明讓大家了解一下?
勵馨基金會其實今年已經31歲了,我們一開始是關心雛妓,拯救這些不幸的少女,後來慢慢過大到開始關心受到性侵害、及受暴的婦女,甚至是未成年懷孕的孩子,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是關心暴力跟性的議題,另外也提供很多的服務,像是諮詢或是社工、家訪以及安置服務。
二.安置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發現受害的婦女或是幼童,我們可以請勵馨基金會,安置嗎?那是會提供怎麼樣的安置?
對,我們在全國有將近20個安置所,譬如說是被亂倫的孩子,那他家裡待不下去,我們的社工就會把他帶離那個受暴的環境,然後政府就會提供一個我們的安置所,或是勵馨自己的安置所,讓他24小時住在那裏,並提供資源及協助。
三.那會不會有加害者想要衝到安置所,去尋找被害人?這會很常見嗎?
會,所以我們都要非常的小心,像是我們如果要去中途之家,都要簽一個保密協定,不可以讓任何人知道他在哪裡,所以一般人是不會知道勵馨基金會安置的地方在哪,即使後來可能被跟蹤,或是被發現了,那我們就會馬上搬家,我們很重視安全和保密,因為這樣才有安置的目的。那現在世界的潮流也有一些,他們主張說應該要在社區裡面製造出一個保護的網路。
像是在荷蘭他們就有分,橘屋、綠屋、紅屋,最緊急的就是紅色的,它是完全保密,而且是一個很秘密很安全的一個地方,那橘屋它是半開放式的,可以讓安全的家屬來訪問,但是到了綠屋的時候,它就是可以完全的開放跟社區是生活在一塊,變成社會住宅。用這種漸進的方式,讓被害人能慢慢地回歸社會,並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四‧很多人都會說台灣婦女的權益其實已經很高漲了,不知道紀姐有沒有什麼看法?
台灣在亞洲的婦女地位確實是第一,但是跟全世界比起來,我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而且雖然台灣女權看起來很進步,但如果仔細去檢視我們的薪資,女性的薪資大概只有男性的八成五,而且有很多時候其實都只有男性才有機會,像是政府會投注比較多資源在男性選手身上,像范琪斐的寰宇漫遊這種都是女生的主持人,其實算是比較少見的。
五‧大家常常會講,男生也需要受到保障,因為很多男生好像在受到迫害的時候,他們比較不敢講,勵馨基金會是不是也有協助類似的工作?
是,其實根據國外的研究,受暴的男性跟女性的比例,雖然求助的是女性比較多,但男女受害的比例應該是差不多,只是男生愛面子又不敢求助,所以比例佔比較少數,而且出來求助以後,人家可能覺得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男子氣概,所以他們其實也是面臨很大的阻礙。
六‧其實我覺得滿多人身邊都有遇過類似的事件,不管是朋友還是家人他們受到迫害,但是他們自己不願意求助耶,那我們到底該怎麼樣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
其實有很多婦女,她受暴之後她可能會覺得這是第一次,因為她很愛她的先生或是男朋友,她就覺得原諒他好了,但可能原諒一兩次,到最後被打的鼻青臉腫的,不得不出來求助,或者是他看到有小孩受害了,譬如說孩子可能目睹暴力,開始做惡夢,開始覺得家裡很沒有安全感,到這個時候很多婦女才會開始覺醒,才想到要求助。
其實在第一拳被打下去的時候,妳就可以求助,所以我們身為朋友,通報之後,他要不要政府的資源介入協助,還是要尊重他的意願。但是我們還是要講,在受暴的當下,你可以申請保護令,讓自己不再受暴,除非你要求對方去接受治療,不然根據我們的經驗,還會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家暴事件發生。
七‧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看起來好像很可惡的加害者?
那有時候我們也會忽略到這些加害者,我覺得他們也需要幫助,需要一些外力的協助,像是他周遭的男性朋友就可以多多關心他,或是利用公權力去介入,協助他自我控制。
八‧紀姐妳看了這麼多算是家庭的悲劇,妳是怎麼樣保持對人類的信心,而且這麼溫暖?
其實我應該要講,看到婦女的進步,這是我們很大的安慰,那尤其是婦女她從完完全全不敢求助,或是一個沒有自信的婦女,到他慢慢地接受自己,並找到工作,甚至離開加害人,養活他的孩子,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的社工在第一線其實承受非常大的壓力,所以我們也會協助社工,找外來者幫他們倒垃圾,這很重要,不然很有可能他們會變成「厭男」。
九‧今年其實非常特別,有個世界婦女庇護安置大會,這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行,而且是在台灣,那紀姊可以稍微跟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大會是在做什麼?
這個大會其實已經舉辦10年,到現在第一次在亞洲國家舉辦,而且選在台灣,這是我們特別爭取來的,因為台灣的社福系統其實是非常的優秀,所以我們也希望這樣的系統能分享到全世界,而且有許多在婦權運動相當著名的人物,都會一起來分享經驗。大家可以多多關注這場聚會。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