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學問怎不如福澤諭吉管用|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作者:程萬軍
晚清中國,在學問上聲望最高的官員,既不是科舉落榜生袁世凱,也不是一生沒留下一本像樣著述的李鴻章,而是準狀元郎、官至總督的清流領袖張之洞。
政見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品性上,清廉自律。學問上,著述頗豐。在很多讀書人心目中,是官學雙豐、時代大師級人物。
就政治派別而言,張之洞總體屬於晚清洋務派,他主持的南方,搞洋務比李鴻章主持的北方早。其理論水平也高於李鴻章。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多干吏,理論不成體系,而洋務派中唯一像模像樣的文字東西,是張之洞作品《勸學篇》。
《勸學篇》主要寫了什麼?其中心思想可用書中一語概括——「中體西用」。何謂「中體西用」?張之洞在《勸學篇》闡述得比較清楚,即:在中國傳統政體政教不變的情況下,引入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強國。
具體說來,什麼是「中體」?那就是帝制儒教。堅持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堅持傳統國家核心價值觀孔子儒教。而「西用」呢?則主要指歐美「火器」,堅船利炮,先進的軍事裝備。
張之洞的《勸學篇》,為他在國內圈了大量的粉絲。其中不乏一些學術達人。比如,張之洞帳下有個幕僚名喚辜鴻銘,是個翻譯家,精通多門外語,號稱學貫中西,但卻是「中體」的堅定維護者。後來清廷被推翻後,他堅持不剪辮,以「小辮學者」著稱。
辜鴻銘喜歡辯論,可謂張之洞手下的「首席辯士」。作為能言善辯的「文化怪傑」、香帥的擁躉,辜鴻銘不遺餘力地為「中體西用」之「洞見」鼓吹,留下了不少辯論「佳話」,其中一宗甚是辛辣——
公元1898年,卸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造訪清國,南下拜會張之洞,香帥令辜鴻銘隨同出席,並令辜將他的成就——儒教經典教材《論語》英譯本送給伊藤博文。張之洞和辜鴻銘本以為,收到此禮的日本客人會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料率直的伊藤博文卻對辜鴻銘一通搶白:
「聽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於兩千多年前,卻不能行於二十世紀的今天嗎?」
喜歡辯論的辜鴻銘並不感到難堪,順勢反彈: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這段舌戰辜鴻銘引以為得意的辯論勝例。伊藤博文雖然縱橫天下,可辯才不及辜鴻銘。從形式看,的確是辜鴻銘佔據了上風。但從本質上分析,辜鴻銘的辯詞,卻是明顯的詭辯。把孔子之教與「三三得九」的算術混為一談,有典型的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儒教不是自然科學,甚至不是社會科學,除了發揮教義的作用外,充其量只是教育學的龍鱗。如何跟「三三得九」相提並論?如果說孔子的理論是永恆的,那麼堅持孔子理論兩千年的中國應該長盛不衰才是,怎麼被放棄儒教的蕞爾小國打得潰不成軍呢?!
張之洞、辜鴻銘的「學問」到底管不管用,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甲午戰爭爆發前,身為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對大清戰勝日本非常樂觀,「小日本、窮日本」是他的日本觀。為此,他曾向急於求戰的光緒皇帝提出不戰而勝之計:「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事後證明,張之洞之計,就是個笑話。
有人評價張之洞是個巧宦,勸學也不過是投機、中庸之道的左右逢源。而依我看來,張之洞的勸學更像東施效顰。因為在他之前,早有一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同名書作《勸學篇》,二人「撞書」了。
不過,卻不存在抄襲問題,而只是暴露水平問題。因為日本的這本勸學,不僅對東方國家學西方之本釐清,而且還把東方「人的近代化」說得通透。
這位日本作者,就是被譽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現行日本最高面值紙幣:一萬日元上的老人頭——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比張之洞大兩歲。出身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福澤諭吉雖是一位士人,卻不是士大夫,他一生沒任什麼官職,但這卻成為露臉的事。因為這正是他想要新士人生:獨立。
福澤諭吉的初學是漢學。他的父親便是一位不算出名的漢學家。福澤諭吉出生時,父親剛剛得到了一部名為《上諭條例》的漢籍,於是給他起名「諭吉」。福澤諭吉家學淵源,少年時除了《史記》《漢書》《戰國策》之外,曾經讀過十一遍《左傳》。但最終他對漢學卻「恩將仇報」。自青年時代開始學習「蘭學」起,他就對漢學產生了疑慮,尤其25歲時遊歷歐美之後,就成為徹底的西學者。
1885年,五十歲的福澤先於張之洞十年,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見識之深刻後者望塵莫及。
比如對民權的認識,張之洞認為萬萬使不得:「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而福澤諭吉則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人生來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沒有上下之別的。就這些人的基本權利而論,則是完全平等,毫無區別的。所謂基本權利,就是人人重視其生命、維護其財產和珍視名譽。」
還有對做官的態度,張之洞以為是青雲之志,而福澤諭吉則認為,要緊的不是依附政府,而是個人獨立:「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這是福澤諭吉《勸學篇》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國人以為,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理論家,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不是擴張,而是「獨立」二字。
福澤發表《勸學篇》時的日本雖處維新之中,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就是要給年輕人打個樣,「做獨立的榜樣」。
福澤諭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種情況猶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他認定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首先在於強民,而強民的標誌,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
福澤諭吉把東方「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歸結為孔子儒教的遺害。所謂「青雲之志」就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官場迷信,他希望日本年輕人能從這種迷惑走出,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顯然,福澤諭吉對傳統儒教是持排斥態度的。他稱儒學系東方近代化的桎梏,是「脫離實際的學問」。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能力,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單一的,它包括記憶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無用的。福澤諭吉主張日本拋棄漢學與儒教傳統,全面接受西洋文明。他說,「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頭腦裡,那麼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他眼中的近代文明和實用知識就是洋學,即西方科學。他大力提倡學習的西洋科學,與張之洞不同,其科學含義並不侷限於科技,而是涵蓋社會科學,相比數理化,福澤對法學、社會學等西學更為推崇。
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受他影響,明治政府維新過程中明確提出「和魂洋才」的標誌性口號。即日本精神、西洋才幹。這個「洋才」包括政制、法制、上層建築方方面面。
堅決不做官、做獨立榜樣的福澤諭吉將著書辦學辦報視為自己三大事業。如今有著「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日本慶應大學,就是他在1858年時創辦。現在日本發行量很大的報紙《產經新聞》,也是由他在1882年創辦的《時事新報》合併而來的。
福澤諭吉的辦學宗旨是「獨立」。慶應大學的校訓是「獨立自尊、筆比劍強」。
他的辦報方針依然是「獨立」。「獨立不羈、不偏不倚」是《時事新報》公佈於眾的辦報精神。福澤諭吉說:「凡與此精神不悖者,無論是現任政府、諸多政黨、各工商企業、各學者團體,不論對方是誰,我們都將其作為朋友相助。若是違背此精神者,亦不問誰,皆作為敵人而排斥之。」
日本維新時代,教育家、報人福澤諭吉發揮了點石成金作用,用他的書、學校和報紙,催生了一批「近飛日本」的青年精英。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而他改變的,則是水質。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光緒皇帝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光緒帝長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光緒帝長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問卦] 光緒皇帝是不是蠻衰小的?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清朝光緒皇帝出殯罕見遺影,槓夫已有7920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居家網紅推薦指南- 光緒帝評價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光緒皇帝評價 在 居家網紅推薦指南- 光緒帝評價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 的評價
光緒皇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公文化與荊州之關係(1)|武聖關羽|20 >
關公文化是以歷史人物關羽為原型,以忠、義、仁、勇等倫理觀念為核心,以民俗、宗教、藝術、制度等形式為表現的傳統文化體系,它的本質是一種英雄主義文化,也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
這種文化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去世之後不久就已經產生了,至今已有將近1800的歷史,古代的荊州就是這種文化的發源地。在今天,最能體現關公文化與荊州之間關係的是埋在荊州城牆之下的三國古城,酈道元的《水經註· 江水二》中云:
「江陵縣(今荊州)……舊城,關羽所築。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城是關羽親自督造的,所以,這座城其實就是他的遺物。從現有資料來看,這也許是他留給後人們的唯一遺物。
荊州關帝廟
早期的關公文化主要流行於荊楚地區。從三國到南北朝,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動盪時代裡,荊州的士人群體、普通民眾和少數民族對關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5年在荊州發現的宋代關像,為目前最早的關公像。士人群體的言論使關羽成為上層社會評價勇士的標準,讓關羽的事蹟在官方記憶裡不至於消失,所謂「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荊州的民眾奉關羽為鬼神、山神、荊州神,「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系」,這為關公文化的多元化、宗教化傳播打下了基礎;荊州的武陵蠻、長沙蠻、零陵蠻等少數民族隨著遷徙將關公文化向南方的更遠地區傳播,這從壯族、彝族、瑤族、土家族等西南少數民族流傳至今的關公崇拜習俗中可見端倪。
隋唐時期,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在荊州玉泉山度化關羽的傳說開始流行,這使得關羽能夠作為伽藍神走進佛教寺院。不久,在唐朝德宗皇帝的認可下,關羽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位配享名將之一,自此晉升於國家祭祀體系之列。
宋代以來,關羽在國家信仰中的地位不斷攀升。文獻記載:仁宗年間,關羽曾以「陰兵」助戰而被朝廷頒賜廟額;徽宗年間,關羽被封為「武安王」;北宋末年,「武安王精神」曾一度激勵包括岳飛在內的愛國將士們奮勇抗金;南宋時期,朝廷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國師八思巴進言元世祖以關羽為宮廷法事監壇,以五百人抬關羽神像「遊皇城」(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元朝末年);天歷元年(1328年),關羽被元文宗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歷二年(1614年),關羽被明神宗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關夫人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平為「竭忠王」,關興為「顯忠王」,周倉被封為「威靈惠勇公」。至此,關羽成為國家意義上的最高信仰之一,與孔丘並稱為文武二聖。
明代關羽儺面具
清代以後,因為清皇族在入關前就信奉關羽,關公文化更是被推到了極至。順治九年(1652年),朝廷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年),愛新覺羅·胤禛追封關羽上三代公爵: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弘歷追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此後,歷代皇帝對關羽都有加封。到了光緒五年,他的封號已經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共二十六個字,這在清朝廷對古人的追賜封號中絕無僅有。
明清以後的中國民間社會幾乎村村有關廟,關公的神職接近於萬能。他已經不只是武神、軍神,還是財神、鄉里神、江湖神、科考神、送子神以及各種行業神,在台灣、福建一帶民間宗教中,他甚至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所以,關公廟宇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其他任何神袛的寺廟,遍布通衢城鄉,覆蓋全國各地。
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北至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南至緬甸果敢、越南河內、印尼爪哇群島、馬來西亞檳榔嶼、菲律賓怡朗、東帝汶帝利市、泰國曼谷、澳大利亞墨爾本、毛里求斯路易港、留尼旺聖丹尼,東至韓國首爾、日本橫濱,西至加拿大本拿比、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以及古巴的哈瓦那都有關公文化的存在,在這些城市裡都建有或曾經建有關帝廟,這種現象堪稱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而溯其根源,其實還是要談到荊州。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光緒皇帝評價 在 光緒帝長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光緒皇帝評價 在光绪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的討論與評價 ... ᡨᡳᠶᠠᠨ,穆麟德:Dzai Tiyan),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第11位,也是自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同時是中國 ... ... <看更多>
光緒皇帝評價 在 [問卦] 光緒皇帝是不是蠻衰小的? - PTT評價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光緒皇帝 清朝倒數第二任皇帝當時接棒的時候中國爛到有剩任列強宰割想要變法圖強還有個老阿罵慈禧太后在那邊靠北靠母一輩子都被壓在底下百日維新失敗 ... ... <看更多>
光緒皇帝評價 在 光緒帝長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光緒皇帝評價 在光绪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的討論與評價 ... ᡨᡳᠶᠠᠨ,穆麟德:Dzai Tiyan),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第11位,也是自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同時是中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