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在維園六四晚會被禁止的今天 回顧和展望六四的詮釋史】
我沒有經歷過六四這段歷史,卻參與了這段歷史的詮釋史。
小時候我看見每年某個時候,司徒華就會跟對面的政客辯論歷史。一邊說六四不是屠殺,一邊就反問,殺多少人才算屠殺?中國自身論述都有轉化,他們開始敢於承認事件,但進一步申述國家做得對,中國在 89 年大亂的話,就沒有之後光榮的大國崛起。因而香港人爭論的不再是歷史本身細節本身,而是如何詮釋這段歷史。
支聯會五大綱領是「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它詮釋出來的六四是「愛國民主運動」,愛中國的運動;2010 年代前後,香港人開始遭受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和極權統治的雙重壓迫,我們開始以香港人自居,亦視中國為一定程度的敵國。一個異於中國的香港人身份,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歷史詮釋。歷史也必然是當代史,必然與現實產生關係,因此不同時空,對同一個歷史事實自然有不同側重。
中國香港人說的回歸,在香港人眼中是「主權移交」,乃至「二次殖民」;中國人認為香港抵抗軍日,是抗日愛國戰爭一部份,而近年大家重新挖掘和追認了英軍、加拿大兵、印度兵、華籍英兵才是主力這個事實,因而將之視為「香港保衛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份,不是中國本部的抗日戰爭。
上一代人是從中華民族史觀的大傳統下出來,他們經過錢穆到金庸等文人耳濡目染、六七十年代以來「認中關社」愛國保釣等等傳統,舒服地接受了中國人身份,因此他們的六四,是中國民族框架之下的愛國運動。同期,民主黨入了中聯辦,商量了一個倒退的政改方案要我們接受,在香港自家土地的民主問題,向中國無異採取姑息和綏靖,但同時又在支聯會集會高呼道德口號,非常超現實和荒謬,大約是那時開始,我開始從中看到歷史的「詮釋性」。
上一代人以為、也說服別人,謂自己在晚會傳承「歷史」,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傳承自己一種必然無以為繼的世代經驗。史皆文也,純歷史不存在,只有「歷史詮釋」存在。中國人認為是一場愛國「支援」運動;然而純香港人詮釋下的六四,就只是一個認清中國政權的歷史事件,然而因為有香港本位的思考立場,這個中共罪證漸漸引發出更多令香港人感到不安的詮釋,因為六四的近世詮釋,同樣揭開了香港人自己的陰暗面。
如果中共已經出手證明自己是殺人政權,為甚麼當年大家還是收拾心情去迎接「回歸」?中共十惡不赦,本地政治界又以反共自居,但為甚麼去到政治現實又總是妥協聽話收場?中共既然殺人,去之更好,為何又要求它在位「平反」?為何在維園不斷批評中共的人,又會去幫助中國跟世界結交,去到現在美國要制裁香港,又會局部反對?既然香港主宰中國相當部份的金融能力,這就是攬炒的要害,為何反對?究竟他們是想中國倒台,還是不想?當初香港人籌錢買物資給北京學生,最後血流成河,雖然跟香港人無關,但香港人自己是否埋藏了一種不能疏理的罪惡感,並移情於維園集會稍作釋放?很多很多問題。
這些不安,都只能付諸「大家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是面對中共」這種略嫌廉價的框架下,才能隱藏於一時,矛盾才不致顯現。一旦「以香港為本位理解六四」(任何歷史思考都會產生的自然結果),香港人自己的道德榮感、那種高等華人的安全感就會崩潰。然而下一個世代始終已生長到會思考、會關心社會,這就不可避免發現市面的六四儀軌,只是一個世代對該段歷史的詮釋,附帶著香港人自己的家國論述和世界觀,而這對新一代來說,上一個範式是一種必須衝擊和重構的東西;正如他們想重啟香港民主運動,而他們最終也成功了。
這場價值重估,完全是香港國內自家事。外國人怎麼看中國問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和詮釋。然而香港就在中國旁邊,也受其直接管治,政治時間流動最快,而你可以看到西方對這件事的詮釋近三十年來基本一致,而香港卻最激烈,但外面人是不知道的,日本對香港理解就只到雨傘的那個年代;外國人怎樣看香港是一回事,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自己。因為中國對香港人來說,意義已經完全不同;六四的意義也已經轉化。
後來餘風所及,大學生組織開始拒絕參與支聯會晚會、反對建設民主中國,是一個很明顯的範式轉變;至於網絡上對支聯會行禮如儀、蔡耀昌哭腔(忘記了說,蔡耀昌是反對香港食店不招待中國人的)等細節批評,其實沒有抓到重點。如果你認為支聯會有問題,那必然是意識形態有分歧,而不是手段有分歧。手段分歧不會大到最後要分道揚鑣,正如很多人也不沒有特別喜歡哭腔,但還是會去維園。真正導致分歧的,是世界觀分歧,上一代認為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很合理,因為他們的主體就是中國,中國就像黑洞,連時間和光線都走不出去,中國就是最後歸宿;而如果你的主體是香港,以香港利益和價值思考,便斷然不會反對制裁香港或者中國,也不會將六四事件詮釋成愛國民主運動。
如果是世界主義者,就會視六四為 20 世紀以來全世界其中一宗共產主義暴行;如果是香港本位者,就會視為中國大一統暴政的本色表現,與國民黨戒嚴打壓清洗台灣、中共清洗維吾爾西藏等等沒有分別,然而這兩種本真詮釋,都不會走向要求中國「平反六四」、期望黨內自我完善、期望外國接納中國之後中國就會慢慢走向民主自由……
真.世界主義者和香港國族主義者,必然是希望看到中國死一次,或多死幾次;而中華民族主義者,就像他們對美國制裁香港的曖昧態度。制裁當然會傷害香港人利益,然而中國要民主自由化,又何嘗不需要經歷混亂和傷害?日本和德國不也是被炸成一片焦土,並且在外國的強力監護之下,才勉強建立起非極權秩序?
中國愛國者期望中國不需付出代價,也能自己改進,這就是愛之深切的表現,也因此脫離現實,但愛的確就是超現實。也就是對未來期望震蕩癒法和自然療法之分,分出了大家對六四事件的詮釋之別。香港的思想轉向領先於世界,也就是對中國的看法急轉,這種急轉又最反映於階級和年齡最低的一群,少年是世界意識變動的寒暑表。一小撮香港人首先發現,原來自然療法並不存在,只是變成「惡人逞兇,好人沉默」,於是信仰震蕩癒法的人就慢慢增加。
震蕩癒法信仰者,對中國是如實觀,沒有愛,因此也更接近真實。
不說外國,當香港大量抗爭者都變成攬炒主義者,而他們的攬炒對象很明顯是中國,他們就很難共情於被詮釋為愛國民主運動的六四。然而他們同樣政治覺醒,甚至超過了上一代。他們可以共情死難者被極權輾壓,一如他們自身被香港極權輾壓;他們可以共情於被天安門學生送到公安手上的三君子,所以香港抗爭者堅信「不篤魁」,也不信放低身段、做和事佬可以避過鎮壓;因為共情,所以理解廣場學生的「急進」,北京學生沒有相信國家慢慢發展、讓政權自我完善的鬼話,而是今天就要改變。這種理想主義,才可能「Sell」出去、才是更接近普世維度的詮釋,而不是「愛中國」。因為當日香港人要合理化自己作為金主的道德嫌疑,抱持這種詮釋,有功利和方便元素,但這功利的代價是關上了詮釋之門,將沒做過「六四金主」的下一代人推了出去。雖然上一代民運圈不會改變,也會覺得自己的青春被否定而內心有點怨恨;但這也沒有相干,下一代人至今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詮釋。
我參加過六四史的詮釋史,自從「政治覺醒」以後,都不參與維園六四晚會。然而今年維園晚會是被暴力禁止,這對香港人來說當然是個挫敗,一方面是「公安」和集會自由不斷收窄,一方面是香港人失去了選擇可能。當香港人真正思辯和探討這個問題,不斷價值重估、思想不斷互相衝擊,最後自己選擇去不去,論述逐漸改變,那才是香港人的勝利;當事情倒退到「香港人能否集會」,而不是之前的「怎麼看待歷史」、「怎麼看支聯會」,這是香港的悲哀,也不是「非支派」的勝利。
雖然認真考慮香港前途的人不會多,人總是情緒多於理性,體現在六四問題也是如此,心理防衛機制或者做人本質,令他們說出過好像不用對異見學生領袖客氣之類的話,但如果維園晚會就是一個大家暫時放下思考的舒適區,那中共主動將香港人踢出這個舒適區,只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擁有意志和獨立思考的人民遍地開花,拋棄代理,找回自己,在一個極須思辯的議題找回大腦肌肉,亦未嘗不能是禍兮福之所倚,可能是另一次思想行動解放的起點。
說歷史總是附帶歷史教訓。六四當然有歷史教訓,除了「中共是殺人政權」這種例牌之外,六四還是一個國際綏靖主義和中國樂觀主義的血淋淋教訓。中國去到大規模殺人,英美世界也有「國際制裁」,但很快就無以為計,因為當時的老布殊政權、華爾街、美資等等太想要中國市場和人力,「只要對中國更好,幫中國改善經濟,中國就會變好」的庸俗民主化理論說得再多,騙人之餘也騙了自己,之後就沒有了然後。親中秩序的輸出點是美國,而香港也有人一邊痛心學生被殺,一邊做中國和世界體系的媒人,中國是完全 got away from it 的,沒人認罪和賠償,錢還賺更多。他們認為世界體系會改變中國,最終卻是中國腐化了整個秩序。
六四不只體現了中國政治的殘酷,也體現了國際的無能和勢利,還有國內外 Panda hugger 可以造成多大荒謬。有人認為港獨思想十分危險,要思考代價,然而港獨思想重新興起大概就十年之內,它會去到甚麼結果,現時還未有人能定論;但對中綏靖主義、臨去到制裁又要出聲反對、變相百般包容中國的代價,自 1991 年之後就十分清楚。愛中國、容忍中國,十分危險,要思考代價。「自然療法」只會令中國繼續強大,繼續濫用世界秩序,暴政的死者繼續暗無天日,施暴者卻風流快活。這就是結合香港特定現實的歷史觀,永遠要警惕中國,永遠要警惕中國的姑息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國民黨不分區爭議占盡版面,其實民進黨也有不分區之亂,只是他們都在檯面下內鬥,不像國民黨自己人把家醜外揚。尤其是大綠全面...
光世代隱藏方案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在維園六四晚會被禁止的今天 回顧和展望六四的詮釋史】
我沒有經歷過六四這段歷史,卻參與了這段歷史的詮釋史。
小時候我看見每年某個時候,司徒華就會跟對面的政客辯論歷史。一邊說六四不是屠殺,一邊就反問,殺多少人才算屠殺?中國自身論述都有轉化,他們開始敢於承認事件,但進一步申述國家做得對,中國在 89 年大亂的話,就沒有之後光榮的大國崛起。因而香港人爭論的不再是歷史本身細節本身,而是如何詮釋這段歷史。
支聯會五大綱領是「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它詮釋出來的六四是「愛國民主運動」,愛中國的運動;2010 年代前後,香港人開始遭受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和極權統治的雙重壓迫,我們開始以香港人自居,亦視中國為一定程度的敵國。一個異於中國的香港人身份,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歷史詮釋。歷史也必然是當代史,必然與現實產生關係,因此不同時空,對同一個歷史事實自然有不同側重。
中國香港人說的回歸,在香港人眼中是「主權移交」,乃至「二次殖民」;中國人認為香港抵抗軍日,是抗日愛國戰爭一部份,而近年大家重新挖掘和追認了英軍、加拿大兵、印度兵、華籍英兵才是主力這個事實,因而將之視為「香港保衛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份,不是中國本部的抗日戰爭。
上一代人是從中華民族史觀的大傳統下出來,他們經過錢穆到金庸等文人耳濡目染、六七十年代以來「認中關社」愛國保釣等等傳統,舒服地接受了中國人身份,因此他們的六四,是中國民族框架之下的愛國運動。同期,民主黨入了中聯辦,商量了一個倒退的政改方案要我們接受,在香港自家土地的民主問題,向中國無異採取姑息和綏靖,但同時又在支聯會集會高呼道德口號,非常超現實和荒謬,大約是那時開始,我開始從中看到歷史的「詮釋性」。
上一代人以為、也說服別人,謂自己在晚會傳承「歷史」,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傳承自己一種必然無以為繼的世代經驗。史皆文也,純歷史不存在,只有「歷史詮釋」存在。中國人認為是一場愛國「支援」運動;然而純香港人詮釋下的六四,就只是一個認清中國政權的歷史事件,然而因為有香港本位的思考立場,這個中共罪證漸漸引發出更多令香港人感到不安的詮釋,因為六四的近世詮釋,同樣揭開了香港人自己的陰暗面。
如果中共已經出手證明自己是殺人政權,為甚麼當年大家還是收拾心情去迎接「回歸」?中共十惡不赦,本地政治界又以反共自居,但為甚麼去到政治現實又總是妥協聽話收場?中共既然殺人,去之更好,為何又要求它在位「平反」?為何在維園不斷批評中共的人,又會去幫助中國跟世界結交,去到現在美國要制裁香港,又會局部反對?既然香港主宰中國相當部份的金融能力,這就是攬炒的要害,為何反對?究竟他們是想中國倒台,還是不想?當初香港人籌錢買物資給北京學生,最後血流成河,雖然跟香港人無關,但香港人自己是否埋藏了一種不能疏理的罪惡感,並移情於維園集會稍作釋放?很多很多問題。
這些不安,都只能付諸「大家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是面對中共」這種略嫌廉價的框架下,才能隱藏於一時,矛盾才不致顯現。一旦「以香港為本位理解六四」(任何歷史思考都會產生的自然結果),香港人自己的道德榮感、那種高等華人的安全感就會崩潰。然而下一個世代始終已生長到會思考、會關心社會,這就不可避免發現市面的六四儀軌,只是一個世代對該段歷史的詮釋,附帶著香港人自己的家國論述和世界觀,而這對新一代來說,上一個範式是一種必須衝擊和重構的東西;正如他們想重啟香港民主運動,而他們最終也成功了。
這場價值重估,完全是香港國內自家事。外國人怎麼看中國問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和詮釋。然而香港就在中國旁邊,也受其直接管治,政治時間流動最快,而你可以看到西方對這件事的詮釋近三十年來基本一致,而香港卻最激烈,但外面人是不知道的,日本對香港理解就只到雨傘的那個年代;外國人怎樣看香港是一回事,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自己。因為中國對香港人來說,意義已經完全不同;六四的意義也已經轉化。
後來餘風所及,大學生組織開始拒絕參與支聯會晚會、反對建設民主中國,是一個很明顯的範式轉變;至於網絡上對支聯會行禮如儀、蔡耀昌哭腔(忘記了說,蔡耀昌是反對香港食店不招待中國人的)等細節批評,其實沒有抓到重點。如果你認為支聯會有問題,那必然是意識形態有分歧,而不是手段有分歧。手段分歧不會大到最後要分道揚鑣,正如很多人也不沒有特別喜歡哭腔,但還是會去維園。真正導致分歧的,是世界觀分歧,上一代認為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很合理,因為他們的主體就是中國,中國就像黑洞,連時間和光線都走不出去,中國就是最後歸宿;而如果你的主體是香港,以香港利益和價值思考,便斷然不會反對制裁香港或者中國,也不會將六四事件詮釋成愛國民主運動。
如果是世界主義者,就會視六四為 20 世紀以來全世界其中一宗共產主義暴行;如果是香港本位者,就會視為中國大一統暴政的本色表現,與國民黨戒嚴打壓清洗台灣、中共清洗維吾爾西藏等等沒有分別,然而這兩種本真詮釋,都不會走向要求中國「平反六四」、期望黨內自我完善、期望外國接納中國之後中國就會慢慢走向民主自由……
真.世界主義者和香港國族主義者,必然是希望看到中國死一次,或多死幾次;而中華民族主義者,就像他們對美國制裁香港的曖昧態度。制裁當然會傷害香港人利益,然而中國要民主自由化,又何嘗不需要經歷混亂和傷害?日本和德國不也是被炸成一片焦土,並且在外國的強力監護之下,才勉強建立起非極權秩序?
中國愛國者期望中國不需付出代價,也能自己改進,這就是愛之深切的表現,也因此脫離現實,但愛的確就是超現實。也就是對未來期望震蕩癒法和自然療法之分,分出了大家對六四事件的詮釋之別。香港的思想轉向領先於世界,也就是對中國的看法急轉,這種急轉又最反映於階級和年齡最低的一群,少年是世界意識變動的寒暑表。一小撮香港人首先發現,原來自然療法並不存在,只是變成「惡人逞兇,好人沉默」,於是信仰震蕩癒法的人就慢慢增加。
震蕩癒法信仰者,對中國是如實觀,沒有愛,因此也更接近真實。
不說外國,當香港大量抗爭者都變成攬炒主義者,而他們的攬炒對象很明顯是中國,他們就很難共情於被詮釋為愛國民主運動的六四。然而他們同樣政治覺醒,甚至超過了上一代。他們可以共情死難者被極權輾壓,一如他們自身被香港極權輾壓;他們可以共情於被天安門學生送到公安手上的三君子,所以香港抗爭者堅信「不篤魁」,也不信放低身段、做和事佬可以避過鎮壓;因為共情,所以理解廣場學生的「急進」,北京學生沒有相信國家慢慢發展、讓政權自我完善的鬼話,而是今天就要改變。這種理想主義,才可能「Sell」出去、才是更接近普世維度的詮釋,而不是「愛中國」。因為當日香港人要合理化自己作為金主的道德嫌疑,抱持這種詮釋,有功利和方便元素,但這功利的代價是關上了詮釋之門,將沒做過「六四金主」的下一代人推了出去。雖然上一代民運圈不會改變,也會覺得自己的青春被否定而內心有點怨恨;但這也沒有相干,下一代人至今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詮釋。
我參加過六四史的詮釋史,自從「政治覺醒」以後,都不參與維園六四晚會。然而今年維園晚會是被暴力禁止,這對香港人來說當然是個挫敗,一方面是「公安」和集會自由不斷收窄,一方面是香港人失去了選擇可能。當香港人真正思辯和探討這個問題,不斷價值重估、思想不斷互相衝擊,最後自己選擇去不去,論述逐漸改變,那才是香港人的勝利;當事情倒退到「香港人能否集會」,而不是之前的「怎麼看待歷史」、「怎麼看支聯會」,這是香港的悲哀,也不是「非支派」的勝利。
雖然認真考慮香港前途的人不會多,人總是情緒多於理性,體現在六四問題也是如此,心理防衛機制或者做人本質,令他們說出過好像不用對異見學生領袖客氣之類的話,但如果維園晚會就是一個大家暫時放下思考的舒適區,那中共主動將香港人踢出這個舒適區,只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擁有意志和獨立思考的人民遍地開花,拋棄代理,找回自己,在一個極須思辯的議題找回大腦肌肉,亦未嘗不能是禍兮福之所倚,可能是另一次思想行動解放的起點。
說歷史總是附帶歷史教訓。六四當然有歷史教訓,除了「中共是殺人政權」這種例牌之外,六四還是一個國際綏靖主義和中國樂觀主義的血淋淋教訓。中國去到大規模殺人,英美世界也有「國際制裁」,但很快就無以為計,因為當時的老布殊政權、華爾街、美資等等太想要中國市場和人力,「只要對中國更好,幫中國改善經濟,中國就會變好」的庸俗民主化理論說得再多,騙人之餘也騙了自己,之後就沒有了然後。親中秩序的輸出點是美國,而香港也有人一邊痛心學生被殺,一邊做中國和世界體系的媒人,中國是完全 got away from it 的,沒人認罪和賠償,錢還賺更多。他們認為世界體系會改變中國,最終卻是中國腐化了整個秩序。
六四不只體現了中國政治的殘酷,也體現了國際的無能和勢利,還有國內外 Panda hugger 可以造成多大荒謬。有人認為港獨思想十分危險,要思考代價,然而港獨思想重新興起大概就十年之內,它會去到甚麼結果,現時還未有人能定論;但對中綏靖主義、臨去到制裁又要出聲反對、變相百般包容中國的代價,自 1991 年之後就十分清楚。愛中國、容忍中國,十分危險,要思考代價。「自然療法」只會令中國繼續強大,繼續濫用世界秩序,暴政的死者繼續暗無天日,施暴者卻風流快活。這就是結合香港特定現實的歷史觀,永遠要警惕中國,永遠要警惕中國的姑息者。
光世代隱藏方案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既視感的年度台灣佳片
.
2019是個命運多舛的一年,金馬風風雨雨,香港的衝擊歷歷在目,但幸好我們在這紛亂的世界當中,仍然還有電影。對於我來說,評斷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其實並不在於技術優劣、卡司大小、亦或是宣傳聲量,我在乎的是那隱藏在影片之下的道德立場,那關注世界、回應社會的愛。因此,選擇的作品,可能有些缺點很多、很明顯,甚至不太可能出現在其他眾多權威的榜單當中,但都是今年我坐在電影院當中,心裡曾被觸動、被震撼的電影,它們也一定程度上幫我們紀錄了、完整了這個世界。我想這些電影值得被關注,也值得被提及。更重要的是,當我想起2019年十,我會想起我的生命中曾經有它們,我想這或許便能說這些電影是好電影了吧。
.
雖然現實困頓,看似茫茫,但終將陽光普照的吧。
.
平安喜樂,感恩惜福,未來也一起看電影吧!
.
.
1. 前世情人的情人 Like Father, Like Daughter / 梁秀紅 / 2019
→人們常說,找到了限制,就找到了自由。本片無疑找到了兩者,並成為我個人不管在各種意義上的年度最佳台灣電影。他在國影中心的計劃中,運用老台語片當時代父母阻饒男女自由戀愛的片段,去對照今日婚姻平權之路所遇到的總總困難,結尾時刻的鏡頭一移,電影開始,令人震撼不已,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看到。
.
2.阿紫 The Good Daughter / 吳郁瑩 / 2019
→其實非常惋惜他最後沒有拿到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但絲毫無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他以記錄一個外籍配偶為出發,不背不亢的與一個海濱偏鄉的家庭相處,這個家庭有著人們所知所有的台灣底層家庭的刻板元素,但導演卻部直接以這些元素大作文章,反倒把他們邀請到鏡頭前面,主導談話,聽聽他們怎麼想,如何身處在這個看似困厄的環境與時代。另一方面,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線在當下的狀況,亦透過導演的鏡頭,看到了外配於台灣的前世今生,而令人不禁感到難過的是,縱使人們曾經努力,改變現狀、改變自己,但命運依舊,卡在階級的縫隙中,我們依然不知何去何從。
.
3.蚵豐村 Ohong Village / 林龍吟 2019
→本著個人對於本片的喜歡,其實很遺憾它在金馬中全軍覆沒,我想它最大的意義便是在於,它創造並重現了某種台灣鄉間的魔幻寫實感。這裡的魔幻寫實,並不是有什麼非常理的事情發生,而是在於台灣農村給人的那種時空停滯感,那種今昔混雜在一起的感覺,我們隨時回去,都感覺穿越時空,目睹了自己的童年,而荒謬的是,此時有些事情也早已變化的不如從前。因此我會覺得,回家、生活、前瞻,會是這部片的主題,而這對於身處於時代間的台灣人來說,是一個相當值得省思關注的事。
.
4.疑霧公堂 Mystery in the Mist / 李運傑 / 2019
→作為公視新創電影的全新嘗試,我覺得《疑霧公堂》帶給我們啟示在於,台灣絕對有能力進行不同類型電影的發展,而台灣這片土地上也絕對有非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我們持續耕耘。或許找不到除了公視之外其他的單位能夠不計成本地做這樣的嘗試,但身為觀眾我很慶幸現階段的嘗試看起來相當成功。我想從早先年前的《阿罩霧風雲》到今日與疑案辦合作的《疑霧公堂》,霧峰林家的故事,身為台灣歷史上的一大部分,絕對值得更多人去觀眾。電影由林文明懸案為出發,雖然是一個清裝劇,但不變的是公視新創電影對於類型路線的堅持,懸疑的敘事模式不僅增加了觀影時的緊張感,同時也給了觀眾關於真相的歷史思考空間。確實,世界上似乎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我們如何去看。而為了接近真相,我們必定要不停的對話、不停地查找資料,如此一來,才能對於這片土地更加了解,也才能更篤定地走向未來。
.
5.凱涵 / 廖哲毅 / 2019
→收落在夢田文創《致親愛的孤獨者》的計畫當中。雖然技術與敘事上來說看起來還是有許多的問題,但我想它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用一個很精巧的設定,道盡了台灣與中國剪不掉理還亂的複雜關係。而最後抽離場域之後的空虛以及最後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結果, 進一步的加強了前夜事件的荒謬感,甚至產生一種混雜於現實與想像的模糊感,在此刻觀眾無法清楚的辨識出昨夜的暴力是否真實,也無從理解此刻凱涵的心情想法如何,但這一切孰真孰假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因為這個歷程就像是一種意圖選項的並置,至於哪個方案較好,我想也就見仁見智了。
.
6.未命名 Unnamed / 張均瑜、洪德高 / 2019
→看的時候印象沒有特別印象深刻或衝擊,但看完之後默默的出現在心中,我想這就是所謂年輕世代看待的方式,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好,但現狀卻是很多人就連搞不清楚自己是誰、叫什麼名字之前就急著被逼迫指認這個世界的總總。因此,《未命名》可貴的地方便是在於,他還給我們一段喘息的空擋,讓我們搞清楚自己之後,再驅車開車上路。這樣的概念可用於婚姻平權路上的性別認同,用於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徬徨,亦可套用在台灣所面臨到的國族認同糾結。總之不管如何,好好找到自己吧,晚點再上路也不遲,重點是要開心。
.
7.我的靈魂是愛做的 The Teacher / 陳敏郎 / 2019
→《返校》成功,沒理由《我的靈魂是愛做的》不成功,我想它是台灣婚姻平權路上的《返校》,重點是比《返校》直接,比《返校》勇敢,然後沒有《返校》那麼矯情。我想除了張詩盈值得被鼓勵,邱志宇的演出也同樣直得被關注。到最後我們終究要找到一個與殘酷世界共存的方式,但我們不會怕,因為我們的靈魂是愛做的。
.
8.農村的遠見:永恆的米鄉 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 / 劉嵩 /2019
→一個好的紀錄片,好的企劃當是這樣,一共十集的系列紀錄片作品,記錄了各國農村永續發展的範例,第十集回到台灣,關注在台灣東部的池上小鎮。從池上過去的電線桿世界說起,搭配立春、夏至、秋分等節氣分章節,帶領觀眾一同從播種到收割,一入池上這一路走來堅持有機耕作、堅持人與土地共存、堅持永續發展、堅持環境教育的路線,所有努力終將開花結果。社會黑暗、世代茫茫,痛苦的時候就回望吧,土地永遠是我們的家,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我想《農村的遠見》絕對值得一看。
.
9.金魚 Goldfish / 王登鈺 / 2018
→「現實超過了動畫的想像,香港現況讓人非常悲痛!」
.
10.陽光普照 A Sun / 鍾孟宏 / 2019
→雖然,可以討論,令人不喜的部份確實還是有的。但不能否認《陽光普照》的確是今年度台灣最好的幾部電影之一。它從大架構談家庭單位的崩解與重組,也從小部份談每個人自身的黑暗與光明。放到台灣現今的處境,我們都曾經歷黑暗,但有些人仍仰望天空,不管現實多麽困頓,當終將陽光普照。
.
特別提及
.
1.最乖巧的殺人犯的黃河
2.陪你很久很久的蔡瑞雪
3.樂園的原騰
4.江湖無難事的姚以緹
圖文好讀版:https://ppt.cc/fPq8tx
光世代隱藏方案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國民黨不分區爭議占盡版面,其實民進黨也有不分區之亂,只是他們都在檯面下內鬥,不像國民黨自己人把家醜外揚。尤其是大綠全面收買小綠,時代力量近乎鳥獸散,堂堂社民黨創黨主席變民進黨不分區第三名,更證明這些昔日號稱「公民團體」的小黨,根本就是民進黨打手!🤮
但如今因國民黨內鬥,這些事已乏人追究。身為新黨發言人,我對他黨家務事不予評論,但針對近日有國民黨人士及媒體名嘴,頻頻以「新黨化」三字議論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對新黨極不尊重,我在此要直球對決,請這些老是拿「新黨化」說事的人自重,不服來辯!
➡️用「新黨化」嘲笑新黨是「泡沫化」小黨
如果要說創黨26年,歷經興衰榮辱仍堅持理念的新黨「泡沫化」,那我不知創黨才三年多,黨內要角個個離去,而且講不出是為了什麼理念之爭,純粹把黨當選舉工具的時代力量算什麼化?
我新黨人,我很驕傲!新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必為了圓一個謊扯另一個謊,淪落到昨天說人話今天說鬼話,明天又不知要說什麼話!
新黨培養新血,世代交替。今天小黨長不大,沒什麼可笑,#那是源於兩大黨聯手修憲立委減半,#用單一選區壓制小黨!上次立委選舉,新黨只差不到一趴就能進立法院!#我們是領有政黨補助款的第五大黨,也是唯一領有政黨補助款、只差一點而沒席次的政黨。
➡️說新黨太「統」、太「紅」
太統?難道自欺欺人,當作沒統一的問題存在,兩岸對立就解決了?
太統?#憲法就是求統!永遠不統,等同視兩岸為兩國,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你可以主張如此,但必須同時準備兩岸對抗,光喊拒統無對抗方案,那是打混!
現在不統,以後再談?那是否承認現狀就是一國兩制?否定一國兩制,是要兩國,還是一國一制?現狀早已不斷被「台獨」勢力改變,光講「維持現狀」,#就是默認台獨!
與大陸對話交流,當然會和共產黨接觸。馬英九見習近平,難道不是通共產黨?民進黨抹紅,國民黨也拿香跟拜,若中國國民黨不統,是承認中國是外國,自己就是外來政權?說新黨紅,國民黨從上到下通共人次,會比新黨少?
➡️投新黨,「被統一」?
民進黨說投韓國瑜會被統一,現在再有人說投新黨會被統一。結果答案相反,要急統、被統,加速台灣被統一,最快的路是投給蔡英文!
因為急獨就是急統,關閉一切兩岸對話的空間,就是準備用對抗取代對話。避談統一,又不敢挑戰台獨,就是加速台灣被統一的命運!
投新黨,#是保存兩岸對立用和平方式解決的希望,追求透過交流、穩健求統的和統之路。
新黨主張的,就是兩岸坐下來平等協商、共議統一。我們不隱藏自己的立場,不像一堆政客跑大陸賺錢,在台灣喊獨騙票,無恥厚顏!
💥正告嘲諷、奚落新黨的諸君,你可以不同意新黨的主張,但也請你提出你的主張,不要閃躲,大家公開來辯,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