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腦子壞了可以修 「腦程序」默認值可以改
人的命運天注定?出生前默認設置的大腦程序將決定人的一生?意志和後天努力能對大腦重新編程嗎?神經科學家漢娜·克利奇洛(Hannah Critchlow)為BBC廣播4台《命運與大腦》節目梳理腦神經學科最新研究,嘗試答題。
成年人的腦已經定型,不會變了 。對?錯?
這個觀點是建立在腦神經科學還在萌芽階段時科學家們公認的定律基礎上的;當時的共識是組成人腦的神經元在出生前就已經確定,出生後腦神經受損,要修補是不可能的 。
多年來 ,腦神經專家都認定成年人腦的構造是固定不變的 。換句話說,你的腦子是爹媽給的,這就是命運。
但是,到了 1960年代 ,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和臨牀病例顯示 ,這個教科書上的定律其實很可疑,因為大量證據表明人腦的一部分具有可塑性,可以適應後天變化,會生長 ,甚至神經元可以再生 。
在這方面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倫敦城裏穿梭往來的黑色出租車司機。
要開這種出租車,必須先學習、考試,拿到特許的執照,而這個過程通常要2-4年。
那是因為駕駛這種外形憨憨的黑色出租車,必須把倫敦的大街小巷全部記在腦子裏,在衛星導航、谷歌地圖之類工具問世前也有地圖,但黑色出租車司機不能查地圖,一切路線都得「爛熟於腦」。
這張刻在他們腦子裏的倫敦地圖從市中心向外輻射10公里,有6萬多條街道,包括單行線和轉彎限制,以及10萬多個重要地點和地標。
一位資深業者告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對他們來說倫敦城的大街小巷和建築就跟自己家一樣,客廳在哪裏,書架在哪裏,沙發、廚房、衛生間在哪裏,根本不需要想的。
研究這些司機的大腦,居然發現他們在默記倫敦全城路線時,他們腦子裏一片叫海馬體的地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借助於神經影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海馬體變大了。
也就是說,擁有什麼樣的腦子並不完全是命中注定,後天也可以改變。
腦子壞了可以修
這個發現意義極為深遠。
它引發的諸般問題、拓展的諸多學術新領域之一,就是我們能不能像健身練肌肉那樣「健腦」?目的當然是讓腦力更強大。
經過無數實驗證明,人即使到了60多歲、70多歲,甚至80多歲,大腦仍保持著結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能力。
這類變化之一是生成新的腦神經元,叫神經形成。這就為腦神經修復帶來巨大希望。
腦神經專家貝格利( Sharon Begley)認為,腦神經的可塑性為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心理干預療法的一種,通過交談幫助患者改變思維定勢和行為,從而改變對問題的態度。這種心理干預過程,言語往來之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際上在變。
當然,很多深陷抑鬱的人光靠「思想」或執念還是無法脫離苦海。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專注、不夠努力。
這是因為並非一切腦神經問題都能治癒、修復、解決。
貝格利提醒說,可塑性的威力也是有限的。
先天和後天
除了在腦損傷和心理、精神疾病治療方面開闢了新天地,認識到大腦可塑性在其他方面也有深遠影響。
許多人相信,男女不同由大腦決定,而這又取決於決定男女性別的染色體。但腦神經學家瑞鵬(Gina Rippon)認為這個觀點需要重新推敲。
可塑性的意思是在跟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你的腦子會發生變化,被周邊人、事和經歷塑性、改變。
所以,女人更感性,男人更理性?也許更可信的說法是因人而異?
不過,從先天不足後天努力補的角度看,腦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意義更體現在撫養、教育孩子方面。
這意味著後天努力不是白費功夫,人生成敗並非天命。
比如,一個沒有接受過莫扎特音樂胎教、襁褓時期也沒有沉浸式音樂熏陶的人,上學後仍有可能學會彈得一手好鋼琴,退休後也可能輕鬆地學會吹拉彈唱。
人腦的可塑性無異於重新定義了人類潛能,一個人的大腦可以不完全受制於遺傳基因的控制。
可塑程度多大?
我們的腦子每天在變。每學一樣新東西,或者有一個新的想法,意識中形成一個新的連接,大腦皮層上則出現新的結構並進行整合。
不過,神經遺傳學家米切爾(Kevin Mitchell)認為人腦中的絶大多數變化都很細微。那種認為人腦可以發生足以改變一個成年人性格的劇變的觀點,在他看來很可疑。
每個人時刻都在使用負責聽覺和視覺的那部分大腦,但那部分的體積並不會持續增大。如果按照練肌肉那樣練腦子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人最常用的那些腦組織部分總有一天會撐破腦殼。
他的觀點有不少人贊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顯示,人腦可塑性的程度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
也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知識考試,拿到開倫敦黑色出租車的執照,因為這些人的遺傳基因裏有一種東西可以促進大腦海馬體生長。
命由天注定還是人決定
歸根到底,我們的先天基因、生活環境、可塑性和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意味著看問題時不能把先天和後天、自然和人為對立起來,因為兩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天生稟性,這些稟性取決於生理、遺傳和大腦的發育情況,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我們性格特徵的基礎。
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各種決定、選擇、無意識的言行舉止,塑造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而這其中又可能有一部分刻寫到我們的個體基因,代代遺傳。
但是,米切爾指出,這種大腦先天注定狀況無法解釋我們所做的各種決定,因為大部分的決定是出於習慣。我們的習慣是在日常經歷中養成的,是對經歷的反應,而經歷則是在特定時間地點左右我們行為的那些事。
我們的大腦受遺傳和個人經歷的影響,而這兩種力量之間又在時刻互動,相輔相成。
所以,人這一輩子,最終命運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個人意志二者的共同作用。
#醫學 #科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J9ImAmKM7_w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先天不足後天努力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腦子壞了可以修 「腦程序」默認值可以改
人的命運天注定?出生前默認設置的大腦程序將決定人的一生?意志和後天努力能對大腦重新編程嗎?神經科學家漢娜·克利奇洛(Hannah Critchlow)為BBC廣播4台《命運與大腦》節目梳理腦神經學科最新研究,嘗試答題。
成年人的腦已經定型,不會變了 。對?錯?
這個觀點是建立在腦神經科學還在萌芽階段時科學家們公認的定律基礎上的;當時的共識是組成人腦的神經元在出生前就已經確定,出生後腦神經受損,要修補是不可能的 。
多年來 ,腦神經專家都認定成年人腦的構造是固定不變的 。換句話說,你的腦子是爹媽給的,這就是命運。
但是,到了 1960年代 ,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和臨牀病例顯示 ,這個教科書上的定律其實很可疑,因為大量證據表明人腦的一部分具有可塑性,可以適應後天變化,會生長 ,甚至神經元可以再生 。
在這方面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倫敦城裏穿梭往來的黑色出租車司機。
要開這種出租車,必須先學習、考試,拿到特許的執照,而這個過程通常要2-4年。
那是因為駕駛這種外形憨憨的黑色出租車,必須把倫敦的大街小巷全部記在腦子裏,在衛星導航、谷歌地圖之類工具問世前也有地圖,但黑色出租車司機不能查地圖,一切路線都得「爛熟於腦」。
這張刻在他們腦子裏的倫敦地圖從市中心向外輻射10公里,有6萬多條街道,包括單行線和轉彎限制,以及10萬多個重要地點和地標。
一位資深業者告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對他們來說倫敦城的大街小巷和建築就跟自己家一樣,客廳在哪裏,書架在哪裏,沙發、廚房、衛生間在哪裏,根本不需要想的。
研究這些司機的大腦,居然發現他們在默記倫敦全城路線時,他們腦子裏一片叫海馬體的地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借助於神經影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海馬體變大了。
也就是說,擁有什麼樣的腦子並不完全是命中注定,後天也可以改變。
腦子壞了可以修
這個發現意義極為深遠。
它引發的諸般問題、拓展的諸多學術新領域之一,就是我們能不能像健身練肌肉那樣「健腦」?目的當然是讓腦力更強大。
經過無數實驗證明,人即使到了60多歲、70多歲,甚至80多歲,大腦仍保持著結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能力。
這類變化之一是生成新的腦神經元,叫神經形成。這就為腦神經修復帶來巨大希望。
腦神經專家貝格利( Sharon Begley)認為,腦神經的可塑性為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心理干預療法的一種,通過交談幫助患者改變思維定勢和行為,從而改變對問題的態度。這種心理干預過程,言語往來之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際上在變。
當然,很多深陷抑鬱的人光靠「思想」或執念還是無法脫離苦海。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專注、不夠努力。
這是因為並非一切腦神經問題都能治癒、修復、解決。
貝格利提醒說,可塑性的威力也是有限的。
先天和後天
除了在腦損傷和心理、精神疾病治療方面開闢了新天地,認識到大腦可塑性在其他方面也有深遠影響。
許多人相信,男女不同由大腦決定,而這又取決於決定男女性別的染色體。但腦神經學家瑞鵬(Gina Rippon)認為這個觀點需要重新推敲。
可塑性的意思是在跟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你的腦子會發生變化,被周邊人、事和經歷塑性、改變。
所以,女人更感性,男人更理性?也許更可信的說法是因人而異?
不過,從先天不足後天努力補的角度看,腦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意義更體現在撫養、教育孩子方面。
這意味著後天努力不是白費功夫,人生成敗並非天命。
比如,一個沒有接受過莫扎特音樂胎教、襁褓時期也沒有沉浸式音樂熏陶的人,上學後仍有可能學會彈得一手好鋼琴,退休後也可能輕鬆地學會吹拉彈唱。
人腦的可塑性無異於重新定義了人類潛能,一個人的大腦可以不完全受制於遺傳基因的控制。
可塑程度多大?
我們的腦子每天在變。每學一樣新東西,或者有一個新的想法,意識中形成一個新的連接,大腦皮層上則出現新的結構並進行整合。
不過,神經遺傳學家米切爾(Kevin Mitchell)認為人腦中的絶大多數變化都很細微。那種認為人腦可以發生足以改變一個成年人性格的劇變的觀點,在他看來很可疑。
每個人時刻都在使用負責聽覺和視覺的那部分大腦,但那部分的體積並不會持續增大。如果按照練肌肉那樣練腦子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人最常用的那些腦組織部分總有一天會撐破腦殼。
他的觀點有不少人贊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顯示,人腦可塑性的程度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
也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知識考試,拿到開倫敦黑色出租車的執照,因為這些人的遺傳基因裏有一種東西可以促進大腦海馬體生長。
命由天注定還是人決定
歸根到底,我們的先天基因、生活環境、可塑性和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意味著看問題時不能把先天和後天、自然和人為對立起來,因為兩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天生稟性,這些稟性取決於生理、遺傳和大腦的發育情況,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我們性格特徵的基礎。
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各種決定、選擇、無意識的言行舉止,塑造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而這其中又可能有一部分刻寫到我們的個體基因,代代遺傳。
但是,米切爾指出,這種大腦先天注定狀況無法解釋我們所做的各種決定,因為大部分的決定是出於習慣。我們的習慣是在日常經歷中養成的,是對經歷的反應,而經歷則是在特定時間地點左右我們行為的那些事。
我們的大腦受遺傳和個人經歷的影響,而這兩種力量之間又在時刻互動,相輔相成。
所以,人這一輩子,最終命運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個人意志二者的共同作用。
#醫學 #科學
先天不足後天努力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芭樂的品種改良,可說是一部愈挫愈勇的混血史】#精選書摘
十七世紀末著名遊記《裨海紀遊》當中,來台採硫的郁永河筆下難掩嫌棄。在漢人視角中,紅肉種的番石榴「土人嗜之」,這與現在強調清脆、香甜的芭樂,簡直完全不同...
#邱彥瑜 #許震唐 #燕巢 #泥岩惡地 #番石榴 #芭樂
先天不足後天努力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J9ImAmKM7_w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抗疫不能政治化,必須上下一心。一度被認為是國際抗疫典範的韓國,最近疫情急轉直下,單日確診病例一再破新高,面臨全國大爆發,當地一個右翼保守教會無視疫情,出現集體感染,教會核心人物不斷宣揚政治陰謀論,認定文在寅政府借疫情打壓,未有盡早向當局交代教會成員名單,導致韓國防疫部門無法追蹤隱形病人和密切接觸者,病毒四處擴散,當局縱有強大的病毒檢測能力和追蹤系統,也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半年來的抗疫成果,有可能毁於一旦。韓國抗疫勢危禍起蕭牆,教訓值得所有人好好記取。全球疫情爆發半年有多,多個曾被奉為抗疫成功典範的國家及地區,相繼出現問題,先是新加坡不敵疫情失守,最近則是韓國疫情大爆發,兩成個案源頭不明,文在寅政府為了遏阻疫情,重新收緊社交距離限制,除了室內室外限聚、關閉公共設施、公務員在家工作、高風險處所停業,當局本周更下令大首爾地區所有學校改為網上授課。
蘋果頭條
美國再對中國出招。美國商務部26日宣佈,將24間中國企業,包括在港上市的中交建(1800)旗下5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制裁,原因是它們協助中國在南海興建軍事用途的人工島及設施。中國官方暫時未對有關制裁作出回應,喉舌《環球時報》旗下環球網則在官方微博以快訊方式,並以「突下黑手!」為題,發佈有關消息。本報已聯絡中交建,惟暫未獲回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Twitter回應商務部新增中國企業制裁名單一事。他表示,美國正在採取行動維護海洋自由,反對中國脅迫美國的東南亞盟國和夥伴,強調絕不允許北京以霸凌行為,破壞南海生態環境和獲取當地的海洋資源。美國工業安全局(BIS)指中國無視國際反對,自2013年起快速在南海興建具軍事用途的人工島,破壞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合作夥伴的主權,決定將24間參與興建、涵蓋工程、通訊和導航的公司,列入商務部制裁名單
東方正論
爭議多多的全民檢測將於下月一日展開,港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惟最終有多少人參與,連林鄭也不敢訂下目標。說穿了,在政客肆意抹黑、醫護群起反對、專家帶頭杯葛下,港府無力應對,加上並非強制性又沒有禁足令配合,最重要是確診個案正在放緩,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市民根本沒有非驗不可的誘因。防疫專家及公院醫護跟港府對着幹早就不是新聞,繼港大專家何栢良公開表示自己不會參與全民檢測後,部分公院醫護又踩多腳提出諸多質疑,包括所謂的「DNA送中」私隱問題、採樣期間聚集有風險、隱形患者傳染性低、全民檢測沒有針對性、內地人員資格問題等等,所有輿論都將市民導向不參與檢測,結果惹來林鄭批評「所謂專家和醫生抹黑計劃」,引起一陣小風波。
星島社論
警方對涉嫌違法反修例示威者展開大搜捕行動,昨一舉拘捕十六名涉及去年元朗「七.二一」事件及「七.六」光復屯門公園的人士,當中包括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及許智峯,林更因涉嫌在元朗出言挑撥現場人群引發衝突,涉參與暴動。警方昨鄭重澄清,「白衣人無差別攻擊市民」說法,是個別傳媒選擇性報道造成公眾誤解,警方深入取證後,發現當晚兩派人士有互相攻擊,而且「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人涉參與暴動被捕。在去年元朗「七.二一」事件中,報稱在列車車廂遇襲受傷的林卓廷等十三人(二十六歲至四十歲),在昨日警方搜捕行動中被捕,警方以涉嫌參與暴動罪名將他們帶署扣查,除林外,其餘人等分別報稱銀行副總裁、接聽員、社工、廚師、技工、倉務司機及無業等,部分人有黑幫背景;林卓廷亦與許智峯和另外兩男女涉「七.六」事件被捕。
經濟社評
深圳經濟特區昨天成立40周年,深圳從4個經濟特區跑出,不但躋身國內一綫城市和高新科技中心,GDP去年更首次超越香港。反觀香港經濟近年卻原地踏步,本港宜借鑑深圳奇迹經驗,反思如何在逆境中發圍,再顯神通,重拾經濟動力。回看40年如白駒過隙,深圳由原先一個GDP不足2億元人民幣的小漁村,搖身變成高達2.69萬億元的科創中心,期間屢創奇迹,企業有近323萬家,當中有1.7萬家高新技術公司,包括港人熟悉的騰訊 (00700) 、華為、中興和大疆等跨國巨企,專利申請數量佔全國3成等。深圳成功,固然是拜改革開放所賜,但跑贏珠海、汕頭和廈門其他3個特區,成為舉世知名的高新科技城市,卻是自身努力,從逆境中找出一條創新之路。
先天不足後天努力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巴黎影舞者》故事已非常吸引,主角洛伊先天不足,憑後天努力成為現代舞先驅。Soko及Lily Rose Depp 演出令電影更為可觀,而片中Soko的8分鐘蝶舞更是精彩動人。
主持:Agnes、Grace、Gear
嘉賓:Mike
亂入:Dieman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
先天不足後天努力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6-1-2015) 音樂堂市場總監高松傑繼首位華人青年榮獲第二屆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袖獎(Global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Awards 2014) 個人獎項的殊榮後,再於RoadShow 路訊通主辦「綠星級環保大獎 2014」,成為最高票數的10名參賽者之一, 獲選為「綠星級環保大使2014」(專業組) ! 有關獎項表揚高松傑過去熱心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及積極推動環保措施。
音樂堂 Music Zone 秉承「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服務宗旨,一直致力回饋社會,對推動社會的發展不遺餘力,以務實的態度履行企業責任。今年,音樂堂先後榮獲「商界展關懷」 標誌 、「2013 - 2014 共融機構標誌」、家庭友善僱主優異獎 、 同心圓措施優異獎、「滙豐營商新動力」社區參與傑出獎 、 「友商有良」中小企業嘉許獎 、「香港傑出企業公民獎嘉許獎」,足證音樂堂 Music Zone對社會的貢獻得到肯定和認同。
作為業界的先驅,音樂堂 Music Zone著力推動社會發展,為業界樹立榜樣。音樂堂 Music Zone 亦深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教育下一代把保護環境的訊息延綿相傳,為社會灌輸環保力量。有見及此,音樂堂推出業界首個環保教室 , 推行無紙化教學丶流動補習老師 saxophone - all - in one apps丶環保節能丶惜食文化, 亦支持持環境局多項約章活動 , 提高員工和學員的保育意識,好讓下一代能夠繼續在一個綠化的環境享受生活。
市場總監高松傑 , 一個先天不足、後天挫敗的翻生青年, 因為自小貧窮的經歴,所以學惜珍惜資源,並付諸於行動之中。及後在色士風音樂學校成立音樂堂義工隊 , 帶領團隊在香港及國際屢獲獎項及贊許 , 兼且服務人生。在企業和對外團體也一直努力培育本地年青人.關心社會,致力推動青少年和社區活動,推行協助殘疾人士就業 , 環保節能等義務工作 , 如 : 在音樂堂推行節能環保教室 , 帶領企業及多個團體大力支持環境局多項約章活動 ( 如成為碳審計綠色機構 / 不要鎢絲燈泡節能約章 / 節能約章 / 惜食香港約章 ) , 帶領年青人在慈善團體推動環保節能減排活動 , 教育青年人為環保出力 , 為社會製造正面之影響。在過去策劃超過100項社會服務工作計劃 , 更於印度舉行的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高峰會 2014中 , 力壓全球多個國家共超過2500個提名中成為首位華人青年榮獲第二屆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袖獎的殊榮。
市場總監高松傑 表示 : 很高興能夠獲選是次選舉,「環保」,是一個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合力做,環保的工作要由人類自己來擔當的重任,因為是人類把地球給破壞的,能破壞它,就能挽救它!而美好的生活環境,需要人人都有環保的觀念,或許有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或是不如從何做起?事實上每個人只要從自己做起,加起來的力量就是不可忽視的。 至於從何做起,基本上仍是要把握自然保育的原則:資源的永續利用,物種的保存,生態體系與功能的維護。因此個人可以做的就是思考自己的行為與習慣,儘量避免資源的浪費,如節約能源,資源回 , 珍惜收等。
許多人都會說:「我會做環保!」是呀!環保的口號是人人會講!但是實際做到嗎?我深信,環保先從個人做起,就可以增加資源使用的效率。 之後, 再去把「環保」的行動帶入企業、 帶入社區、甚至帶往國際 , 發琿最大的「環保」感染力 ,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團結力量大,燃亮他人,所以,一個人的小小行動是很寶貴的,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實去實踐「環保」的話,生活一定會更好,從生活行環保,「環保」 , We Can Do It!
我們會繼續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環保措施亦需要集團全體同事的支持及協助,再次多謝每位同事過去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將繼續致力推動業界環保措施,將有關環保訊息傳揚開去。同時喚起更多學員丶員工以及各界同業對企業社會責任及環保的關注,集結更多團結的力量,為我們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的社會及天空。
RoadShow「綠星級環保大獎 2014」重温。
http://www.roadshow.hk/ecostar?voting_video&g=pro&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