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看看照片也行ㄅ
標題:疫情下的老時光、新日常、慢靈魂(寫於九月)
早上出門買菜時,看見地鐵站旁出現了一個好久不見的身影,穿著細格紋襯衫的微胖男子將蔬果擺得整整齊齊:一捆捆鮮綠蘆筍躺平、紫得油亮的圓茄朝氣滿滿、盒裝草莓綻放潤紅,另一側還有金髮阿姨叫賣著黃紅橙藍的鮮花,有點髒亂的車站出口卻在一角鋪展春日。
上一次看見這景象,是六個月以前。
隨著這場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也超過半載,本來已經習慣了空蕩蕩的街頭,如今隨著封鎖政策漸漸鬆綁,反而不太習慣人流再次回返。說來也真奇妙,這位蔬果攤大哥在數間超市的夾擊下不知怎麽生存下去的,右側是中產階級愛逛的 Waitrose、左側是小資族和家庭必備的Sainsbury’s,鄰近還有學生省吃儉用的好夥伴 Iceland,再往前走一點有日本小鋪、韓國超商、土耳其人開設的雜貨店。小小的社區裡,天天上演著零售戰爭。
回想時序入春之際,全城封鎖前夕,倫敦人跟緊了世界潮流也開始到超市囤貨。那時我每天下班趕去採買,換來的是架上稀疏零落的景象,麵粉、義大利麵、雞蛋、衛生紙被掃蕩一空,忽然有種以前在台灣,颱風來臨前大家急忙去儲備糧食的既視感。幾天之後,政府推出新政策,限制每個人購買特定商品的數量,各大超市的 CEO 紛紛發出電子信和社群媒體貼文,希望大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著想,別買走了他們的所需分量份量。儘管如此,疫情初期往往出了超市,依舊雙手空空,該如何是好?
靈機一動轉而前往不遠處的 Corner Shop(轉角店)
走進店內,孟加拉裔的店主老神在在地望著櫃檯旁的小電視,眼神跟我交會了一秒便移開,我直接走向雞蛋區和衛生用品區,廁紙和盒裝蛋奇蹟似地貨源滿滿,我轉頭問老闆怎麽做到的,他終於露出了微笑:「被你發現這個祕密了。」我隨手抓了幾盒去結帳,回家後趕緊跟朋友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了一陣子後,似乎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也察覺到傳統雜貨鋪的魔力,不少媒體開始推出專題報導,帶領許多大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溫習這個老朋友,BBC 文化版形容這些轉角店是「疫情下的安心慰藉」。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急需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各國人民紛紛前來填補勞力缺口,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率先大量登場,接著 70、80 年代又有土耳其、以及當時甫加入歐盟的波蘭加入移民風潮。漸漸地,英國各大城市包括倫敦,小店林立,異國風味遍地開花。然而,對移民族群來說,早期經營轉角店並不容易,當時社會風氣保守、英國人口仍以白人為大宗,種族歧視的現象頻傳,飄洋過海的外來遊子不但在職場上不被接受,就連開個店做小本生意也會遭遇侮辱、打劫。
兩年前,BBC 新聞主持人 Babita Sharma 以出身印度裔轉角店家族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關於英國 Corner Shop 的作品。書裡她精準刻寫了南亞家庭在英國社會下所存在的刻板印象,並驕傲地為這些數十年來不眠不休、替社區鄰里服務的轉角店老闆喝彩。Babita 多年來致力於喚起大眾對轉角店的回憶,更曾在 TED 演講上講述這些轉角店如何在多場英國大選中,被兩黨候選人作為選票操作的工具。空間不大的轉角店,被貨品堆得擁擠,不如大型超市的明亮開闊,卻帶領近代英國度過一場場幽暗難關。在移民來臨之前,轉角店便已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來自轉角店家庭,因此它在某些老英國人的心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毅存在。
全年無休的 Corner Shop 什麼都賣,有些甚至是 24 小時營業,賣民生用品、菸酒、報紙、蔬果、醬醋油鹽,當然也多少進口家鄉特有的食材,就這樣成了餵養世代、矗立數十年的萬應「柑仔店」。我特別喜歡去那裡挖寶,看看不同家賣的印度咖哩角(samosa)、中東香料、奇異的外來水果或是又大又甜的高麗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初踏英國土地的前幾個月,總喜歡往光鮮亮麗的超市跑,就像以前在台北也偶爾跑去松青或 101 樓下採買異國食材,以為這樣就能沾沾和風洋氣。幾年下來,我漸漸體會到傳統小店的魅力,在疫情底下更是如此。每一個 Corner Shop 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無論對當地居民或是經營者家庭而言,都承載著許多的成長回憶,這是在連鎖超市蓬勃發展的英國社會中,一個令人著迷的元素。
在老時光的對立面上,是新興鮮奇的訂閱消費。
記得兩年前剛搬入東倫敦某一新建大樓的那天,還來不及整理凌亂的家當,推銷員就上前敲門。他來自倫敦這幾年盛行的「蔬菜盒」訂閱新創公司。看起來像大學生的義大利男子熱情介紹,月付一定金額,自由挑選分量份量及食譜,客製化的食材箱就會固定送到家門口,按照隨附菜譜的簡單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廚房新手也能端出美味佳餚。對於生活忙碌、不諳烹飪、加上喜好追求新鮮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服務近幾年十分受歡迎。我最後沒給他捧場,但這幾個月確實也在 IG 上看到不少朋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廚藝成果。
封城期間外出不便,幸好我原本就趕上了這波訂閱經濟潮,有一陣子都不需要煩惱民生必需品何處買,自從改為居家辦公後,甚至最長達三週都沒踏出家門過。早晨睡醒,微涼五月還需披上薄薄的針織衫,打開門檢查有沒有包裹,可能是咖啡豆、洗衣膠囊、燕麥奶、雜誌、環保衛生紙、或是一大袋白米。初試訂閱消費,是在電商巨人亞馬遜的網站上。剛來唸書的那一年,嚐到了網路購物的便利及美妙,什麼東西都往購物車丟,後來發現結帳時有個「月訂購制享優惠」的選項,便開始估算自己使用特定用品的分量,打開訂閱經濟圈的大門。過了一陣子,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便開始上網找了不少主打環保的公司,儘量挑選可回收、可分解的包裝材質,然後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嵌進了這條新型經濟鏈。英國人鮮少像台灣一樣安裝方正的信箱,郵差快遞會將信件放進家門上的扁長投信口。那包裹怎麼辦呢?這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儘量把體積小的產品,做成符合信口的包裝。瘦瘦平平的紙盒內,裝的是百分之百可生物降解的洗碗機膠囊,裝的是倫敦自烘直送的咖啡豆,然後流暢地滑入維多利亞百年老屋的投口。人人都說,倫敦是新舊交融的迷人城市,我眼中的新舊交融,指的不是建築,而是上述這段體驗。
這一年倫敦人的一大收穫,應該就是發掘住家附近的各個公園。
封城稍微解除後,某一次與同事視訊會議時,各自分享近期怎麽度過週末,每個人不約而同地說:走遍家裡附近的綠地。公園是英國都市中極其重要的公共空間,大倫敦地區更有超過一千座公園,整座城市有 43% 都是綠地。作家崔維斯‧艾伯洛便提到,城市中的公園可以被視爲是英國鄉村田野的縮影,提供給都市人一個親近英國郊區的好機會。首相強生在封城初期呼籲大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但鼓勵大家可以適當前往公園運動。出不了城,無法度假,公園真的成了倫敦人這段期間享受慢活假期的好去處。我住的區域正好在西北倫敦兩大綠地之間,往東走有攝政公園(Regent’s Park)及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往北走則有漢普斯德荒野(Hampstead Heath)。因此每到週末,只要去逛個一回,便能感受到有別於囂鬧街廓的閒適風情,這是我認為住在倫敦最英式的生活步調了。
櫻草花山顧名思義有個小山,生長在台灣的你如果見到它本尊一定會撲哧一笑,隆起小丘的海拔高度只有 64 公尺,卻已經是不少倫敦人來這遠眺天際線、欣賞跨年煙火的好位置。為了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第一次嘗試徒步走到那裡,沒想到意外路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 ㄇ 字形社區,靜美小屋排排坐好,外觀漆成了色調淡雅的粉藍橙黃,不張揚、不傲嬌。中央有個小公園,穿著飄逸長裙的女孩在椅凳上翻著書頁,對面的老夫婦戴著口罩瞧孫女盪鞦韆,零星幾隻小貓乖乖地讓路人撫摸,我也伸手,忽然一旁的陌生小女孩用英文對我大喊,「你要小心,牠上次抓傷我妹妹!」
又某一日,我去了漢普斯德荒野。漢普斯德是個精緻昂貴的社區,與櫻草山丘區域相同,有不少名人都置產在那。這樣的氛圍,與「荒野」二字確實成了對比。其實它一點也不荒涼,是個佔地 96 萬坪的超大公園,內有露天游泳池及池塘,而且同樣有個不高的小山丘,名為國會山(Parliament Hill),站在制高點上可以將聖保羅大教堂、碎片大廈等地標盡收眼底,整片綠野更是文人墨客汲取靈感的地方。綠蔭結群、老樹聳天,彷彿被一座諾大森林環抱圍繞,偶有薄霧襲上,偶有金光穿透葉縫灑落,瀕臨頹圯的磚橋被綠植喚醒,樹午寐風之下,彷彿能聽到老倫敦鼾息的聲響。噗通一聲,白日夢會被遠處泳客的跳水動作給戳破。
疫情肆虐確實惱人,平時我自認在倫敦的生活適應良好,並無生活在「他方」的彆扭感。然而在這場全球災難底下,島嶼的優異表現自然是讓我特別想家。幸好古老城市是座摩登大都會,有探索不完的街區、有踏尋不完的綠地、有永無止境的人文故事可以窺聽。
吳爾芙曾說:「找不到足以比擬倫敦的另一個地方了。」我是這麼深信著。
_
IG: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開拓時代的Tall·Tale(奇聞怪事)中登場的樵夫, 他被描述為高聳入雲的巨大男人。 存在眾多里活用了以他巨大的規模大到誇張的傳說, 而北美具有特徵的地理有著多數被認為是班揚的行動影響下出現的。 至於以幼小少女的姿態被召喚而來原因仍是不明。 身高/體重:不確定 出典:傳承 地域:美國、加拿大...
保羅 班 揚 寶 具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特別報導--鐵達尼號船難百年的省思
~~~歡迎來電免費所取~~~
鐵達尼號船難百年的省思
本會節目總監 孫大中
百年前的悲劇
今年是2012年,在一百年前,1912年的4月14日深夜11點40分,發生一件震驚全球的事件。號稱「連上帝也不能讓它沉沒」的英國豪華郵輪「鐵達尼號」在橫越大西洋的處女航中,誤撞冰山而沉沒,造成1500多人喪生。
當年2月,這艘總噸位為46,328噸、全長269.06米,寬28.19米,在當時號稱是世界上最大、最豪華,且「絕對安全」的郵輪下水的時候,船長史密斯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自信滿滿地表示:「我無法想像會有任何可導致這艘船沉沒的狀況,或者有任何致命的災難發生在這艘船上。」甚至一位船員在乘客針對所謂「不沉」的質疑,直接了當回答:「是的,連上帝自己都弄不沉這艘船!」
但人算不如天算,人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1912年4月10號晚上,鐵達尼號滿載2207名乘客,由英國首航前往美國的紐約;沒想到四天後,就在大西洋的黑夜裏誤撞冰山。不到3個小時(2小時40分),船身裂成兩半後沉入大西洋海底,沒有照預定的行程抵達美國紐約。「鐵達尼號」在4月14號深夜11點40分撞上冰山,4月15號凌晨沉沒,前後只有短短不到3小時;因為船上的救生艇不夠,沒有救生艇的1528位溺水的乘客當中,最後只有6位獲救。
1980年,鐵達尼號在大西洋海底3657公尺深處被發現,許多人特別前往參觀鐵達尼的遺物。參觀的遊客拿著複製的船票,上面印著當時旅客和船員的真實姓名,模擬一百年前那些罹難的乘客登上了這艘船的情形;參觀的遊客在展覽館可以看到整套純銀餐具和其他的手工製品。在參展結束的地方,有一塊大告示牌,列出當時所有旅客的姓名以及座位等級,如:頭等艙、二等艙或船員;參觀的遊客可以對照告示牌,尋找自己手上那張船票上的名字。告示牌上有一條線,將告示牌一分為二;在這條線上方的名字是「獲救」的旅客,下方的名字都是在船難中「失蹤」的人。
致命的錯誤
這場船難發生距今已經一百年了,1997年美國大導演詹姆斯‧科麥隆(James Cameron)耗費鉅資,拍攝電影《鐵達尼號》,奪得奧斯卡十一項大獎;這部電影也成為美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據說有十八億美金的票房收入。有一對老夫婦看完了電影,邊走邊談,老太太說:「這鐵達尼號的人真是太粗心了!那麼大的船,上頭那麼多人,怎麼只有不夠一半的救生艇?」老先生說:「這不是粗心,是太有自信。他們認為他們造的大船不可能沉下去,所以救生艇只是擺在那裏做個樣子。」(其實,當年救生艇的目的並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而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因為沒有預料到有這麼大的船難。鐵達尼號的沉沒永久性地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
老先生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4月14日當晚,鐵達尼號先後接到六次有關冰山海域之無線電,尤其第六次是在晚上11時來自「加利福尼亞號」的警告。但鐵達尼號上的報務員居然一概置之不理,沒有向上回報;等到撞上冰山,發現船體嚴重受損,那時已經來不及了。
鐵達尼號向外發出求救的「SOS」無線電訊號時間,是在4月15日零時45分,也就是在撞上冰山以後一個小時才發出求救訊號。顯然船長等人在初期完全不瞭解船體受損的嚴重,因為過分的自信而耽誤了求救的先機。為什麼先前不理會這些警告呢?很可能是為了要創下快速橫越大西洋的記錄,所以即使明知道前面有冰山,仍是執意高速航行。當鐵達尼號撞上冰山的時候,建造這艘船的工程師也在船上;經由他詳細地檢查之後,他失望地告訴船長:「船艙損毀嚴重,必須棄船!」不久,船開始下沉,由於船上人多而救生艇嚴重不足,頓時秩序大亂。
救人的福音
這時,一位應邀到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Moody Memorial Church)佈道,來自蘇格蘭的約翰.哈伯牧師(Rev. John Harper),他眼看船難即將發生,就呼籲全船的基督徒到甲板集合;當時有幾十位基督徒陸續前來,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圈。哈伯牧師對大家說:「弟兄姊妹們,我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我們已相信了耶穌,有了永生的盼望,我們不用害怕。可是,船上還有很多沒有信主的人,他們還未得救;如果今天他們失去生命,就註定永遠滅亡。假如我們現在願意讓出逃生設備,讓沒有信主的人有機會獲救,他們以後還有機會聽福音、信耶穌得永生。」
幾十位基督徒聽了之後,大受感動,有了一致的行動;他們繼續手牽手,一同唱著詩歌。莊嚴的詩歌感動了船上的其他乘客,大家開始變得井然有序,接受船上工作人員的安排,讓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而這時候,船上的樂隊領班和其他的樂手,也身著燕尾服走上甲板,為這群基督徒伴奏。他們演奏「更加與主親近」這首詩歌,它也成為《鐵達尼號》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之一。
當哈伯牧師掉到海裏時,他抓住了一片浮木,在海面上漂流,偶然碰到另一個什麼也沒抓到的年輕人。哈伯牧師問青年人:「年輕人,你信主得救沒有?」青年回答道:「沒有。」一個大浪打來把他們分開了。幾分鐘後,他們又靠近,哈伯牧師再問他:「你與 神和好沒有?」他還是回答:「沒有!」海浪再次把他們分開。最後一次,他們再靠近時,因為在海裏的時間久了,青年已經顯出疲態,差不多想要放棄掙扎了。哈伯牧師卻告訴年輕人:「年輕人,耶穌要救你!」說著就把手中的木板,推給那個年輕人,自己沉入海中。
天亮之前,當收到鐵達尼號求救訊號陸續趕來的救援船隻抵達時,只有六位不在救生艇上的乘客生還,而這年輕人就是其中之一。年輕人一到紐約,立刻趕到哈伯牧師原本要去的芝加哥慕迪教會,向大家見證:「哈伯牧師原本今天要站在這裏向各位講道,但卻因為我的緣故,他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因此也認識了他所認識的那位真神。從今以後,我也要繼續哈伯牧師他那不一樣的選擇。」年輕人信了主。哈伯牧師捨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後來被寫成一本書,叫《鐵達尼號上最後的英雄》。
救恩的名單
「更加與主親近」這首詩歌是由一位莎拉‧亞當斯(Sarah Flower Adams, 1805-1848)姐妹所寫,由作曲家孟遜博士譜曲,曲調優美,廣為大眾喜愛。莎拉‧亞當斯姐妹寫這首詩歌的時候,她的靈感是來自創世記中,雅各逃避哥哥以掃來到巴旦亞蘭的曠野,在那裏以石為枕,夢見「天梯」的事蹟。這「天梯」就是基督,祂是 神人之間的中保,祂把 神的恩典帶到世人中間。今天很多人一心想要擠身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想要擠身「頭等艙」。但親愛的朋友,無論是百萬、千萬、或是億萬,少了前面的「一」,後面無論有多少個「零」,都是空的。你來的情形怎樣,去的情形也怎樣;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今夜 神就收回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那個「一」是什麼呢?就是你跟造你的 神的關係。你是 神所造的,你是因 神的旨意被造而有的;你有很高的地位,你坐的是頭等艙,你用的是整套純銀的餐具和精緻的手工製品。但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就是 神怎麼看你,你跟 神的關係如何。你在這條線的哪一邊?是獲救的,還是失蹤的?
今天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行的客旅,有頭等艙的,有二等艙的;有讓人羡慕的,有被人輕看的。無論是頭等艙、二等艙,重要的是——我們是在救恩的名單裏獲救的,還是失蹤的?關鍵就取決於基督是否在你心裏。
保羅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人有罪的靈魂最後的終點,就是永遠的滅亡,沒有人付得起這贖價。詩篇四十九篇6-9節,詩人說:「那些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的人,一個也無法贖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將贖價給 神,叫他長遠活著,不見朽壞;因為贖他生命的價值極貴,只可永遠罷休!」一個人靈魂的價值貴重到一個地步, 神要差祂的獨生愛子來拯救。約翰福音三章16節,使徒約翰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神怎麼救人呢?乃是差祂的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捨己,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用祂所流出的寶血買贖我們。聖經希伯來書九章22節,經文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我們的萬貫家財不能讓自己列入得救的名單裏,因為我們得贖,不是憑藉著會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祂是 神的羔羊,祂為我們背負一切的罪孽。
今天,誰能夠被列在得救的名單上呢?就是那些接受寶血贖罪代價的人。這跟我們在社會的地位、成就、名望無關,就像鐵達尼號上那1500多位在船難中失蹤的旅客,雖有各個等級,但是再沒有他們的消息。
特別報導--鐵達尼號船難百年的省思
船難百年的省思
親愛的朋友,我們在地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你可曾為你的靈魂做過什麼準備?你的靈魂在哪裡? 神愛你,祂不願意你在永恆中失喪,所以祂差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你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塗抹了你的過犯。世上的成就不過曇花一現,唯有相信耶穌才有真實的盼望。
鐵達尼號屢次忽略前方有冰山的警告,終至釀成大禍。在鐵達尼號沉沒一百年後的今天,也許過去已經有許多人向你傳過福音,但我們不要忽略:人生最大的災難、最大的危機,就是 神公義的審判。 神的震怒是基於祂的聖潔、公義,因為祂是絕對公義的,斷不以有罪為無罪;祂將我們的罪孽擺在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祂面光之中。祂公義的威嚴從來沒有改變! 神有慈愛寬容的一面,也有公義威嚴的一面,關鍵就在於你跟耶穌基督的關係如何?你願意耶穌基督是你的救主,還是你的審判主?
如果你已經信主重生、悔改受洗,今天你要把你的家人親友當作是同行的客旅,繼續關心他們靈魂的得救,找機會與他們聊一聊人生的終點;用懇切的心、溫柔的態度,期盼他們因信耶穌基督,被列在得救的名單裏。寬門大路到滅亡,窄門小路到天堂。求主甦醒我們的靈魂,賜給我們得救的智慧,不叫我們作無知的人,願主也幫助我們用諸般的智慧傳揚福音,帶領未信的家人、親友歸向 神。
by特別報導--鐵達尼號船難百年的省思 圖擷取網路
https://www.feearadio.net/official/contents2/monthly?id=38&fbclid=IwAR0pYYyhuIvPfFNOBdHnHkgVSg6Iyn7pLlniO9GvIdCdMuF-JARkqAs4Hjw
保羅 班 揚 寶 具 在 施名帥Ming Shuai Shi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大家,我們走了那麼遠。
捷報🎊舊金山影展摘下大獎 | 評審團最佳影片
《少年小鬼我在路上 FIGHT》 11月17日於舊金山獨立短片影展(SF indieShorts)拿下評審團最佳影片獎(Jury Prize for Best Film),為2018年度第五次國際影展獲獎,再次為台灣創作爭光!
FIGHT won the Jury Prize for Best Film in SF indieShorts of San Francisco IndieFest on 11/17 last week, the fifth award during 2018 internationally.
★★★
『情感表達安靜而震撼,音樂與色彩引人注目。』-觀眾反饋。
“The emotions is shocking by it's silent, music and colour are compelling.”-audience
共40部入圍短片、5部VR作品選片,《少 》以默片的特殊形式描繪暴力、成長與選擇勝出,現場觀眾為施名帥 (Ming Shuai Shih)精彩的表演所折服,也為素人演員蕭禾、吳昇岳的表現喝采。
Over 40 shorts and 5 VR selections, FIGHT is unique for depicting violence in growing pain as a silent film. The audience were surprising for lead actor Ming Shaui Shih's non-dialoge acting, also gave claps to the teenager Paul Xiao and kid Carson Wu, non-professional lead actors.
導演林宗儒與故事原型錢克勤參與放映座談,在此次社會暴力為主題的選片中,別具意義。故事根據錢克勤牧師幼年在美國成長被霸凌,至開槍還擊的經驗,與另一獲特別推薦獎的《Too Many Bodies》舞蹈短片交流,該片靈感來自可倫巴高中槍擊事件。🙌
Director David Lim and story base 錢克勤 (Chyan Ken) were in the QA, talked about the experience though Ken's bullied childhood in south California and how we transform it into art, he was the gunner in the school trying to fight back to bullies. It was a good moment to meet another filmmakers of Too Many Bodies which is a dance film to memorize Columbine High School shooting.
也恭喜55屆金馬影展 TGHFF圓滿完成,主流獨立的創作都持續努力前進;我們繼續用電影來與世界溝通,這份喜悅,感謝榮幸並分享給你。
Mean while congratulations to Ta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had a good run. We keep lit up for Taiwan through art crafting. A joy ,honor and thanks to dear all.
★★★
影展INFO
舊金山獨立影展一年共四個策展(長片、短片、紀錄片、驚悚),由現場觀眾與評審計分各半,於灣區策展20年,以其社會批判與人文關懷為特色。
SF Indiefest is a year-rou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has been operating since 1998. ___http://sfindie.com/about/
---------------------------------------------
感謝
攝影師高子皓攝影師衛子揚、一燈打亮世界的熊蓓兒葉人豪、髮妝師顏維音、刺青設計王瑞璞 (Rui-Pu Wang)、 服裝設計李麥朵 (Her Myrtle Lee)、美術設計謝均安、 賦予靈魂的音樂設計王榆鈞 Yujun Wang &注入血液的聲音設計 周自從 你們一定會入圍。北京記者Sarah Chow、英文潤稿Jason Hsu、 Ymbc Pit 製片Heng Chun Peng YMBC陽明浸信會 Moses F. Hsiao 蕭富禮牧師 Esther Lee李賢國師母發起支持(PIT全員跪謝)、聖道兒童之家、北京和散那教會,這個紀念海報請收藏!Sebrina Zheng如娟導演、Chiang Wei Liang曾威量導演、剪輯師劉人的參與陪伴。演員黃健瑋、莊凱勛 Kaiser - Chuang、莫子儀粉絲後援會、高英軒Going / Kao Ying Hsuan、張忠瑞及Chih Ju Lin林志儒導演友情演出lol。內容物數位電影 高君亭小高哥、Action Dragon 動作龍 楊志龍、李賢華。拍手Clappin #KNOWING新聞 記者普舒珊 (Susanne Palm) 。為FIGHT撐腰的 Jim Wang 李政峰 曾大勝 (Kurt Tseng)。
#FIGHT #少年小鬼我在路上 #BestFilm #SFindieShorts
---------------------------------------------
主演│施名帥 蕭禾 吳昇岳
特別演出│莫子儀 高英軒 黃健瑋 莊凱勛 林志儒 張忠瑞
故事│錢克勤
導演│林宗儒
副導│鄭如娟
場記│賴俊亘
前期導演助理│亓祥玫
製片│彭恆鈞
執行製片│藍宗翰 顏亦堅
製片助理│韋自宏 鄭喬文 祁文洋
演員管理│張芸菁
攝影指導│高子皓
第一攝影助理│衛子揚
第二攝影助理│黃嘉裕
空拍攝影│小蔡影像工作室
燈光設計│劉辰瑋 葉人豪
燈光助理│李紹凱
收音師│古朝瀚 黃僴哲
收音助理│楊清棋 洪正泰
美術指導│謝均安
美術設計│祁文皓
美術執行│陳大新
美術執行│杜承嘉
老車│東道車業
槍械指導│陳彥翔
服裝設計│李佩珊
服裝管理│王瑞璞 王靖慧
刺青設計/化妝│錢克勤 王瑞璞
造型設計│顏維音
梳化│楊媛媛
武術指導│楊志龍
武術助理│陳姵辰 李昱堯
劇照│趙豫中
劇照代班│李欣哲
剪輯│曾威量 劉人鳳
音樂│王榆鈞
鼓│陳保霖
大提琴│楊于萱
單簧管│高承胤
古典吉他/鋼弦吉他/鋼琴│王榆鈞
錄音師│蔡周翰
聲音設計│周自從
音效│陳大宗
混音師│陳仕桓
調光師│馮鈞稜
圖像/字體設計│廖俊裕(小子)
特效/片頭設計│何佳珍
演員│陳麗惠 匡自文 李豫雲 林睿杰 李柏緯
沈忠保 羅稚遠 曾明修 陳廷瑀 鄭宇翔
陳應齊 羅稚嘉 魏嘉辰 周哲民 張傑瑞
黃偉嘉 陳弘 藍勻蔚 陳煥宇 劉柏言
張哲豪 葉益洋 李城瑀 江文熙 陳柏廷
邱澤邦 何旭庭 陳揚 楊宇臣 梁軒愷
阮柏勳 林佑任 邵維凡
協拍│台北市電影委員會
感謝│賴君妍 陳春秀 周文梓 林文瑞 傅孟柏
李賢華 陳寶旭 許懷民 馮士哲 王玲瑜
高君亭 林姵吟 林承志 翁瑩珀 余如瀅
翁瑞斌 翁顯昇 蕭祈 唐世杰
Mickey Juan Jason Hsu Sara Chow
保羅 班 揚 寶 具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開拓時代的Tall·Tale(奇聞怪事)中登場的樵夫,
他被描述為高聳入雲的巨大男人。
存在眾多里活用了以他巨大的規模大到誇張的傳說,
而北美具有特徵的地理有著多數被認為是班揚的行動影響下出現的。
至於以幼小少女的姿態被召喚而來原因仍是不明。
身高/體重:不確定
出典:傳承
地域:美國、加拿大
屬性:中立·中庸 性別:女性
通常的身高以目測來看可確定有3米以上,然而正確的數值
因每次的變化從而導致無法確定。
就如傳說那樣,帶著巨大的藍色公牛作為夥伴,
但那種形狀不論怎麼看都不像是牛的球狀的妖怪。
而還是在美國開拓時代裡所流傳的Fearsome·Critters,
以現在來說是“UMA(未確認生物體)”之類的玩意也說不定。
班揚愛著人們,相信著文明的發展正是以人們的幸福來開拓未開荒的土地。
為了能讓大家過上富裕的生活,
就算是面對偉大的大自然也會不留有一絲的躊躇來破壞。
那些行為對將來之後的人類會帶來怎麼樣的影響這種事,
對幼小的班揚來說仍是無法理解的東西。
『驚人的偉業』
等級:A 種類:對軍寶具
Marvelous Exploits
將美國的本身化為概念寶具,
以能量化的建國史猛摔敵人並砍倒所處的一切……
雖是本人如此這樣說,實際上怎麼看只是以巨大的腳足來踩扁敵人。
在全部寶具中也有著驚人的速度。
實際上的保羅·班揚傳說,並沒有在當時的開拓時代裡流傳過。
一般現在所認知的那些天馬行空的巨人傳說部分裡,
是進入20世紀後被捏造出來的。
班揚這種民間傳說的英雄只不過是空有其名那種淺薄虛假之物,
那也或許是作為『Servant』無法很好地發揮出猶如傳說中的力量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