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 專欄】
廟宇是奇怪的存在,明明建築風格與別不同,卻又隱在繁華之中,不仔細留意就會擦身而過。工作的地方在旺角舊豪華戲院旁邊,駕車回去,先要繞過大角咀。福全街多是五金店、唐樓、老人院,與數街之隔的彌敦道相比,是慢了十多年的步伐。發展慢,同時人也走得慢。路口左側有座洪聖廟,是我駕車一段頗長時間後才得到的印象。有次雨下得密,行程又不趕,忽發奇想,停在燈口,沒打傘就徒步走去廟宇,打算探望這個陌生的熟客。廟宇不細,外庭還有一株參天大樹,枝幹錯開,樹下掛了不少善信的祈福木牌。我隨手拿起幾塊,都寫上身體健康一類。踏上兩級石階,走進廟裡,香火鼎盛。左側高高掛上很多祈福用的蓮花寶燈,供奉何仙姑、女媧、包公等神衹,中間就是海神洪聖爺。隋代開始以還,洪聖爺就有南海之神的稱號,爾後歷年加封,漁民商貿出海之前總會祈福求順,因而香火不絕。
.
抬頭一望,右邊正寫上「惠我生民」四字。「生民」連詞並不常見,舊時讀《孟子》、《荀子》曾經見過,生民就是人民之意。「惠」是動詞,解作惠贈,願諸神對人民多有給予、求福禳災。四字成詞,倒是喚醒了童年回憶。那年回鄉,長途車到了南安,抵達奎霞村。奎霞處處是一排排的古厝,紅磚建成,頗有南洋味道。翌日就被媽帶去焚香禮拜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即是醫神,是我年幼已知的典故。新建的廟牆繪形繪色塗上諸天神王,又紅又綠,形相各異,有的騎象、有的二手舉日月、二手舉弓矢、有的人面鳥嘴,形相之多變似乎努力地告訴善信人類世界沒能力作如此虛構,神明世界是活生生的存在。保生大帝頭頂珠簾,額頭寬大,黑髯過肩,不是觀音悲天憫人的慈貌,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威武。媽會心虔志誠地跪下,口中唸唸有辭,一瓣心香,祈求一家出入平安。當地人如有身體不適,也常到保生大帝廟解求籤問卜,先是擲籤,然後找到籤詩,再去配藥。這些看似迷信的風俗,遠至台北的保安宮,正殿祭祀之主神也是保生大帝,至今尚有此風。
.
說了這麼長的歷史,說起了保生大帝,因為「惠我生民」四字,是保生大帝廟的橫匾,那時我模模糊糊看了,記在腦海但沒有深究大義。今天洪聖廟重見「惠我生民」,竟然帶有莫名的熟悉。雨下得細了,我回到廟前的大樹,突然興起求知的念頭,找來廟祝向他請教這是什麼樹?他愕然,只怕進廟的人問生死問神祇也不曾問及大樹的品種,搖搖頭說不知。
.
我帶點失望,太多的未知,神明如何兼顧,如何為我們的人生指引方向?我走出廟宇,上車,細雨間回看廟外長長的兩聯,左聯嵌入「民豐物阜」,右聯是「風調雨順」,不無感慨。今天出海捕魚、日出而作的耕作皆已式微,風調雨順對很多人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人類對自然的蠶食和征服越發猛烈,莫要欺山欺水之說,已是自欺欺人之語。而那所謂的「民豐物阜」,今日物產之多,物樂之豐,也已是尋常不過。那麼我們哀求的,在物慾之上,是否能有更多的可能?而海神也好、保生大帝也好,是否能因時制宜,回應大時代下的眾生所願?車開動了,轉角原來就是菩提街。
.
而那棵錯開的參天大樹,原來不是菩提,回家google一找,方知是細葉榕。簡單的未知,畢竟也可以摸索到底。而香港這角淨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
——〈惠我香民〉
.
文 / 林溢欣
.
七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林溢欣 #藝文青7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保生大帝藥籤再解 在 劉宗翰中醫小天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有幸參與文化部的一個計畫,幫忙把傳統廟宇裡面的「藥籤」一則一則的做詮釋(或轉譯😅)。
當然我分到比較多兒科(或叫做幼科)的藥籤。
在那個農業為主的社會裡,醫療條件相當缺乏,公共衛生也不佳,小孩子都生什麼病呢?
基本上不外乎這七字:
風、痰、痘、疹、驚、疳、蟲。
(啥?看瞴?😁😁)
(就讓我繼續帶您看下去)
風,就是外受風寒造成的感冒一類的狀況。當時小兒的營養條件不佳,但體能鍛鍊卻相對好,感冒了,通常不是什麼大狀況,吃一些發汗解表的中藥材,甚至灌些薑湯,休息就好了。
痰,少數小兒因為感冒沒有治好,或是出生先天有缺陷,於是會有很多痰飲造成的症狀或疾病,例如慢性久咳,例如氣喘,例如肢體活動不正常等等,有些藥籤其實也提供了不錯的中藥方。
痘,即水痘或天花。在疫苗還沒問世的年代,每個小孩必定要來個一輪「出水葩」的歷練,所以從前兒科的藥籤,很有系統的從水痘初發的類感冒症狀,到痘子出滿出齊,到破或收口結痂,到水痘後遺症,都有對應的藥方。
疹,指麻疹,同樣的是傳染力很強的疾病,而且當時沒有小孩具有抵抗力,所以同樣都要「出麻仔」,於是很多藥籤也提供了當時民眾即時可以治療的藥方。
驚,指小兒驚悸。這個到今天還是有(例如最近分享的案例),但當時的藥籤,喜歡用一些含有重金屬的藥材,例如硃砂,例如八寶散等等,屬於一時可以鎮靜,但無法常服,也無助於找出病因,所以後來就不會再使用這些藥材。
疳,指的是疳積,常發生於當時營養缺乏的小兒,瘦弱又腹瀉且常伴有脾腫大,這是時代因素,由於飲食缺乏某些特定營養素,例如vit B 群,例如鐵質,或某些胺基酸,長時間造成這樣病況。現今的台灣,當然很少了,我相信在落後國家還是有這樣可憐的孩子需要幫助,確實一些傳統的藥方是有幫助的,但回過來談,現在台灣的孩子反而更多是「營養充足,但飲食行為需要導正」,例如邊吃邊玩,邊吃邊看平板,偏食,攝取過多糖分人工添加物的零食飲料等等…。只能說,每個時代的父母,都有他們自己要面對的煩惱和課題啊😭!
最後是蟲,各位應該已經猜到,就是蟯蟲蛔蟲這些當時非常普遍的寄生蟲。當時中藥會使用的藥材例如使君子、苦楝、烏梅,都算是有效的驅蟲藥。後來在西藥有更簡便效佳的選擇,加上環境的改變(或污染?😆)所以現在的孩子幾乎沒有寄生蟲的問題了。
現在的小兒科常見病是什麼?是過敏。以前有嗎?沒有。以前這些傳染病很多,小孩卻較少過敏,現在則恰好相反。每天看著這麼多受過敏困擾的孩子,有時不禁思考,到底醫學的進步,是改善了什麼?還是又增加了什麼風險?🤔🤨
所以我們現在稱這些叫做曾曾…祖母年代的一種「醫藥文化記憶」。
試想,當時的這位媽媽,抱著發燙或是瀉痢虛脫的寶貝,跪倒在保生大帝或是慈安宮的正殿,焦急又誠心的,抽了一支長竹籤,然後再跪拜,重複擲筊,求得三個「聖筊」,再到籤詩的小抽屜,尋著號碼得到珍貴的藥籤,到藥鋪去抓藥,依照藥籤(神明)的指示煎藥,餵給寶貝。
或許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實多少孩子當時能因為藥籤得救,但,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是任何道德標準或科學系統無法迴避的現實。
這是超越時空的,天下父母心啊!🥰🥰🥰
#影片歡迎按讚分享
https://youtu.be/uES5VECjn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