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佛利山莊裡總有太陽在照耀,但陽光並不一定都照在每一個人身上;在這裡,你可以是眾人追捧的對象,但下一秒,又可能誰都不是。」
這段話在美國熱映好幾季的《比弗利嬌妻》裡絕對是最好的詮釋。這部影集到今年已推出了11季,每一季中都會有許多貴婦讓鏡頭跟拍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角會換,但不變的共同點就是每位都富到讓平凡人無法想像的地步。(裡面有兩位是名媛芭黎絲希爾頓的阿姨,從第一季一路演到現在;名模Bella 跟Gigi的媽媽也有出演過其中幾季)
隨便細數幾點讓人大開眼界的部分,大到跟大安森林公園差不多的豪宅只是基本,家裡有管家助手褓姆也是標配,就算只是出門到對面串門子也要搭加長型禮車,更豪一點的還包括旅遊都搭私人飛機,不管到哪都要帶上造型團隊,力求自己隨時都是亮眼迷人,在這部劇裡只要貴婦出場必穿高跟鞋,參加個烤肉趴沒穿禮服還會被其他人訕笑...如此這般讓我在看這齣戲時,簡直以為自己像是到了平行世界的劉姥姥😆
第一季裡有位貴婦叫卡蜜拉,原本只是位舞女,後來因為嫁給知名演員Kelsey Grammer而躋身貴婦行列,原本都是一副高高在上鄙視眾人的模樣,甚至還說出「我們現在為了環保,比較少搭乘私人飛機而選擇民航」的經典名句,但在第一季後段發現老公出軌,最終被迫在螢幕前離婚,身上那股傲氣立刻就沒了,第二季簡直換了一個溫婉賢良的人設🙄
另一位貴婦泰勒,同樣也是出身平凡家庭嫁給有錢人,因為太害怕失去現在擁有的豪奢生活,即使被老公家暴到需要整容也隱忍不說,曾經為了4歲女兒的生日趴花了6萬美金,花起錢來毫不手軟,但最後老公生意失敗自殺後,她一夕之間淪落到需要變賣結婚戒指來還債的地步
(PS.網路上有名的女人吼貓的梗圖,圖中女子就是在劇中崩潰的泰勒)
在最新幾季裡,出現了一名被網友暱稱是天后的貴婦艾瑞卡,老公曾是知名的大律師Tom Girardi,打贏過很多大案,還是電影《永不妥協》裡的律師原型,原本一直備受世人尊重,艾瑞卡也在老公的大力支助下,花大錢將自己打造成電子搖滾歌星,出門表演排場大到讓人懷疑她的收入根本只是花費的1/100,前面說到哪裡都會隨身帶著妝髮團隊的人就是她
沒想到在今年剛播出的第十一季中,Tom被指控從自己打的官司裡,原本應該屬於飛機失事的罹難者家屬撫恤金挪用了數百萬美元,雖然現在案子還在美國法院審理當中,但消息一出簡直引起全美嘩然,因為透過這個節目,艾瑞卡夫妻檔平時的奢華生活全都一覽無遺,如今卻被爆出許多錢其實是生活艱困的寡婦、孤兒所獲得的賠償金,輿論民情都沸騰到最高點
這一季中隨著每一集劇組記錄下媒體踢爆官司進展,讓艾瑞卡鏡頭下越來越狼狽,她所宣稱的演藝事業在老公垮台後根本無法賺錢,她不再有造型團隊跟隨、沒有了管家、帳戶被凍結,甚至連開車都必須自己來了,而最擅長落井下石的貴婦群也沒放過她,即使艾瑞卡始終堅稱自己不知情,仍舊被貴婦當眾指責要與她保持距離,避免自己的名譽也受到影響
這三位女主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貌似是光鮮亮麗,太陽永遠灑在身上的嬌妻貴婦,實際上卻是依附另一半而活,倚仗著另一半的錢財大肆揮霍,實際上卻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附屬品,而一旦倚仗的大樹倒了,攀附在樹上的藤蔓又怎麼可能依舊享受得到光芒呢?
明明就是一部很狗血的真人實境秀(看完十一季我學會了不少英文罵人的詞句😂),但我卻硬是把它看成了一部警示勵志片,看著上一刻還意氣風發的貴婦,下一刻必須搖尾乞憐求老公不要離婚,無法讓自己獨立,生活就沒有了選擇的底氣。
很久以前曾和一位電視台資深男主管聊天,那是一段讓人不舒服到寒毛直豎的對話,在得知我只是平凡家庭出生,男朋友也不是來自什麼大富大貴的人家,很直白地對我說,現在很多主播,不是自己本身家境優渥,就是先找個家境好一點的另一半給他養,這樣就算當主播錢賺得少,就把薪水當成零用錢,回家再當少奶奶。他還力勸我應該先找到有錢公子哥再為自己的事業做打算
當時我只能閉嘴點頭微笑,用放空但假裝聆聽的眼神來度過這段對話😎
但心裡簡直有千萬個不服氣,為什麼在台灣,想當主播的女生就一定要活成花瓶的樣子?
《比佛利嬌妻》裡有位我很喜歡的主角Lisa Vanderpump,她雖然也是出身平凡,嫁給了富二代,但她非常有生意頭腦和經營手腕,和老公一起開創了餐飲事業,在歐美各地開了數十家餐廳,在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她精準又聰明的投資眼光,甚至電視台還為了她另開一個實境秀,主題就叫《Vanderpump's Rule》,她把自己從攀附豪門的小女子,活成了有底氣的富一代,甚至在家裡也看得出老公非常寵溺她,她在家中擁有絕對話語權,而不是男強女弱的貴婦基本標配
雖然第九季時因為人設崩塌離開節目(Lisa很會耍心機操縱人心這邊先不談😂),但我還是非常欣賞這位女老闆,她讓陽光一直照耀在她的身上,耀眼迷人讓人離不開目光
希望有一天,你我也能成為那般靠著自己努力,而耀眼發光的存在☀️
#深夜的凱莉談心
#這篇大概是近期打過最長的文了
#台灣好少人在追這部劇
#為了講清楚故事大綱和心得就變得落落長
#我覺得片名應該取作貴婦的崛起與墜落
#Netflix有前幾季推薦追
#對於學習用英文罵人非常有幫助
#比弗利嬌妻 #RHOBH #therealhousewivesofbeverlyhills #realityshow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泰辣 Ty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初破五萬訂閱時進行了問題大募集 經過漫長的整理與製作後 終於終於完成了 史上最長最多字幕的一集(逼瘋全辦公室的人) 不過掏心掏肺超有誠意的真心告白 能讓不熟我的朋友們更瞭解我 也能讓愛我的你們更加愛我❤️ 找個空閑時間耐心把它看完吧!! ◼︎ 生日/星座/血型 0:10 ◼︎ 身高/體重 0:...
保持懷疑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保持懷疑英文 在 半宅職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也是在噓聲中向前行的
=====
誇讚我是人生勝利組?我反而感到不安……
在最近一次飯局之中,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你而家都係人生勝利組啦,其實好過好多人……」
「人生勝利組」?!這幾個字令我不知如何反應,我受過的噓聲,經歷過的挫敗,不比大家任何一位少。若果以接受噓聲的次數計,說我是「人生失敗組」可能更加貼切。
中學時期已不被看好
記得在中四那一年,我的學業成績不好。老師把我調到座課室的最後排位置,而我的身高卻在班中數一數二矮。說得直接一點,是把我放棄了。
中四學期終要見家長,老師對我爸爸說:「其實都唔一定要喺度升中六呀」。言下之意,其實是說我沒有機會升中六。
別人可以放棄我,但我可以規劃自己
別人放棄我,不代表我要放棄自己。我就在中四升中五那一年暑假,每天溫習最少八個小時,追回一整年的進度。在中五那一年,每天只睡五小時。拼命去溫習,追進度。
身為一個不被看好的學生,要追上來其實是很困難的:就是小息要問問題,老師也自然把你的優先次序放到最後。
這也難怪,始終學校是一處以成績論勝敗的地方。
結果,我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升上中六,然後取得大學offer。
初踏入社會,已被迅速歸類
在我中七畢業那一年,大學生仍是半個天之驕子。
但我卻走了一條更崎嶇的路-出來社會由低做起。
就在我踏進社會的第二天,我的同輩問我:「喂!你A-Level衰邊科?」
我答:「我A-Level 冇衰到喎!」
然後,同輩回以一個極度懷疑的目光。
我頓時感到錯愕,原來就連我的同輩,也把我視為失敗者。
學位的分界線
我被社會迅速歸類。就連當年中學和我要好,然後升了上大學的同學,也在言談之間糾正我英文的發音。我感覺到,那並不是發音問題,而是社會階級問題。
是的,學位是一條分界線。十八、九歲那些年,我耳朵接收的是最粗俗侮辱的「__你老母個__!」,而昔日的好同學, 耳朵接收的是大學教授的英文。
沒錯,我只是藍領階層,那是鐵一般的事實。而當年那些大學生,是極有機會成為白領階層的。
為自己創造奇蹟
在短短幾年間,「__你老母個__!」已經不再刺耳,甚至感到詼諧,大概是我已經完全麻木了。能夠刺激我神經的,是我成功晉身白領了。
由18歲紅褲子出身,直至22歲成功晉身白領,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蹟。那一刻,我拿著自己的升職信,激動得為自己鼓掌落淚。
電影一般的公開奚落
因為工作至上,我有兩三年把公開大學的遙距課程擱在一旁。
在二十幾歲的某一天,我在一個培訓課程之中,被安排站到課室前面介紹自己。我說:「我在公大的學位已斷斷續續讀了七年,希望在最後這個學期把它完成……」
話未說完,我被在座數十位同學同時恥笑,是數十人同時發聲恥笑!那個你以為只有在電影才會出現的震撼畫面,大概只有站在課室前的我才能感受得到!
那一刻我對自己說:「我的努力我自己知道,有福氣full-time讀大學的各位,請盡情恥笑我!」
有一種堆,叫「埋唔到堆」
在打工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但那是對打工仔的父母公平。
自小安排子女入讀名牌幼稚園、名牌中小學、國際學校…… 的父母,他們的子女會比紅褲子出身的人更公平。
原來在打工仔的世界,社會階級不限於收入和職位,也在乎 出身背景。打工仔會互相吸引同類,有potential的人會互相認同扶持,結果出現名校堆、外國留學堆……
紅褲子出身呢?也有一堆呀!叫做「埋唔到堆」,或者以今天的語言,叫「圍爐取暖」堆。
明日之星,心底裏是知道自己是明日之星的。對於我這類的懵仔,面部微表情難掩心中的一絲不屑。
營商世界,平行時空
最後,我踏上了營商之路,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平行時空。
踏進了營商之路,我希望聽到的, 不是「你是人生勝利組」 之類。
我反而希望聽到多一點噓聲。今時今日,再大的噓聲也不能傷害我、動搖我。相反地,這令我更加肯定我在走一條大多數人還未想到的路。
在營商的世界,你有前瞻性的麼? 你便會被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取笑奚落。而當你成功之後,他們又會以「你好彩!」、「你好命!」之類自圓其說。卻看不到你成功之前所承受的壓力和付出的努力。
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普通人佔大多數。
說到這裏,我想給你一些建議
如果你今天做的事被身邊的人喝倒彩、奚落、嘲笑,你更加要越戰越勇,因為你正在走一條大部分人仍未想到,潛力無限的創新道路。
而當大部分人為你的成就鼓掌的時候,你反而要加倍保持清醒,以免迷失於掌聲之中。
營商世界就是孤單的,辛勞的,但也是潛力無限的。你做的決定只有你最清楚,而你最需要交代的人,其實只有你自己而已。
#創業 #副業 #創業家 #企業家 #網店
一對一網店副業或創業培訓:
https://seminerdlabs.com/learn-business/
=====
「半宅職薯研習所」提供:
一對一事業諮詢
網店副業或創業培訓(一對一培訓,手把手幫助你建立出可營運嘅網店!)
助你找到事業的出路。
立刻 Direct Message 半宅職薯
或 WhatsApp: 52444531
保持懷疑英文 在 泰辣 Tyl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初破五萬訂閱時進行了問題大募集
經過漫長的整理與製作後 終於終於完成了
史上最長最多字幕的一集(逼瘋全辦公室的人)
不過掏心掏肺超有誠意的真心告白
能讓不熟我的朋友們更瞭解我
也能讓愛我的你們更加愛我❤️
找個空閑時間耐心把它看完吧!!
◼︎ 生日/星座/血型 0:10
◼︎ 身高/體重 0:16
◼︎ 娘娘到底是哪裡人 0:31
◼︎ 你是原住民嗎 0:41
◼︎ 早餐都點什麼 0:45
◼︎ 泰辣吃辣厲害嗎 0:50
◼︎ 為什麼會想叫做泰辣 0:57
◼︎ 為何講英文那麼好聽?為什麼沒有出國留學 1:15
◼︎ 大學念什麼科系 1:38
◼︎ 原本想讀實踐服裝設計,為什麼又選擇世新廣電 1:41
◼︎ 大學時期做過最瘋狂的事 2:25
◼︎ 非本科系怎麼學設計 2:33
◼︎ 泰辣怎麼這麼有美感,是怎麼培養的 2:54
◼︎ 做過哪些工作,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 3:12
◼︎ 泰辣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花藝 3:50
◼︎ 有特別關注哪位設計師或藝術家的作品嗎 4:10
◼︎ 有當過模特兒嗎?How to be a high-fashion model 4:45
◼︎ 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先工作再開工作室嗎 5:22
◼︎ 是什麼原因讓你想要開創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5:50
◼︎ 在這麼疲累的狀態下怎麼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6:27
◼︎ 如何不違背美又讓客戶滿意?會不會失去對本業的動力 7:03
◼︎ 五年、十年、二十年後仍只會待在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嗎 7:37
◼︎ 怎樣才能成為娘娘的貼身奴婢?挑選員工的標準 8:03
◼︎ 粉絲之於泰辣又是什麼呢 9:02
◼︎ 平常都如何搜集音樂 9:30
◼︎ 用什麼器材拍片 9:47
◼︎ 你是變裝皇后嗎 10:03
◼︎ 家人又是如何釋懷你比較女性化的 10:08
◼︎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gay?後悔當男生嗎 11:16
◼︎ 泰辣的性格真的和影片一樣外向嗎 11:42
◼︎ 如何不在乎他人地自信做自己 12:35
◼︎ 是怎麼讓自己的個性變得不像以前那麼刺的 13:34
◼︎ 刺青的意義 14:02
◼︎ 最看不起哪一種人 15:33
◼︎ 最不能忍受自己什麼習慣 15:57
◼︎ 有沒有被造謠的經驗,是如何看淡 16:06
◼︎ 有什麼與人當好閨蜜的方法嗎 16:39
◼︎ 對於你人生中的黑貴人有沒有實例可以舉出 17:18
◼︎ 請問泰辣有關係特別好的直男朋友嗎 17:55
◼︎ 有當過1嗎 19:00
◼︎ 遇到多少壞人之後才遇到老公的 19:21
◼︎ 如何判斷自己遇到的是能走下去的人 19:55
◼︎ 計畫什麼時候結婚?會想要小孩嗎 20:35
◼︎ 娘娘的一身行頭到底多少錢 20:46
◼︎ 會穿古裝出門嗎 20:54
◼︎ 泰辣最愛的歌手有哪些 21:05
◼︎ 什麼時候愛上看古裝劇 21:18
◼︎ 有沒有推薦的美劇 21:39
◼︎ 有沒有懷疑自己的時候?如何調整負面情緒 22:10
◼︎ 覺得現在自己是成功的嗎 22:47
#人生經歷 #真情告白 #謝謝爸媽
-
‣ 相機:Canon 6D
‣ 影片剪輯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 音樂:epidemicsound(付費音樂平台)
https://player.epidemicsound.com/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mostlove2ayumi
‣ FB https://www.facebook.com/TylaHsiao/
‣ IG https://instagram.com/ty_ty_so_hot/
‣ 合作Mail missidol17@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zY3Rel_8V4/hqdefault.jpg)
保持懷疑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實驗的對象是找一些股票經紀人。
心理學家呢,他們就放了一台電腦螢幕,上面有一條曲線,那那個曲線呢就跟我們看這個股市的走勢圖啊、這些線圖是一樣的。
這條曲線一剛開始是朝向下滑的階段,但後來止跌回升,然後這些受試者一直坐在電腦螢幕前面,他們可以按下滑鼠,研究人員呢也告訴他們說,你按下滑鼠,有可能會影響那條線的上升還是下跌,但事實上這個滑鼠,根本沒有接到任何的東西上面。
所以呢不管他們對滑鼠做任何動作,或者按任何按鈕,其實是對於那一條線的走勢,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在這樣的狀況底下,研究人員結束之後就問這些受試者,問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那條線的能力大概有多強?去評估他們對於控制的幻覺,這樣的感覺是強的還是弱的。
那這些受試者如果你還記得的話,他們是股票經紀人,在這一群人當中,就有一個很奇特的發現。這個發現就是喔受試者的公司,提供他們內部考核和薪資的資料,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投資表現好不好?
結果把這樣的資料一比對下來,那些控制幻覺感更強的人,他們的表現都比較差,他們在真實投資當中的績效都比較差。所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於事物的控制能力越高,他的表現事實上就會越差。
在股票經紀人裡面的角度來說,就是他的績效會更爛。這樣的一個實驗其實給我很大啓發哦,因為很多人知道我的教學,特別是在『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裡面,其中有大半的課程,我會教學員怎麼樣從一個人行為表現的變化跟他語言表述的變化,去瞭解這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意像跟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會教你怎樣讀懂、聽懂一個人的言下之意,或者是言外之意,但是我每次在教這個部分的時候,我都會特別提醒學員,叫做你隨時要保持一個心理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就叫做「也有可能你的判斷是錯的!」。
這聽起來好像自相矛盾,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你想想看人是能夠套公司的嗎?
所有的科學研究或心理學研究,它只能告訴我們人分布的傾向、它的比例,但是很多的狀況,還是要回到個案這一個人的一個變化,去做一個相對的評估跟調整。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的改變,或者聽到一個人表述的一句話,就覺得自己能夠百分之百的懂他,甚至於掌握他真正的狀態時候,這時候我會說,錯誤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因為你對於自己的判斷太有把握了,就像是這一個實驗裡面,當一這群股市經紀人,他們陷入了控制感的幻覺,他們覺得自己按按滑鼠、移動一下滑鼠,可以左右這一條線的漲跌。當他們有這個感覺的時候,是不是就這麼恰巧的在他們真實的股市營運績效裡面,反而是比較差的一群人呢?
可是你聽到這邊可能又會更模糊,那想說啊如果這樣,那我學習不就沒有價值嗎?其實不是的,學習當然有價值,但是呢千萬記得你學的東西,是幫助你有一個更好的認知架構,參考架構去判斷眼前的狀況。
可是學習並不是要養大你的自我,並不是要讓你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其實不管任何領域的學習,真正的學習,當你學的越多,反而你會越謙卑。
這一份謙卑,不意味著你的專業能力不夠,反而正是因為你的專業能力真正夠了,你會知道凡是它例外都有可能發生,於是你才會去尊敬你眼前的現象。在人性裡面的說法,於是你才會去尊敬你的對手。
就好像我常常打個比方,那些會溺水的人通常是不會游泳的人,還是自認是游泳高手?
我相信你心裡已經有答案,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覺得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沒有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百分之百毫無任何懷疑跟自我質疑的空間,往往正是我們開始邁向失敗的源頭。
所以跟你分享到這邊,在你現在的生活裡有沒有哪件事情,覺得自己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把握呢?
如果有的話,希望今天的這一段分享,能給你一個提醒,因為所謂的失敗為什麼大意會失荊州,就是因為我們對人性失去了敬意。
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在剛剛內容當中,我們提到的『高難度對話』課程,下一期在7月21號開課,希望我能夠在這一門課的教室裡見到你,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lyQu777QJ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