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
#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
◎林煜軒博士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戲劇型人格老闆: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老闆掠奪。
👿3種豬隊友同事:
🔥#強迫型人格同事:「怎麼辦?我為準備今天的開會,整晚都焦慮到失眠啊?」
🔥#依賴型人格同事:「我覺得老闆真是英明神武,無論做什麼決定都好厲害!」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 #轉職處方箋。
💗💗💗💗💗
郭博昭(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撰推薦序。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呂秋遠(律師)、洪雪珍(斜槓教練)、陳純誠(傑恩生技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客座教授)、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認同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3/22日職場冷暴力席捲全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依賴型人格 怎麼辦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應
你遇過「職業病人」嗎?可能他罹患慢性生理疾病、癌症、憂鬱症、或者是有一些人格違常(邊緣性人格、依賴型人格),他們常常會對身邊的人說類似的話:
.
「阿我就什麼都不想做啊!我憂鬱症耶!」
「你就不能夠體諒我嗎?」
「對啊,你們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要做化療又要做復健,就只值得你們找看護。」
「今天我會變這樣都是你們害的!你們照顧我一輩子也是理所當然的!」
「好啊如果我每次跟你講我要死都讓你壓力很大,那我以後都不要告訴你好了!」結果你壓力更大。
.
在讀過一些書之後,你當然可以理解他們所承受的不是他們願意的,可是也正因為你能夠同理,反而有些時候就會不小心跌進去他們情緒勒索的陷阱裡。
.
不論是長期照護的主要照顧者,或者是心理疾患的陪伴者,除了體力上的消耗、時間上的燃燒之外,有時要面臨的最大的壓力並不是來自於生病的那個人的疾病本身,而是這個病人在長期生病一段時間之後沾沾自喜(或者是很無力)地在自己身上貼上了「因為我是病人,所以你們要體諒我」的標籤,變成了「職業病人」,用一些勾起情緒的語言,讓照顧者進退兩難。
.
這些照顧的人,往往也都是病人的重要他人,因為重視彼此、重視這段關係,對方難過的時候自己也會難過,對方生氣的時候自己也會覺得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或說錯了什麼,長期下來,這些照顧者身心俱疲,甚至也接連生病倒下來了。最悲慘的是,當這些照顧者感到辛苦的時候,連辛苦都不能說——因為只要一說,生病者可能就會說出「反正我就是你的拖油瓶」、「我不想要再成為你的麻煩了」之類的語言,讓愧疚更往心裡面去。
.
遇見這種「職業病人」,那該怎麼辦呢?稍微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發現*,大部分都聚焦在兩個建議:建立界線和照顧自己。
.
1.建立界線:告訴他你可以做的和你不能做的,並且允許他有他的情緒。比方說你週六下午的時間可以去,可是他卻要求你每天都要來陪他,你必須堅決地跟他講你無法時刻陪伴在他身邊,儘管你很關心和在乎他,但你同時也希望這個陪伴是有品質的,其他的時間你會請看護來照顧他。可想而知他一定很失望(你不能天天陪他),而且會有接連而來的情緒(生氣、難過、情緒勒索、低落、冷戰不跟你講話等等),這就是你建立界線的代價。可是他的情緒是他的,只有當你願意被寄生**的時候,你的心情才會被他勾動。做出決定,並且允許他也為他自己的情緒做出決定(你可以當成正常能量釋放),或許就有機會扭轉一直以來扭曲的關係。
.
2.照顧自己: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眼前這個體弱多病的人身上的時候,很容易忽略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有時候讓自己好好看一場電影、好好散個步、甚至只是好好吃一頓飯,開啟月亮模式,給自己一段不會打擾的時間,有足夠的電量,才有力氣去照顧對方。
.
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常常要照顧在生死邊緣的伴侶或家屬,可能因為錯過了他的一通電話、沒有聽到他的門鈴,就連最後一面也看不到了,那種 #扛著一條命 的焦慮和罪惡感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的。
.
所以看了這些書之後,難免會有一種「聽你們在講幹話,又不是你們的家人當然可以講得這麼簡單」的感覺,直到前陣子聽到 #心理師慢慢來 說的那段話,我才打開心中的結:
.
「不論治療師或者是陪伴者,我們都要認清一件事情是:只有病人能夠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且不論是你或者是他,都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短。所以只要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出你所能給予的照顧,不要對自己太嚴格,有些時候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善待。」
.
是啊,我們何德何能,自以為可以扭轉別人的人生?以為在我們不斷地付出之後,對方終究有一天能充滿力量、成長茁壯,然後再次站起來?如果他已經對人生絕望到想要當一個「職業病人」,把生病當作他的武器,那麼你繼續扮演「好」那個照顧者,恰好讓他可以繼續在這個職業病人的位置上面躺得舒舒服服——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照顧關係當中,不但磨損了你跟他之間的感情,也侵蝕了你的自我。
.
在經歷浩劫之後,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自暴自棄,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重生。但如果你為了對方的重生而付出一生,在這段關係當中沒有獲得任何滋養,心有委屈卻被持續勒索,那麼在對方重生之前,你可能就會先面臨自己的耗竭。
—
* 可以到論文的網站搜尋「長照」,會有很多照顧者的相關研究。
.
另外這本書裡面有談到和老年生病的父母該如何相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6785
** 詳細參考 最近 #皓宜 老師的書 《情緒寄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316
依賴型人格 怎麼辦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延續著上一集的主題「想要找一份工作安穩一輩子?這樣想,你就會被淘汰!」。
我們談到了「思想遺毒」,會阻礙你生涯的發展。假如你對於我提出的危機,仍然有懷疑或者是保留,那麼你不妨聽聽看這個故事。
十年前呢,就有用手機的人喔,都知道一個品牌,叫「諾基亞」。
他們從1996年開始,連續15年的時間,都獲得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而這樣的榮譽呢,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為諾基亞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
不過就在iPhone推出之後,徹底改變了手機的定義,諾基亞仍然對於這個現象有一點傲慢,仍然覺得自己夠大、夠穩,所以不怕iPhone的威脅。他們覺得呢,沒有必要跟iPhone,甚至於Android的系統,去進行任何的協商跟合作。
正是因為這樣的致命決策,諾基亞並沒有及時的搭上「智慧型手機」這個高速列車,從此呢,就被消費者遠遠的甩開。
甚至於在2017年,它們全面的退出東方市場的時候,他們當時的總裁就說喔:「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失敗了!」
諾基亞確實沒有做錯什麼,而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喔~「什麼都沒有做!」
談到這裡你以為我要跟你說,諾基亞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迷信過去的輝煌,自以為是的認為就算不創新,沒有跟上潮流,也能夠穩穩的活下去?
但是,其實並不是喔!
我真正要告訴你的就是啊,科技的發展會消滅很多、很多的工作跟公司,但同時呢,也會創造更多新的工作跟新產業。
就像汽車一旦發明之後,馬車伕就不再被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鋪路工人,或者是加油站的人員。當ETC上路之後,國道收費員就會被裁撤,這個時候會需要更多的系統維修,和安裝的人力。
因此喔,我真的要說的不是工作消失了,而是當「新的工作」發生的時候,你還做得來嗎?你有能力跟上去嗎?當「穩定」成為你生涯的唯一信念時,你就很容易停止學習跟成長。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會影響「行動」,而行動會造成「結果」,那麼不管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你都逃不掉啊!
而諾基亞的沒落就是在警告我們,活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要是不趁早幫思想排毒、不斷的升級思維,你的人生崩盤也只是遲早的事。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很好奇,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知道,自己腦袋有沒有毒?跟得上跟不上時代?
以下呢,我會分析「三種」一般人在生涯規劃的時候,很容易有的「思想遺毒」。讓你明明活在21世紀,但卻繼續用20世紀的腦袋,因而卡住自己,只能被焦慮感淹沒,但是卻找不到任何可以翻身的方法。
第一種思考的遺毒呢,就叫做「太需要正確答案」。
我有一個學生,他嫌現在的工作太累、太操,他想要換工作,也投了很多履歷,結果等到了兩家公司請他去做面試。
在面試完A公司之後,他很滿意A公司的薪水很高,但發現它們的內部鬥爭有點嚴重,這並不是他喜歡的工作氛圍,所以他決定去看看B公司。
而B公司的薪水雖然差了一點,不過員工相處比較和諧,但我的學生又考量到,B公司的產業相對比較沒有前景;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定,不知道該選哪一家公司。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裡,我這個學生一直很焦慮,因為沒有人可以跟他保證,選哪一家公司才是「對」的。再加上呢,他太害怕自己選錯,會導致自己的「失敗」。
所以呢,他決定去求神問卜、去擲杯啊!也就是喔,他寧可把責任推給神明,而不是自己做決定,真的是喔,不問蒼生問鬼神啊!
我這個學生就是典型的,把「做決定的成敗」,跟自己「個人的價值」劃上了等號。之所以會有這種心態,其實跟我們從小的學習經驗,是很有關聯的。
在傳統的教育裡面,我們每個人都是身經百戰,看到題目就要在最快的時間裡想到答案,並且做出反應,這樣子才能脫穎而出,或者是順利畢業。
你可能以為這只發生在校園裡,然而這樣的考試習慣,很容易讓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為一切都有「答案」,因而沒有辦法跟「不確定」共處。
因此呢,就算離開了學校,這個習慣還是會留著,當生活一遇到挑戰,我們就很想快的,想找一個「答案」來解決它,然後呢,獲得高分或者是順利通過考驗。
但事實上呢,需有要「正確答案」,它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因為就算神明幫你做了決定,也不代表你從此以後就能飛黃騰達啊;任何決策的重點,都是在做了決定之後,才是真正的開始。
就像你決定結婚,並不是結了婚之後,從此以後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真正的考驗,都是在結婚之後的生活經營,這是一樣的道理啊。
如果你也認同在快速變動的21世紀,任何看起來很對的答案,過一陣子就會被推翻,所以呢「太需要正確答案」,這其實是一個有問題的觀念。
如果你想要升級到更有適應力的想法,那麼你首先要修煉的,就是啊「別讓感覺走在前面」這個功夫。也就是說,你要很小心的覺察自己的思考重點,別把力氣放錯了地方。
要是你滿頭滿腦的只想著「如果選錯了怎麼辦呢?」,讓這樣的焦慮走在前面的時候,你就什麼事情也都做不了。
你只會一直用「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妄想要預測「未來」。這樣的思考方式,你到底是想要幫助你自己,還是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說到這裡啊,就讓我想起自己的經驗。我跟嘉玲在創立「啟點文化」之前,我們也曾經有創業失敗的經驗。
如果你問我:「再次創業,會不會擔心?」,說沒有是騙人的。但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如果我們讓那些擔心,跟害怕的情緒走在前面;而不是很務實的,去計算「假如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我們會有哪些具體的損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
如果呢,當年我們讓情緒走在前面,你今天就不會認識「啟點文化」了。
我們之所以能夠下定決心,是因為我們很清楚,在21世紀面對「失敗」的定義,就叫做「原來這樣子做,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樣子而己。而這種對失敗的「重新定義」,才是能夠幫助我們面對未來的關鍵思維。
在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當中,會用很實際的方法,讓你學會面對生命的關鍵選擇時,該怎麼想?
特別是剛剛的例子,多數人沒有辦法下決心,是因為把自己卡在失敗的「感覺」裡;而不是務實的去評估「如果最差的結果發生,我是否能承受?」,以及啊「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會有最差的結果?」
其實只要你能夠想清楚這些,要做決定與下決心,其實就不困難了!
再來,第二種落後的觀念,那就是認為「只要認識自己,一切就會沒問題」。
坊間很多談「生涯」的書籍,和專家都會告訴你,找到自己的天賦或熱情非常的重要;所以你一定做過不少的生涯測驗,或者是人格特質的測驗。
想透過這些標準化的測驗,來發現自己的優勢,像是有沒有語言啊、藝術啊、數理啊…這些天份?
等到確定之後,就往那個方向走,覺得呢「選對了」就應該沒問題。這就讓人產生一個很大的迷思,那就是一定要找到「熱情」,才能開始。
所以我就發現喔,很多人終其一生最大的熱情,就是不斷的在找熱情。
於是客觀來看喔,他只是從一個興趣換到另外一個興趣,在本質上,並沒有為自己累積任何資源、能力或者是認知啊。
你覺得不斷找熱情的人生,會是個「好人生」嗎?
相反的,還有一些人喔,他們確實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熱情跟召喚;可是這也不等於,他們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啊。
其實呢,「熱情」是個生涯的假議題;過好人生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具備「創造結果的能力」?因為只有具備「創造結果的能力」,你才能夠讓眼前的事情得到圓滿。
就像我常說的「幸福並不是找到『對』的事來努力,幸福是透過做『對』眼前的事情,去引發出下一件『更對』的事啊!」
如果沒有「創造結果的能力」,就算找到了「熱情」,那又怎樣呢?所以呢,創造結果的能力,才是你是否能過上好人生的關鍵指標。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賣座的國片,「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先生。他就是一個擁有熱情,但同時也能夠創造結果的最佳典範。
「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然而呢,對魏導有一點認識的人都知道喔;其實在拍「海角七號」之前,他真正想拍的電影,是「賽德克巴萊」。
只是當時礙於自己的知名度不夠,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所以呢,他抓住了「海角七號」的機會,盡一切的努力,後來「海角七號」叫好又叫座;這才讓隨後的資金到位,一圓他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夢想。
不管是「找錢」還是「找資源」,它就是創造結果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空有拍片的熱情。也因為魏導有這樣的能力,才能夠讓他的電影,一部部的繼續拍下去、繼續走下去啊!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也看過很多有熱情、有才華的藝術家,他們鬱鬱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就是呢,他們只做自己開心的事、覺得只要有才華,別人就應該看見他、肯定他。
他們沒辦法彎下腰,從頭培養更核心的基本功;更不懂得去務實的修煉「創造結果」的能力,就只會發夢啊、漫談啊,才會把自己困在原地。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你想要過好人生,就得先搞清楚,做什麼能夠為你創造出結果?你必須做「有效的努力」,而不是「為了做而做」;然後再把自己的人生,都浪費在「瞎忙」上面。
在【過好人生學】裡,我會陪伴你建立「創造結果」的能力,包含怎麼樣聚焦在高價值的事務上、如何優化自己在做的事、還有建立起學習反饋的機制,這些會讓你透過「創造結果」的過程當中,走向你自己真正滿足的道路上。
經典的電影《教父》裡,有一句很棒的台詞,它影響了很多人,這句話是這樣說的:「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楚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看清事物本質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為你的思想把把脈,看看自己的腦子裡,是否仍有上個世紀的思想遺毒。如此這般,你才能夠真正看清楚,二十一世紀究竟是什麼樣的新世界,而提早做準備。
所以呢,敬請期待「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三集,我會跟你好好的來探討,第三種思想的遺毒,以及啊我們面對未來的新思維,陪伴你一起看清楚「過好人生」的本質。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而然如同今天內容所提到的,要怎麼樣過好人生?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歡迎你的加入。
詳細的課程內容與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能夠透過這一門線上課程,跟你一起活出你想要的「好人生」。
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依賴型人格 怎麼辦 在 別錯把「依賴」當成「喜歡」?明明心累卻還要愛? 什麼是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今天來聊聊「人格障礙」的主題了, 依賴型人格 障礙。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個體在思想、行為和建立關係上,出現明顯「異常於社會文化期望」, ... ... <看更多>
依賴型人格 怎麼辦 在 心理治療師手記- «依賴型人格障礙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英文為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為DP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