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爺的辛路歷路】國小篇
----------
這個故事會陸續接應下去到私人教練,未完待續
----------
從小,我就是家裡非常擔心的一位孩子,因為我小時候很笨,做很多事情都不會舉一反三,只會照著人家說什麼就做什麼!
★讀書,我不喜歡,不是我的強項!
★體育,我不喜歡,因為覺得很累!(所以我的體育成績其實很差)
★交友,沒啥人緣,朋友少之又少!(而且我又胖胖的)
★玩樂,最開心了,最好不要上學,整天都可以玩!(也因為這樣,小時候我的成績就非常差)
學才藝,樣樣差!
學美術,學不好!
小時候與哥哥一起去學美術,哥哥越畫越好,我則是一直練不好,因為我覺得我的手很不會畫畫,跟別人畫一樣的圖,但是我怎麼畫都不像!
學心算,概念差!
心算跟算盤,我真的不是很難手,我數學成績一直也不是很好,說真的小時候跪算盤我到是有經驗啦!哈哈
學英文,沒興趣!(話說我英文補了大約快3年,到頭來還是都不會)
當時候念佳音英語(Joy English),晚上6點半還是7點要去念英文,我常常就說頭暈,不舒服,等等之類的狀況,讓媽媽幫我請假,20幾年前學英文真的還蠻貴的!那時候傻傻不知道,只覺得可以翹課就翹課,長大後才知道原來一個學期要好幾千,相較於現在等於是一個學期好幾萬)
----------
爸爸媽媽很辛苦,每天早上4點多就要出門工作,因為我家是菜市場(豬肉攤販),哥哥假日也都要去幫忙,為了一家四口,結果我不學無術,整天只想著玩樂!
每天媽媽4點多出門,我也跟著4點多起床打電動!下課了,第一件事情不是寫作業,而是打電動!
從國小、數學、自然科學、這些科目都不是我喜歡的!越是念這些東西我越覺得煩,越不想面對上學,但是媽媽總跟我們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撿角,不要像媽媽一樣,只有國小畢業!所以只能賣豬肉!
(長大才發現,原來媽媽是個行銷高手)其實做別的工作有時候未必真的比較好!這是我心理想的!
媽媽從小過的辛苦,以前重男輕女的時代,讓媽媽國小畢業就要出社會工作,所以媽媽一直希望能夠望子成龍,不希我們我四個兄弟走像媽媽一樣的路,可以在未來有個好發展!
但是媽媽每天都要工作,對於許多的家長來說,希望自已的兒子成材,但在溝通上不知道怎麼去做的時候,往往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我沒辦法理解爸、媽的辛苦,反而會覺得為什麼要管我那麼多!
有時候真的覺得別人家裡比較好,不會管那麼多,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同學有好多東西,而我卻沒有!
為什麼別人有很多BB、為什麼別人有超級任天堂、為什麼別人有很帥的腳踏車、為什麼別人有很好的鞋子、一大堆的為什麼跟不滿足(長大後才發現,自已想的,自已看的,太少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每個家庭都是你想的這麼幸福,其實我已經很好過了,只是人總會比較更好的,卻一直沒有想到爸媽承受的壓力)
我小時候就是那種怨天怨地,怪別人,卻很少檢討自已那種自私的人!
從國小,我其實算是一路被欺負起來的,每當被欺負,我只會下課時候去找哥哥,而哥哥總是會在下課或放學幫我報仇,超爽的!(但是每當被欺負的時候我又無能為力,唉)
----------
因為我國小人緣不好
★我還記得有一次,在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我上課肚子痛,跑去大號,結果呢!兩位同學也在上課時候出來,那時候我在大號,結果被用水桶裝水整個潑進來,我整個衣服濕掉,跑去跟老師說!
老師告訴我:【你不要玩水】,沒錯,成績差的人老師不太會理你的!
★還有一次,下課大家在玩,結果突然被一堆人衝過來脫我褲子,幾乎全班都在看,當下我已經哭出來,他們還不停手,最後把我內褲脫掉,然後丟到蹲的馬桶裡面,那一天我就只有穿著褲子回家!回到家我也都不敢說!
★還有一次,班上要上美術課,我忘了帶2B鉛筆,老師說忘了帶的跟別人借,我跟班上一個學霸(就是班上的老大)借,下課後歸還,但是他說我還的不見了,要我賠給他,一盒2B鉛筆,說收【1000】就好!叫我每天給他50元!我打死不從,有時候下課他就會帶著他的跟班來威脅我!
(書包被丟、被用髒、衣服被畫畫、餐盒被亂丟、尿尿脫你褲子、中午午休踢你桌子、下課就圍堵你、整天問你什麼時候要還錢)這些事情我都不敢跟家人說,那時候每天隱忍!
終於有一天老師說,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會分班,而當那時候每天被欺負的更嚴重,直到老師確定分班的名單,我才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面對這些人了!
【國小三年級真的是我的惡夢】
【接著國小四年級發生重大事件】
而國小四年級時候,有一次跟爸爸去送貨,以前沒有規定一定要戴安全帽,而那天下課我很想睡覺,結果送貨回來的突中,我在摩托車上睡著了!我摔下去,結果後面有計乘車撞到我!我送了醫院!
當然後連喝水都會吐,一天吐8次,小醫院覺得不行,把我轉送彰基,結果照了電腦斷層掃描,我腦震盪而且腦中有瘀血化不開,所以醫生跟我媽媽說要有最壞的打算,有可能會腦袋開刀!(當時媽媽聽了心碎了,因為腦袋開刀有可能失敗會變植物人)
後面只能等待奇蹟出現,那時家人都要工作,每天還要來彰基照顧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家人有多辛苦..........好加在後來奇蹟發生,我吃藥之後,腦袋的瘀血有化開,不用開刀,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
但是到後面我為了逃避補習,常常拿我要去醫院檢查腦袋,來欺騙老師,因為我真的很不喜歡念書,面對媽媽我則是說,老師今天有事出門,所以沒補習,因為媽媽都忙於工作,所以也沒有理會太多!
而我的這種技倆用了太多次,媽媽最後還是抓包了【所以說,同樣的招示對聖鬥士起不了第二次做用,要記得】!
不過也因為那時候車禍,只要是運動,老師都叫我在旁邊休息,怕我如果有狀況,在小時候,要嘛就體育很好、要嘛就成績很好,才會有人想要理你,不然大家是不太想理你的!所以也因為這樣,我的人緣越來越差!
在班上,運動會時候,那些表現的同學,總是被看中!
在班上,考試的時候,成績好的同學,總是被獎勵!
要怪只能怪我不愛念書,不會念書,自已不努力,那時候覺得,我的人生就像是路上的雜草,你連看都不會想要看,甚至大家還要擔心你,跟本是個沒用的廢柴!曾經我覺得就這樣過一輩子,安安穩穩就好!
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安安穩穩!
每當偶爾去菜市場幫忙的時候,媽媽只會說:【我兒子很乖】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稱讚的,所以只有這個可以形容我,我知道媽媽也一直想要說我的好,但是我沒有一樣可以的,所以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小時候因為自已的表現不好,總是怕別人看!
★成績差!
★身材差!
★長不帥!
★人緣差!
★體育差!
★連玩最擅長都不一定贏人!
家人擔心、老師不看好、同學排擠你!這樣的人生,根本沒有人Care我是誰!就這樣,一路過去到了國中,也因為那時候成績表現的不好,所以在國中就已經注定是放牛班了!
國小篇結束,未完待續...........
佳音英語點讀筆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立老師簡介
1.講義依據個人程度編排
2.依據學校進度上課
3.老師教學經驗豐富
4.個人無團隊,連續命中三年學測和指考題目
5.辯證式教學
6.大學講師的高度
7.多益十次滿分 真金經得起火煉
8.不曾出國留學,全是在地學習的結果,因此最能了解台灣學生,學習英文的盲點與癥結
老師學經歷: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十次多益測驗(TOEIC)990滿分;聽力495/閱讀495;多益口說寫作測驗滿分(200/200);
💪全民英檢高級;全民網路英檢中高級;中華民國教育部大專院校合格講師證書(講字142758)
💪中英文雙向口筆譯、英語教學、電腦文書應用處理/英文聽說讀寫精通
💪警專英文搶分題庫 考用出版社 ISBN ╱ 978-986-265-793-5
💪文藻外語大學兼任講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校應英科及多益檢定課程兼任講師
💪大衛美語、巨匠美語、菁英國際語言教育中心高雄分校成人會話暨多益檢定課程講師
💪樹德家商應英科多益暨英檢課程兼任講師
💪佳音英語內惟分校全民英檢班英文教師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佳音英語點讀筆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旅行~~也可以, 健走也可以!
■■「福爾摩沙大旅行」新序
又十年了,玉山社出版社希望我能再把「福爾摩沙大旅行」重新校訂,補一些新註,我亦樂於再次翻讀,加一些最近的想法和心得。
一般人旅行台灣很少像我這樣,經常懷持著西方旅行家在現場看到什麼的思考。譬如英人泰勒走過阿朗壹古道,冒險涉灘的情境,又或者馬偕走進獅潭遇到黃南球時,又是何樣心情。
我喜愛更多新角度,觀看自己的家園。年輕時接觸到百年前西方旅行的遊記報告,是我的福氣。它們讓我眼界大開,遇到另一個台灣:
●老路老景新風情
老酒愈陳愈有風味,過去的好旅行亦然。每過個年代,翻讀百年前西方旅行家在台較具有代表性的遊記,依舊倍感新奇,甚而展讀到不同層次的人文風物和自然地景。
這是第三回校訂本書了。打從1987年,譯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行腳。每回校訂時,都有重返歷史現場的快樂,進而又發現了一些美好的證據。這一回,因為走訪全台的次數愈加頻繁,不論綜觀或微看,心得更多,常有驚喜不已的感懷。
微看時,諸如「基隆河之旅」抵達圓山時,竟意想不到有狐蝠的記錄。「穿越惡地形」提到了,薑黃居然是月世界一帶的重要物產。「前往雪山」的中途,還看到石虎被獵捕後懸掛的獸皮。又或者,掌握了更清楚的地名,比方「大漢溪和新店溪之旅」,景美溪政大河段的津渡,原來叫十一命。「走過台灣的尾鰭」裡,原來當時清軍曾在紅毛港小歇,如今村落不復存在。
綜觀更不用說,西方人筆下的台灣人情味如何,現今常聽聞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早在百年前,在他們的接觸裡即有這樣的描述。平埔族對陌生人的好客和善良,以及夜不閉戶,在那個時代早就司空見慣。
但過往的旅行委實辛苦,現今從觀光旅遊對照,當時交通不便下,住宿不易、走路艱苦和容易患病等等,不時困擾著旅者。我因有長時徒步的經驗,體悟愈加深刻。雖說那時南來北回的商業活動不多,貨物交易狀況,還有族群的遷移狀態,依稀有一清楚脈絡可尋。還有一個大時代到來下,台灣即將巨變的氛圍,此時亦隱然浮現
不同旅者如何敘述行程,亦頗讓人玩味。每一篇放在當時時空環境,不只有其意義,從現今觀看更可大做文章,分析每位旅者的情境。這些狀況在每篇旅行紀聞的譯注開頭,我都有一個人的綜觀,解釋此一狀況。至於,當時眾多西方旅者都留有敘述,為何獨獨挑選這九篇,而捨其他,過去雖解釋過,容我在新序,再補一些更周延的說明。
我對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見聞產生興趣,源自八○年代中旬。那是幾回摸索台灣相關自然志時,意外地在諸多十九世紀期刊和書籍裡,翻讀到不同西方人拜訪台灣的見聞。那時頗感驚訝,還有如此豐富的記述完全不同於漢人的觀點,經由歐美旅者的親訪,逐篇發表於西方雜誌期刊。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台灣,一個已生活半甲子,卻還未認識的家園。
此後,我不僅多回長時到相關的國內圖書館借閱史料,更頻繁的是寫信,央請友人從國外圖書館蒐集相關的期刊內容,逐篇整理、歸類。現今很多珍貴的文獻和圖檔,研究者以網路點選,不到六七秒即可閱讀原貌。二三十年前想要取得,還得付出相當多心力。那幾年下來,雖未皓首窮經,但埋身於蠹魚鑽動、灰飛塵揚的資料裡,並不下於後來野外奔走現場的時光。
早年一邊閱讀時,我還有系統地蒐集、整理,試著爬梳出一個百年前台灣旅行的交通網和「異國情調」。後來也譯注了本書最早的版本《橫越福爾摩沙》。第二次選譯和註解時,不僅將過去的導讀和譯注大幅修訂,並且增加不少未曾發表的篇幅,讓本書更能豐富且淋漓地呈現一個時代多樣旅行的風貌。這回我又有些添增,以及修正。我也嘗試以多年田野調查的經驗,對這些百年前西方人的見聞,賦予更多現代旅遊的對照。
當代人旅行過程,容或有自由和孤獨的深刻體驗,旅行的重點也可能是一些異地文化的有趣接觸。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鍾愛探討的議題。然而,十九世紀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最大的貢獻應當還是在補足許多角落的地理空白,以及對台灣當時社會背景,提出不同於漢人的觀察角度。
為了體驗百年前旅行家現場的心境,本書的歷史場域,我都重新走訪多回,拍攝相關的地標事物。除了考證地名和風物,繪製簡易旅地圖,我還盡可能重新建構當年的環境。讀者可以邊讀邊對照,從多類相關的歷史事物,獲得更多如臨現場的真實感,以及重返某一往日時光的樂趣。
隨著這種抵臨旅行歷史現場的經驗,這次的譯注便多了好幾番,過去不曾擁有的愉悅,我謹整理如下:
一者,二十多年後,自己旅行台灣的經驗更加成熟,早年譯注未曾發現的事物,這回又找到了其他歷史瑣事的可能證物。我興奮地享受著這種為餖飣小事註解、翻案的樂趣。同時,盡情地發揮博物學者最愛想像的地理風物解說,以及歷史源由的探究。
二來,體驗了回到過去時空的臨場感。我充分地體驗當年旅行者抵達時的現場空間,進而藉著今日的環境,嘗試想像各種可能,或者填補旅行者當下未及提醒的地景介紹。同時,我亦能研判出他所寫過的實際地點,幫助早年的旅者填補相關的史料內容。
三則,因為熟悉路線,經常前往,對照著今之地圖和地理山景。我更有一種莫名的溫暖。這些全然陌生的人,因了這一層譯注,我彷彿他們的隨行夥伴,繼續活著,進而以現今的各種資訊做為平台,添增更多當時旅行的意義。
四則,西方旅行家的行旅路線,受到傳教士影響,為了已身安全,多半選擇宣教士走過的地方,因而行旅中較少有廟寺的描述。嚴格說來對漢人的生活較缺乏整體性了解。反之,卻讓我們更加了解各地平埔族的遷移和生活,以及何以在百年前遭受巨大迫害,進而消逝。
十九世紀以後,尤其是一八六○年台灣開埠以後,西方人在島上的旅行報導複雜而多樣。在取材上,勢必要定出一個主題,始能理出脈絡。我選取的這些旅行報導,都是以日記(journal)的形式講述旅行沿途的見聞。我所圈定的日記主要以英語系國家為首,其他國家人士的圖片和報導內容做為襄助。這個階段,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亦以英語系國家的探勘,最為深入而廣泛。這些作品基本上亦符合下列三個我認為很重要的範疇:
一、在時間的釐定上,限制在一個旅行時段。大致以台灣開埠(一八六○)以迄中法戰爭(一八八五)為止,短短二十五年之間的歷史時空裡。為何選擇這樣的時間,又有以下四個理由:
1. 這是自荷西據台以後,隔了兩個世紀,再度有西方人長期深入台灣,接觸這個島的斯土斯民,同時以更明朗的語言,描述自己親耳見聞的城鎮、郊野和風物。
2. 在中法戰爭前,對西方人(甚至漢人)而言,台灣仍是「兩個國家」的狀態:西部是漢人墾殖地,東部仍為原住民的家園。縱使沈葆楨已有「開山撫蕃」(一八七五)的努力,以及日後多次對原住民的戰爭,效果仍不彰。中央山脈依舊是原住民的世界。
3. 台灣百年近代史裡,這時才開始有社會經濟高度成長的經驗(一八六○〜一八八○)。許多中國現代化的視野和思維,此時在台灣有了具體明朗的開發政策。中國從長期忽視台灣,轉而再注意到這個邊陲地帶,並且體認到了台灣的重要 。
二、在題材和文體上的取捨,僅限制在日誌式的旅行報導。當時的報導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回顧,缺點是有宏觀,無微觀,少了時間、地點的詳細佐證。在旅行的描述上容易引人疑竇。而一個人沒有來過台灣,只要飽覽有關史料,通常也能寫出一篇出色的報告。另一類是日誌式寫作,文章上總會留下時間、地點的證據,像出生時即有胎記,讀者可按圖索驥,更容易判斷旅者遇到事物的真偽。
我偏愛後者的形式表達,不僅因後者可浮凸出較準確的地方民情,同時能挖出一些細瑣而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物。這些往往是正史上難以窺獲,或關照到的。唯日誌式報導缺少綜合式論述的見解,回顧省思的內容顯得貧瘠。日誌式報導通常也只是作者一、二個月的旅行,不像綜合性報導,往往在此有較長的滯留時間,能夠提出較深入的看法和見識。諸如馬偕《台灣遙記》、英伯哈特《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等著作。
三、在交通上的考量,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居住地大抵於西海岸,西方人的旅行泰半也集中在此。而東海岸除原住民外,由於道路尚未開闢或才新建成,較少漢人和平埔族前往。選出來的文章,無可避免的會集中於西海岸的旅行。但為了較全面地顯示當時交通往來的狀況,我選定的文章大致如下:北部水路二篇,山區一篇。南北縱貫旅行兩篇,中部山區一篇。南部旅行三篇。這些旅行家的職業各異、目的不一,讓旅行的樣貌展現多元(如本書各路線圖、作者旅行簡表所示)。
走筆及此,我還要再向台灣史學者吳密察、翁佳音;人類學者黃道琳;登山專家林淳義;自然史工作者吳永華,以及費德廉教授(Douglas Fix)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謝意,沒有他們多年來的鼎力相助、協尋資料、從旁註解,以及精神支持,這本書無法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當然,當本書以更龐雜而多樣的內容展現時,難免會出現不同面向的疏失,還盼更多學者、專家嚴謹賜教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