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Marc 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电视剧#陸劇#電視劇#大陸劇#追劇#追剧#住在我隔壁的甲方#靈丹妙藥不及你#我的巴比倫戀人#功勛#我的奇妙室友#當愛情遇上科學家#灵丹妙药不及你#当爱情遇上科学家 《住我隔壁的甲方》 這部劇是由謝彬彬 王子璇領銜主演的,講述了懷揣夢想卻運氣不佳的實習設計師葉璇(王子璇 飾)不僅剛搬家就遇上了奇葩...
「你的共居人格」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紫微斗數專家 - 善存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Janice Yan閻奕格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好雷] 丹麥共居生活Kollektivet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還記得IVCx相信世代基金會日前發表的雙北共居研究... - IVC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屋簷之夏| 你們能接受“忘年共居”嗎?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屋簷之夏06(上)—家庭聚會(忘年共居觀察紀實真人秀)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解鎖你的性格特質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 ...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解鎖你的性格特質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 ...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已經大到可以擁有一篇介紹文的好味宇宙- YouTuber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你的共居人格 在 已經大到可以擁有一篇介紹文的好味宇宙- YouTuber板 - Dcard 的評價
你的共居人格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你的共居人格 在 紫微斗數專家 - 善存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再談出生月份觀察你的先天性格(下)
❤️
嗨!各位讀友們,窩居養傷百日,終於可以拄著拐杖稍稍行走了,也好久沒跟朋友們分享關於命理方面的心得了,在舉世疫情延燒之下,該如何安身立命,每個人真的需要努力調整日後的生活模式,以期與病毒共存而能幸免於難,唉!心情真是好沉重。當下,姑且不要去談這些惱人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先來談談從你個人出生月份(指的是你陽曆出生月)的數字密碼,看看你青少年甚至進入壯年時期所具備的先天性格中,擁有那些特質?,該如何善用這些特質來形塑你自己!接著上篇之後,那下半年出生的人又如何?
❤️
🕶國曆七月生人:
本月份出生的人,從小到大你都顯得有些孤單,不擅與人磨合。你的先天優勢在於你是個聰穎、有著高智商、喜歡思考、能夠以邏輯的態度來看待周遭所發生的事情,懂得自省,追求自我提升,並追根究底的找出問題癥結。但你也必須注意是否你判斷事情過於武斷,佐是以自己的邏輯方式去尋求你所謂的真理,由於你的疑心病頗強,遇到問題總喜歡反覆追究推敲,容易鑽牛角尖而導致你的結論總是會呈現許多暗黑、負面的論調。幸好,你很容易被正規學習以外的的事務所吸引,多面向且廣角度的學習正好可以啟發你正確的思考方向,不至於讓自己總是陷入糾結狹隘或是偏頗推理態度。
❤️
🕶國曆八月生人:
你是個洞察力頗具才華,十分出色的人,也相具備領導力與個人魅力,在很年少的時候,擬就懂得金錢與權力的重要性,會致力於追求功成名就,因此常常把心力都集中於如何快速地達到目的,可以說相當務實,更正確地說或許是現實吧!你的才華與野心,很可能讓你得逞,但是,必須提醒你的是,你強烈的野心與控制慾,往往讓你急於求成而忽略了穩紮穩打的基本功,一步登天的空中樓閣是很虛幻的,你必須懂得稍安勿躁、一步一腳印的耕耘才可以享受真正的成功果實。
❤️
🕶國曆九月生人:
你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十分感性,容易悲天憫人,過於理想主義,以至於容易與現實脫節。很可能你從小接觸的環境及教育造就你有著利他的胸懷,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及喜好去成全大局,不斷壓抑自我本性會讓你在成長時期傾向於幻想的美好世界,追求心靈層次的高大尚,很喜歡去接觸神祕事物或與心靈成長有關的東西,反而顯得有些人際疏離,往往會沉浸於理想與現實分不清的情結裡。
❤️
🕶國曆十月生人:
你具備了獨立自主,勇於負責的堅強性格,但處事卻相當圓融,不會強勢的壓迫他人或顯現出咄咄逼人的高姿態,即使骨子裡爭強好勝,自尊且自負,但行事作風上,身段卻顯得相當柔軟,能屈能伸,是個很有有謀略、懂得盤算、權衡周遭情勢人。不過,也許因為你的過於權謀,太在乎利益得失,在主觀意識與客觀條件的評量上容易失衡,而讓你在處事態度上難免優柔寡斷,其實,你並非沒有主意,每當你面臨抉擇去詢問他人該怎麼辦的時候,心裡面可是早有答案的。
❤️
🕶國曆十一月生人:
這個月份出生的人,具備著1與2的雙重能量,賦予了你較高的精神層次,因而在青少年時期的你,思想上往往容易自我矛盾而顯得有些迷惘。人格發展上既想要堅強獨立,喜歡強勢主導,卻又相當習於依賴長上,有著擎天之志的自負,卻又有著無法承擔後果的軟弱,以至於經常在做於不做之間擺盪,你必須要戰勝自己這種矛盾的性格才會有豐碩美好的果實可摘,有句話說: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用來形容你既自負又容易自卑的性格,十分貼切,因此,減少依賴,從小培養責任心與劍及履及精神,對你而言相當重要。
❤️
🕶國曆十二月生人:
你的個性更為複雜,有著1,2,3的綜合性格,既好勝自負,主觀強勢、死愛面子,又十分感性細膩,容易鑽牛角尖的情緒化,時而活潑外放,強悍固執,時而壓抑徬徨,既有藝術哲學家的頭腦,也有冒險犯難、高瞻遠矚的精神,當然,也不免眼高手低的自以為是!有前衛的思想,也卸不下傳統包袱,生命中種種的對立面經常在你思維裡此起彼落的相互消長,如何保持平衡心緒,以穩健、循序漸進的步伐前進,會是你青少年時期的人生課題!
你的共居人格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电视剧#陸劇#電視劇#大陸劇#追劇#追剧#住在我隔壁的甲方#靈丹妙藥不及你#我的巴比倫戀人#功勛#我的奇妙室友#當愛情遇上科學家#灵丹妙药不及你#当爱情遇上科学家
《住我隔壁的甲方》
這部劇是由謝彬彬 王子璇領銜主演的,講述了懷揣夢想卻運氣不佳的實習設計師葉璇(王子璇 飾)不僅剛搬家就遇上了奇葩鄰居李澤南(謝彬彬 飾),在公司入職半年竟然還沒轉正,好不容易接下奧可集團旗下新品海報的設計機會,卻又被甲方對接人百般刁難。一次偶然,葉璇和鄰居李澤南因相互吐槽職場上的壓力,而覺得彼此分外投緣從而暗生情愫,然而葉璇沒想到的是李澤南原來就是諸多挑剔的甲方對接人,而他口中聲稱水平很爛的乙方竟然就是自己。那麼這對緣分奇妙的鄰居又將會結局如何呢?
《靈丹妙藥不及你》
這部劇是由丁一一 、王浩歌領銜主演的,雖是甜寵劇,卻一改往常霸道總裁愛上傻白甜的套路,而是冷傲醫女為小奶狗化解禍端。講述了醫女依華(丁一一 飾)在上山採藥的途中偶遇因重傷而失憶的葉向(王浩歌 飾),於是將其帶回醫館救治併為失憶的葉向取名雲歸。不料傷癒後的雲歸卻因受傷導致出現了人格分裂,時而乖巧、時而肆虐,常常惹下麻煩而不自知,每次都要依華為其解圍,雲歸逐漸對依華動了真心, 然而云歸失憶前的真實身份又讓這份感情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我的巴比倫戀人》
這部劇是由鳳小岳、卜冠今、許瑋甯、 周遊、 王瑞昌、 朱顏曼滋主演的,故事上帶有一點奇幻色彩,講述了性情孤僻的陳美如(卜冠今 飾)在生日當晚意外發現自己在日記中編造的人物:巴比倫混血王子(鳳小岳 飾),呼風喚雨的公主(許瑋甯 飾),富可敵國的公子(王瑞昌 飾)都變成了真人一一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原本以為只是惡作劇的她卻發現這一切又是那麼的真實,那麼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功勛》
這部劇是一部獻禮劇,主演陣容可以說是群星薈萃,總共分八個單元,以不同的敘事風格講述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包括:為國防安全事業做出貢獻的于敏(雷佳音 飾),首倡男女同工同酬並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蔣欣 飾),研發抗瘧新藥並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周迅 飾)等功勛人物。
《我的奇妙室友》
這部劇是一部漫改劇,由李宏毅 潘霜霜 李浩男領銜主演,講述了科技宅男安定(李浩男 飾)一次偶然意外啟動了觸物為人的超能力,讓家中不少物品都變成了活生生的人,原本這些物化人只會存在24小時,然而隨著他們逐漸破除了時間限制,更大的危機也隨之而來。遊戲公司創始人黎昕(李宏毅 飾)因意外發現了安定觸物為人的秘密,也被迫捲入到了這場危機之中。安定和黎昕連同物化人莎布爾(潘霜霜 飾)一起對抗暗黑勢力,最終收穫愛情與友情的故事。
你的共居人格 在 Janice Yan閻奕格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P22大來賓: Lydia 韓睿
︱我很感謝我的歌聲治癒了你 但我不知道我難過的時候該去找誰治癒我︱
各位觀眾!我妹來了!!!
不只外型,想法也好相似太共感(真的該找一天去驗個血)
面對各種攻擊、批評甚至網路霸凌,讓樂觀的她也漸漸自卑?
討好型人格真的要為自己多想一點,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
00:00 到底是誰讓韓睿那麼害羞
00:41 歡迎我的雙胞胎妹妹 F.I.R. Lydia 韓睿!!!
02:08 兩人都曾經為了唱歌寫信給家人過
04:00 音樂劇系到底都在學些甚麼?
04:58 歌唱比賽報名小達人,因緣際會認識阿沁
06:57 韓睿堅定加入F.I.R.的原因首次公開!
09:17 加入F.I.R.之後性格上最大的變化
13:18 如何從怕孤獨到享受一個人自在?消耗型人格好辛苦
16:50 韓睿理想中戀愛的樣子是?理想型公開!
18:38 讓韓睿第一次主動出擊的前男友聽到了嗎? 對你是一見鍾情阿!!!
21:28 F.I.R.第九張專輯《 鑽石之心》來囉!
23:36 歌詞太符合心境,專輯中這首歌讓韓睿爆哭
27:24 《戀戀》首次挑戰女團唱跳,學生時期最愛男團竟然在華研追星成功!
32:28 心理測驗來拉~ 挑選寶石來分析你個性
33:48 Summer一句話惹怒眾人,你才外貿協會!!!
37:14 J格問奕下-如果能見到未來人,韓睿最想知道的居然是這個?
39:36 J格唱一首-夏日甜蜜舞曲《戀戀》超甜超療癒
40:47 J格唱一首-姊妹合作《 Fool in love》雲端首唱!
來跟我們一起聊聊各式各樣的J格辣個吧
---
數位收聽《 鑽石之心》|https://orcd.co/Diamond_Heart
F.I.R. 飛兒樂團《戀戀》MV| https://youtu.be/1-ttW1yeXSQ
Podcast廣告合作聯繫Email|[email protected]
訂閱閻奕格YouTube頻道|https://janiceyan.fanlink.to/sub
J格來尬聊 S2|Podcast 收聽平台
https://janiceyan.podlink.to/J_NoLimits
Special Thanks :
@F.I.R. 飛兒樂團
韓睿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qieqie.han/
F.I.R. 飛兒樂團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rband/
F.I.R. 飛兒樂團 官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firband/
防雷線----------
寶石心理測驗結果-
A(和平、治療、優雅)-你一定是個給別人愛的人。你的行為很優雅,有種能吸引人視線的美麗,比起科學上的理論,你更喜歡跟隨自己的感情走,如果別人犯錯的話,你絕對會給他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當老師或管理層最適合你。
B(力量、智慧、變化)-經常都會認為自己是主角,另一方面,你也有自己堅持的信念,有一顆很堅定的心,雖然對別人你是一個非常嚴格的人,但其實這是你對別人的愛的表現,因為你相信經驗和知識,所以不害怕改變。
C-(賢明、幸運、和平)-是一個聰明而且積極的人,雖然過去曾經受過傷害,但你也能克服過來,而且將它視為你的成長之路的一部分,每當遇到困難時,你也會回想以前的事,它們都是用來安慰心靈的良藥。
D-(親切、平衡、信賴)-現在好像是在一個壓力很大的環境下生活,不過幸好你有一顆堅定不認輸的強心臟,現在是你人生中的成長期,就算發生多不好的事,也會成為對你成長有幫助的營養,而且,你身邊也有很多人幫你,所以一定可以不孤單地戰勝!
E(守護、富饒、愛)-是一個喜歡為人而動的人,在行動之前,你會想這件事能為別人帶來甚麼,是一個十分為他人設想的人,除此之外你也很喜歡聆聽別人的故事,所以你的溝通能力非常出眾,因為你的愛意很強,所以人氣很高。
F(知識、公正、規律)-是一個知識豐富、好奇心旺盛的人,你認為這個世界都是跟著一套規則去走,這是你的世界觀,無論是甚麼事,你也需要是非黑白分明,然後逐一解決,所以你也是一名非常誠實、公正的人。
你的共居人格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了避免又被我國政府的認知作戰搞到變成前面三棒很認真,郭台銘只是沾光仔,我知道大家沒空每天記住那麼多細節,所以這邊再把故事從頭說一遍,讓大家記得歷經千辛萬苦來的BNT疫苗,之前究竟是如何經歷重重磨難,度過了個個難關。
請大家不要忘記一句話: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竟成灰。
想想看你是郭台銘
你如果真的想要幫台灣買到疫苗
你要怎麼做
第一個郭台銘先試了
他認識他熟的人
第一個就是什麼關公好兄弟
柯建銘
5月28號他好像在23號的時候
就跟柯建銘 他說來來來
老柯啊我知道你是執政黨的黨鞭
你來來來
我們好朋友大家一起促成這個好事
一起打電話給上海復星的老闆
講說要不要買疫苗要不要一起做
那好
結果沒想到跟柯建銘討論完之後
現場打電話打完
隔天就上自由時報
這個事情是宜低調不宜高調
結果忽然之間你被人家衝一康
你還說是我關公好兄弟
結果被衝一康直接講說
郭台銘現在要買BNT了
而且他找了對岸的上海復星
坦白講如果對岸
就是統戰系統跟以前一樣笨的話
多半就要挫塞了
沒想到這一個沒有破局
可是沒有破局以外就是沒有進展
因為柯建銘講說好啦好啦
老郭我跟你講
我學這個到底在學誰
我跟你講現在台灣的狀況真的很糟糕
土製疫苗做不出來然後疫情又爆發
然後我們海外訂的疫苗通通都沒有來
好 我幫你進總統府跟大小姐報告
我跟你講這件事情我很意外
柯建銘真的有盡責
他真的有去報告
雖然後他後來又在那邊衝康說什麼
我知道啦郭台銘要買的疫苗一支42塊
但我猜多半郭台銘提防他
所以跟他講這數字也是錯的
但不管
柯建銘是真的有帶著資料進府跟大小姐講
大小姐啊妳看看
我們現在民調已經掉成這樣
我們每天都死這麼多人
妳如果再不讓郭台銘去幫妳談疫苗
那責任都算在妳身上
不如就叫郭台銘去談吧
結果大小姐說好
既然你柯總召說這個會影響到我的民調
那我就指派李大維
以前中華民國駐美代表
李大維去居中協調
知情人士跟我跟講了說
李大維就傳統的外交官動作不是很快
所以我們一直談來談去有沒有進展
好啦但同時間呢
郭台銘怎麼是會接受沒有有進展的人
結果後面就發生一個狀況
你記不記得
等到郭台銘已經拿那個資料遞上去了之後
又拖了七八天 七八天是在幹嘛
七八天就是一直在那邊繞圈你記不記得
衛福部說沒有我們要這個原廠授權
可是郭台銘那邊法務說
問題是人家說沒有政府授權
他不會給我原廠授權
所以這個圈就在那邊一直繞繞繞
就跟慈濟一開始遇到狀況一樣
你記不記得那個時候連陳時中也在擋
陳時中跟蘇貞昌講什麼
說我有把握現在買不到
現在國際間沒有疫苗
蘇貞昌還講說他說要捐
但他手上沒疫苗
你不准我去買我手上怎麼會有疫苗
所以這個中間你看就明白
而且記不記得那個時候
風傳媒還發了一篇說
BNT的高層不想要跟郭台銘談
不想要跟郭台銘談
那你覺得那一篇是誰發的是誰給的
台灣有那麼多人認識BNT高層嗎
怎麼可能
可是有人放話給風傳媒
風傳媒就報導那請問背後的有人是誰
所以郭台銘看那個之後
覺得背後有人搞我
而且有人很清楚的傳話給他
他說老郭啊黨內有人不高興
黨內有人有意見你們會被擋
郭台銘聽就知道
我知道是那個什麼派系要搞我好
所以你記不記得時間一路來到6月18號
6月18號桌子一拍
一早就講說
劉宥彤也出來受訪說
因為黨內有不明勢力一直在掣肘
一直在影響我要買疫苗的這件事情
所以請總統下決定下命令
因為之前大小姐已經下了命令
叫李大維來就發現談半天沒有用
那表示你裡面一定還有人在擋
他說這個事情只有總統能夠決定
我要見總統
大家都以為說郭台銘就是有勇無謀
就是在那個時候放話就要逼宮
可是等等
我確認一件事情是他在那一天以前
已經找好台積電
也就他在6月18號之前
有一派說法是6月10號
有一派說法6月12號、13號或14號
他已經找好台積電
台積電就照著郭台銘
他們的那一票文書直接也送進衛福部
但是被要求不能講
所以等到6月18 一早啪啦
郭台銘說妳黨內有人在擋我
妳大小姐只有妳可以下決定
請妳下決定我要見妳
我要直接入總統府見妳
所以郭台銘早在這之前
他已經想好一件事情
我老郭這一次事在必得
我五百萬就救二百五十萬人
台積電也五百萬就救二百五十萬人
我們兩個單位加起來救五百萬人
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口要不要做 要
而且我們先它把規劃好
所以他台積電已經準備好
他6月18號早上這樣子發言的時候
就已經確認了下午大家都有空
就是郭台銘事先已經下決定
他大概6月10號6月12號左右已經下決定
這一單呢只有我郭台銘不會成
我如果要救五百萬人
我一定要多拉一個人
我多拉一個人是誰
我多拉Morris Chang創辦的
就是張忠謀創辦的台積電底下的人
而且我要跟他談好
所以到那一天所有人一起來了
來了之後才發現蔡英文以為自己準備好了
沒想到是郭台銘準備好了
劉德音帶著法務長
然後郭台銘帶著劉宥彤還有他老婆
通通都來 今天妳以為妳準備好
我們就反轉妳的鴻門宴
變成我們的鴻門宴
因為一桌就三個派系
蔡英文台積電跟郭台銘
兩個人是我的人
蔡英文以為台積電她找來的
但實際上這個是郭台銘找來
蔡英文說好那就請他一起進來
所以談判桌上兩方是一個共識
只有一個人是她自己的共識
那二對一 二對一你覺得誰會贏
所以你知道總統府也不是沒有人
總統府其實當時一直擔心一件事情
他們擔心跟他們智庫我猜是邱義仁
他們覺得郭台銘會利用這一票要選總統
但是沒有郭台銘明講了
我這一票跟選不選總統無關
所以總統府那邊猜錯
他以為郭台銘會覺得這所有的光
要照在他自己身上
結果沒有郭台銘覺得這一段光呢
就照在成功身上疫苗進來了大家成功
我告訴各位以後你看到上報
你以後看到蔡慧貞
你就記得把裡面所有的東西全部翻過來看
然後你就知道了
你看標題叫什麼
BNT疫苗紛擾源自鴻海不甘功勞被稀釋
合約談判台積電法務副總是大功臣
深喉嚨是講說
當初郭台銘的策略是
你不讓我買沒關係
我把線給台積電跟慈濟你總擋不住了吧
所以這個深喉嚨直接講
這就是我說這次買疫苗
郭台銘真的展現人格高潔的一面
我跟你講我說過了
這個人是很討厭郭台銘
結果他後來講
他說整個談判跟什麼晶片換疫苗根本沒關係
幾乎都是郭台銘談回來的
那好處分台積電一半
台積電也願意出錢
台積電也是好
但台積電願意出名出人
讓蔡政府比較好處理內部側翼的問題
這是事實
但問題是現在又在淡化郭台銘的價值
我覺得這個對他不公平
所以我才會答應說好
你跟我爆料我去查證一下
我確認好幫你講出來
那你自己看這篇文章
我們如果把標題全部倒過來看
BNT疫苗的紛擾呢
跟鴻海不甘功勞被稀釋無關
看到沒有這裡面第一行說什麼
第一行說事實上
政府高層一直高度肯定鴻海台積電
在兩岸特殊政治氛圍下
能官民合作買到BNT疫苗並轉贈台灣
黨政高層甚至為此特別約束黨內成員
不要對鴻海多所批評
各位你當我是白癡嗎
這事情有發生過嗎
你去看看王定宇你去看看各個側翼
有沒有少對鴻海做過批評
你去看看那些領了錢的
拿了標案的有沒有少對郭台銘做批評
都假的
我跟你講假到不能再假
那你說假是不是
他說黨政人士
不過連日來有關BNT疫苗採購案
依然紛擾不斷黨政人士直言說到底
放話出處很明顯問題出在鴻海
覺得買得到BNT疫苗的功勞被稀釋
我可以告訴你跟我爆料的人不是鴻海的人
他是別的領域的人
所以你就把這一句話通通逆轉過來
就是沒有的事只是府院黨有人覺得
這一波竟然讓你成了
我現在也不能翻你這一桌
但是我一定想盡辦法搞你
又來一個知情人士你自己去看
我跟你講我知道的爆料是
台積電一開始是想要買Moderna
這裡的確講了一部分是對的
台積電一早就考慮自行向國際採購
covid-19疫苗供國內台積電員工施打
我告訴你他這部分是對的
他混入了一些假象
因為最早台積電是希望透過美方再多進Moderna
多進Moderna什麼意思
就是我美方既然已經跟台灣談成了
那就多進一點
他有跟美國商務部部長對談的時候有提這件事情
那不然你以為
那多兩百五十萬的Moderna的捐贈哪裡來的
但是我國政府很快就把兩百五十萬打光了
那你覺得這個東西對台積電公平嗎
我跟你講不公平
直播日期:0716
直播YT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b5mKWMg6c
直播主題:
今天第一次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台積電誰找來參與這場疫苗捐贈戰的?結果真相竟然是郭台銘找來的!
你的共居人格 在 還記得IVCx相信世代基金會日前發表的雙北共居研究... - IVC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還記得IVCx相信世代基金會日前發表的雙北共居研究嗎?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研究? 過程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心得或洞察? 研究夥伴陳威竹將心路歷程整理成文章, ... ... <看更多>
你的共居人格 在 屋簷之夏| 你們能接受“忘年共居”嗎?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屋簷之夏| 你們能接受“忘年共居”嗎? ... 忘年共居觀察紀實真人秀:一場人生菜鳥與人生前輩的真實對話。 ... 社交恐懼型人格該如何應對三人行? ... <看更多>
你的共居人格 在 [好雷] 丹麥共居生活Kollektivet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逗馬青年 Thomas Vinterberg繼英國文學片《遠離塵囂》後,終於又回到丹麥影壇了,也終於轉回他最擅長的日常家庭茶壺風暴戲路(不得不說《遠離塵囂》拍得這麼知性又浪漫實在令人驚訝),這回是基於他自己童年回憶的「公社」生活,那在 1960-1970s 不只在丹麥、更在歐洲各國「愛與和平」年輕嬉皮間風起雲湧的共居生活型態。
公社,愛與和平
全球(至少是西方世界)的反戰、環保、平權運動在 1960s-1970s風起雲湧,其中時間跨度最長的共同運動標的就是越戰,本片也透過女主角工作的電視媒體讓這文化記憶如影隨形。年輕人訴求自由、平等、博愛、共享、環保、和平等價值,怎麼看共居生活的「公社」都是實踐這種些理想的美好生活型態,何況在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全球工業國家經濟大衰退,全球經濟成長從 1973 跌到 1975 的谷底,「共居」更是大家手牽手開源節流度過衰退期的務實策略。
本片的時間座標就是 1975 年越戰結束前,這後石油危機的衰退年代,主播與建築教授兩位中產階級主角,他們此前繁榮的中產生活就如片頭這棟 Erik 繼承自爸爸的大宅一樣:國家與人生都有豐富的建設基礎,但現在口袋捉襟見肘再也住不起了。沒有關係,一棟大宅一家人住不起,那就歡迎大家一起來住呀!揮別大宅的老中產精緻生活,讓大家過一過嬉皮的青年浪漫生活,豈不美哉?
1970s 的鄉愁與未來
這片也許可以拿來和今年的《摩天樓》搭配欣賞。剛好《摩》片的原著小說 High-Rise就出版於 1975 年的衰退谷底,驚悚地揮別過去的社會主義集合住宅烏托邦,苦澀地迎接未來的柴契爾夫人新自由主義時代。《摩》片的 "High-Rise"建築與生活型態,累積了 1920s以降歐洲的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包括「高樓城市」、「空中街道」、「混合居住」而集大成成為 1970s的「粗獷主義」高層集合住宅。
《丹麥共居生活》男主角 Erik 就是建築師,電影在他與小三女學生談現代建築小論文這段時,也提到了柯比意 1920s提出健康城市模型的巴黎更新計畫 Plan Voisin,就是《摩天樓》這一切現代主義建築理想的起源,這些理念一樣深植《丹》片的 1970s青年心中。只是《摩》片由國家與如神般的建築師眼光來規劃大理想,而《丹》片讓地面的嬉皮青年利用手邊擁有的有限資源來實踐小生活。
Vinterberg 自己創作的舞台劇 Kollektivet 這回再由自己改編成《丹》片,與《摩》片一樣關注時代,一方面靠製作設計精心打造的 1970s生活場景勾起那美好年代(經濟差,但有「愛與和平」)的鄉愁,另一方面再深入這鄉愁生活的細微點滴,慢慢發現其盲點、挖掘其黑暗、鋪陳其崩潰,然後黯然揮別如泡影般的美好年代走向未來。
儘管《丹》片拍得生活而寫實,不像《摩》片充滿超現實的烏托邦與部落主義隱喻,但我想《丹》片也是有埋藏一些隱喻的。《摩》片片頭與片尾都有那個小男孩,一路拿著望遠鏡「看見未來」,最後就回頭看到了上帝建築師的舊理想隕落、轉頭看到了廣播器那頭的柴契爾夫人新時代;《丹》片也有 14 歲少女 Freja 與「活不過 9 歲」的 7 歲男孩 Vilads,兩個小朋友在本片公社裡比較像是旁觀大人的局外人,他們又揮別了什麼?迎接了什麼?
Erik 喻於利,Anna 喻於義
電影從浪漫開始,一間大宅雖然人去樓空蒙了塵,小夫婦雖有還不錯的工作但口袋不夠深過不起這種夢幻生活,馬上就靠男主角 Erik 與女主角 Anna 帶出面對這 1973-1975 丹麥經濟困境的兩種意識型態。對 Erik 來說,他只想把前人奠定的經濟餘蔭做徹底利用,還能賣個 100 萬就賺 100 萬;而 Anna 卻不跟著帳面視現狀為「困境」,畢竟前人已經打好了經濟體質,衣食無缺又有好房子,這何嘗不是好機會停止衝經濟的腳步、開始認真生活?
於是在經濟灰暗天氣也灰暗的丹麥天空下、在曾經遊人如織現在卻寂寥冷清的遊艇碼頭上,Anna 滿心歡喜地帶著 Erik 手舞足蹈,期望透過經營「公社」和丈夫與女兒一起走出人生新篇章。然而意識型態一左一右的兩人,面對這間大宅的現況與「公社」的願景天差地遠:Anna 是認真地希望帶更多人進來一起分享資源、讓朋友給家庭帶來新的活水;Erik 則很務實地就是精打細算,和新房客約法三章談好生意,一起分擔開銷共享資源「互利共生」罷了。
接下來一場場幽默歡快的面試戲,面試進來的人以中產眼光看大多很魯蛇,但以生活眼光看都很有趣很波希米亞,有找不到好工作但很會喝酒聊天的朋友 Ole、有感情豐沛愛掉淚的打工移民 Allon、有男人一個接一個不壟斷愛與身體的 Mona、也有像自己一樣是中產教授但苦苦經營小家庭的 Ditte & Steffen 夫婦與小朋友 Vilads。
Erik 為自己,Anna 為別人
接下來的公社共居生活,當然有歡笑也有摩擦,不過公社嘛,就是要平等合議調節衝突增進感情的。瞧瞧這些魯蛇中,是誰最積極地擔當起這個大任呢?倒是那兩個最魯的魯男 Ole & Allon,平常亂糟糟的生活亂丟東西要由他們來清理修整、有東西不見有人沒投啤酒錢也由他們來計畫調停,而同樣很魯的 Mona 則負責在各種調停中打圓場鎮住人心維繫情感。沒什麼穩定正式工作的這幾人,更是努力經營公社的平日生活,譬如買菜砍柴等等,砍柴還砍到接起吻來,還讓兩位小朋友看得心癢癢。
相較之下,本屬「中產家庭」的 Erik & Anna 與 Ditte & Steffen 兩對夫婦,有班要上有孩子要顧當然不能這麼投入,而僅對共居規則比較執著,這點當然很公道,畢竟大家各自貢獻所長。不過相較於 Ditte夫婦還能冷靜辯論遵守規則,Erik 夫婦卻在共居當中漸漸壓抑不住他們較極端的潛意識。Erik 儘管在商言商與大家共產共居,但心底仍以屋主自居「這是我家的房子」,而在任何合議當中只要不合了他的利益,壓抑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怒吼拍桌子,靠狂暴情緒來堵別人嘴巴。
相對之下,心懷公社理想的 Anna 也未必好到哪裡去,相較於其他務實經營公社的人來說 Anna 走得更加激進,這激進就發生在小三事件上。當勉強自己融入公社的丈夫 Erik 心底仍只想過小家庭小夫妻時光,卻發現妻子把時間都分享給公社大家庭了,就為自己找到了個女學生 Emma 當小三;偷吃被抓包還知道道歉懺悔還算有點人格,但這靠道德維持的人性底線竟是讓妻子 Anna 動搖了。儘管心裡不開心,但 Anna
卻執著擁抱那「愛與和平」無邊界的公社理念、硬撐著讓自己大器接納丈夫「也有追求自己愛欲的權利」、甚至還在公社覺得不太妥時主動接納小三進來還積極當她的好姐妹。
本片描繪公社那前衛的(尤其在北歐更是比其他西方國家還前衛)道德觀,一次次挑戰我們保守台灣觀眾的經驗。在這裡失業魯蛇能與中產教授平起平坐、單身女子每天帶不同男人回家毫無問題、在小朋友面前拿他「活不過九歲」有說有笑、甚至小朋友還學會拿死亡魅力盡情把妹... 到 Anna 這回居然不但能接受丈夫追求小三、甚至還能大方擁抱小三進門!這一切離經叛道,表面上是自由開放,但中間還是有妥有不妥;妥與不妥看的不是道德教條,而是是否能實踐公社的自由平等博愛。很遺憾地,這回 Anna 太過前衛地挑戰底線,卻狠狠戳破了這個公社理想的虛幻泡影。
Erik 拼事業,Anna 拼生活
三人行甚至多人行愛情電影,在愛開放性更開放的歐洲片裡早就不是新鮮事了,但關鍵就是這裡面到底有沒有真愛。Anna, Erik & Emma 三人間能不能有真愛?理論上當然可以,實際上呢,兩位女人之間證實了是可以互愛的,兩人也都愛著 Erik 這男人,只是 Erik 面對兩位女人的感情品質如何呢?那可遺憾了,自我中心性格強烈的 Erik 並不珍惜這妻子打開的三人行之門,得到養小三的綠燈後就一頭栽進去毫不理會妻子;就算已經不愛妻子了,那對妻子給自己的這番人情總該顧吧?大家好歹夫妻一場、就算不是夫妻好歹也是互相扶持的公社家人呀。
可惜並沒有, Anna 投桃 Erik 卻吝於報李,只理所當然地吃乾抹淨,能夠享受與女學生的青春性愛還沒有妻子的負擔,整個人神清氣爽正好意興風發衝事業!眼見 Anna 日漸消沈, Emma 跑來要求老師兼情郎好好處理,但自我中心的大教授只激動地視這「女人問題」為牛鬼蛇神,只覺得這些狗屁倒灶拖累他衝事業,只想眼不見為淨。放在「公社」的脈絡下,就是只功利地享受公社自由開放的好處,卻不願為公社的理想盡一分努力。
共居的「公社」與共產主義精神類似,卻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替代選擇,是資本主義養大的 1960s-1970s青年們的理想實驗,試圖在一路拼經濟、拼發展、拼個人事業的資本主義精神下,回頭思考拼經濟拼事業背後的目的,不外就是要圓滿生活實踐愛呀,因此當然不能放棄一切只拼事業,一定要同步拼生活。本片雖然外表只把這十人家庭的「公社」當背景、而花大半篇幅聚焦三角戀情,但其實 Anna & Erik兩人面對感情的態度,就是「公社」實踐中兩種極端意識型態的縮影。
看本片 Anna 美善無私的公社精神,要說她「極端」實在是太過殘忍。不過我認為 Anna 的極端和《摩天樓》的建築師 Royal如出一轍,他們都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鬥士,他們提出的居住模型不論是混階層集合住宅「摩天樓」還是共居的「公社」,都是理論上盡善盡美、但放到實際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就硬是在挑戰人性底線。相安無事時,這個理想型尚能維持歌舞昇平;挑戰失敗時,理想型一夕崩頹。
Vilads 含淚逝,Freja 走下去
在整片中一直很少說話、在大人經營公社時一直保持旁觀者身段的兩位小朋友,現在終於要有點戲了,而且還很關鍵。當資本社會的世故爸爸 Erik 難以被公社訴求的生活感情動搖半分時,代表公社理想型的媽媽 Anna 掙扎著要出走,在眾人猶豫不決還想挽回時,只有下一代的女兒 Freja狠狠開了第一槍:「媽媽你走吧,走了你才有新生」。我們儼然看見 1970s的嬉皮青年之公社實驗走到了盡頭,新世代的導演 Thomas Vinterberg (1969- ) 已經決心與上一代分道揚鑣。
有部分影評已經點出「女兒 Freja就是影射導演的旁觀者」,再現了 Vinterberg 幼年生活在公社卻見證其失敗的經驗。事實上在劇情中,與主線略微脫節的 Freja早已悄悄地離開公社另起爐灶,在學校遇到了住在海景大宅擺明是有錢公子的小男友,雖然這個徹底資本主義的新世界和自家的公社精神格格不入,但在公社日漸崩潰時已成為不得不然的未來,何況這未來真的很糟嗎?那也未必呀,小男友家一樣有團體生活、有理想與愛、甚至聽著與片頭自己家人成立公社時類似的音樂,吟唱著自由博愛四海一家...
電影最後,本來攜手的家庭崩潰了、本來美好的公社也搖搖欲墜了,難過的 Freja只有奔向小男友的懷裡,在這揮別公社的資本新世界尋找溫暖、繼續生活並吟唱愛與和平。畢竟,1960s 早已建立的福利國家模式,仍在資本主義架構下、仍以個人主義與小家庭為單元,但也這樣子走出了今日安穩的丹麥社會;1960s-1970s 無壁壘共居的「公社」只是一種較基進的實驗,以嬉皮青年之力實踐了許多理想、卻未能動搖 Erik 所代表的老資本國家身段,雖然崩潰但這一遭也不枉了。
本片兩個孩子,在 Freja離開公社走向新生之前,「活不到九歲」的 Vilads 先畫下了他令人玩味的句點。雖然小男孩的戲份很少,但他有出現的幾次都在拍他雖患絕症卻樂觀地賣萌把妹的身段,誰都不難看出他很喜歡公社裡的大姊姊 Freja,遠看叔叔阿姨在森林裡縱情接吻時,瞧瞧身邊的 Freja也好想試試看。不過電影最後,看見 Freja從外面帶了個大宅的男朋友回家, Vilads 帶著點負氣趴上了媽媽的肩膀,眼淚彷彿在眼眶中晃呀晃地硬是不滴下來,最後失望地閉上眼睛側了頭,在公社泡影尚未破滅的美夢中逝去。
孩子,在《摩天樓》與《丹麥共居生活》中都像是時代靈魂一般,見證一代人們的努力與幻滅,擦擦眼淚走向下個時代。Freja 與 Vilads 一個從公社向外發展、一個沉浸在公社的美好世界;一個走出公社走向資本新時代,另一個跟著公社幻影黯然逝去。導演 Vinterberg 就是公社世代的下一代孩子,你我在上一代且戰且走的各種社會與政治實驗中也都是下一代孩子。能不能在擁抱理想之餘彈性地面對現實調整身段,就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功課了。
《丹麥共居生活》光看預告,像是一部描繪公社美好的左派電影;看完全片後,也許不少人會失望「沒在拍公社,都在拍三角戀情」。不過三角戀情只是隱喻,本片的媽媽 Anna 爸爸 Erik 女兒 Freja 小男孩 Vilads 等角色也都只是不同意識型態的象徵,也許值得我們欣賞時在腦中稍微轉化一下,就能開始體會導演透過自身公社經驗表達的理想、鄉愁、夢碎,面對現實放下之後,再重新站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lI9LrRJq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02.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1073860.A.F84.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61.230.102.69), 08/13/2016 16:31: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