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9大症狀自我檢視
糖尿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名,相當於每10個人當中就會有1個人罹患糖尿病,因此糖尿病對於國人的健康影響極大,一旦血糖控制不佳,便容易引發大、小血管的病變,例如:腦中風、高血壓、腎臟病等各種併發症。
糖尿病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對胰島素的作用降低或兩者皆有缺失所引起的疾病,而胰島素主要是在調解人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來維持血糖的平衡。因此當身體無法好好利用血糖時,就會促使分解脂質,形成大量游離脂肪酸,然而其中所產生的低密度脂蛋白由於顆粒過小,因此容易會卡在血管壁內而造成發炎。人體的自然修復功能便會產生許多的結締組織來包覆受傷的血管內皮細胞,長期下來,血管壁的空間變窄,因而演變成高血壓,而引起中風等併發症的危險因子。
控制好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九個症狀來簡單判斷自己是不是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
1. 食慾增加(多吃)
2. 排尿次數增加及量多(多尿)
3. 不正常口渴(多喝)
4. 體重不正常減輕
5. 視力模糊
6. 傷口癒合慢
7. 足部有針刺感
8. 皮膚搔癢
9. 不明原因容易疲倦、虛弱
一般常聽到
⚠️『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尿多、體重下降』
即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甯娘提醒你,如果你發現了自己或者是周圍的朋友出現了以上症狀,建議大家儘早就醫檢查,透過抽血檢測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
#甯娘小知識 #糖尿病遠離你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介紹 訪問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是藥三分毒,腎臟科醫師最知道, 慢性病長期吃藥會帶來多少副作用? ▌國人平均1年看診高達15次,是美國的5倍! ▌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的推薦目錄: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介紹
訪問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是藥三分毒,腎臟科醫師最知道,
慢性病長期吃藥會帶來多少副作用?
▌國人平均1年看診高達15次,是美國的5倍!
▌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
以三高為例,台灣醫師通常都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而且不能停藥……」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我們常說藥物治標不治本,每一種疾病都有其造成原因,那才是「本」。從根本控制、調整,就有機會擺脫藥物人生,追求真正的健康。這是江醫師對自己的期許,也是身為醫師的責任與義務。
▌從演化角度檢證,身體習慣什麼,就對健康有好處!
▌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生活習慣,絕對經得起演化考驗!
江守山醫師指出,不論在飲食選擇、生活型態等各方面,符合演化慣性對健康而言是比較安全的,越晚出現則越危險,對身體的影響會比較劇烈。
例如,約在140年前,以甜食愛好者救星姿態出現的代糖,不僅對減重沒幫助,反而容易讓血糖上升更快,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和心臟病的風險,對健康有害而無益。又例如,現代人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身體開始出現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打噴嚏、咳嗽、全身痠痛等等不適延伸出的「冷氣病」。
回溯人類與食物的接觸歷程,我們能清楚知道人類最早接觸、最習慣的是海產,並非米飯或肉類。在演化上,江醫師主張最適合人類的飲食是「食物中沒有腳的優於1隻腳;1隻腳優於2隻腳;2隻腳優於4隻腳。」也就是海產>菇蕈蔬菜>禽類>豬牛羊。
作者簡介: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
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壢家安診所院長
喜悅健康診所醫師
經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作者粉絲頁: 江守山醫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但隨著醫療進步,許多癌症的發生率都在下降,唯獨乳癌發生率卻仍節節上升。
江坤俊醫師表示,癌症能夠蟬連十大死因的第一名如此多年,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家愈活愈久」。癌症有一個共通點是「你活愈久得到的機會愈高」。
他指出,癌症的發生主要受「基因?跟「環境」的影響,基因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當我們活得愈久,暴露在環境裡面威脅因子的時間就會愈長。
但現今許多癌症,例如胃癌、肝癌的發生率都在下降,為甚麼乳癌發生率不降反升?江坤俊醫師回應,我們都知道胃癌、肝癌的危險因子,因此都已做特別預防,像是預防肝癌,我們會知道要先治療B、C肝炎、要戒酒。
而為何罹患乳癌的人口反而增加?江坤俊醫師也歸納兩個原因:
飲食西化
「我們都知道肥胖是乳癌的一個危險因子。」江坤俊醫師說明,飲食西化的就代表吃的東西是屬於高油脂的,就比較容易肥胖,成為罹癌的高危險群。
食安問題
相較歐美國家乳癌好發的年紀大約落在50-55歲,台灣統計數據更年輕,大概是45-50歲左右。江坤俊醫師指出,很多人會問說,如果飲食西化是其中一個原因,西方人不是應該更容易罹患乳癌嗎?怎麼會反而我們好發年齡更年輕?答案是我們的「食安」沒有人家好,把關不像歐美那麼嚴格,導致我們常常暴露在環境荷爾蒙之中,罹癌機率也因此上升。
江醫師推薦的飲食法?
針對預防乳癌該怎麼飲食,江坤俊醫師表示,飲食當然還是要多樣化、營養素多元攝取,此外就是要「控制體重」。
「停經後的婦女,BMI每增加1,得到乳癌的機率約增加18%。」江坤俊醫師說,控制體重很重要,但減肥的方法也要慎選,很多人會用像是節食的方法減肥,當開始效果很好,但到後期都很容易復胖,因為這些方法太嚴格。
「減肥是一輩子的事。」江坤俊醫師提及,減肥不是一時半刻,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能夠接受、又可長久執行的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說,工作忙碌的關係,自己也常常吃外食,但一定會謹記下列原則:
原則1:雞腿去皮、三層肉去肥肉
江坤俊醫師指出,雞皮與肥肉脂肪量較高,少吃對身體總是比較好。
原則2:夾自助餐時甩一甩
「現在自助餐不是大部分是秤重算錢嗎?但我不是為了要省錢,是要甩油啦!」江坤俊醫師笑說,自己會以此方式盡量減少食材上附著的油量。
原則3:白飯只吃半碗
江坤俊醫師分享,像是聚餐或是吃便當時,來的是白飯而非糙米飯時,一定會先撥掉一半,只吃半碗就好,藉此控制澱粉的攝取量。
原則4:盡量不吃燒烤
「只要看到食材有燒焦的地方,我一定會把它剪掉,因為當中有太多致癌物質。」他透露,一般是不吃燒烤類的食物,除非遇上節慶,好比中秋節有烤肉之約,就會盡量注意。
江醫師最擔心的國人慢性病?
?其實對我們外科醫師而言,血管健康最重要。」江坤俊醫師強調,運輸營養及代謝廢物都要靠血管,所以若是血管不好,「就等同一個國家的運輸管道沒有建好,」就算有再好的資源也無用,因為送不到目的地,也就是無法供給器官運用。
江坤俊醫師進一步解釋,現在很多人有「三高」問題,也就是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這對日常而言其實很恐怖。」他提及,高血糖久了就容易高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開始產生異常,對身體的侵害非常大。
確實,高血壓可能引發中風;高血脂也會引發許多心血管疾病,而高血糖更是會引起全身性的周邊血管硬化及鈣化,血管不好就容易誘發許多病變,嚴重甚至導致死亡。
江坤俊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就常看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管循環不好,每次只要開刀,像是縫合腸道後,患者就特別容易產生滲漏的現象,因為癒合力差。
另外,像是電視廣告的橋段,阿嬤雙腳被壓過但都沒感覺,江坤俊醫師也透露,經常看到糖尿病患者,腳上傷口已經4公分大,患部紅腫糜爛,差點蜂窩性組織炎才到醫院求診,詢問之下才發現患者根本沒發現自己受傷,「因為他根本感覺不到痛啊。?
「所以我才說我最害怕的是血管出問題。」江坤俊醫師強調,無論今天是三高中哪一高引起的都不可輕忽,因為這對傷口癒合、手術而言,常常都會造成影響。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tZMSeSMQNHY
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qD6z7_BLLq8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
https://youtu.be/BS6OhJgiieo
【相關文章】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乳癌風險大增118%!美最新研究揪出乳癌兇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225
它讓癌細胞自動凋亡!缺少則罹癌機率增48~84%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8088
#江坤俊 #癌症 #乳癌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頭暈、疲倦,覺得身體虛弱,懷疑自己有貧血,就開始吃保健食品補鐵,但是真的是貧血嗎?貧血只補鐵真的有用嗎?貧血有那些要注意的飲食原則?營養師杯蓋告訴你!
#貧血 的成因:貧血分為先天及後天
【先天貧血】
先天貧血就像是鐮刀型貧血或是地中海貧血,這類型需醫學的治療
【後天貧血】
後天的貧血大多都是跟營養素缺乏有關,最常聽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但不只是缺鐵才會造成貧血,缺乏維生素B6、B12、葉酸甚至是蛋白質缺乏都可能造成貧血,以下簡單介紹貧血與貧血飲食原則。
1. 缺鐵性貧血
血液由血漿與血球組成,血球又分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其中紅血球含有血紅素所以血液呈現紅色, 肌肉中含有肌紅素,所以也呈現紅色,而肌紅素跟血紅素都含有鐵,鐵在人體是儲存最多的微量元素,而人體組織中鐵最多的是紅血球,其中所含的鐵佔了人體總量60%-65%,鐵可以穩定紅血球的功能還有結構,當鐵不足時,就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飲食原則
(1)選擇紅色肉類
藉由吃肉可補鐵。吃紅肉可以攝取動物的血紅素或是肌紅素,而裡頭的鐵會在腸道釋出鐵離子讓小腸吸收並儲存在體內,當需要製造新的紅血球時就可以利用。
※小迷思一:常聽見紅色食物可以補血,像是吃櫻桃或是葡萄等等的水果,但這類食物色澤大多都是植物色素如花青素、或是甜菜根素,這些色素是不含鐵的,所以並不能補血。
※小迷思二:有些人說吃深綠色蔬菜可以補鐵,蔬菜雖然也含有鐵但基本上量都不高,而蔬菜中的鐵又是非血基質鐵,是三價鐵,肉中的鐵是血基質鐵,是二價鐵,蔬菜中的鐵與肉中的鐵型式不同吸收率較差,所以素食者建議可以購買含鐵的補充品做補充。
(2)維生素C可以幫助三價鐵轉為二價鐵幫助吸收,所以飯後吃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可以幫助鐵的吸收。
(3)茶、咖啡含有單寧酸,會抑制鐵的吸收,所以建議餐期前後不要喝這類飲料
(4)空腹時用鐵劑效果較好,但要注意腸胃不適的副作用
2. 球性貧血
缺鐵或是缺乏維生素B6都可能造成小球性貧血,尤其缺乏維生素B6會造成血紅素生成異常而貧血。維生素B6良好來源大多都是動物性食品,魚、肉、蛋及內臟類食物,植物性食品以全穀類、堅果及豆類含量較高。
3. 巨球性貧血
紅血球在骨髓製造,有絲分裂時需要維生素B12及葉酸的幫助,當二者不足,缺乏DNA複製的材料,細胞無法有絲分裂,就會造成巨球性貧血。
飲食的部分
巨球性貧血飲食原則
(1)葉酸,肝臟、酵母、豆類或是蔬菜及水果都含有葉酸
(2) B12來源大多是動物性食品,內臟類、蛋及牛奶,植物性食品含量不高。
(3) B12是所有維生素需要量最少的一種,一般存量大約可供3-5年人體所需,但因為飲食來源大多是動物性食品,而且吸收需靠胃協助,若是長期全素食者或是胃切除患者,可能要注意B12的補充。
4. 溶血性貧血
大多是遺傳性貧血所造成,像是鐮刀型貧血、蠶豆症,因紅血球細胞膜脆弱容易破裂,造成溶血,溶血後釋放出鐵質,使肝臟鐵存量增加,所以要注意不可以過量補充鐵,以免造成鐵沉積。
營養師小提醒:人體沒有排除過量鐵的機制,如果攝取太多可能沉積在肝臟,心臟甚至是關節,所以一般健康人是不用刻意大量補鐵,育齡期女性因經期問題才建議額外補充鐵,而像是大量失血或是肝病腎病也都有可能造成貧血,如果真的懷疑自己有貧血,最好到醫院做個檢查,對症下營養素才有效果喔!
【相關影片】
糖尿病、高血壓都跟它有關:維生素D健康補充法
https://youtu.be/zlyW4MoHic0
鐵是牛肝7.4倍,蛤蜊防貧血、護肝排毒
https://youtu.be/dRfTC9zctFU
早餐一杯高鈣高纖,芭樂牛奶補骨質、穩血壓
https://youtu.be/Z5zO2s2NqUY
【相關文章】
嚴重貧血症狀有哪些?小心缺鐵性貧血會心臟衰竭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3405
貧血亂補鐵,小心貧血沒改善還致肝硬化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8987
女性貧血小心失智風險增2倍!蛤蠣鐵質是牛肝7.4倍,6顆就能防貧血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269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在 初日診所宋晏仁醫師李唐越醫師【Cofit調查局】(腰圍過粗肚子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不知道 大家有沒有發現, 有一些人看起來不胖,四肢瘦瘦的, 但就是腰圍很粗肚子很大。 ... 腰圍之於健康的關係, 究竟腰圍過粗會為你帶來什麼疾病 風險 。 ... <看更多>
你不可不知道糖尿病的風險 在 Re: [問卦] 胰臟癌很恐怖嗎?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您好
本人是腸胃科主治醫師
胰臟癌其實是我們診間最讓患者擔心的疾病之一
藉這個機會也跟大家說明一下
因為專業的關係
我就用其他腸胃科癌症來說明
首先
一個癌症可不可怕
大概可以取決幾個因素
1.有沒有明確的高危險族群讓我們可以明確定義和防範?
2.有沒有實證的篩檢工具讓我們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3.有沒有明確的症狀讓患者可以早期自我發現和就醫
4.有沒有好的治療效果讓患者可以延長壽命?
在第一項裡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肝癌之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
因為慢性B乾帶原者有明確高於一般人的肝癌盛行率
所以我們都會定期為B肝患者做抽肝癌指數和做超音波
這樣就可以早期診斷許多可以根治的肝癌
第二項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腸癌
大腸鏡作為大腸癌篩檢的工具已經在有明確實證
因此在50歲以上成人我國也已經建議每兩年用糞便做大腸癌篩檢
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便加做大腸鏡
這樣許多早期大腸癌也可以被診斷出來
第三個的例子
比如說是胃癌
早期的胃癌雖然不一定有症狀
但是進展到潰瘍或是慢性貧血都還是會有徵兆讓患者發現
而且重點是即便是有症狀的胃癌
通常都還是可以靠手術加上化療得到根治
第四項就像是大腸癌
因為對於細胞級別病理的詳細分類和了解
許多標拔治療都已經蓬勃發展
現在大腸癌的治療其實已經讓即使第四期大腸癌換著的存活率得到延長
反觀我們看胰臟癌
第一胰臟癌的高風險群其實一直不清楚
過去有研究提到抽菸的人或是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
但其實一個發生率不高的疾病要再去找出高風險群在公衛角度上本來就困難
所以目前我們其實也還沒有一個明確定義誰是更容易得到胰臟癌的人
第二就是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胰臟在非侵襲性的檢查 像超音波 太容易被腸氣阻擋成為盲區
若要用侵襲性檢查 像內視鏡超音波
風險較高且費用也高 要做多少的檢查才能抓到一個早期胰臟癌其實沒有資料
同理 若要用電腦斷層做篩檢
誰要優先做? 多久做一次? 費用誰負擔? 做多少個人才會抓到一個早期胰臟癌?
這在癌症預防領域都是需要先回答的問題
第三是症狀
癌症的症狀很多取決於對其他器官的影響
比如說肝癌阻塞黃疸造成黃疸
大腸癌造成腸阻塞或出血等
但在解剖構造上來說
胰臟我們分為頭部 體部 和尾部
胰臟頭部的病灶因為緊鄰膽管 十二指腸和胰臟管
所以在病灶還小時就可能有黃疸或胰臟炎等症狀
還有點機會可以早期發現
但是源自胰臟體部或尾部的腫瘤
因為周遭沒有容易就會壓迫到的構造
所以往往要腫瘤很大了才會被發現
腫瘤大就代表轉移出去會大
自然就有一診斷就是末期的狀況產生
最後就是治療效果
病理上胰臟癌是一個細胞和血流都缺少的組織
更多都是纖維組織的構造
細胞和血管少 就表示化療藥物要進到腫瘤的比例比較少
治療效果自然就差
據我所知胰臟癌的治療進展其實相當有限
跟他組織的特性有很大的關係
講這麼多
各位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胰臟癌對醫師和患者來說都是可怕的問題
對患者來說
他不知道什麼症狀可以早期發現 也不知道自身風險有多高
對醫師來說
我們不知道有哪些沒症狀的人需要篩檢 也不知道該用多少資源去篩檢
聽起來很絕望
但我想胰臟癌最好的消息就是它終究是一個不那麼常見的癌症
而且在年輕人(小於60歲)身上更是罕見
所以絕大部分的狀況
我都會請大家不要太擔心
遇到再處理就好
醫學本來就有他的極限
胰臟癌就代表目前預防醫學和癌症治療還跨不過去的高山
要說有什麼建議
說來慚愧
對於胰臟癌
我更多時候都請大家珍惜生命善待周遭的人
與其擔心這個機率不高的疾病
不如好好把握可以運用的時間和資源去面對可以處理的問題
去預防可以預防的疾病
去篩檢值得篩檢的部位
去擔心我們有能力改變的事情
其實這樣就很踏實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72.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4450723.A.80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