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
4步驟讓你擁有成熟健康的心境
---------------------------------------------------------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依據心靈環保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保持身體、心理、精神的平衡與平常,通稱為身、心、靈的健康。然而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卻忽略了心理是否健康,尤其會疏忽了保持平常心的精神修養。因此,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一旦遇到逆境當前,便哀聲歎氣,不知如何自處了。這必須透過「心靈環保」的修為,才能做到「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
佛家強調因果觀念,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種瓜、種豆,不得其土,不順其時,不如其法,那麼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因為,從「因」至「果」的過程中,尚須有其他條件配合,稱之為「緣」。所以,事物的成敗,都必須「因、緣、果」三者具足。
「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外在客觀的因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也極為重要,不論是自己的因素或外在的因素,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否則,過份樂觀或過份悲觀,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有四個步驟:
一、遇事要作正面的評估,避免作負面的預測。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落落,「起」是前進的過程,即使是「落」,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
二、要能逆向思考,如此才能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當在成功的顛峰之際,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也要有攀登下個巔峰的願景。
三、凡事應當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應該當仁不讓;萬一時運不濟,此路不通,就要養精蓄銳、候機待發。
四、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這便是一個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了。
然而,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只知在道理上認同,心靈環保的力量不容易產生,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剛開始時,可先練習放鬆身心,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觀照自己呼吸的大小、長短、深淺、涼暖等感覺,這能讓內心平靜、安定、清明,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禪修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對立及統一,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是無限的。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不執著環境,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無相」的境界,如此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了。---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人間世》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改建農禪寺,原先鐵皮屋大殿必須拆除,2010年3月,拆除前夕,僧團特別舉辦幾場口述歷史。邀請果燦法師等長老法師們,在大殿中,口述他們在這裡親近聖嚴師父學佛、出家、護法的種種歷程。 肩負改建工程的果燦法師,於2021年7月1日捨報往生。特別以此片緬懷他一生承續師願,盡形壽,獻生命,無我無私的菩薩行...
佛 家 無我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當下其實都在生死、在臨終之中,以此建立積極的臨終觀,讓自己一生能活得平安精彩、死得勇敢無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對不停歇的負面消息、生活的種種改變、死亡的強迫面對,許多人都被緊張、沮喪、害怕、恐懼等情緒壓得喘不過氣;雖然在解封之後,生活似乎漸漸回到以往,但身心卻還無法找回安住之處。
「提放.自在」前二場系列講座,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都監常遠法師為大眾開示分享如何透過覺察身心和止觀禪法的應用,來調適安定自己的身心,也同時安定他人的身心。
而因疫情的緣故,有可能隨時面臨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的離世,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在生命最後一刻,如何能協助家人朋友好走呢?這人生一大課題,在疫情驅使下,也提前交到每個人的手上來思惟作答。
監院常哲法師從引用《八大人覺經》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死熾然,苦惱無量」,來分享如何提前體會、練習臨終的觀念。法師表示,人的生死有三種層次:剎那的生死、一期的生死、三世的生死;這期生命的結束是必然,在這必然來臨前,其實我們也都時刻剎那地在面對生死,四大色身剎那地生滅,心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變化,這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生死,能這樣練習體驗無常,體會到每個當下都在生死臨終之中,便能願意放下身心、放下執著,好好面對死亡。
常哲法師也提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臨終時身心靈的整體關懷,尤以靈性關懷為重要,能有宗教的信仰和發願才是最重要的皈依處。依佛法的修行說,以念佛和發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能解脫輪迴、往生淨土;有了這樣的目標方向和信念,抱持著不怕死、不等死、也不求死,但隨時準備死亡的心態,精進修行念佛,每一天就是一天的修行。縱使病苦,或是遭逢生死無常,也能以平常心面對,而不感到恐懼害怕。
東初禪寺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能幫助每個人在解封之後,可以有效地調適身心、撫平創傷,從而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更多挑戰;不論是要提起,還是要放下,都能平安自在,甚或面對生死大事,也都能瀟灑自在。
#法鼓新聞
#線上講座
#臨終關懷
佛 家 無我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東初秋節法團圓 方丈和尚細說「止觀禪」
當身心動盪不安時,如何能善用禪法來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紐約東初禪寺於北美時間9月19日上午9點半,禮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通過網絡講座,與當地信眾們分享方丈和尚多年修學止觀禪的心得和方法。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方丈和尚首先帶領體會佛教心法,以及法鼓山的「心五四」運動。從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要「需要、能要、想要、該要」、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以及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來面對疫情、面對全球的危機。
勸請大眾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仍須要時時照顧身心。方丈和尚特地闡述「安心」之方,透過案例來提醒,學習通過放鬆,把注意力、心力,從所關注的工作、對象抽一部份出來,將不必要的心力節省起來。此外,心還要慢,節約心力,不要消耗心力,不須每件事都去關注,對於使不上力的事,要懂得放下,才能提升自己的心力。
對於修習止觀禪,方丈和尚則從「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切入,指出日常生活中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希望大眾多練習#禪修 16字心法,即「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達到放鬆和集中的平衡,將心的品質提升。而為能及時覺察身心,即時回到當下,方丈和尚也傳授「三三二二」的十稱念佛法,幫助信眾從中領略觀照。
方丈和尚提出三項總結,一是隨時隨地「放鬆」身心,無論遇到什麼緊急的事情,都要先放鬆。再者是每天能將身心「歸零」,學習做定課,每天都是從心(新)出發。最後則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事情做完後,馬上放下與默照相應,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在問答環節中,轉達信眾想瞭解止觀禪與默照禪的異同。方丈和尚簡述,默照是從止觀而來,止觀是中階的禪法,默照是高階的禪法。默與照是一起的,止與觀一開始是可以分開的,從觀進入止,止觀是心,具一體兩面的功能。默照是同時的,一下要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實是不容易;還是要從體驗呼吸、觀照呼吸入手。
此次線上特別講座,共有近3百位信眾全程參與。住在紐約的蔡居士表示,聽講對他而言非常受益,特別是方丈和尚分享的十稱念佛法便利好用,感恩東初禪寺的規劃,讓大眾能在中秋之時以法團圓,還有當面向方丈和尚請益學習的機緣,日後會善加練習止觀的修行方法。
文/史敏 20210921
圖/東初禪寺 20210921
#法鼓新聞
#中秋節
#禪修
#疫情
佛 家 無我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改建農禪寺,原先鐵皮屋大殿必須拆除,2010年3月,拆除前夕,僧團特別舉辦幾場口述歷史。邀請果燦法師等長老法師們,在大殿中,口述他們在這裡親近聖嚴師父學佛、出家、護法的種種歷程。
肩負改建工程的果燦法師,於2021年7月1日捨報往生。特別以此片緬懷他一生承續師願,盡形壽,獻生命,無我無私的菩薩行誼。
#鐵皮屋
#水月道場
#農禪寺改建
#果勤法師
#果燦法師
#果懋法師
#果廣法師
#果昌法師
#果賢法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dNcYgSj4nc/hqdefault.jpg)
佛 家 無我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先戴好頭盔,這次討論集中在哲學課室學到的佛學理論。兩位也說:「粗略地區分,讀哲學通常讀佛的理論,但學佛也會講實踐,讀書的話沒有實踐的部份,去佛寺修行和到大學讀書是兩回事。」
李鳳儀點解唔係日本兵?
剛剛說到佛學有很多名相,例如「色即是空」又或者「緣起性空」,相信很多人對這些佛學理論有興趣,但就這樣說可能難消化,我們選了舊電影《大隻佬》去討論。一般觀眾都會覺得張柏芝演的女警李鳳儀前世是濫殺平民的日本兵,所以今世受報應要死,但戲中劉德華演的了因,就說了一句經典對白:「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聽落似懂非懂,皆因佛學理論未必和我們平時聽慣的因果報應相同。
白水先為我們講解「無我」的概念:「先說為甚麼不是同一個人,佛家會說『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好地地一個「我」,有乜固定唔固定?「你想想,我們身體的細胞不停變換,過了一段時間 ,整個人的細胞都不同了;甚至你小時候的想法、你現在的想法和你幾年後的想法都不同。認真點想,根本沒有一個『你』,在不同時間點持續存在,『你』是不停轉變。」
連今世都是「無我」,自然不會有前世今生靈魂輪迴,日本兵也不是李鳳儀,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像古裝片所言,前世因今世果,都還叫心甘命抵,但現在不是同一個「我」,為甚麼「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兩位先戴頭盔,指佛教門派眾多,也有門派強調三世因,但鹽叔認為在「無我」的核心精神下,佛學說的前世今生不是指同一個人:「不是指一個靈魂在這世完了就傳承到下一世,佛學我說的轉世、輪迴、業力,是在長時間之中有龐大的因緣網絡,一個舉動會像波浪般影響整個網絡。用另一個比喻業力輪迴,好像遞爉燭,用爉燭燃點下一支爉燭,一樣有火,但嚴格地說每一支爉燭的火都不同。」
善有善報都係一種執着
也有個說法是「業力不可思議」,因緣網絡下,一個動作、一個因,可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和果報,但鹽叔則認為有因果不等如「種善因會得善果」。「想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事,這不是佛學想要的,如果你執着要有好報會很痛苦。」
阿鹽指人傾向將事物想成固定不變、自己可以獨立獨在,佛學稱為「實」。佛學就會說任何事情都是一連串的因和緣引致。「比喻說,以植物為例,種子就是它的『因』,『緣』就是輔助條件,例如陽光、水份、泥土,『因』和『緣』條件好的話就有『果』出現,長成一棵樹,所以叫因緣和合。」凡因緣和合的皆是「空」,緣起則生,緣滅則滅。如果你執着「種善因得善果」其實就將因緣看成「實」,覺得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佛學會認為是執着。佛學就是叫你放下執着,離苦得樂。
佛學有很多玄妙的思辯,例如「執着」於「不執着」也是一種執着,白水也笑言自己這些讀書的人可能會被修道高僧批評被學識所困。聽上去佛學就是「放下」、「唔好執着」,但鹽叔也強調正常人明了道理都做不到,失戀仍會痛會恨,面對親友生離死別又點可以看到四大五蘊皆空,腦要明佛理,心也要有佛性才算得道,所以佛學也會有很多冥想,禪修等修行工夫。
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
我們這次不談修行,只談理論。白水也覺得《大隻佬》電影有交出一個佛學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他指電影中表達了對因果的不同態度,劉德華的了因先是覺得因果無情且不能改變,採取放棄的態度;後來他想幫張柏芝,想努力改變困果。不過到最後發覺兩個態度都不是面對因果最好的方法:「你想跳出來又跳不到,因果鏈串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法則,我們可以怎樣超越因果鏈串?就是在於當下接受,即使世界有因果,但我們不當這是一回事,不讓它左右我們,不去在意它的話,因果即使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我。」
佛學很玄,也有人覺得「因緣和合」、「變幻才是永恆」這些道理就像「阿媽係女人」,對人生指導起不了作用。不過正如之前所言,佛理明咗都做唔到,佛學討論有時艱澀,有時又覺得只是反覆簡單的道理,除了學懂甚麼,觀照過程中腦海心靈的活動可能更加重要,可能你腦袋明白諸法皆空,但讀佛時才會覺悟自己執着在哪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好青年荼毒室 #大隻佬 #佛偈 #因果 #劉德華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3KUO3iV5V4/hqdefault.jpg)
佛 家 無我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84 佛教的緣起觀—幻滅中的香港?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覺得佛教的世界觀很奇特。佛教不從上帝創世說宇宙的存在,它從無明說。無明所成,因緣生起,所以結果統統是虛妄。緣起觀表示一切現象是如幻如化。緣起的另一面就是「空」。「空」表示一切物根本無自性的,任何東西沒有自性,沒有它自己。「空」是什麼東西呢?空是一動名詞,空不是空掉如幻如化的這些現象,而是空卻這些法後面的自性,把自性空掉;空掉自性就是把「個體」去掉。
平常我們肯定事事物物都是客觀的、實在的;客觀的、實在的條件就表示事物要有自性,要有自性就須建立一個「實體」。
「實體」(Substance) 在希臘人來說,相當於變化中不變的定常者。用邏輯語言說,就是肯定自身同一性,這個就是自性。自身同一(self identity),有了自身同一性,我們始可講每一個人有一個統一的人格,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變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同一性在貫徹,所以不管怎麼變,孔子還是孔子,孟子始終是孟子。同時,宗教家亦可以講靈魂不滅,我的身體可以變、可以腐朽,但我的靈魂始終存在,所以不朽的靈魂可以超越死亡的虛無。
西方哲學是為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Being),佛教是為去掉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non-Being),甚至佛教認為宇宙沒所謂造物主的;但無我、無造物主的世界觀怎樣說得通呢?這點特別吸引我。
又:動蕩中的香港,我們一方面感到社會的荒謬、不公義,覺得憤憤不平。讓我們靈虛一點,參考佛教的智慧,觀照此歷史緣起的大流,論說為何神聖最後一定戰勝偏執的專政者。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Es_NuZk_Q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