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明晚8点,周旺大师玉雕专场❣️
❗️超美玉雕大赏,等你来❗️
周旺 ,1984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木雕之鄉,2004年從事玉雕行業。現任四會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師從玉雕名家林成洪老師,刻苦學習,不斷探求玉石雕刻技法。
擅長佛教題材、人物的創作,他的作品將佛教精神內涵與玉雕藝術緊密相連,人物造像簡潔而不失佛教的韻味。
創作的度母造像藝術為例, 以淺浮雕的雕刻手法,遵循藏傳佛教度母造像藝術,法相慈悲莊嚴,人體結構、形態等要嚴格遵循唐卡藝術。
作品顏容端正,法相寂靜、殊妙莊嚴,現慈悲相,左手拈烏波拉花,右手結施與願印,象征施於一切眾生無畏、慈悲滿願,猶如慈愛的母親,拯救獨子一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改變世界由兒童開始 ~ Kisskids ep2 Part 1 播出:2016年7月11日, 8pm 嘉賓:Kerby Wong, [慈心行動]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Carlos Tsang 場地:匯智社 內容: 教育兒童一向都不簡單,而且越來越不簡單,就是有很好資源的家庭...
佛教精神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某一天,我要做一件很重要的決定之前,我都會去拜土地公,期許祂能賜予我智慧去解決眼前各種難題,我騎去後,外頭掛著「因應疫情,即日起停止參拜」這類的警語,突然意識到,啊,原來會有無法問神的時候欸,這次真的要靠自己了。
但,沒了儀式,就不代表自己無法被保佑了嗎?
那可不一定。
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情緒衛生」
在看到天下雜誌報導,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五月的藝術與講座以〈創造希望〉為題,請到流亡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透過視訊與《靜思的藝術》作者皮科.艾爾(Pico Iyer)對談。他裡頭寫著:「在現今世界,應對毀滅性情緒的方式非常重要。這不見得要與上寺廟、拜拜,禱告等等宗教儀式有關,也可以用世俗的方式達成。從孩童開始,教導他們觀察身體的護理之外,也培養情緒的衛生。」
情緒衛生,這詞蠻吸引我的。
情緒衛生,舉個例子,我們要保持牙齒的衛生,哪就需要我們使用牙刷去刷牙,把口腔整理乾淨;環境衛生,需要我們利用清潔工具清掃灰塵,整理居家環境的乾淨;而個人衛生則是需要我們清潔自己、把我們外觀或是個人照顧維持好。而情緒衛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我們需要用心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然後採用一些簡單的每日觀察自我的習慣,妥善處理自己的心理傷疤,然後照顧維持好自己。⎦
親親摸寧早上八點鐘,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我能理解,不是每個家庭空間都適合人們長時間的相處,有些家庭實際空間擁擠,有些家庭沒有適合的教學空間,不自覺的人都「阿雜」了起來,那個「阿雜」,有點像是你的心靈灰塵,你需要一些適合的工具打掃你的心靈環境。
接受灰塵的存在,讓灰塵沈澱,潑上一些水,讓灰塵有沈澱的機會,再拿工具掃起來。
講著講著,快去整理自己的空間,多少都能有所收穫啦!
延伸閱讀:http://www.pinsoul.com/blog-zh/2014/12/18/-
佛教精神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佛Q&A】在街頭看到出家人托缽化緣,怎麼布施供養才如法?
答:佛教僧侶托缽化緣,具有廣化善緣、為世人化得度因緣的本意。在佛陀住世的年代,為了把佛法的理念和精神弘傳到人間,制定出家人必須托缽,與人接觸,為其祝福,藉此機會讓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能夠種植信學佛法的善根。現今在印度、泰國、緬甸等地,仍有多數的佛教僧侶延續托缽的修行方式,知量知足,化一日所需,也為當地的社會所接受。
⠀
當佛教傳到中國,為了適應中國的農耕經濟,便一改沿路托缽的修行方式,而長期仰賴官方供給與信施供養,也容易受到時局影響;因此,自食其力的農禪修行生活,便在漢傳佛教裡應運而興,依靠信眾布施已屬其次。
⠀
到了現代,街頭托缽化緣的現象,已和金錢畫上等號,化緣被認為是化錢,每每在人潮聚集的街區,或住戶眾多的住宅區,通常可見穿著僧袍的人向民眾勸募,甚至沿街乞討,出家身分的真偽無法從外觀認定。所以,在家人行布施供養時,但看行化者的行儀是否對人心有所啟迪?是否以佛法關懷、教育社會大眾?是否以佛法做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普化?
⠀
布施與托缽化緣是雙向的互動,運用智慧力行布施供養,讓手中小小的錢,發揮大大的作用,為社會種下廣大福田,才是符合佛教精神的布施行。
⠀
◎文:轉載自《人生雜誌》350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學佛問與答
#托缽化緣
#布施供養
佛教精神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改變世界由兒童開始 ~ Kisskids ep2 Part 1
播出:2016年7月11日, 8pm
嘉賓:Kerby Wong, [慈心行動]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Carlos Tsang
場地:匯智社
內容:
教育兒童一向都不簡單,而且越來越不簡單,就是有很好資源的家庭都很不容易,沒有足夠資源的基層家庭就更難了。非常欣賞[慈心行動]創辦人Kerby Wong,為香港草根階層家庭的小朋友提供正向教育、愛和關心。Kerby自小就喜歡幫人,小時候的他,家境絕不富有,已感知自己要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今時今日的他,已貴為某國際公司的財長(CFO),有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和女兒,都很喜歡幫助別人,甚至從自己的薪酬拿了很大百分比,透過佛教精神,去創立有88(NGO)牌照的[慈心行動慈善基金]。
Kerby對教育兒童的看法是甚麼?甚麼是[正向成長教育]?其實,香港的家長,當然會想小朋友有好成績,很多父母都相信"贏在起跑線"的說法,認為教育兒童最重要是他們夠"競爭力"。其實,競爭(competition)和創意(creativity)是不能共存的,要競爭就難有創意,沒有創意的人,人生一定會很艱難,因為解決問題就需要很大的創意。再者,一個人能夠在事業上、經濟上取得好成就,往往視乎他們的溝通能力、領導力、團隊精神、個人誠信、品德、情緒管理、感恩能力等等,而不是一張沙紙和分數。
今集Kerby會和我們分享教小朋友之道,甚麼是[正向成長教育]?西方國家已用了好一段日之,主要有七點:
1.品德
2.家庭關係
3.情緒管理
4.感恩
5.自信
6.社會責任
7.團隊精神
Kerby怎樣教育這些兒童?今集有很多窩心的故事,亦有令人心酸的個案,例如很多孩子都缺乏父愛和父親的觸摸,以致他們有很特別的行為。
貢獻有很多種,捐錢很好,只是香港實在不乏物資,其實,做義工更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甚麼?需要幫助的基層家庭那麼多,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又是海星的故事嗎?一個人的心能抒出多少愛?能送多少光?作為父母的你,如果已經忙得甚麼也不能做,你最少能做甚麼去改變孩子的一生?讓他成為社會的領袖(black horse=黑馬),而不是負累(black sheep=黑羊)?
多謝收看。
捐款或義工(i.e.教英文):
慈心行動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https://www.facebook.com/慈心行動慈善基金有限公司-1578990819086854/info/?entry_point=page_nav_about_item&tab=page_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