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點謊言 ◎李國威
有一次我在路上被人截住
他說:你活得不耐煩了。
是的,他說得對,他抓住了我的弱點
我的生活太單調,煩悶,
每個人都對我說真話,
我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永遠是一個: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彩虹的溫暖。
告訴我,地球是三角形,蝴蝶有六雙翅膀
告訴我,我,是個了不起的人。
沒有人肯犧牲自己的原則,
他們用真話磨折我,強調,
一個人必須照照鏡子
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醇酒的芬芳
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
充實我的生活,豐富我的生活
沒有人肯這樣做,原則是可怕的
它令我渾身顫抖
——《中國學生周報》1974年4月20日 第1122期
--
◎ 作者簡介
李國威 ,1948年香港出生,原籍廣東台山。早於中學時代已參與《公教報》學生文壇的編務工作,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教文、小說、影評等。公教學生文壇其後出書《江潮集》和《江潮二集》,都有選載李國威的作品。 七十年代於《明報晚報》工作,曾擔任《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先後在《明報》 、《快報》、《南北極》寫稿,其後任TVB新聞部編輯。據悉,「無綫新聞,事事關心」的口號乃出自他的手筆。
李國威後來轉職TVB集團旗下的博益出版社,帶動當時的中文袋裝書熱潮。1987年策劃《博益月刊》創刊,擔任總編輯一職。
1993年,李國威病逝。關夢南將他歸入其編著的《香港新詩: 七個早逝優秀詩人》一書,2012年出版。
李國威生前出版過兩本書:《只有今生》、《猶在今生》。這兩本書主要收集他九十年代初期在《星晚周刊》的專欄文章。
青文書屋後來整理他的遺作,1996年出版了《李國威文集》,並於1998年出版的《十人詩選》中收錄了李國威33首詩作。
--
◎小編 驚雷 賞析
從「國語文」到「華語文」的跳躍,並非指涉考核範圍的擴大,而是意味著時代選擇了華語文,存在開闊視野、跨域之需要,將學習的語境拓展至臺灣以外的華語地區,某程度也顯示語文增強對文學的包容性。香港,作為臺灣的友鄰,不論從文化影響、歷史連繫,還是當代的處境,確是無法迴避論及。儘管臺港兩地存在一定的地理距離,但兩地的心理距離卻似乎愈來愈近,尤其當遭遇類近的苦劫時。
如果要為下一輪華語文課本的現代詩選建議一位詩人,我會把李國威選進去。這個名字或許對一般讀者有點陌生,但對於香港新詩發展與臺灣詩的連繫亦具其重要性如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就將他選入香港七十年代的其中一位代表詩人,同時期還有鍾玲玲、梁秉鈞、舒巷城等詩人。參閱杜家祁的文章〈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與詩風〉,李國威曾擔任兼職教師、《盤古》與《中國學生周報》等刊物的編輯,也如不少作家(如劉以鬯等)一樣在報館工作。六十年代末參與戴天、古蒼梧主持的香港創建學院詩作坊,據稱,此類工作坊的形式是戴天從美國愛荷華大學的National Writers’ Workshop引進。李國威與鍾玲玲、關淮遠等人同期,在詩作坊接觸余光中、鄭愁予等臺灣詩,但較受瘂弦的影響,可見六十年代香港新詩與臺灣現代詩的交集。寫詩以外,李國威亦兼擅其他文體,出版散文集《只有今生》、《猶在今生》;報告文學作品〈廖秉漢生前死後〉,好友梁秉鈞(也斯)更在其逝世以後(1993)為他出版《李國威文集》(1996)。
據《呼吸詩刊》第3期(1997年6月)的紀錄,李國威曾於《中國學生周報》、《盤古》、《大拇指》、《秋螢》、《香港文學》等文刊發表33首詩作,最早發表的詩作見於1969年2月的《中國學生周報》,題為〈碎片〉。自〈碎片〉起計, 以下賞析的詩作〈我需要一點謊言〉(1974年)為第17首,是李國威的中期詩作。
將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引李國威〈我需要一點謊言〉,《十人詩選》的版本比對過後發現:《中國學生周報》的版本在第二節第四行缺減「道」字;第一、三節第二、一行的尾巴分別多了一個句點。修改版將句點略去,減少詩行節奏隔斷的效果,使詩作更為連貫;增加「道」字則令詩句稍微卡頓,表現情感、語氣的轉折。惟以下分析仍以《周報》版本(原版)為準:
全詩分為五節,首節將全詩的「氣」在開端作「破」的處理,詩人忽然在路上被人阻截並被突然指斥「你活得不耐煩了」,營造一種荒誕感,同時,其戲劇性也引起讀者的好奇。一般人在街上被人指罵會感到被冒犯、愕然,甚或質疑是否黑幫尋仇「點錯相」,但詩人在第二節很平靜地面對、接納指斥,對於真實的生活感到苦悶。然而,回頭一想,他對路人指斥的認同,是否等同他也認同真實呢?此處似乎開啟了真與假之間的徘徊,充滿哲理。
第三節是詩人拆解「需要一點謊言」的原因,可能是他在生活裏遭到挫折,需要一點謊言來自我安慰、療癒自己。值得留意,詩人列舉謊言的例子時,也反映他對真實的認知,在其潛意識裏,真話與謊言出現對立。接續在第四節,詩人假設說真話是人的原則,因此在他者發自內心說出惡毒的言語例如「你自己照照鏡子」,其潛台詞是「看你這種人模狗樣還能有甚麼出息」,使言語的攻擊力加倍。此節末句「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用得巧妙,鏡子的出現是真假兼備的,虛實交錯、亦真亦假。佛家有所謂「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其意象的挪用再度勾起真與假的哲思。
最後一節,詩人說「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但依照上節的脈絡,「他們」的臉孔顯然並不「甜蜜」,因此推斷詩人意圖借醉後的迷糊感抹去「他們」為自己帶來的痛苦。而一點違反原則的「謊言」彷彿就是一點安慰,以粉飾詩人的世界,可惜每個人卻仍「恪守原則」,不肯說半句白色謊言。
走筆至此,詩作為我們留下許多揮之不去的問題:詩作裏的「真實」是否完全的真實?「謊言」是否完全虛偽?詩人在上述詩裏會不會只是曲筆,有意模糊真與假的界線?在某些情形,會不會是真話假說、假話真說比較適合?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切留待後人解讀。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3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文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李國威 #我需要一點謊言
余光中散文集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周日好讀|馬家輝明報專欄
簽名
新小說出版了,但因疫情所限,兩岸三地皆辦不了簽名會;賣不賣書無所謂,失去了簽名的樂趣,倒有遺憾。
簽名是什麼?
簽名是切切實實地對讀者表示感恩,亦讓讀者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你的存在。是寫和讀之間的一座橋樑,你執筆在扉頁上寫名字,甚至題寫讀者的名字,甚至寫上簡簡單單的一句鼓勵或感謝,讀者把書帶回家,放在桌上或床邊或架上,留下了「物質性」的記憶。留下了銘印,以及曾經有過的交集。簽名是書頁文字的延伸,是文字以外的碰撞,一題一簽,短短的幾秒鐘,留下的是不只幾秒的實存體會。
美國作家法蘭岑有本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記述關乎生態和氣候的變遷觀察,我對此外行,卻最感動於他點點滴滴地談及寫與讀。「文學的奧秘之一,就是作家和讀者感受到個人存在感的地方,都是在自身之外,在某種頁面上。我要如何不透過加諸身體的動作,而是藉由自己的筆下,感到更忠於自我?我要怎麼透過閱讀某人的文字,就覺得比坐在本尊身邊更接近對方?這些問題的答案,多少在於寫作與閱讀都需要全神貫注,不過當然也和只有貢面才能傳達出的那種『順序性』有關」。
這是事實,但我相信一個誠懇的簽名亦有相同效果,可讓讀者覺得「接近對方」,更能倒過來讓作者「接近」讀者。手寫簽名,筆端在紙上摩桬,隱隱似握手卻又比握手安全,「物質感」濃重,至少,我喜歡。
法蘭岑的散文真好看。好像是余光中說過,詩人通常是好的散文家,倒過來卻不必然。或許這邏輯同樣適用於小說家,法蘭岑的小說我讀得過癮,散文集亦讀得停頓處處、思考重重,寥寥數語即可直指核心。譬如他說:「那些主觀的推特發文,和三兩下寫完就貼的部落格文,就沒那麼像散文,似乎反倒更像在逃避真正的散文所能迫使我們的東西。我們一天到晚看螢幕,還不斷抱怨自己到底有多忙,但螢幕上的內容要是變成紙本書,我們根本懶得看。」
或許這就是所謂「時代特徵」吧。跟閱讀爭奪時間的是零零碎碎的網絡資訊,老生常談了,所以也才特別因為能夠成為「競爭勝利者」而感到驕傲。台灣作家李桐豪近日提到我的新小說,「一個週末讀完《鴛鴦六七四》,欲罷不能。活在當下,社群媒體有無數活色生香的八卦需要追究,有激情的時事需要同仇敵愾;OTT串流是一千零一夜也追不完的影集,世上太多有趣的樂子可以讓人分心了,故而小說家寫完一本小說,讓讀者毫無旁騖,一頁一頁乖乖看完,那小說得要多好看,精彩」。
我向來不是謙虛的人。感謝他。———而真正重要的是,必須有這份「自大狂」,我才有勇氣繼續寫,寫寫寫。
(本文見刊於2020.6.7.香港《明報》)
余光中散文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給苦瓜的頌詩 ◎也斯
等你從反覆的天氣裏恢復過來
其他都不重要了
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
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
度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
並沒有消失
老去的瓜
我知道你心裏也有
柔軟鮮明的事物
疲倦地垂下
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
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
把苦澀藏在心中
是因為看到太多虛假的陽光
太多雷電的傷害
太多陰晴未定的日子?
我佩服你的沉默
把苦味留給自己
在田畦甜膩的合唱裏
堅持另一種口味
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
解脫勞乏,你的言語是晦澀的
卻令我們清心明目
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在這些不安定的日子裏還有誰呢?
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瓜沉默面對
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
--
◎作者簡介
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鈞,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其人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
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等;小說《養龍人師門》、《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散文集《也斯的香港》,及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的往復書簡《守望香港》(遺作)等;以及評論集《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文化空間與文學》等。
--
◎小編Cookie Monster賞析:
提到關於苦瓜的詠物詩,不禁讓人聯想到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但相較於余光中從古物聯想到文化中國的龐大,這首詩更偏向個人內在的沈澱與被理解。
開頭作者先告訴我們背景是一個「反覆的天氣」,敘述者先從苦瓜的外皮,理解到對方的立場:「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敘述者深知現實的苦難,不會要求對方不合情理的放下過去,而是以理解面對對方的柔軟與個性。
對方不外放,而返回內在的過程是一種苦的沈澱。苦瓜又稱君子瓜,因為其在烹飪時,苦味不會沾上其他菜,會「把苦味留給自己」。作者利用這樣的特性,完整對方的形象。有趣的是,在這首詩中關於「苦」的敘述,作者並不以苦難、苦痛形容,在繞過情緒性的呼喊後,更映襯出對方的沈默與堅韌。
最後一段,敘述者從對沈澱的理解,轉為敘述對方理想的高度。世間都在追求「甜」,唯有苦瓜利用其苦澀清明眾生,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形象。但這首詩是從詠物出發,比起屈原的自命清高,苦瓜藉由他者的理解,更有其深度與隱忍之情,而在這樣的理解中,也得以窺見敘述者的投射與立場的選擇。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也斯 #香港詩 #苦瓜 #詠物詩
余光中散文集 在 作家身影:余光中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此為〈翰林版〉國文第三冊備課光碟附錄之影片,僅做學術用途,嚴禁任意複製或販售。 ... <看更多>
余光中散文集 在 余光中散文集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Jump to. Sections of this page. Accessibility Help. Press alt + / to open this menu. Facebook. Email or phone, Password. Forgot account? Sign Up. 余光中散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