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親簽版預購連結 👉🏻👉🏻 https://tinyurl.com/yxwcfa5a
連續數天和編輯、設計一起奮戰到凌晨後,稿子終於在昨天送進了印刷廠。想起來之前似乎沒有仔細和大家聊過這本書的架構,決定先來分享一下比較詳細的內容。
📌 從清末與日據時代開始,帶你從頭了解法式甜點在台灣萌芽、生根,乃至繁盛的歷史。
📌 以超乎你想像的深度與詳盡,訪談共 #18組 甜點主廚、品牌及職人,從他們的養成經歷、日常工作出發,探討其創作哲學,談「#何謂台灣味的法式甜點」、「#如何做一個在台灣的法式甜點主廚_職人_品牌管理者」;另有 #2篇產地拜訪,深入了解台灣香草、可可生產者的挑戰之路。
📌 由 #5個不同主題,深入分析、論述、談討「#台灣味」成形的可能途徑。重新梳理 #飲食與 #身份認同 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 來自專業甜點師、職人和品牌經營者們,對下一代甜點師們的真摯寄語。
5個主題的說明與受訪者詳列如下:
1. #法式甜點在台灣:簡述西洋點心與法式甜點從清朝末年海關紀錄開始的早期發展,到西式烘焙業在台奠基,至台灣與日本、法國間的交流,爾後獨立小店蔚為風潮的歷史。並以三篇訪談探討台灣法式甜點店的風格與路線差異,反映本地產業概況及人才養成的軌跡。
緒論
1-1. 珠寶盒法式點心坊 boîte de bijou|創辦人、總監林淑真(Susan Lin)
1-2. 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負責人、主廚李依錫(Hugo Lee)
1-3. 187巷的法式甜點咖啡、 187巷的法式 烘焙/料理/烹飪教室|創辦人謝美玲(Linda Hsieh)
2. #台灣甜點師的養成:回顧台灣餐飲與烘焙教育的發展,探討甜點師們「出國進修」取得技術、知識的動力,以及回國開業,成為「文化中介者」的過程與意義。近年流行的「自學開業」風潮也涵蓋其中。本章訪談中,四位甜點主廚以迥然不同的學藝過程和作品風格,呈現甜點師們既是法式甜點文化的學藝者與接收者,也是具能動性的生產者與傳播者。
緒論
Column 1. 世界廚藝與餐旅學校的建立
2-1. Season 敦南旗鑑店 、SEASON Cuisine Pâtissiartism|創辦人、主廚洪守成(Season Hung)
2-2. Salon de Marie Antoinette 瑪麗安東妮手工法國點心工作坊|創辦人、主廚 吳庭槐(Ting-Kwai Wu)
2-3. 全統西點麵包 Chuan Tung|經營者、主廚陳星緯(Hsing-Wei Chen)
2-4. TERRA 土然巧克力專門店、九日風、在欉紅 red on tree|創辦人、主廚楊豐旭(Danny Yang)
3. #台灣味_台灣風格的形塑:從台灣不同群體間對身分認同的焦慮談起,探討「何謂台灣味」追尋的核心。本章訪談從四組不同品牌、職人的創作哲學及作品風格中,思索「台味」是否能成為可供辨識的風格;去除台灣味框架後,「我的甜點」又該自何處生根、在哪裡站穩腳步。
緒論
3-1. 菓實日 Kajitsu Pâtisserie|主廚曹羽君、品牌主理人高韞豐(Evan Kao)
3-2. Quelques Pâtisseries 某某。甜點|主廚賴怡君(I-Chun Lai)、品牌主理人 Lynn Lin
3-3. HUGH dessert dining|主廚鄭為修(Victor Cheng)、應庚宏(Kent Ying)
3-4. One Tree Hill Taipei|主廚甘碧華(Katia Kan)、執行長林衍成(Yen Seng Lim)
4. #國際甜點人在台灣:台灣當前餐飲市場發展活絡、國際交流頻繁,但究竟是什麼吸引外籍專業人士在台開業或受雇呢?外籍主廚製作的甜點算是台灣的甜點嗎?當他們有國際曝光時,我們能說這是「台灣之光」嗎?而當台籍主廚在異國料理餐廳製作出既合乎道地精神,又融入本地飲食文化的作品時,是否又該否認「這不是台灣的甜點」?本章訪談中,三位不同國籍的甜點主廚在各自的崗位,展現他們與台灣相互豐富彼此的努力。
緒論
4-1. 日式甜點 折田菓舖|創辦人、主廚折田將大(Masahiro Orita)
4-2. Taïrroir 態芮**|甜點主廚賴思瑩(Angela Lai)
4-3. JL Studio**|甜點主廚韓慧婷(Una Han)
5. #台灣味的國際化:「被世界看見」一直是所有台灣人的焦慮根源。若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是理所當然的目標,究竟有什麼方法能夠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目前在國際賽事上,台灣職人們都屬於被評鑑的標的,是否有一天,我們能成為制定標準、擁有詮釋權的一方?本章的數位受訪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關鍵的答案。
緒論
5-1. 好食光 Keya Jam|主理人柯亞(Keya)
5-2. Yu Chocolatier 畬室 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主廚鄭畬軒(Yu-Hsuan Cheng)
5-3. JADE LI Chocolatier|主廚黎玉璽(Yu-Hsi Li)
Column 2. 產地拜訪:喜樂可可咖啡園|園主張凱晃、陳美芳
Column 3. 產地拜訪:香草騎士 Vanilla Knight、香草農夫 Taiwan Vanilla Farm|創辦人、主廚味正琳
5-4. COFE、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顧瑋(Wilma Ku)
後記:#寄語未來的甜點師,在「熱情」以外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寫作計劃,但我終於堅持把它完成了。接下來幾天,我會再陸續和大家分享寫作的心路歷程與前輩們的傾情推薦。
記得設鬧鐘, #9月7日就是它終於要和大家見面的大日子❣️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何謂5+2產業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覺得還是解釋多一點好,不然看朋友群同溫層化到沒其他聲音,天天貼標籤在別人身上,貼到沒人可以被貼,其實很可憐。
台灣的產業問題出在哪?這個問題放大一點來看,就是這個世界二戰後的共通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到底「誰剝削誰來成就誰」。對,你要用左派的理論去解才會懂,如果只用沒有不景氣跟不爭氣的觀點,就無法理解。
大體上兩個概念,階級複製與階級剝削。
階級複製是不可能變的,人性就是這樣,我們能做的其實不多,可以加速流動但不能翻轉。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被打破,階級會翻轉?答案是「亂世」。社會越亂機會越多,但這種紛亂來自於對既有秩序的破壞,然後「極少數人」抓到機會翻上去。
翻成統治階級的,會把原有的中間層(官僚、知識分子)全部打掉,換自己的人去替代,所以在這過程中,支持翻桌的那群人的後代,會取代原有的中層。所以這種翻身,與其說是對大家有利,不如說是對自己有利其他人有害。而且翻上去的人就會開始複製,只留極少數的機會給下層。
別說台灣,其他二戰後才復甦,又沒有傳統階級文化很深的地方,幾乎都是這樣。用數字來講就是,原本社會整體資本是10,上中下分到6、3、1。打掉重練後整體資本變成8,分為5、2、1。
我們現在認為可以透過某種內部手段翻身,那個叫作個人的努力,個人跳脫原本的階級往上爬。但整體來說,下層還是下層,中層還是中層,根本沒有啥改變。想知道電視跟網路媒體,以及那些左膠大談的階級翻身是什麼嗎?那個不叫翻身,叫作整個翻轉。去看看文革就曉得何謂最激烈,看看委內瑞拉就知道什麼是一般激烈。
所以再來講,階級剝削才是產業發展最大的問題。一般來說,上層會把成本丟給中層,中層丟給下層,下層沒地方丟。。。。。。丟給大自然。趨利避險是人性,你不可能規避掉。
中學課本說的產業發展太過美好,而忽略掉這種規避成本的部分。這導致對產業升級的理解歪掉,以及書念越多的中產階級越不理解下層的經濟活動長怎樣。
具體來說就是,過去為了要發展工業,低價徵收農地,放任炒作新市鎮的商業、住宅區,得利最大的是誰?不用懷疑,就是政商關係最好的上層。而中產階級透過教育跟人脈,也有夠多資本,比下層更容易卡到了新市鎮內的專家職位,這些專家就是一般說的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等等師字輩的人。
而承接這些新產業的外圍中小工廠,以及教育水準較低的勞工,勉強還吃的到這些核心區外流的餅乾屑。工廠主為了自己當然不會把利潤大幅分給勞工,低階藍領勞工薪資低,就只能找低價的食衣來源。這些勞工哪來的?很多都是轉工業化後,從鄉村出來的,失去了勞動力的農業,生產力降低,遲早衰亡。
所以,才會有農業的轉型,綠色革命跟機械化降低人力數量,作物改良增加競爭力。而這些改變犧牲的就是大自然,人類把生活水準的提升,代價不管是直接還間接,都得要地球買單。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說穿了一大半就是先進國家把成本轉嫁給中國而已,而中國也很甘願的轉嫁給底層跟大自然。
這關階級剝削屁事?關聯可大了,現代產業的剝削不是直接的,是透過一連串的降低成本轉下去,所以造成都市中產階級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剝削非都市地區。更不要提都市化的副作用,把大量的就業機會吸進去,非都市的地區更難翻身,投入再多的社區營造,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缺乏基礎建設跟資本。
剝削理論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需要數學,你必須要懂經濟跟社會學,還得懂這個國家的產業,不然你根本算不出來,到底都市需要補貼多少給非都市的居民。這種補貼不僅止於經濟,而必須連帶地把教育機會跟文化留底都算進去,翻譯起來就是,除了蓋道路鐵路跟醫院等基礎建設,都市居民還需透過大量的農工補貼跟入學名額保障轉給鄉村,更得花大錢保留鄉村的文化例如古蹟,讓鄉村區有文化資本可以成長。
台灣有這種人?少到根本可以當沒有,我們的教育不鼓勵通才,而傾向加強既有的階級複製。
說這麼多,我到底要講什麼?
台北市願意付多少錢給基隆跟宜蘭以及桃園的偏鄉,去發展基礎建設,弄個【大台北州】?北部願意付多少錢給南部,把欠缺的建設都補起來?
都市中產階級願意付多少錢,讓被剝削多年的郊區工廠,可以合法合理的轉型,代價不需要轉給大自然,也不用給低層勞工去擔?
很不客氣的說,看了這幾個月,網路根本就沒幾個人去反省,為何「台北中產階級價值觀」完全失靈,全部回歸到傳統階級利益上,大家以為這真的只是宣傳跟假新聞氾濫的結果?其實就是長年以來不付帳的結果,而應該要擔任中間磨合的政客,多半傾向討好自己選區,讓大家以為問題都跟自己無關,只要宰掉幾個敵人就好。
左膠會被我痛罵不讀書,不是沒理由的。假新聞會氾濫,中國資訊戰會打的這麼簡單,說穿了就是台北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強推到其他人身上,然後不買單的還要被貼標籤,攻擊極其醜化。表面上是一種價值觀戰爭,本質上就是要找理由不付帳,成本都給別人去吸收。而今天稍微要這些人退後一點,稍稍妥協一下都不願意,動輒滑坡到國破家亡的程度。
根本有病。
政治人物的角色,就是這種管理上的各種膠合,統合整個區域的利益。而台灣因為高速發展的城鄉差異,讓各區政治人物有單一化的選區可以處理,失去了原本的存在價值,對立自然不可免。
能上網,還能看我寫幾千字廢文的,絕非社會的下層。你,真的有願意去聽下層的聲音嗎?還是站在上面,「覺得」下層應該怎樣?
這幾年,我已經聽到太多基層政治業的朋友,覺得心很累。
何謂5+2產業 在 何謂SDG產業價值網?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68 views 5 months ago. 168 views • Nov 24, 2022. 受訪者: 蔡明志執行長/ 大中華區暨產品策略中心內容: 說明SDG 產業 價值網發展的三大歷程 … ... <看更多>
何謂5+2產業 在 半導體第二產業鏈即將成形? 別怕!台積電到2025年仍保有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聽了財知道#財訊#半導體#台積電#PCB過去半年,美日等國軍運用國家力量,強攻尖端半導體製造。但台灣同時也在進行關鍵升級,未來五年,台灣的矽盾地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