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
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
侯勝宗
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追求的大都是看得見的「科學」發展所帶動出的經濟成長。圖/美聯社
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也改變世界,會不會有一朝一日科技也改變了發明科技的人類呢?「科技與人文」專欄就在此一命題下,來和讀者一同討論與反思。
首先,我們必須先定義清楚這二個名詞,才能往下討論。何謂科技?學者Hacker & Barden(一九八七)定義科技是改變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知識總和,是一種技術性或專業性的技能或活動;何謂人文?人文就是人類整體文化的總和。由此可見,科技與人文實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但是近代對人文與科技有一些對立的爭辯。史諾的「兩種文化」就是其中的精典。
英國物理學家史諾在一九五九年於劍橋大學發表「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論點。史諾當年的演講在譴責英國的教育系統,批判英國自維多利亞時代,過度地投入在人文與博雅教育,而長期忽略了科學的重要性,造成人文與科技二種文化的對立。不過,史諾擁戴科學與科技的觀點,並非僅是釐清「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之間的關係,或者提醒大學應如何安排課程以便讓學生更適切地瞭解兩種知識。他同時也把「兩種文化」的論述層次應用到英國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並探討人類未來應如何應用科學改善貧窮,帶動經濟發展等議題。
事實上,史諾所主張的「兩種文化」論述係奠基在「二元對立」上,忽略了包容與超越的視野。簡單來說,史諾的論點是「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被分化成兩種文化,即科學和人文,而他認為這對解決世界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障礙。
在「兩種文化」對壘的歷史變遷中,史諾激起所了今日高等教育「專門化」與「博雅教育」的爭論。或者擴大來說,是關乎「人」的形象與意義的反思。然而,從廿世紀以來的高教發展來看,其實大學早就傾向以「科學」壓倒「人文」,或者專門化教育取代博雅教育,這幾乎是近代全球大學發展的寫照。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追求的大都是看得見的「科學」發展所帶動出的經濟成長,隨之而來也造成資源逐漸耗竭,與大自然氣候極端變化的地球反撲。
史諾的兩種文化描述的是六十年前英國劍橋大學的重人文、輕科學,但今日則恰好相反。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世界各國十分明顯朝向科技的追逐與發展,人文精神淪入少數人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我們大膽預測,未來世界的永續發展決定於科技與人文間可否取得平衡,歡迎加入這兩種文化的愛恨情仇對話。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何謂十二元神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自治法》的前世今生】
川普在7月14日簽署《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並頒布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這是美國 - 香港外交關係的重新定義,證明香港不再是香港,從此之後,美國將視香港為中國眾多城市之一,如同深圳或寧波。香港不再享有美國的特殊或優惠經貿及關稅待遇,敏感科技產品也不能再出口至香港。簡單說,香港的「一國兩制」正式提早走入歷史。
台灣的輿情,意外對這則新聞非常低調,網路上討論也不多。對比2020台灣大選前,香港議題從逃犯條例開始,成為台灣政治攻防熱點,不可同日而語。執政黨選擇此時低調處理香港議題,自有其政治考量,包括免於落入「民進黨關心香港口惠不實」的批評。但無論政治操作如何,香港的命運牽動台灣,此點卻不可不察。
要理解《香港自治法》的重要性之前,首先得將幾個重大節點一一說明。
1984年:《中英聯合宣言》
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香港政策法》
1997年3月18日:台灣制定《港澳條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2018年2月:陳同佳殺人案
2019年3月開始:《逃犯條例》及反送中抗爭
201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
2020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香港自治法》,該法又稱《香港問責法》(Hong Kong Accountability Act)
簡單說,1984年的《中英聯合宣言》規定香港回歸中國之後保持五十年不變的「一國兩制」。這個聯合宣言(Joint Declaration)的雙邊簽署人分別為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及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更重要的是,這個宣言後來於1985年互換批准書(ratification)後並於聯合國完成登記程序。
這個乍看之下似乎程序完備的宣言,想不到後來成為中國及西方的爭議點。中國的外交官戰狼不斷在國際上宣稱,這個宣言並非國際法上的「條約」(Treaty),而是一個失效的歷史文件,所以中國沒有義務承諾繼續遵守。
聯合宣言(Joint Declaration)是不是條約(Treaty)?其實在國際法上,不見得看名稱,而是看當時雙方簽署時的意願。我認為,《中英聯合宣言》當然具有條約性質的國際法效力。美國國務院的說法,也是多次強調這是一個經聯合國存檔(UN-archived)的外交文件,當然具國際法效力。
回到歷史當下。1985年時,包括中國自己在內,大概都沒預料到多年之後會毀棄這個承諾。理由很簡單,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窮二白啊,哪想得到後來中國會成為世界二元強權。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到鄧小平九二年南巡,才確定「摸著石頭過河」,當時的中國,廣東省的「三來一補」還是一個新的東西,會不會真的成功,沒人曉得。所以持平來說,當趙紫陽簽署《中英聯合宣言》時,中南海應該是抱著遵守的心理成分居多(但也不是絕對)。
《中英聯合宣言》開啟了十二年的香港過渡期,九七大限開始倒數,成為港劇及港片的題材。各國都得想辦法處理九七後的對香港的外交關係,在美國,這就是1992年《香港政策法》的背景,而在台灣,這就是1997年3月18日的《港澳條例》。美國的《香港政策法》及台灣的《港澳條例》,都是為了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中國。
在《香港政策法》中,美國明定了對港的政策軸線,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在一國兩制之下,且香港維持足夠自治(sufficient autonomy)的前提,美國給予香港優惠(preferential)經貿及關稅待遇。
有趣的是,《香港政策法》從未明定何謂「足夠自治」(sufficient autonomy)。這個條文上的模糊空間,原本是刻意精心設計,讓美國政府維持彈性,但後來也變成了中國政府及港府口中的藉口,因為在林鄭月娥即習近平的口中,香港一直到現在,都有「足夠自治」。
乍聽之下真的很諷刺,但這也點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如果你仔細觀察從去年逃犯條例抗爭暴發迄今,「足夠自治」一詞始終是關鍵核心,美國國會議員也多次呼籲,港府必須信守承諾給香港市民「足夠自治」。請注意,美國強調的是「自治」,而非「民主」。
九七回歸後,香港正式進入一國兩制,也就是所謂的「馬照跑,舞照跳」。歷史弔詭之處,在於香港命運的轉變,竟然是因為2018年2月一起發生在台灣的港人情侶在台謀殺案:陳同佳在台北殺害女友潘曉穎後,逃回香港。
香港政府聲稱為了陳同佳案,在2019年月左右開始推動《逃犯條例》,萬萬沒想到,引起後來改變香港命運的反送中抗爭,香港成為美中對抗下的焦點話題。事後回想,陳同佳本人大概從未想過,他當時在台北殺害女友,竟然會改變香港的命運,以及影響中美兩強權的外交對抗。
201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這部法律雖然名字有「民主」一詞,但重點其實為「人權」,亦即要求美國政府制裁「負責侵犯香港人權的中國及香港官員」,另外也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審視香港是否仍有足夠自治,以及是否有資格享受美國給予的特殊優惠經貿待遇。
所以其實一直到2019年底,美國對港的外交政策核心,還是在於1992年《香港政策法》中「足夠自治」一詞的詮釋。
香港反送中沸沸揚揚一直吵到了2020年年初,不可諱言的是,小英總統也因為香港情勢激發了台灣的危機感及抗中情緒,而順利拿到817萬的歷史高票。說小英總統的高票完全是因為反送中當然並不公允,但起碼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香港情勢。
香港反送中抗爭讓全世界見證了港人的決心及勇氣,但歷史的敘事甚難預料,2020年農曆過年前,武漢肺炎(或稱新冠肺炎)橫掃全世界,迄今人類仍未克服。香港的街頭抗爭因為疫情緣故,逐漸淡去,但川普政府處理疫情不當(力),在2020美國大選中目前民調甚至落後民主黨拜登,中國成了川普口中隱匿疫情的罪犯。中國隱匿疫情造成全球鉅額經貿損失是普遍認知的事實沒錯,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川普拉高對抗中國的基調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拉抬自身選情。
在這個背景之下,《香港自治法》出爐了,它的本質正是一部加強版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對抗的正是2020年6月30日的《港區國安法》。
這個故事說到這,其實跟台灣的關係是,我們的《港澳條例》有沒有修訂或甚至重新制定的必要?《港澳條例》當時的政治基礎,就是香港的一國兩制,但這個基礎如今已不復存在。
當美國藉著《香港自治法》來宣告香港不再是香港時,跟香港關係密切的台灣,究竟該不該在台港關係的法律定位上,重新審慎審視呢?這問題值得我們三思啊!
#香港自治法
何謂十二元神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群年輕人發現了這個秘密,並且決定與這群神秘玩家宣戰!
他們組成一個新團隊,Michael Lewis稱他們為:快閃小子(Flash Boys)……
《快閃大對決》這本書,由麥可.路易士所著作,是個真實故事,內容不只讓我們見識到何謂高頻交易,還將我們領進這整個故事場景……順著流暢的文字,緊湊的劇情,毫無冷場。跟著故事內容高低起伏,心跳速度比每天盯著股價漲跌還要快。藉由這本書,你也可以說見證了新交易所──IEX的草創初衷與熱血。
無論你是投資新手老手,都適合讀這本書。『好看!應該要早點開始讀的!』
⧕⧕⧕⧕⧕⧕⧕⧕⧕⧕⧕⧕⧕⧕⧕⧕⧕⧕
◄速度,到底值多少錢?►
過去幾年來,金融市場的改變太大了。講到股市,多數人腦海裡所浮現的畫面裡都有「人」。但那種畫面早就過時了。
大約從二○○七年開始,市場就已經不需要那種交易員。現在的美國股市,都是在「暗池」(dark pool)交易的。這些暗池,大都位於紐澤西與芝加哥戒備森嚴的大樓裡。我們至今還不完全明白在這些暗池裡是怎麼運作的,一般散戶就更別指望弄懂了。
你也許會打開電腦,登入你的網路交易帳戶,按下「買進」指令,然後呢?你可能以為自己知道,但相信我,你 不 知 道。因為如果你真的知道,很可能根本不敢輕易按下指令。
◣
一直到二○一○年初,史派維的「廣布網絡公司」都沒讓外界知道它的存在。開挖一年以來,這條光纖仍然是個秘密。
為了營造有利於銷售的氛圍,他們決定要拖到預定完工時間的三個月前,才開始去找客戶。
造訪了名不見經傳的小業者之後,史派維開始朝大券商進軍。
有一次,史派維去拜會華爾街上某家大公司時,告訴對方假如一次繳清,租用光纖的價格是一千零六百萬美元,倘若要分期付款,價格大約兩千萬。該公司老闆說,他需要想一想。
後來,他回覆時,只問了史派維一個問題:「你可以把價格提高一倍嗎?」
◣
「現在,要在市場賺錢,全要靠速度。」曾在皇家銀行任職交易員的布萊德.勝山(小布)回憶:「交易,就要靠速度。」
當了七年交易員,小布以前只要望著電腦螢幕,就能「看見」股票市場,當他的螢幕顯示有一萬股Intel股票要賣,賣價每股二十二元,意味著他可以用每股二十二元買到一萬股Intel,他只需要按下鍵盤買進即可。
但是到了二○○七年春天,當電腦螢幕顯示有一萬股、每股二十二元的Intel股票要賣時,他按下鍵盤要買進的那一剎那,所有賣單卻憑空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螢幕上呈現的再也不叫市場,彷彿只是幻覺而已……
──摘自《快閃大對決》(Michael Lewis, 2014, 早安財經)
想看更多:
博客來 http://bit.ly/3758uwC
誠 品 http://bit.ly/2TSfXgm
金石堂 http://bit.ly/2CxMH46
讀 冊 http://bit.ly/2Fqmfem
電子書:
KOBO http://bit.ly/2MoXmmG
Readmoo http://bit.ly/35SgFMR
Bookwalker http://bit.ly/2PVov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