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艺人 #张耀栋 出道以来,鲜少入围最佳男主角,更是从未获得此项殊荣。今年他凭借 #天空渐渐亮 入围将于4月举行的“红星大奖2021”最佳男主角,但他对获奖没抱太大希望,认为拿奖有时要靠一些运气。
张耀栋昨天(2月18日)开拍9点档青春励志剧 #大大的梦想 ,他受访透露将在剧中出演音乐幕后策划人,为完成女儿“大大”的梦想,暗中帮她实现这个心愿。
他也介绍说,剧中扮演“大大”的演员是本地新人 #刘怡伶。她17岁到韩国当练习生,2012年以韩国女子组合Skarf成员身份出道,不过该团2014年已解散。2018年刘怡伶回到新加坡发展,这部剧集可谓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除了张耀栋,此次出演《大大的梦想》的还有戚玉武、沈琳宸等。张耀栋在面簿贴出三人同框合照,表示这是继《天空渐渐亮》后,三人再次合作。他透露,三人在新剧中的关系微妙,有一些暧昧戏码。
张耀栋出道以来从未拿过最佳男主角,这次凭借《天空渐渐亮》入围将于4月举行的“红星大奖”最佳男主角。问到有没信心这次拿奖,他一开始没有正面回应,只说当初拍这部戏的时候和大家合作很愉快,虽然“郑伟龙”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但自己的诠释方式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就已经很满足。
当记者进一步追问这次“红星大奖”入围的最佳男主角其他候选人谁会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时,张耀栋说,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都是“红星大奖”的常客,自己对拿奖没抱太大希望,只希望每次能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所以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他坦言入围拿奖有时要靠一点运气。“我常常打比方说,我很喜欢刘青云,他很有特质,早期的作品很好,但早期从来没有拿奖。但有些演员,如梁朝伟、张国荣就经常拿奖。”
他也说,如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演员是不是专业的,有时不能单单用奖项去肯定他有没有付出或努力。“在我的心里,姚彣隆、黄炯耀演戏很好,我和他们合作过,看过他们私底下是如何地用功,但他们也没有经常入围或拿奖。对我来说,观众的回想是对我最大的认同,当然能拿奖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没有再往外走的想法
张耀栋当年选择不续约新传媒,北上到中国发展,在北京先后签约了两家公司,但都因外来因素最后没能留在当地发展,最后仍回新传媒,当合约艺人,继续在本地深耕。他表示,现在已没有向外走的想法了。“坦白说,公司现在对我很好,做人要感恩,尤其是疫情后,觉得新加坡不错,大家都还有工作,很多地方电视台都裁员,所以考虑在这里长期发展。”
他也表示,这几年留在本地,感受到新传媒的改变,制作团队在努力尝试各种题材的戏剧,也在很努力想要突破。“这种心态很重要,我能感受到。”
另外,留在本地,他认为可以兼职照顾家人和工作。
来自 / 新明日报
文 / 沈远安
何佳怡 演员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题目:从团体动力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
我们这些助人工作者很需要看懂团体的动力。所以我这个人特爱看真人show。因为从里头我可以成为一个外观者,来训练自己如何看懂更多有关人性的课题。
最近中国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我看了好几回,而且有些反复重看。除了因为我爱看这些姐姐的表演,更是因为他们的互动让我不断看懂一些事情。
好的。我开场了。
1。
什么叫团体?
只要两人或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团体。团体也可以称为系统。
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活在团体里。家庭、学校、公司、社区、城市、州区、国家等等。
在每个团体里,我们都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也挂着不同的角色而生活着。
2。
什么叫团体动力?
每个团体的互动,是否形成了一些可以被看见、或者可以嗅得到的不成文规则、条规、氛围。责任如何安排、权力如何运作、关系如何建立。
所以每个团体都会有各自的有机生命(organic)。自己会动、自己也会死亡。
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大部分的团体仅仅是为了生存,仅有少部分的团体是为了突破人生而达到饱满的成长。(这是大家渴望而追求拥有的团体。)
3。
乘风破浪的这群姐姐目前已经完成第四公演。也就是每一个还存活着的姐姐(目前剩下十四位)至少已经拥有四次的团体组成的经历。
据说还会让七位被淘汰的姐姐成为另一组,来和他们两组继续 PK。
4。
团体动力要怎么看呢?
其实很难的。因为要看很多东西。
以前很享受吴就君老师以及杨蓓老师教我们怎么看团体的互动。也很怀念。
用我自己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要看点、线、面。三个层面。一个都不能少。
点,就是意味着你要看每个人的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包括他的价值观、EQ、能力、人缘、冲突时他是争取的、还是放弃,简单而言就是看他的人设(human setting)。因为每一个人(也就是每一个点)的加入,都会决定团队如何互动。走向如何。
譬如:宁静的高情商、敢怒敢言保护队友的情操,自然会受到很多姐姐的拥护。
譬如:王霏霏的业务能力,让每个leader抢着要她加入自己的团体。每一次都是大家争着要的团员。
譬如:蓝盈盈的拼命三郎、目标取向、人际及情感摆在一旁。
又譬如:张雨绮的真实(fidelity)、坦诚、开放及保护弱势。
这些人设,不管在那个团体里,都会把团体“活”起来、或者“死去”。
一个死了的团体,你需要放一些不一样的因素,才能让团体活起来。
一个活起来的团体,你继续放同质性一样的人在一起,它就会死掉了。
所以,像 Satir 所说的,人是因相同而有所连接,人是因差异而有所成长。
5。
人设你要是听不懂,你可以简单用另外一个用词,那就是个人魅力。
你会发现一个人的个人魅力,会决定他在一个团体内能生存多久。
个人魅力里头是包括很多因素的。譬如:人气、人缘、能力、担当、勇敢、冒险。也就是大家的内在资源,是否已经成熟显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管要活在那个团体里,我们都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
团体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残忍的。你的个人人设或个人魅力,不强大,就不断会被淘汰。而且重复被淘汰。
是的,我们会同情,然而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有一些我喊不出名字的姐姐,你会发现她们在个人这个点上,没有让你留下印象的人设及个人魅力。
不过我认为沈梦辰以及孟佳是沧海遗珠。沈梦辰是潜能有待开发的女团员,孟佳则是时不于我、缺乏个人风范。所以团体动力里头的每个点,依然会牵涉一命 二运 三风水这事。
有时候,即便你未来会有多强,你依然还是会被淘汰。现实真的很残忍,它肯定不是童话故事。
我觉得张雨绮、宁静还有郑希怡、张萌看得很清楚。他们是survivor。适应制度特别快、也特别强。
好,你看懂“点”的话,我们继续看“线”。
6。
线是什么意思呢?
在团体里,就是你想要和谁一直保持着一段关系线。
也就是一个点和另一个点的连接。
大部分的人(包括姐姐们)也是一样的。人性是这样的,物以类聚。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在一起。
一开始能力强的人、排名优先的人会组在一起。强者组在一起,是一种方便。排第一名的蓝盈盈以及排第二名的黄龄会组在一起。因为资源共享而且强大。胜出的机会也比较高。
这是人性。这也为何学校把懂得读书的孩子全部都放在一起。这也为何顶尖公司把顶尖高手都拉拢在一起,放他们在一起。这也为何avengers大家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深懂一加一大于二。
可是强者与强者放在一起,这一条线的功课(lesson)主要是磨合。如果时间不允许磨合,这个团队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也未必会带来成功。
所以强者和强者的线,要是磨合成功,必定带来超标的效果。要是磨合不成功,那就是两个人要争皇的灾难。
你看世间多少夫妻的互动那条线,你就明白那其中的power struggle 了。
所以每一条线里头,你都要看power是如何运作的。
譬如:宁静和袁咏琳,这power的运作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是leader,另一个是follower。合作必定愉快的。
譬如:丁当和黄圣依,就肯定有问题了。因为做leader的像 follower,做follower的像个leader,这里头的互动一定会不愉快的。leader 需要hold住power,丁当的人设里没有这份能力。follower要let go power,黄圣依一开始的setting里是很想做leader的。
譬如说:王霏霏and孟佳。他们因为十年前就彼此认识。磨合度足够成熟。所以两人一合作,简直是如虎添翼。这也为何李斯丹妮回顾四次公演,她也坦言第一次公演的合作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们七个人的线,大家的power很均匀、强者的磨合足够、没有要争、而且一心一意要合作。所以第一次公演的时候,你会看见大碗宽面的团队是很融洽、也有很多笑声。能力一点也不弱。这种团队,可遇不可求。
7。
有一条线,特别要提。就是宁静和郑希怡的关系线。这段关系线,互动的真是漂亮。
因为彼此惜缘,而结合。
因为现实因素,而分开。
也因为彼此珍惜,再重逢。
这条线,很明显的,power是落在宁静手里。郑希怡的自主权比较弱。
郑希怡很喜欢宁静,主动要求成团。第二次公演,两人再加郁可唯,唱了一首 flow。惊艳。
第三次公演,因为宁静选了王霏霏,需要考量人气、胜利、能力等因素,宁静放下了郑希怡。足以可见,业务能力的不足还是会被淘汰的。
虽然宁静是用身体高度不一来做主要理由,个人觉得不仅如此。有些话不能说的太满,情商高手宁静深懂。
宁静照顾了团体的需求,却需要牺牲郑希怡。她其实可以停在这里,什么也不用做。
然而,宁静这个人(“点”)的人设是重情而且情商高。所以她在住宿门口和郑希怡道歉的那一幕,我看见了一个领袖的风范及气度。
对我而言,一个领袖形成了。(虽然团体还未形成。)
一个领袖具备什么条件呢,要照顾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顾每个人的需求、更要照顾团体的需求。作为一个有功能的领袖,真的很不容易。
宁静的身教,让她进入第五公演之际,以十五票这么高票胜出,大部分的姐姐都选她为第五公演的leader。当之无愧。
第四公演、她本来就想选郑希怡。奈何杀出一个蓝盈莹。
终于,第五公演,即便郑希怡的腿拉伤了,宁静依然守住承诺。郑希怡一定会是在她的团队里。不离不弃。
这个过程,我很欣赏。也很感受到他们俩彼此之间的信任及连接。
这样的线,真的可遇不可求。
8。
死咯。我写了这么多,我都还没有讲到“面”这件事。
面,简单来说就是三角形。三个人,成为面。也就是由三条线组成。
线磨合的好,会帮组面的形成。面的默契好,会帮助团体的形成。那么整个团体的立体型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团体里头两个人的关系好,它会帮组团体的成长。然而前提是这两个人的线,不要自己成为小团体。
逐渐的,愈来愈多的关系好,团体就会好起来。
所以我们时常说一个会带来成长及有功能的团体,是需要经过很多的磨合、误解、澄清而形成的一种说不出来的默契。
一个团体里头会有很多三角关系(面)。
所以三人团会比五人团容易解决事情的。
而七人团的形成其实是最难的。这也为何我们很难怪当初丁当一开场无法搞定七人团里头的六位姐姐。因为摸不清楚点、线、面。个人魅力又不足够,power又hold不住,所以很辛苦的。不能怪她。谁也handle 不到这样的团体的。
一个团队需要很多的默契、需要很多人的投入去打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
你看万茜组,做了两回公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五个人成团,除了有说有笑之外,大家能分工合作,彼此互补,所以有足够的默契会让团队发光的。它从个人魅力,升华为团体魅力。
这也为何我们很多时候很向往一些团队。一些名校。一些业界里的名团队。因为团体本身散发的魅力,大于个人的魅力。
所以一个活的团体不需要时时完美,然而那里头,是需要有团魂的。(也就是团体凝聚力、魅力、默契等。)
你会发现姐姐们彼此互补、协助彼此、情感流露、成败大家一起扛。目标共同。苦大家一起吃、乐大家一起享。
黄圣依哭得半死的那一集,六个姐姐围在其睡房里,彼此分享心里的真心话。对我而言,这互动、这团体的形成是怎么装也装不了的。(除非所有姐姐都是女主角,我就服了。)
9。
说到装。
我也想说一说:人性的真伪。
不管是点、线、面,人为了生存,总是要装一下的。
点:要装出自己明明没有的人设。
线:要装让别人看见两人的关系很好。
面:要装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团队(三人或以上的活动)是很有默契的。
这些装,都是观众最爱看的了。
装,请不要批判它,其实也只为了生存。
怎么在点线面里看见这些“装”呢,
我时常说要打开“眼耳鼻舌身”,
五识都打开了,你就能看见了。
你就知道点线面里头:
哪个人/哪段关系/哪个团队是真的很假、假的很真、真的很真、假的很假。
里头有这么多位姐姐们,为了不要得罪任何铁粉,这个部分我就不多着墨了。
不过,建议你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上着手,也不妨看看自己生活上的点、线、面如何组成家庭、工作、学校等等所有的系统。
10。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是张雨绮。
她的自信心、霸气,气势与生俱来。
我们学不来。
她不只是会顾自己。而且还照顾弱势。
让姐姐们(如:张含韵)能有被看见的机会。
心里那句,嘴里就是那句。得罪你也不怕。然而身为队长的她又很照顾自己的队友。
第四次公演,我觉得她的压力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正当她自己要哭的时候,她赶紧逃离现场。毕竟,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脆弱的一面。这也是我很心疼的人设。主流社会不允许领袖展现脆弱,这个文化根深蒂固。
最近这两期的公演,金沙掉扇、郑希怡脚伤筋了。
她在承受极大的压力之下,居然还可以说出:“我觉得真正《乘风破浪》的精神,不是说第一名有多优秀,而是最后一名能不能变得优秀。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这次是大家特别能够证明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而我想要让这舞台变成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一次表演。”
我完全被圈粉了。这样的leader,不管成败,都非常有个人魅力。早已超越输赢。
我就分享到此。
有风要乘、有浪要破。
这就是最酷的精神。
以量
12/08/2020
何佳怡 演员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浅谈AI时代的创意思考
文/丘光耀博士
我天生左撇子,读幼儿园时“学写字”,很是痛苦,老师用木尺,硬要“纠正”我,幸好我爸爸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老师妥协,我才得解放。
我也有点艺术细胞,美工图画,佳作贴堂是家常便饭,小学绘画比赛也经常得奖。课本空白的地方都填满公仔和乱七八糟的图案。
到了中学,我数学不好,但语文科很强。我不爱球类活动,但迷上空手道,尤其在搏击练习时,左撇子的站桩,不论诱敌或重拳出击,均让对手吃苦头。
我爸爸和庄迪君是老友,初三那年因纪律问题(严重逃学),而被迫从巴生中华独中转校到吉隆坡尊孔独中。出身马大数学系博士的庄校长,拍胸膛向我父亲保证,“放学后,我每天在校长室为你儿子补习代数一小时,程度一定追得上”。一个星期后,校长投降,说我右脑发达,左脑迟钝,代数是讲形式逻辑,左撇子很难学好”。我心中暗喜,终于可以“奉旨”不必每天放学见校长。
左右脑分工
自此我开始通过阅读,初步理解到人类脑袋的基本分工,原来左撇子是靠右脑思考,右撇子是以左脑思考。根据多伦多学派的解释,右脑主直观、感性、艺术、图像、联想和创造力,左脑主理性、逻辑、数学、推理和判断力。简言之,左脑是“知性脑”,右脑是“艺术脑”。
我终于找到了合理化我数学差的科学根据,尤其独中的数学程度更深,不能怪我“笨小孩”。当然,我爸爸也发现,我的脑袋并非天马行空,我对时事课题和他的“禁书”很有兴趣,写起议论文来头头是道。我还对爸爸说,“我形式逻辑学不好,但毛主席的辩证法我能读通。”。当我中学同学在读金庸和倪匡时,我不仅读懂李怡70年代全套的“青年自学丛书”,也把家里的老毛禁书都读过,但同一时候,我也是黄玉郎的忠实粉丝,我父亲认为我是怪胎也!
我中学不敢选理科,从大学到研究所,当然更不可能报读自然科学。我是学历史的,历史学属人文/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新史学”亦强调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即要懂得摄取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来解释自己专攻的范畴和课题。在读博士期间,我发现,原来左撇子的右脑,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研究上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今天,我应新山Adego Academy 设计学院的邀请,给学生们做一场有关“创意思维”的演讲,据此简单回顾我“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历程,给大家分享未来的设计人,如何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新世代,发挥所长,活出自信及自由的创作人生。
我就简单地讲三个问题:
1、人工智慧是一个懂得“深度思考”(Deep Learning )的机器人脑袋,它能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对所云集到的“大数据”,进行快速的学习演算,以找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规律(建模能力)。简单而言,AI是一种“会学习的电脑程式”,形象一点的例子,如谷歌的AlphaGo,它不只会从大量专业棋手的棋谱中学习,还能从“自我对弈”的经验中学习,再优化和提升出新的棋艺,从而战胜人类的世界围棋冠军。
这么一来,难免人类会开始担心,会不会有那么一天,AI会自我学习到一些我们人类不希望它懂得的知识,进而威胁到人类的自由和安全?
这并非杞人忧天,盖AI的“聪明”,关键在于它的学习能力,速度一日千里。今天是“弱人工智慧”(Weak AI),明日发展到“强人工智慧”(Strong AI),明日之后再发展到“超人工智慧”(Superintelligence)。说白一些,AI从协助人类快速运算以提升工作效率,发展到能够胜任人类所有的工作,再“进化”到比人类最聪明的大脑还要更加聪明的程度,并能反过来不按人类意志的约束来自我行事,成为人的主人?超AI的到来,成为了科幻电影剧本的灵感,不是我们讲座讨论的范畴。
淘汰的工种
2、今天,我们尚处于“弱AI”的阶段。大数据的快读快算快建模,从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新闻推荐、美图秀秀、谷歌翻译、自动驾驶、无人商店、机器人仓储,已经开始渗入人类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弱AI”已经开始威胁到某些重复性、统计性和中介性的工种,如客服、会计、保安、翻译员、记者、保险招来员、推销员、银行柜台人员、司机和搬运工等等。这些被AI取代的工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没创意。
AI的学习能力,是建立在海量的数据交换、储存和运算,这些数据,都是干巴巴、冷冰冰的,没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不属于创造性的意识劳动,是形式和数学逻辑,不属审美的范畴,也就是说,我们左撇子用右脑思考的缪斯和灵感,弱AI 还无法替代,但一般人用左脑思考的产出,都是AI赖以运作的原始素材。
坦白说,对于学艺术和搞设计者,开发右脑比左脑更重要。而创意的高低,关键在于联想能力。读过Edward De Bono 著作的朋友,都会同意“水平思考”比“垂直思考”更自由、更扩散和更容易蹦出新点子。而用惯左脑的人,总是保守地将讯息组织和归类得井井有条,而往往越精确有序的讯息处理,越难激荡出精彩的创意。
所以我要恭喜学设计的年轻人,你们在AI时代是最有竞争力的一群,因为AI无法学习只有人类才能识别的真善美。艺术创作是独特的,靠“大数据”建模的只是人类在消费市场的品味分析,靠AI是无法创造出能触动人类灵魂的艺术作品。
创意五部曲
3、如果你搞艺术,又是天生左撇子,你的创意优势无疑会更强。但如果不是,我也准备一些简单训练右脑的小动作给大家参考。如每天改用左手刷牙、梳头,和用左手拿调羹喝汤,再来闭目想象“上帝是黑人”或者“关公是美少女”的图样,或想象把家里的“日常用品”赋予额外的新用途(比如锁匙可以防狼)。除此之外,我也愿意和大家分享香港鬼才文人已故黄霑先生所传授的“创意五部曲”(藏/混/化/生/修),这是广告人的思维模式。
“藏”是指我们平日要博览群书,多吸收各式各样的资讯,多留意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混”是将脑袋中所“藏”的东西,可按条理也可不按逻辑地进行交叉配对、多元混集,看看能否碰撞出什么火花。换言之,“藏”得越多,“混”的选择性就越多。“化”就是指创意的孕育阶段,是对传统思考的扬弃和习惯势力的挣脱。“生”则是新点子的蹦出,如婴孩的瓜瓜坠地。“修”,用黄霑的说法,就是将一个不甚成熟的新点子,用对待你太太和他人通奸所生的婴儿那样来“修理”他,寓意不要太过沉溺在新点子的自我满足感上,一定要对它严加修饰和推敲,并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检验,力求点子的完美。
在“内容为王”,“创意为圣”的AI新时代,靠右脑吃饭的人,比较不容易被机器人淘汰。懂得AI学习规律的人类,更加要发挥我们右脑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优势,这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意识”,是万物之灵所独有的。
最后,请别忘记,人类迄今只开发了大脑的5%左右,其余95%的巨大能量还潜藏在潜意识的右脑当中。若有一天当人类的自由和安全面对“超AI”的威胁时,或许对抗机器人的就是我们左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