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寫下了這篇音樂學習紀錄,二年多之後,逸安停止了樂器學習。迪安雖然還未確認,卻隱隱走向音樂專業之路。
安雅除了木笛,還上音樂劇課程與參加合唱團。
而睿安則是鬆散無為地又過了二年多,才考入州立音樂院,真正開始學習鋼琴。目前除了鋼琴與木笛之外,也上打擊樂器課。
教了睿安幾個禮拜,平常幾乎不陪練。一週上課二次,每次15到20分鐘。
每次上課都很享受教他的過程,也很順利。睿安進步也很快,與哥哥當年一樣,雖然起步不算早,但因為身心都準備好了,闖關速度極快,學琴二週就進入雙手同時彈奏的程度,而且欲罷不能,一首接一首,他常彈到不想停下來。
教他時,我是他的老師。很嚴格。
陪他時,我是他的媽媽。很寬鬆。
但因為幾乎不陪練,所以也極少在教與陪的角色轉換間掙扎。
我不會以媽媽的身分,執行老師做的事,因此也沒有衝突點。
許多人在「教」與「陪」之間,覺得無力,或與孩子起了衝突。我只能說,盡可能不以專業眼光去要求孩子一定得做到什麼。
本身是音樂專業的話,更容易有這種傾向:以針對天才與資賦優異的標準去要求才能中等或中上資質的自家孩子。
真的資質卓越,本身也興致高昂,父母就算有點放任,孩子大多數也會自主練習與進步。
若是中等資質,或本身興致不高,硬是強加英才教育,就容易搞得天怒人怨。
硬陪硬練,是絕對會有成果的。只是沒人知道,這樣的路能走多遠。而孩子又會將音樂放在心上的哪個位置呢?
自己喜愛的事,感染給孩子,我們一起走。
而自己都無法享受的事,就不強加給孩子。
不鞭策不督促,也不挑剔不陪練,只有無言陪伴與滿心欣賞,這是我面對孩子們習樂的原則。
這原則提供了身心沃土,讓演奏及練琴如識字看書般,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孩子本身的資質發展到極致。
孩子們的表現,不是因為陪練或敦促而好的。
而是他本來就好,而家長被宇宙允許參與那個美好的歷程,用欣賞的心灌溉出孩子的一切美好。
2018年舊文:
『孩子們最近的音樂學習紀錄/我對幼童鋼琴啟蒙的教學原則』
我一直覺得, 學樂器就像孩子們寫字塗鴉,是基本素養。音樂之路上,我們沒有「望子女成龍鳳」的野心,也不想以「學音樂沒前途」這種消極想法來打壓他們的興趣,更不先入為主地只叫他們「玩玩就好」。
而是因材施教。只要感興趣,我們就支持。若是真的只想玩音樂,我們也縱容。好比逸安,是家中四個孩子裡,花在樂器與學音樂支出裡最高的,還同時學小提琴和薩克斯風。但是他不喜歡練琴也不想上台,只想每個禮拜去上課,偶爾摸一下樂器就好,甚至有音樂會演出還要求我們不准去聽,我們也由著他。
因此之前在音樂學習上偶爾有特別狀況才會紀錄,後來由朋友處才知道,因著我和我的他都是音樂家的身分,而四個孩子都學了樂器的情狀來說,其實對好些於此感興趣或正在迷惘掙扎中的朋友來講,這些絮叨居然有點參考的價值。比方什麼是專業與業餘學習的分野,音樂家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練琴怎麼練,身為父母/老師該秉持怎樣的態度等等,所以有時間時,我就簡單紀錄下來,也好讓我們自己從中檢視思考。
畢竟在工作及家務中,想持續自我成長,還要兼顧四個孩子的品格教養、課業、休閒生活與音樂學習,讓他們對音樂保有興趣並發揮天賦,加上我們自己的工作還與此相關,其中的時間安排,與角色分寸拿捏,實在不算容易。一般來說,要支持一二個孩子學樂器,都是樣挑戰了。我們也是亦步亦趨且戰且走十來年才找到平衡,得出些許心得。
因為此次的奧地利全國音樂比賽沒有古典吉他獨奏形式,迪安確定將以二重奏與室內樂的組合參賽。
而且,參與的是三組。
一組是吉他長笛二重奏,第二組是吉他木笛六重奏。
而第三組則是完全的意外之喜。
三週前的週日早餐桌上,安雅突然說道:「木笛老師問我要不要去比賽耶,我跟她說我要考慮一下。」
安雅並沒有問我們的意見,彷彿我們的看法並不能左右她的決定。雖然她才八歲,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她「可以」也「應該」自己選擇。至少我們願意很開放地聽聽她的感覺。
不過這不妨礙我們說出我們的看法,因為知道,無論再怎麼篤定獨立,八歲的女孩兒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肯定。
最終,她喜滋滋地決定出賽,並風掣雷行地立刻取出木笛吹了一首曲子以明心志。
在與她的木笛老師討論之後,因爲木笛聲音略為單薄,加上獨奏曲目需求,演奏時肯定需要伴奏,後來決定不加入鋼琴或大鍵琴伴奏,而是吉他。
於是哥哥迪安義不容辭地接下這個重大的任務,將在妹妹的木笛獨奏比賽中替她擔任伴奏職責。
也因此,迪安目前手裡有五套曲目:
1. 跟爸爸學習的古典吉他曲目
2. 跟另一位老師上課的爵士及流行即興歌曲
3. 吉他與長笛二重奏比賽曲目
4. 吉他與木笛六重奏比賽曲目
5. 為妹妹的木笛獨奏比賽而伴奏的曲目
如果要培養紮實的能力,就要學習如何合理分配時間精力去分頭練好這些東西,這是以專業態度面對樂器學習的初步試煉。
無法學會分配時間的技巧、克服惰性、盡可能穩定身心、再怎麼緊張都不丟失基本演奏能力、並超越那些精神壓力及體力挑戰的話,也不用再提專業音樂之路,就開心以業餘愛樂者的角度去玩耍就好。
見慣哥哥面對樂器的樣子,有了比賽心理準備的安雅,也更為嚴謹起來了。排時間練完所有參賽曲,還有平時正規曲目,已是她的每日既定行程。除此之外,她參加了音樂院的合唱團,前陣子密集排演練唱,在耶誕期間,跟哥哥們當年一樣,有著數次在超過四百年歷史的老教堂演唱的機會,這讓她興奮雀躍無比。
哥哥姊姊在音樂學習上,都有一些新計劃,那些動靜無形中也影響到睿安。
五歲大寶寶睿安吵著要學鋼琴有好一陣子了。自從木笛演奏初登場後,他就說了,「我好想再上台演奏!」
之後一次次地要求學鋼琴,而自己開琴摸琴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已經到了每日數次只要看見鍵盤就會撲上去按幾個音的狀態。
感受到他那對鋼琴無法抑止的熱情,終於在前天,正式為他啟蒙。
20年的教學經驗,這些年下來讓我有著自己的幼童鋼琴啟蒙原則和方向。
我的學生們,一開始是不看譜的,最先訓練的是聽力、想像力與表現力。
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聽聲音和唱歌。什麼曲調都是要聽了唱了後,沒有譜子地自己在琴鍵上摸索出來。
一開始會引導他們一些方法,但之後慢慢減少助力,達到讓他們學會「聽聲辨位」的能力。
而不是照著譜乖乖一個音一個音彈出來背下來。而且一邊彈,還要一邊將曲調或歌詞唱出來。
無論音調有多簡單,曲子有多單調,每個音都要彈得美,也唱得美。手放上琴鍵的那一刻,由開始到結束的每個細節都要完整從容。就算曲子只有四個音,也要有表情,有著起承轉合,而不是不帶感情地砸完音就好。
聽聲辨位並能準確唱出每個音,與無誤地找到他們在琴鍵上的位置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移調。(移調的意思簡單來說,就好像我們去KTV唱歌,歌曲太高或太低時讓我們唱得不順,我們就會按升降Key那個鍵來調整,找到一個盡可能讓我們高音飆得上而低音也下得去的調子,起音不同,但整首歌的曲調聽起來還是一樣的。)
所以我的學生們要能將初學者時期學到的每首簡單曲子,都能在每個調子上彈出來。比方,目前學「小星星」,要能從琴鍵上的每個音都可以當起音,把這首歌幾乎一音無誤地移調邊彈邊唱,而不是看著譜學完這首就好了。
像彈C調的話,因為沒有升降記號,所以很容易。但有些調子的升降記號很多,手指必須一直在黑鍵白鍵之間穿梭,就很考驗學生的聽力和專注力,這也需要理解力和記憶力來交相配合。
這樣的教法,想見的,需要比看譜教學多出三五倍的時間心力。一開始進度也非常非常緩慢。
老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實在沒辦法重複唱一個音十來遍,還聽著學生為了找一個音就按上十來個錯音,而且還不斷鬼打牆地重複一樣的錯音還聽不出來。😰
但是經過這樣的嚴格魔鬼訓練,學生會擁有比較好的音感,唱歌的基本能力也訓練到了, 日後對於樂曲中的線條、斷句更能夠理解表現。將來就算不再學琴,這些能力都能伴隨著他們。而可以耐得住這幾週到幾個月的孩子,就會留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多年下來終於擁有「可以挑選學生的自由」的原因,總要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合拍了,才能溝通順暢地繼續學習之路。這第一個關口就是彼此的試金石。
於是,雖然才龜速教了睿安五首極短的曲子,但他已經可以只靠著聽力,將那五首都只有2到4小節的短曲,在每一個調子上做移調。
也慢慢培養,聽到什麼音,不需要譜,自己在琴鍵上摸索出正確的音的基礎能力。
但是不要覺得他天賦異稟家學淵源什麼的,因為這是我將他抱在懷裡十幾分鐘,耐著性子一個音重複幾十次不斷誤試又重新再來而得到的小小進步。
我覺得大寶寶做得最好的是:不斷犯錯還願意反覆嘗試,不鬧脾氣不願放棄。而且,結束了還說,「太好玩了,明天還要彈!」
低音譜看法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Lee388踢館推介:
The Pure Voice of the Cello
1973年在德國出生的大提琴家米勒索特(Daniel Müller-Schott)是我近期比較喜歡的大提琴家,他是這類感性中亦會帶點理性的大提琴演奏家,對於每個樂曲處理是有他的看法,但又不會太過偏執,取其平衡之道。
今次又看到他有一張全新CD推出,而這張專輯是米勒索特獻給他已過世的父親,所以對他別有意義,當聽到第一首Kodály 的大提琴奏鳴曲,雖然只是一把大提琴在獨奏,不過在米勒索特嫻熟的技巧下,在撥弦與拉弦的相互配合下,把他的心中情感表露無遺,帶有一種悲哀的情緒,使人聽得有種感傷的情懷,不過隨著第三樂章的到來,米勒索特帶我們重新上路,有種把哀傷放開,釋懷後繼續上路的推動力,相當之精彩。
整張專輯除了Kodály的作品外,還有Prokofiev、Hindermith、Hans Werner Henze、George Crumb、Pablo Casals和他本人的作品,全部皆是大提琴獨奏曲目,而且不算是熱門的曲目,還有不是著重旋律性的音樂,所以大家聽這張大碟是要有點耐性,不過當閣下能投入到音樂當中,就能聽到相當豐富的音樂色調,色調意思是不單指感受到不同顏色般的變化,還會襯托出不同光暗層次。
錄音方面也相當出色,一把大提琴就如在面前一樣,雖然只是一把大提琴,但亦相當考驗器材調校及喇叭單元間的銜接,如果以上做得不好,會聽到大提琴在拉奏不同音高時,大提琴好像在飄移,如果播放得理想,大提琴應該是在正中,高音部是在高一點位置,是比較集中,而低音部是微微偏前和低一點,而且是沒有這樣集中,隨著大提琴琴腔振動引發出的低頻是擴散出來,另外,撥弦時要聽到聲尾停留在空間的感覺,從而感受到演奏地方的空間感。如果聽到這張CD覺得相當沉悶,就證明以上要求全部不合格,最後這張CD只會打入冷宮,到時不要怪我介紹錯!
以下資料是來至香港小交響樂團:
大提琴家米勒索特憑著他高超的技巧、權威的演繹、非凡的睿智和才氣活躍於世界各地音樂舞台。他經常與世界頂級的樂團演出,在歐洲有柏林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漢堡的電台樂團、倫敦愛樂樂團、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及伯明翰市交響樂團等;在美國有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以及克里夫蘭、芝加哥和費城的交響樂團;在澳洲有悉尼交響樂團;在亞洲,他亦曾和NHK交響樂團、台灣愛樂及首爾愛樂樂團等合作演出。米勒索特曾和不少著名指揮合作,包括杜托爾、艾森巴赫、費沙爾、基爾拔、胡薩、約菲、馬捷爾、馬卡爾、馬素、尼爾遜斯、諾斯達、奧拉姆、佩特連科和普列文等。他亦曾首演普列文和魯茨卡為他譜寫的大提琴協奏曲。
米勒索特在2016/2017樂季的演出頻繁,除了與倫敦交響樂團首演,他將再度與英國伯明翰市交響樂團和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合作。他亦會和大提琴家卡普森及阿雷納茲一同演出,與西班牙國家樂團演奏彭德雷茨基的三支大提琴大協奏曲,並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指揮。本樂季合作的其他樂團包括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慕尼黑室樂團、法蘭克福歌劇院與博物館交響樂團及斯圖加特愛樂樂團。此外,他將赴澳洲和新西蘭巡迴演出,與墨爾本、塔斯曼尼亞和新西蘭交響樂團合作;與哥倫比亞青年愛樂樂團於德國巡演;亦會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提琴雙年節亮相,聯同鋼琴家及作曲家穆斯托能作二重奏表演。
米勒索特2016年與費莎爾推出《DUO SESSIONS》專輯,收錄高大宜、舒洛夫、拉威爾及哈爾沃森的作品,廣獲好評。 另外,米勒索特的室樂拍檔還包括安格利殊、施克理德、梅斯特、皮蒙泰西及狄里柏斯基等。
米勒索特師隨諾塔斯、席夫和伊瑟里斯,1992年奪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冠軍,2013年獲穆特基金會頒發史杜基獎。他亦曾在穆特基金會的支持下跟隨已故的羅斯卓波維契學習。米勒索特目前使用的大提琴是1727年的威尼斯葛弗瑞勒名琴,「夏皮洛」。
#踢館推介
低音譜看法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這些巴哈專家穿過普林斯頓的校園時,是難掩心中興奮的。巴哈的肖像正掛在杜勒斯外交史圖書館(John Foster Dulles Library of Diplomatic History)的特藏室,夏德也在等著超過八十五位巴哈專家的到來。他們魚貫走入牆壁鑲著木板的房間,圍在這幅畫像旁邊。
「哦!」
「嘆為觀止。」
「簡直像《蒙娜麗莎》。」
「好嚴肅。」
「好像肚子被人揍了一拳,就在這裡,好像,『哇』!」
「它很有力量。」
「我們是不是應該三鞠躬哪?」……
⧕ 早安,巴哈先生 ⧔
一部傳記與音樂史完美結合的鉅作
古典樂迷必看,愛書人更不容錯過
➢博客來 http://bit.ly/2VW2FwJ
➢誠 品 http://bit.ly/2QNQTRy
➢金石堂 http://bit.ly/2DalCo1
➢讀 冊 http://bit.ly/2stuv61
以下內容摘自《早安,巴哈先生》,這本書寫的時候,這幅肖像還是由威廉.夏德擁有。後來,在英國指揮家賈迪納說服下,夏德同意修改遺囑,把這幅巴哈肖像捐給巴哈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萊比錫。
威廉.夏德在2014年去世,享壽一百歲,次年,在夏德遺孀與賈迪納的見證下,完成夏德的遺願,將這幅巴哈肖像捐贈給萊比錫。
https://www.theguardian.com/…/painting-johann-sebastian-bac…
=======
現存畫得最好的一幅巴哈肖像從未向大眾公開過,但是二○○四年巴哈學會會議的與會者卻能親眼一睹此畫廬山真面目。已知巴哈肖像的真跡只有兩幅,都是出自薩克森宮廷畫家豪斯曼(Elias Gottlob Hausmann)之手。兩幅畫像幾乎是一模一樣,都以油彩所繪,都把巴哈畫得相當嚴肅。雖然兩幅肖像頗為相似,但是一般都認為是在不同的場合所繪的。其中一幅肖像在一七四六年繪於萊比錫,今天掛在萊比錫的市政博物館。這幅肖像由於被重新上色多次,加上曾有無聊的學生揉了紙團,把這幅畫當成靶來扔,所以狀況很糟。
另一幅肖像繪於一七四八年,還保持原貌。過了一百五十年之後,這幅畫像輾轉落到夏德(William H. Scheide)之手。此人是個巴哈迷,研究、演奏、蒐集巴哈作品多年。這幅畫平常掛在夏德在普林斯頓的家中,不過他同意在美國巴哈學會第十四屆雙年會中展示這幅畫像。
這幅豪斯曼所畫的肖像比什麼都生動呈現了巴哈的形象──戴著假髮,表情嚴肅,有點肥胖的日耳曼城市居民。無數的CD、音樂會節目單、海報都用過這幅肖像,有助於愛樂者想像一位生平留存不多的作曲家。
所以,當這些巴哈專家穿過普林斯頓的校園時,是難掩心中興奮的。巴哈的肖像正掛在杜勒斯外交史圖書館(John Foster Dulles Library of Diplomatic History)的特藏室,夏德也在等著超過八十五位巴哈專家的到來。他們魚貫走入牆壁鑲著木板的房間,圍在這幅畫像旁邊。
「哦!」
「嘆為觀止。」
「簡直像《蒙娜麗莎》。」
「好嚴肅。」
「好像肚子被人揍了一拳,就在這裡,好像,『哇』!」
「它很有力量。」
「我們是不是應該三鞠躬哪?」
這幅肖像的確有種令人信服的張力。巴哈身上外套的鈕釦閃閃發光,白色的袖子散發著爽朗,假髮看起來柔軟有彈性,臉色紅潤,彷彿他喝了幾杯他所喜愛的萊茵河佳釀似的。被圈在厚重金框中的巴哈似乎以無所不知又警惕的眼睛看著這場會議。
高齡九十的夏德(William H. Scheide)穿著淺灰藍色的外衣,戴著飾以音符的紅領結(說不定這些音符出自某一齣巴哈的清唱劇),以他所收藏的其他的巴哈文物為題,發表簡短演講──像是作曲家的親筆手稿,還有一封少見的信函。然後有人把大家都放在心裡的問題提了出來:這幅肖像是怎麼到他手裡的?「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他回答的時候倚著一根裝了滑雪杖握柄的藤條,「我現在已經記不太起來了。」
大致的來龍去脈是夏德的家族靠石油生意賺了大錢,他在二次戰後聽說了這幅肖像在一個名叫詹克(Walter Jenke)的德國音樂家的手裡,便透過一個在倫敦的畫商買下來。詹克家族顯然從十九世紀就擁有這幅畫,原來的主人在一九二○年代離開德國,搬到英國的多塞(Dorset);十年之後,他回到由納粹掌權的德國去找這幅肖像。
豪斯曼所畫的肖像讓世人對巴哈的印象說不定比他本人還要來得嚴峻。樂評家霍夫曼(Miles Hoffman)曾經在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表示,「人們把巴哈看成一個過時的保守人士,其中有一部份的原因出在巴哈只有一幅肖像真跡流傳下來,而這幅肖像把他畫成一個頭戴撲粉假髮、表情非常沉悶而冷漠的嚴肅老頭。」霍夫曼提出一個看法,巴哈其實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人,他曾經和一個吹低音管的學生拔劍大打出手,也曾經被公爵關到牢裡,還生下了起碼二十個小孩。
檢視這幅肖像很切合這次雙年會的主題──「巴哈的形象」。多篇學術論文伴隨著音樂會、酒會而發表,題目從「當一首詠歎調不是詠歎調的時候」(When an Aria is not an Aria)到「我得不斷活在惱火、嫉妒和迫害之中:從心理學的角度檢視巴哈和權威之間的關係」(“I Must Live Amid Almost Continual Vexation, Envy, and Persecutioin ”: A Psychological Reading of J.S. Bach’s Relationship to Authority)兼有之。德裔美籍的音樂學者沃爾夫(Christoph Wolff)發表了專題演講,這位哈佛大學的教授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巴哈專家。沃爾夫在演講中提出他的看法,我們不應該把這幅巴哈的肖像看成被隨意捕捉到的形象。「這是一個正式的姿態,」他說。「他希望被畫成這個模樣。我們可以這麼想,巴哈想要塑造這種形象。」
畫中的巴哈手裡拿著一頁樂譜:一首非常複雜的作品,這是他所寫的「三重卡農」(triplex canon)。沃爾夫認為,巴哈這麼做,「是想避開他演奏技巧高超的名聲,淡化他的職位……回到人的身分……一切都居於他的作品之下。」
沃爾夫表示,巴哈畫這幅畫像,心裡想的是後代子孫,控制他想呈現的身後形象。沃爾夫對巴哈一般的形象提出了質疑。一般對這位巴洛克大師的印象是他從早工作到晚,並沒有想到身後的事,寫出傳世傑作有如家常便飯,並不很關心他是否享盛名或是自己作品的保存年限。在沃爾夫看來,巴哈在「塑造身後形象」這方面其實扮演了一個積極的角色。他儘可能地保護他的藝術,並確保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即使是在豪斯曼畫的肖像中,藉著手持一首極為複雜的作品(一首有如數學難題一般的「謎語卡農」),「這個面帶一抹微笑的人想讓看畫的人受到挑戰。這在一七四八年是奏效的,而今日亦然。」
低音譜看法 在 低音譜看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低音譜看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簡譜符號、鋼琴譜數字怎麼看、簡譜對照有關星座與運勢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星公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低音譜看法 在 低音譜看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低音譜看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簡譜符號、鋼琴譜數字怎麼看、簡譜對照有關星座與運勢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星公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低音譜看法 在 [問題] 低音譜號閱讀障礙~"~ - 看板piano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以前小時候是管樂團的,擔任法國號手,基本樂理和五線譜的閱讀
都是在那時候訓練的。但是因為法國號的譜是不會出現低音譜記號的
,所以等於之前完全沒碰過低音譜這區塊。
現在25歲開始學流行鋼琴,特色就是左手不停在和絃伴奏,右手拼主
旋律,但一來因為流行歌曲的主旋律通常我們都很熟了,和絃比較不
熟悉,二來是左手區塊是全然的陌生領域低音譜記號,所以導致我現
在練習時有嚴重的視譜障礙,右手部分拿到譜要視奏基本上沒問題,
但是左手部分我都只能一小節一小節龜速爬,要愣一下才能從第二間
的C開始數出其他音符,全然性的不會看低音譜記號。彈的時候眼睛
都會不經意瞄向左手的部分,沒辦法像一般人是看自己的右手。
有衝動想自己把左手部分用簡譜方式註記音名,但又希望能加強自己
看低音譜的速度,前面有人說就是多練習看,如果因故平日無法練琴
,只拿著低音譜看然後心裡唱出對應的唱名,這樣會有訓練效果嗎?
還是一定要坐在琴前面邊看邊彈才會有效呢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149.7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