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鈉(hyponatraemia)大概是醫院中最常見的電解質失衡問題。一般人血液中的鈉含量為135-150mmol/L,如果病人的鈉水平低於130,就有可能出現嘔心、不適等症狀;低於125的病人可能有更嚴重的神經問題,如神志混亂、嗜睡等;低於115的病人甚至可能出現痙攣、昏迷,並且有生命危險。
鈉可以影響血液中滲透壓(osmolality),而且它也間接代表了血液中水份的含量。水份太多,鈉被稀釋,所以含量就會變低。如果鈉含量太低,滲透壓也相應地變低,水分子就可以透過滲透作用(osmosis)進入腦部,導致腦水腫,並引起上面所提及的症狀。
低血鈉的成因有很多,但我們可以透過病人的體容積(volume status)把它們分成三大類:
1. 低體容積:此類病人同時失去水份及鈉,成因包括:痾嘔、皮膚流失、腎臟流失(流尿藥、失鹽性腎病(salt losing nephropathy)等)。我們應為此類病人注射生理鹽水,為病人同時補充水份及鈉。
2. 正常體容積:最常見的成因是SIADH(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DH secretion),這是一個由身體不正常分泌一種名叫ADH的賀爾蒙所引起,ADH可以減少腎臟排出的水分,令鈉被稀釋。SIADH與很多疾病都相關,包括肺部疾病、腦部疾病、癌症,及手術過後等。我們應限制此類病人的水份吸收,也可以處方口服「鹽餅」去增加病人鈉的吸收。其他正常體容積的低血鈉成因包括甲狀腺賀爾蒙缺乏、皮質醇缺乏等。
3. 高體容積:此類病人身體的水太多,成因包括:心臟衰竭、肝硬化、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等。治療方法是限制水份吸收及使用去水藥排出身體中過量的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