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怕的不是會議本身,而是會前與會後。
對大部分上班族而言,與外國人開會是令人恐懼的。
原因倒不是怕在會議上英文說得不好而出洋相,相反的只要做好充分準備,以自身專業領域的英文,跟外國人溝通大致上都不算太困難。
那困難的是什麼?就是開會前、開會後、休息時的社交與寒暄。
開會前,大家還沒坐定,總要聊幾句話吧?這時候很多人常因不知要說什麼而顯得坐立難安,有時也害怕聽不懂或講錯話,就乾脆假裝很忙,讓別人找不到問話時機,以此來渡過會前令人沉默的尷尬。
休息時,大家拿個飲料到處走動,總也要講講話吧?很多人這時候很擔心害怕。英文程度比較普通的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自我介紹與開話題;英文程度好的人則是怕一聊就被纏住了不知道怎麼禮貌地脫身。
開會後,可能需要大家去吃個飯、喝個小酒,這又是很多人頭痛不已的時刻,興趣、休閒、時事、運動這些話題要嘛不知道怎麼開,要嘛不知道怎麼接,往往就只能坐在一旁陪笑,大家也就容易產生這人怎麼感覺不好親近的印象。
所以這堂課,就是希望幫大家來化解這部分的尷尬。
它將系統化的界定出幾種社交常見的情境,並教大家在每種狀態中怎麼破冰、怎麼聊天、怎麼轉換話題、怎麼收尾、以及一些互動的禮儀。
這堂課還幫大家整理出最好用的各類句型。你只要背熟、回去排列組合,下次碰到這類場合時,你也能成為接待高手。
了解更多>>https://bit.ly/2Zp82sz
休閒與運動的界定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視障引導公聽會
路口暨台北車站無障礙體檢
無障礙環境是二十年來經過大家爭取有許多進步,包括:公園路阻、公共運輸、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移動式廁所、升降設備規格等,都有一些進步。
當前我們除了環境的可近性和安全性之外,須更進一步考量無障礙環境的實用性和便利性。
視障者有先天、有後天,有全盲,有低視能,甚至有些眼盲了也不知道要講出來的族群,所以相關設計須考量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政府制定規格的部門,務必傾聽各位視障朋友的使用建議。
視障的預防與治療也相當重要。這兩年我和台北陽明醫院謝靜茹醫師一起倡議,協助爭取了衛福部設置特殊兒童眼科示範中心,今年已由林口長庚得標,希望在防盲篩檢和預防、治療上做出貢獻。
📌台灣有6萬名視障者 盼出門在外有更完善導引系統
https://taronews.tw/2019/06/11/368541/
----------------------------------------------------------
公聽會結論
(一)健全路緣斜坡及引導系統規劃 ---
1.明確界定路緣斜坡應有哪些必要的引導措施,定位點的設置(距離路口的距離、鋪設距離多長、方向等)以及導盲磚與與音號誌的設置標準,據此訂中央標準並宣導各地應該以此為參考依據。
(二)縱向行人穿越線設置規劃 ---
1.針對試辦計畫成果分享大家討論此引導計畫是否適用,同時討論希望能聚焦到哪些地方應該優先設置此種穿越線、 2.明確界定縱向穿越線該有怎樣的厚度,以及路邊起訖點等劃設標準。
(三)科技發展與視障引導的挑戰:如電動車輛等---
交通部應針對現有已經上路而未加裝低速警示音的電動車輛(104年之前出廠)以及電動腳踏車及動力運動休閒器材等,加強宣導要禮讓行人(包含身心障礙者),並請交通部檢討目前每年有多少電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據此進行改善。
(四)臺北車站無障礙動線盤點成果 ---
交通部針對會勘結果須改善之處進行列管,於年底前改善完成,將請交通部務必針對本次會議結論進行調整。
休閒與運動的界定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術論文發表是研究所的基底,「2019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持續徵稿中!
-------------------------------
「2019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敬請轉發 歡迎踴躍投稿!
💥會議日期:2019 年 11 月 1 日(五)- 2 日(六)
💥論文摘要截止日:即日起至2019年6月9日止。
💥中文摘要以 300-500 字為原則,英文摘要以 300 字為原則。
💥徵稿啟事全文檔案:https://is.gd/SdVROK
會議希冀透過「闖世代」精神,面對路途的艱難、將自我熱情起心動念,跳脫文化舒適圈,揭露隱藏的幸福感。藉由「闖」的冒險性,跨界於各個世代,激發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
文化治理依據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界定與詮釋:「闖」面對生活態度改變,於各個藝文機構、組織或活動之中產生新一波的漣漪,從藝術評論和思考角度來看,國際化和全球化讓兢爭無國界,拋去包袱、大膽創新,保持藝術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對於社會性批判,產生出新世代的創作能力。
從博物館角度來看,包含政策法規的制定,南向政策,如:新住民與移工就業與生活信仰,伴隨著新科技,博物館經營從靜態、動態、到現在多媒體裝置、虛擬實境的互動。
從文創產業和節慶活動來看,「闖」於政府、學界、藝文機構、民營公司中,產生新的市場模式、轉變產業間的行銷策略(消費者付費、行為模式的改變),如:藝文中介組織、政府行政法人化、工時的彈性化、斜槓經營方式。
從環境永續與地方創生來看,各地政府藉由「地、產、人」資源,期待開拓地方特色產業資源,「闖」的回游,透過翻轉設計,引發新的經濟模式,面對世代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如何讓環境永續、文化傳承都是在地關注的主要問題。
從政策法和制度面來看,「闖」進入中央、地方之間,如何透過法規的制定,破除陳腐的概念與習慣,引導社會走向一個和諧的完美,轉型正義、文化轉向概念,扶植弱勢的藝文藝術,探討族群、性別、階級之社會關係,以保有文化多元性,都是台灣文化治理與組織再造的重要課程。
爰此,「2019 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研討會,徵求以下主題論文,以深入探討闖世代於文化治理中,公共領域跨界能力相關的文化現象。
※子題一:凝視場域:「闖世代」與文化政策的思辨、建構與反身性實踐
※子題二:文創節慶內爆?闖世代與文化經濟反身性想像
※子題三:「闖」博物館-從公共領域到文化平權的場域精神
※子題四:「闖世代」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藝」的維度
※子題五:全球地方感—「闖」回公共領域「實踐」的世界
※子題六:「闖」文化.人類世:文化中介的能量與生態永續
※子題七:其他開放議題
子題一:凝視場域:「闖世代」與文化政策的思辨、建構與反身性實踐
文化部成立,意味著台灣文化轉向的另一波高峰。具體實踐如文化政策的重新盤整與立法─大量重要文化法規、制度與組織在網絡治理軌跡中快速生產;新世代的公共參與也與時推進。文化政策實務的世代對話,在社會運動與政治場域快速交替中,成為有意義的議題;「文化政策在各場域實踐的觀察與思辯」、「文化空間與論述的在地建構」、「科技網絡與媒體操作再造公民監督」、「創意與風險作為反身性美學實踐樣態」,闖世代特質對應公共領域文化治理的關懷,值得進一步匯聚凝視與反思,深化公共討論。
子題二:文創節慶內爆?闖世代與文化經濟反身性想像
體驗經濟的時代,各地政府透過各種訴求於文化創意及藝術的嘉年華會式節慶活動,創造市民休閒體驗與在地認同建構。在全球化浪潮與文化消費趨勢下,以文化為根基重新加值與詮釋,但這究竟是一種消費?還是深根文化傳承與接軌?期待透過本子題,檢視「在地節慶文化與經濟的論述反思」、「地方專業人才斷層與微型工作室發展危機」、「全球化文化商品傳播輸出與傳播影響下,在地反身性新路徑的抗衡」,透過闖世代與資深前輩對弈,碰撞出文化治理主體建構的可能性。
子題三:「闖」博物館-從公共領域到文化平權的場域精神
博物館作為展現社會多元樣貌的公共領域,是致力於建立多元民主價值的空間場域,更是被期許於敏察社會變動的靈活組織。面對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流動社會,博物館場域始終扮演著開啟且中介於當代的敏銳議題,例如族群、階級、性別、情欲特質的對話與矛盾。當代社會中,具爭議性的觀點如何在此相互對話?如何透過博物館作為一個彼此看見的平台?經由看見、互動而相互理解?期許以博物館作為推動文化平權的公共領域之際,我們邀請更多從差異間看到彼此的經驗、觀察與對話。
子題四:「闖世代」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藝」的維度
「跨域」已成為當下藝文活動的重要面向,也是「闖世代」藝文工作者的創作和參與途徑。穿梭於不同地域,藝術創作的能量,不斷碰觸藝的維度與邊界。跨界能量可以是公眾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可以是城市的,也可以是鄉村的。當代、傳統,甚或宗教藝術等多元概念,或細分出藝文中介組織、藝文美學、文藝批評、策展、藝文政策等。多元性意涵著困境,也隱喻著機遇;是回看,更是展望。透過對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與「藝」的互動,揭開闖世代於「藝」的維度的思辨之途。
子題五:全球地方感—「闖」回公共領域「實踐」的世界
青年返鄉、斜槓人生、半農半X⋯⋯近年來浮現各種青年世代對生活場域的不滿
與反思,背後隱含的是對長期城鄉資源不均的反動與實踐。循著對在地全球化的熱望,年輕世代的返鄉實踐如何重新架構在地和本土的全球接軌?闖世代及數位原民在社交/自媒體的溝通與流動,於開創在地產業經濟想像外,如何穿透地方邊界,重新建構在地文化公共領域?邀請您共同思辨。
子題六:「闖」文化.人類世:文化中介的能量與生態永續
數千年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規模的地質變化,從碳排放、氣候暖化、海平面升高、
塑膠垃圾充斥海洋、森林砍伐縮小野生棲地,到核武測試的放射性粒子等,地球生態受到人類文化的影響甚鉅,科學家認為地球在二十世紀中期已經進入「人類世」
(Anthropocene)。從文化、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闖世代如何本著創新、冒險和熱情的特質,透過各類新興、新創的文化中介組織與公益團體,以及新科技的媒合與串聯,聚合人類文化的正能量翻轉當前治理體制,進而調節外在的文化生態體系?文化的闖世代如何在困境中,以嶄新的思維經營管理藝文中介組織與民間團體,重新在地方創生,追求全球化、無疆界,既環保、高獲利又慈善的新文化經濟,並確保文化的多樣性與環境生態的永續性?這些都是當前值得各界深思的新議題。
子題七:其他開放議題
💥電子檔寄至amcpntua@gmail.com電子信箱(主旨為「2019文化的軌跡投稿」)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第二官網:https://ntuaamcp.com/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網站:https://tacps.tw/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CPMForum/
聯絡人:會議籌備小組張小姐,電話:02-22722181 Ext. 2701,電子信箱:amcpntua@gmail.com
有關研討會詳細資訊與投稿注意事項,請參閱附件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