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戶戶送之重要。
台灣最火紅的美食外送網,應該是Uber Eats和Food Panda吧? 但是在英國,能見度最高的就屬已撤出台灣的Deliveroo戶戶送。
自從英國解封之後,我得了一種後疫情時代症候群那就是完全不想煮飯,之前三個月每天煮三餐讓我煮到煩膩厭世,現在有外面餐廳的美食可吃,幹嘛還要自己煮?(對,我就是懶) 於是乎,Deliveroo成為我的好朋友,我甚至還加入Plus會員免運費;每次不知道要煮什麼的時候,就滑開app開始找餐廳,沒過多久美食佳餚珍奶就送到家,多麼的輕鬆舒爽。
今天,休假的DDC一大早就帶著Q姐弟出門野放騎腳踏車,待在家的我則是整個懶散不想動。且因為週末就要出遠門了,冰箱整個被我們清超空,所以根本沒什麼食材可以煮。這時候,我馬上拿起手機滑開Deliveroo,珍奶日本便當叫起來~~ 。可是,登愣, 網站居然顯示「出現問題」,一整個大當機!
我後來不死心,每過10分鐘就重整一次網頁,但每次都還是當在那。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既懶得出門買、又沒食材可煮,就這麼熬到了下午2點多,實在太餓了,最後只好打開櫥櫃泡了碗泡麵吃。真沒想到,美食外送網居然對我的人生影響得這麼大,我更看到其他朋友不約而同地說今天快餓死了,戶戶送之於我們的人生,原來如此重要!
這篇不是戶戶送的業配(人家都撤出台灣了),單純只是一位懶婦發發日常牢騷而已。 誰也是美食外送網的愛好者之一起來喊聲吧我們不孤單。
#圖為今天在公園看到野生鹿的開心孩兒
休假症候群餐廳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假日症候群?!
我們與工作日的距離,3招讓你趕走煩躁阿雜的心情
藍色的不是星期一,是星期天!上課前,我的學生們這樣討論著。
星期六的早晨,我一如往常地走進教室,準備上課。
我說:「你們剛剛在聊什麼呀?這麼熱烈!」
「老師,你不懂我們上班族的苦;每到星期天,就覺得好乏好累,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別看我每天精力充沛,其實,我也曾經有阿雜不想工作的時刻。每週,都有一堂特別早的一對一私人課程,因為學生和我家的距離很遠,早上5:30就得出門。只要一想到這堂課,就覺得好煩好累。後來,我找到一些方法來調適心情,就再也不厭煩囉!」
掌握好平日和假日的開關,就能讓假日症候群遠離你!
尋找開關之前,我們先一起做個小測驗,看看你有沒有假日症候群呢?
*平日睡眠時間太短,每天都睡不飽
*休假日幾乎都睡到中午
*一想到放假就很興奮
*休假日通常沒有什麼規劃
*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
*公司裡有合不來的人(特別討厭的人)
你中了幾招呢?中了4項以上的人要特別注意唷!你可能就是假日症候群的候選人。放置不管的話,會出現更多身體的狀況!例如:經常性的頭痛、失眠、胃痛、想吐、憂鬱不安⋯⋯等等。
以下三招,和假日症候群過招,找到假日與工作日的完美平衡吧!
第一招:找到壓力來源,斷開壓力鎖鏈
我們都知道,假日症候群(藍色星期一)就是工作壓力所造成的。當然不是叫你辭職不幹,或是蹺班,這麼做什麼也解決不了呀!而是,要客觀的找到壓力的來源,想一些新的方法來解決它。
例如:每到週一就要開會報告,提交報表。與其週日一直煩心,不如找個時間去進修一下;除了能讓工作更加順利,也能夠增加新技能。
第二招:縮短我們與工作日的距離,過個完美的星期天
找到壓力來源之後,讓我們從生活面來檢視一下,特別是星期天你都是怎麼度過的呢?過個完美的星期天就是「縮短工作日距離」的最佳方法,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1.盡量不要睡過午:我們都會因為平日睡眠不足,而假日卯起來補眠。這麼一來,會打亂體內的生理時鐘,睡眠品質其實是不好的喔!盡可能的和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即使,要多睡一點也不要多於2小時。
2.中午到傍晚,讓身體動起來:假日就想在家滾來滾去,我懂!但是,如果整天都沒有做什麼活動,到了週一的早上,要切換到工作模式,就會很困難。厭煩的心情就在這個時候,悄悄地登入上線了!和平日保持相同程度的活動度,整理一下家務,做個伸展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讓家裡變得整潔,讓緊繃的身體伸展一下;身心都一起釋放壓力。
3.晚上做少量的工作:做一點簡單的工作,看一下信件,確認待辦事項等等。為週一的早上做準備「慢慢地切換開關」平日和假日的ON和OFF,差距越小,假日症候群的症狀就會越少!
過個完美星期天的SOP:盡量早起、中午到傍晚讓身體動起來、晚上為隔天的工作做準備。
第三招:讓藍色星期一,變身夢幻星期一。打造令人期待的週一夜晚!
最後這一招,我特別推薦。在週一的晚上,安排令人期待的活動;如此一來,工作的時候就能提起幹勁!其實,不限於週一,在整個週間的晚上都可以這麼做。
你可以喝點小酒,追個劇,享受你與男神/女神的兩人世界。或是,找個好餐廳和好友們一起享受美食,說些工作上的垃圾話吐吐苦水。又或者,報名一個你喜歡的運動課程,到不同的環境交結新朋友,抒發壓力也能鍛鍊身體!
生活在社會的壓力鍋裡,你我都會有假日症候群的症狀,忽略小小的警訊,會衍生出更大的問題,絕對不能輕忽喔!以上三招推薦給你,尤其是,平日和假日的生活感落差大,一到假日就乏乏的,什麼事都不想做的你,更要注意。
從星期天的傍晚就開始心煩意亂,星期一一早的精神和工作的狀況自然就不會好,一個不小心,就掉進了假日症候群的惡性循環!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著手嗎?就從度過一個完美的星期天開始吧!將平日和假日的開關,掌握在自己手裡,讓我們一起擊敗假日症候群!
完美星期天:中午到傍晚,讓身體動起來
跟著影片一起運動
休假症候群餐廳 在 竹子的體育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健康】的確有陣子工時很長壓力又大的時候,我的休假都變成追求美食之旅,很空虛...
也有很多朋友是透過吃來發洩情緒。
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過度飲食心理學』讀後心得
前陣子跟家人到好市多採買時,剛好看到一本由Kima Cargill所撰寫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然後再對比自己購物車內滿滿的食物,真是一大諷刺啊,所以立馬就買了下來。經過這陣子的閱讀後,書中有些滿不錯的觀點,給了自己一些反思,分享給大家參考:
1.作者本身是臨床心理學教授,但她同時擁有心理學與營養學的背景。其研究主軸為當今注重『消費』的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她本身希望推廣對應用科學領域有幫助的哲學論述。說實在的,透過她深入淺出的想法,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開始,一路談到精神醫學等等,讓我有了更多跨領域與全面的思考。
2.在推薦序中,由洪雪珍所寫的—『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更是驚醒了我。因為身在這個只能『小確幸』的年代,吃是一種富足,也是一種暢快。對有錢人來說,吃是文化,吃的是精緻與講究。但對我們這種『甘苦人』來說,吃是『忘懷』,忘記人生的苦與難;也是種『安慰』,安慰疲憊的身心靈,吃的是『飽足』。
3.『基本歸因謬誤』: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肥胖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健康、不運動或意志力不夠,連自己的身體都管不好,還奢望管什麼大事?但為什麼這些都是針對『個人』,而沒有想想其他因素呢?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也就是我們傾向『高估』內在/個人因素,而『低估』外在/環境因素。若沒有更宏觀的思維,很難跳脫這樣的思維旋渦中。
4.想減肥,卻『越減越肥』: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但這是為什麼呢?只要做到四個字『多動少吃』即可,但很多人卻對這種『免費』的不感興趣。因此深信必須要砸大錢,才能買得到健康和苗條。所以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許多噱頭十足的廣告,例如幾天讓你瘦幾公斤等等。其實套句Dan John常說的,『然後呢』。作者提出就是這種『過度消費』的概念,也就是現今人們決定要做一件新的事情時,就會連帶地產生許多的消費行為。這就跟到好市多一樣,每次都會一不小心就爆量了😢。
5.大吃大喝後的『抵銷』行為: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我有運動所以我可以盡量的吃。或是在飽餐一頓後,就想要瘋狂地運動、節食,甚至是挖吐。『抵銷』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與無意識行為。但很多時候許多事情是無法這樣就抵銷掉了,因為已經發生了。但有時候在大吃大喝後,所選擇的不只更難抵銷,還更容易提升胃口。例如『果汁』,因為頂著『健康光環』,但卻忘了沒有了纖維質的果汁,更容易讓血糖上升。
6.『消費導向』的時代:在過去,『工作』是判斷一個人身份地位的核心觀念,但今日以消費為導向的時代,大家根本不在乎你生產了什麼,而是你『消費的起』什麼更有關係。這也似乎是奢侈品為什麼能夠熱賣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而這又創造出廠商對利潤的渴望和難以滿足的消費欲望循環。而這也讓我自己思考,許多需求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被『創造』出來的。因為我們現在不但習慣向上看齊,而且還過著遠遠超出我們能力所及的生活,在以前是有足夠的錢才能購買,但現在卻是先享受,後付款,總是希望可以獲得『立即性』的滿足。如此一來,『衝動型消費』的直覺往往壓過『謹慎評估的智慧』,而這和過度飲食有著殊途同歸的現象。這的確給了自己很大的反思。
7.『狂吃與狂買』—被無限鼓動的消費慾:作者提出全球購物市場充斥著成本低廉的服飾和傢俱,例如ZARA,IKEA等,都是希望我們不停地購買;食物市場也充滿了劣質的包裝糖果和精緻碳水化合物,也同樣鼓勵大量消費。在這些當中所含的『糖分』對我們身體有毒,但相對地,這些穿過或用過即丟或馬上退流行的玩意,對我們『心靈』也一樣有毒喔。這也讓我想到這些公司的CEO背負著『股東們』沈重的期待,因為大家都希望股價上揚,所以CEO為了讓股價上揚,就必須不斷讓營收與利潤增加,所以就很容易地忘記公司創立的宗旨:『為創造人類更健康的生活』,有時想想這還真的有點諷刺。
8.消費文化的『心理效應』:我們常會有越空虛越消費,然後越消費就越空虛的感覺。因此想要了解這些,必須向外思考消費主義的假象,但同時自省消費的經驗、想法與方式。因為很多時候,若是自己『不知道』到底要的是什麼,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狀態下,並且失去了判斷能力。這和過度飲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候到高級吃到飽餐廳和家人朋友聚餐,大家都忙著『搶』食物,然後再『先餵飽』手機,接著趕緊上傳社群媒體,滿足自己的『心』,然而忘記最重要的是『reunion』的感覺。
9.消費成為『不開心』時的唯一『解藥』:這個常常在廣告中可以看到,先用被理想化的形象和旁白,讓消費者在心中產生『不足感』,而最後的產品就是唯一『解藥』。而這也是目前許多食品公司被拿來和煙草公司相提並論的原因,因為都是在製造和販賣『成癮物質』。其實這跟『販毒』也很像吧😄!在過度飲食中,我們也好像是用一個消費行為來解決另一個消費行為產生的問題。這就好像是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不斷轉圈圈,到最後暈頭轉向地。
10.『沒有』不貴但又營養的食物之『迷失』:就如同現今有兩個經濟方向,有錢的更有錢,窮的更窮,所以食品工業也創造出兩個『階級』。例如可口可樂會針對不同族群賣不同『癮料』,對於有錢族群就賣感覺較健康(當然也較貴),對於一般階層就繼續賣傳統飲料,藉此可以通吃所有市場,但卻也無形中將人給分化了。或是許多保健食品都會創造出一種神秘又虛無飄渺的感覺,然後又透過傳直銷管道等等,進入大家的生活中,難道沒有吃這些就會比較不營養嗎?答案或許就在你的心中。但我們常可看到越是不需『加工』的食物就越便宜,只是沒有人相信罷了。
11.小心廣告上的『字眼』:我們常會看到許多食品上的標籤,註明了『無糖』或『零脂』,這一切背後的真相,就是我們不用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這不就跟周星星講的一樣,『乞丐中的皇帝,終究還是個乞丐呀』。我也常發現自己在購買食物時,一看到『有機』、『全天然』或『健康』等字眼時,腦海中就會浮現『長命百歲』的幻想,或是使用百分百鮮奶油、有機麵粉和無毒雞蛋的蛋糕,就是可以放肆地吃,但忘記它還是個高度精緻與加工的食品啊。
12.食品產業如何運用『心理學』來哄騙我們?
•可口性—這是指食物所提供的愉悅或『快樂報酬』。因此科學家們都極力想辦法讓快樂報酬增加,而這通常都由高糖、高脂肪和高鹽的成分組合而成。
•多樣化—現代消費文化的一大特色—選擇大幅增加,因此就有越多的自由和快樂。有時候想想M&M巧克力或是同款車子有這麼多種顏色就可以知道了。因此想要減重,就連續整個月都吃『同樣』的食物😢,因為『特定感覺的飽足』,所以就會吃得比較少😄。
•便利性—因為現代社會所創造出來的高張力環境,因此大家都陷於『沒有時間』的狀態下,因此許多速食、冷凍食品或加工半成品就全面地侵入我們的生活中。但如果我們很在意怎樣吃和所吃進肚裡的食物,那麼或許這些公司就不會這麼成功吧!
•健康光環—這是一種相對性的營養訴求,透過曲解合適份量的概念和降低消費者對罪惡感的預期,來提高攝取量。從比較心理學來說,它啟動了一種無意識的合理化動作,也就是用一個『好』的行為來合理化一個『壞』的行為。可以從許多『保健食品』上看得出來喔。
•高度個人化—針對特定族群,例如女性經前症候群、媽媽、小孩、老人或運動員。或是在手搖飲料店中可以選擇大杯、半糖、少冰等。這都是充分地顯示出我們可以『自由』作主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行銷與廣告人員描繪成邪惡的操控者,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因為我們經由自我欺騙、允許自己被『哄騙』,以便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其實我們也是『共謀』吧!
夜深了,無法再寫下去了,要不然我的意志力也快控制不住了,準備找『垃圾食品』去了。但這本書的確給自己許多不同的思考方式,讓我用更多面向來看一件事,或是跨領域下的思考邏輯會產生不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