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創新工場投資的Insilico Medicine,看AI新藥研發平臺如何賦能傳統藥企,一起進行“AI+生命科學”的顛覆式創新!
改造者系列:AI醫藥的下一站是長壽 --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
英矽智能的AI藥物研發平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今年2月和8月,半年的時間內,先後公佈了兩種臨床前候選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腎臟纖維化。
在采訪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AI醫藥企業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將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和跨物種生物學,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AI製藥領域於2014年左右興起,在2018—2020年間全面爆發。AI能夠快速識別大量樣本中的客觀規律,加速尋找和測試潛在靶點的過程。「有了AI,我們50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得上一個典型的製藥公司5000人所做的事情」,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如是分享。2
1 「改造者」 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2「未來呼嘯而來」,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
■本期受訪嘉賓:Alex Zhavoronkov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加速研發進程,為癌症、纖維化、抗感染、免疫和抗衰老等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提供創新的藥物和療法方案。
Alex Zhavoronkov是英矽智能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擁有皇后大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和數學博士學位。
■對談實錄
Q1 英矽智能原來在美國創立,後來為什麼選擇遷至中國?
Alex:中國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和土壤,吸引創業企業、大型企業紛紛入駐。中國大陸多樣化的投資者,包括傳統藥企、科技巨頭、PE/VC等各類投資者,能將最優質的AI人才、CRO、藥企融合在一起。投資者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質牌照、幫助招聘、企業管理和宣傳等等。英矽還與許多學校開展了合作研究,擁有豐富的內部研發管線。中國完整的生態夥伴體系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研發規模,甚至與大藥廠競爭。
Q2 英矽智能和輝瑞、安斯泰來、楊森製藥等諸多藥企都有合作,在和大型藥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
Alex:創新型的AI生物技術公司按照創立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類:2014年之前成立、2014年—2015年左右成立、最近5年成立。2014年之前成立的企業通常不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者不具備向藥企提供解決方案所需的行業知識。2014—2015年間成立的企業則創立的正是時候,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出現,AI製藥開始興起。同時,許多藥企缺乏AI的專業知識和AI團隊,如果想要獲取AI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與初創企業合作。作為交換,那時候的藥企也通常願意向初創企業提供資料和各類資源。英矽智能很幸運,創立時間(2014)正處於大藥企對外部合作最為開放和寬鬆的時期。而最近幾年成立的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藥企已經開始自建AI團隊、自研AI應用,只有具備非常特定細分領域AI技術的初創企業才有可能成功撬動藥企,與之建立合作。
然而據我的觀察,儘管許多大藥企都建有自己的AI部門和數據科學家團隊,但他們並沒有足夠強的AI能力——他們往往缺乏具備足夠AI知識的團隊。以生物醫藥方面的論文發表為例,在2014—2019年間,英矽智能發佈了上百篇AI相關的論文,然而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藥企阿斯利康則只有65篇,位列其次的諾華有54篇。
藥企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應用AI,而這正是AI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但是,在AI初創公司開始接觸藥企和銷售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大型藥企錯綜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分工,針對不同部門銷售定制化的模塊,而非從一開始就銷售整體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藥企內部通常很難有一個部門能夠處理所有的模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往往沒有那麼強。因此,AI初創公司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也要靈活地劃分模塊,對症下藥,英矽智能通常一次只銷售一個模塊。
儘管銷售是模塊化的,AI初創公司需要具備端到端、全鏈路的解決方案。英矽根據不同的研發週期,設計了三大AI平臺——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分子生成和設計平臺、臨床試驗預測平臺。據我們瞭解,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同行,同時擁有生成生物學和生成化學兩大AI平臺,能把靶點發現和小分子化合物生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公司很少。此外,英矽智能的AI系統可以用軟件形式呈現,藥企可以自行操作,用自己的數據運算測試。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差異化的優勢。
最後,對於藥企而言,如果想要應用綜合的AI解決方案,需要有整體性的戰略為引領。咨詢公司可以充當整合各部門組織、統籌整體戰略的角色,AI企業可以選擇與之合作。
Q3 在您看來,未來AI醫藥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lex:在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和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現在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企業,他們在不斷精進演算法模型和數據。未來的競技不會是關乎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新方式。
AI初創公司需要積累足夠的行業專識,理解藥企的需求,學習藥企的經驗,並向藥企證明自己提供的模塊能夠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應用,並且模塊之間能夠很好地兼容,能融入業務流程,且符合監管要求。比如機器學習加速了藥物識別,但還有很多步驟和流程並不能被加速或跨越:實驗論文不能被跨越,你依然需要向藥物監管部門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和模型來證明研究的有效性;實驗中的生物過程不能被加速,你依然需要等待生物體自然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活動,你也不可能直接從大鼠實驗跨越到人類實驗。而這些都涉及到更細分的新技術問題。
所以,對於AI醫藥企業而言,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如何理解跨物種生物學?正因如此,我判斷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即如何運用AI來監督和追蹤生命體在漫長時間裡無數細微的實時變化,來創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進行跨物種比較、跨疾病模型比較。我相信AI是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體的最佳工具。
■要點回顧
1、中國的資本環境天然地聚集了垂直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幫助AI初創公司,即「改造者」,迅速汲取經驗、擴大規模,加速行業創新與賦能。
2、在與垂直行業企業合作時,「改造者」既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也要有靈活、敏捷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端到端、全鏈路的方案有助於「改造者」更靈活地根據傳統企業的需求組合方案,能夠擴大服務範圍和客群,提升「改造者」的競爭優勢。
3、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與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限制因素並不是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方式來實現行業定制化。
企業生命週期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在你的心裡面,什麼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備的最重要元素?能力很強?交際很在行?管理很嚴謹?或許,這些都是必備的元素,但恐怕不是最重要的。領導者需要具備「願景」,擁有願景的領導者才能帶領團隊前往正確的方向,缺乏願景的領導者時常在忙碌和壓力下讓團隊迷路。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vision-lead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的作者是麥可.海亞特(Michael Hyatt),他創辦的公司幫助許多個人和企業家提高生產力、強化對目標的執行力。我讀過他的前一本談專注力的書《自由聚焦》(Free to Focus、尚無中譯版),文字風格很平易近人,很喜歡他引用故事和案例的書寫方式。
他在出版社有多年的經驗,創業、經營企業至今近有40年的經驗,也是許多業界人士推薦的優秀領導者之一。多年來他觀察自己指導過的大小團隊主管、公司高層主管,他發現心中擁有「願景」是成功領導者的必備元素,少了願景,影響力會隨著人群散去而慢慢消失。
之前我曾經讀過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先問,為什麼?》,很喜歡黃金圈理論正中央的「為何而戰」,但是要如何應用到自己和團隊身上,似乎還缺少了一些執行的步驟和方式。海亞特則是用「願景」這個關鍵字來詮釋一個團隊為何而戰,具有業界實戰經驗的他,把這個抽象的概念整理成具體的操作步驟,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來學習實戰方面的用法。
.
【打造願景的七個步驟】
在這本書裡,作者把打造願景的流程稱之為「願景劇本」,任何團隊的領導者都可以利用以下七個步驟,打造出屬於自己團隊(或公司)的願景,帶動團隊的士氣和激勵他們前往未知的境地。
1. 預見你的願景。領導者必須創造出過去不存在的事物,具體描繪出可能發生,但尚未出現的事物。想像三到五年之後,你想把團隊帶到什麼地方,針對四個項目進行描繪:團隊、產品、業務與行銷、影響力。然後,把願景當作自己的責任,並且堅毅地帶動願景成真。
2. 願景是否清晰?清晰的願景可以讓人們連結在一起,因為願景清晰,團隊便能懷抱信心。使用這五個步驟可以做到這點。首先,承認自己看不清楚。第二,找出自己的盲點。第三,徵求參考意見。第四,消化回饋意見。第五,開始行動。
3. 願景是否激勵人心?如果願景不夠動人,他人也不會認同你的願景。願景無法激勵人心,最終必將失去人心。提出的願景要有風險、但不魯莽,要著重「未來是什麼模樣」,而非「如何到達未來」。
4. 願景是否務實?要跟團隊針對願景做逆向拆解,從年度計畫、季度目標、每週目標、到日常任務。領導者的目標是讓願景能經常被討論,而且確保它無處不在,讓每個人每天都能落實並且強化願景。
5. 推銷你的願景。如果你不能讓利害關係人認同和支持你的願景,那麼就沒有進步。因此要向不同的對象推銷願景,包含:你的直屬團隊、你的主管、公司內的其他單位、公司外部。推銷的過程中必須理解對方需求、預期會遭遇反對、虛心聽取回饋。
6. 克服困難和阻力。願景讓日常挑戰與挫折有了意義,讓你走過真實生活中的一路顛簸與跌撞。如果願景夠動人,大家就會拿出最好的想法並付出最大的心力去實現,哪怕有什麼障礙或反對意見。
7. 必要時大轉彎。當時局大幅度變化、公司踏入不同的生命週期時(新創、轉化、成熟、僵化),可能會需要讓遠景大轉彎。這邊指得是領導人提出了嶄新而且激勵人心的新方向,書中舉了許多大轉彎之後反而加速成功的例子。大轉彎應該是一種持續的心態,而不是做了一次就放著不管。
另一本我很喜歡的領導力書籍《破框能力》的作者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曾經說過:「領導者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有能力看到未來的可能性,並與他人分享心中願景。」這一句話和願景劇本的步驟都帶給我一個深刻的啟示:如果你有願景,不要只放在心裡想,要記得說出來,而且要讓人聽得懂。溝通、推銷、克服困難,是執行面上更加重要的環節。
.
【領導者 vs. 管理者】
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什麼差別?作者舉兩位美國總統為例,甘迺迪和老布希。
甘迺迪在任期間適逢美蘇冷戰高峰期,蘇聯在太空競賽取得優勢重挫美國士氣。他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萊斯大學發表了一場經典的「登月演講」闡述他的願景,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然後平安返回地球。他強調美國人享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自由,而不是讓別人左右自己的命運。
演講最後的這段談話讓我難以忘懷:「我們選擇登月……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登上月球,並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它們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困難,也是因為這個目標可以統籌和測試我們最為頂尖的技術和力量,也是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樂於接受的,是我們不願推遲的,是我們志在必得的,其他的挑戰也是如此。」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充滿願景的領導者。不到十年的時間,美國傾全國之力送阿姆斯壯踏上了月球,還順利返回了家鄉。
另一位總統是老布希先生,他專注於國政的執行和管理,卻時常被媒體和政界評論為「沒有願景可言的人」,但是他本人不以為意地冷淡回應道:「就願景那回事嘛。」面臨經濟衰退和全球態勢變化的美國,在老布希的領導下沒有走出打動人心的路線,尋求連任的老布希也無法提出打造繁榮經濟和引領全球的願景。
老布希總統是一個缺乏願景的管理者。最後得不到人民的選票,連任失敗,成為了許多評論家眼中沒有政治識別度的政治人物。
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帶領風格。領導者創造願景,管理者執行願景。領導者鼓舞並激勵他人,管理者負責維護與行政。領導者承擔風險,管理者控制風險。領導者聚焦未來,管理者著重短期目標。
不過我覺得作者在書中太強調領導者願景的觀念,反而對於管理者角色帶有許多貶抑的意見。我認為,身為一個小型團隊的主管,要同時學習這兩種風格,對於兩者應用時機要區分清楚,而且都要會使用。擁有願景可以激勵團隊,但是缺乏管理可能會先被掃地出門。
.
【願景跟策略的關係】
作者認為領導人要先有清晰具體的願景,把目的地設定好之後,規劃路線才有意義,有了路線才有後續的進展。因此,他強調道:「願景的重點是你要往哪裡去,策略則是你計畫走哪一條路。」書中舉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用攀岩來說明願景和策略之間的關係。
2008年,徒手攀岩高手湯米.考德威(Tommy Caldwell)曾攀爬優勝美地的酋長岩多達60多次,他望著最陡峭和荒涼的「黎明之壁」(Dawn Wall)讚嘆道:「此地完全不可能被征服,這一點令我萬分著迷。」他開始描繪這幅願景,然後著手準備。
準備期間,他從頂端垂降設法找出一條可以單爬的路線,並且設計每個攀爬的動作和駐足點。攀頂的夢想就是「願景」,往回操作找出路線的部分就是「策略」,再來就是把這些目標細分為有意義的下一步。時間快轉到2015年,他跟夥伴凱文.喬根森(Kevin Jorgeson)花了19天爬完這段被人視為不可能的路線。
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回想另一部紀錄片〈赤手登峰〉,不要命的攀岩高手艾列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在2017年,不靠任何器具輔助(連繩子都沒繫)花了四小時爬上酋長岩的「搭便車」(Freerider)路線。仔細一看,一路上協助他拍攝紀錄片的,正是湯米.考德威。
.
【後記:願景的重要性】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是一本很好讀、好懂的書,書中有很多值得記憶的真實故事,尤其是最後一個步驟「願景大轉彎」提到了許多知名企業的轉型案例(Airbnb、Instagram、YouTube、JVC、微軟、樂高、漫威),有很多小故事是我之前未曾聽過的,因此感到特別有趣。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回想起職場上兩種不同主管的帶領方式。一種是說:「這件事你做就對了,這就是公司的要求。」另一種是說:「做好這件事,在一年後工廠穩定運作時,所有人都能更有效率、更愉快地工作。到時候的挑戰可能會更加艱難,但我們會更有餘裕。」
第一種讓人感到機械式的命令感,第二種卻讓人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充滿光明的願景。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下達指令的方式,你會選擇哪一種?如果你是接受指令的團隊成員,哪一種會讓你發自內心跟隨?願景不只影響了最終的「結果」,它在事情的「一開始」或許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PXRvQ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LEAD
使用期限:8/1~8/7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企業生命週期心得 在 椪皮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平台角度共創三贏的談判策略」
沒錯,就是上禮拜三的課程到今天才寫心得(跪
這次 @迪哥筆記 從BD講到談判,很全面的解析了各種情況,不知道要經歷多少風霜才能整理出這種脈絡,話不多說,送上我的心得!
先獻上部落格好讀版:
https://vocus.cc/article/5fb7d831fd89780001ff51f3
從心智圖上面可以看到,迪哥在這場課程當中分為五個主要的部分進行講解,分別是BD的簡介、產品開發流程、生命週期、CRM、談判,詳細的分類在心智圖當中。
這邊為大家整理出三個重點:
一、什麼是BD
相信大家如果有看我上一篇BD的課程筆記「我想開發合作夥伴,如何著手市場分析」,已經對BD有點認識,沒看的快點移動你的滑鼠~
這次迪哥更直接的將BD的價值清楚的定義:『BD最大的價值就是:不等價交換』
而迪哥也將BD略分為三種,分別為:
a. 客戶經理/異業合作/資源交換
b. 拓展維度/四度空間
c. 新BU/負責人
由負責的工作內容來看,就知道BD必須非常熟悉產業的業態與公司整體情況,而且必須從產品策略、開發、行銷、業務,各方面都要有點涉略與了解,真的是非常艱難的一個職位啊~
以我們公司為例,BD就是老闆,我觀察下,我老闆在做的事情也非常符合BD的工作內容。舉個例子來說,
資源交換:『資訊』
之前上一篇BD課程文章有提過,在每一個行業要獲得第一手資訊的方式都不太容易,在食品業尤其如此。因為沒有太多公開的財報,而我們又屬於食品界比較偏門的『香辛料』,而我老闆最擅長交換的就是:『資訊』。
對於食品工廠而言,成本當中,最容易劇烈變動的就是『原物料』。
所以不時跟各進口商與中盤商打聽現在原物料可能的走勢,就成了成本控制重要的方法之一。跟大家分享一個原物料的漲幅,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過去「四川大紅袍花椒」一斤售價約100多元,現在一斤大約600多元,也就是要下一公斤的花椒,我們的成本價就是1000多元,相較於幾年前的160多元,漲幅將近6倍之多,而這不是通貨膨脹的結果,而是因為大陸的花椒大多被驗出農藥而被退回,無法進口,所以導致價格翻了好幾倍。
所以下次大家去吃吃到飽麻辣鍋時,跟店家說:我要加麻一點,就是最快的回本方法了(誤XD
二、不同商業模式的作法根本不同
先跟大家複習一下,我們公司目前的商業模式是:B2B,也在上一堂BD系列課程當中提到,原本我一直都想要發展自己的to C品牌,但是其實發展to B才是最穩定的路。當我們在這個「成長期和成熟期」之間的生命週期時,穩固的基底會讓我們在研發新產品與切入不同市場更加容易。
舉一個我們目前研發的新產品的路徑為例,「香香醬」,
a. 從反饋再研發:
我們根據B端的餐廳給我們的回饋進行研發,把產品定位在「增添原本麻辣湯底的香氣與辣、麻度」。一方面是已經集結了大多數消費者建議,另一方面是餐廳業者的經驗,讓這個回饋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b. 研發的迭代與修正:
在研發的過程當中,我們先將MVP送給各間店家,店家除了可以給我們很即刻的反饋,也可以在店家試賣,獲得消費者的反饋再進而整理出數據給我們,所以在整個迭代與修正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沒有損失太多的樣品成本。
c. 行銷:
在整個行銷個過程中,我們做的就是拜訪店家,然後請他們試用看看。由於一開始研發的時候,就是針對他們的痛點下去設計,所以店家願意嘗試與買單的機率也就很高。在這裡幾乎也沒有太多額外的廣告支出。
d. 業務銷售:
我們在拜訪店家的過程中,就已經在進行銷售,所以行銷與業務其實是合再一起的。
但如果是以一個to C的方式,也就是我們在8週實戰的時候做的方式:
a. 以我們的假設進行研發:
首先,要先以足夠大量的問卷來證明我們的假設,當時我們的假設就是:『大家對於小吃店的辣椒醬很不滿意,一方面不衛生,另一方面只有很鹹,沒有其他的香氣』。
但是,我們在學院做的問卷調查,立刻打臉我們的假設:「一般消費者認為,小吃店的辣椒醬就可以了,因為吃小吃店時也沒有太多的要求,難吃就不加。」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假設」=>「被打臉」=>「假設」=>「被打臉」,來回花了總共快要6週的時間,都在調整我們的假設。這裡花費最多的就是「時間成本」。
b. MVP的迭代
在當時,我們做出大約十種不同的辣醬,也因為我們不斷調整「使用場景」,所以辣醬的基底、口味方向也就跟著不斷的調整,這之間消耗的原料成本與包裝試吃包的人力成本,並沒有換回任何的營收。而且初期無法量產只能人工生產的時候,成本是非常高的,更卡在食品業的產品必須由合格廠商出產才能在網路通路上販售。
c. 行銷
由於我們並沒有大量的經費可以運用在廣告上,因此我們最後決定要經營臉書社團,投入5個人的時間,每週發一篇文章,然後幾個月後再把產品導入。這之間會消耗的人力成本,也遠遠大於我們直接往店家push產品。
d. 業務銷售
我們並沒有走到最後的銷售那一步,但在此我已經知道to C的戰場有多難玩,不只經營品牌要砸很多錢,光是迭代做出MVP就要先花很長的時間與精力,更別說是後續的行銷費用與曝光管道。
回歸正題,所以從迪哥幫我們整理的生命週期來看,to B與to C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策略,貿然的轉換跑道是很不明智的選擇。
三、談判的技巧
這裡迪哥提供了六個「不等價交換」的情境,幾乎已經涵括談判時所遇到的所有情況,這裏拿兩個來跟大家分享:
a. 做沒人想做的事:搭舞台就會有人上去
迪哥在這裡舉了「路跑」為例,在路程上,會有各種攤位,每個廠商都會盡力的贊助,一方面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另一方面可以清個庫存(誤XDD),所以主辦方也不需要再多出什麼經費,就可以讓路跑的路程非常豐富。
這也讓我想到一個例子,不知道能不能作為相同例子:
最近好多的個人品牌經營者陸續開設網路課程,個人品牌經營者經由問卷發放,蒐集回饋,一方面可以搶先宣傳自己的課程,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的內容對於市場是否具有購買效益,但是反觀平台,平台只是邀請講者,進行市場評估,就算沒有開課開成,還是收集到一波具體的名單。
(迪哥補充:這個例子不佳,因為平台是用外部的問卷而且如果沒經過消費者同意也無法把名單拿來做為其他用途。)
即使這個價值交換看似不對等,但是卻讓雙方都滿足了需求,著實為很厲害的談判。
b. 善用敵人的敵人:
這裡迪哥說到,當一間企業聽到別人有一個非常熱賣的東西,自己沒有的時候,必然會緊張,利用這個心理因素,較容易談到比較好的條件。
也讓我想到我老闆說的:「當你把產品做的很好,你的客戶用了以後生意非常好,此時他的競爭者就會相繼來找你了。」當要把產品推廣出去的時候,並非只有直接推廣一種方法,讓對方感到受到威脅也是一個很棒的推廣方式。
迪哥從BD介紹開始講到產品,最後再講到談判的方式,在每一個段落當中,迪哥都用很精簡的案例讓我們迅速了解。真的很強~~
在每次上課的時候,只能回想過去曾經有的經歷或是例子,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把課程當中學到的在工作上應用出來,有意識的刻意練習,才有機會內化為自己的。
所以未來一年,不只是希望能夠寫出課後心得,更能夠朝「課後應用後心得」撰寫,再跟大家分享。
#讀之有用
#上課心得
#商業思維學院
企業生命週期心得 在 臉書廣告預算這樣花!找到產品週期,還可效益極大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產品操作久了,總是會有些心得,尤其是對產品的週期跟廣告費的相對起伏, ... 為什麼把產品生命週期拉長,對一間從0到1的公司會這麼重要(注意, ... ... <看更多>
企業生命週期心得 在 #產品生命週期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產品生命週期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對其進行分析如何幫助公司優化業務? #productlifecycle #產品生命週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