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熟的能力,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吧】
在《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這本書裡,有一個「精熟」的概念讓我有很大的共鳴。
「精熟不是只是發生一次的感覺,而是隨著一次次地重複越來越接近,最後學習到能力的經驗,是一種活出生命的方式。精熟之人的定義是:熱愛探索、學習、成長、親身體驗,練習並精熟某項事物,享受整個創造的過程,不管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成功』或『失敗』,然後往前迎接下一個目標。」
「反覆練習直到精熟的循環過程,是最能達到滿足與無我境界的方式⋯⋯只要願意全心投入學習與創造,熱切追求目標,所有的人都能夠充滿喜悅。」
我想,認同這個觀念是很容易的,畢竟我們都希望能夠教養出願意主動精進,又樂在學習過程中的孩子。但是身為父母,如何才能夠「沈得住氣」,給出一個讓孩子可以重複犯錯重複摸索,感受得到支持卻又不被過度干涉,逐漸「精熟」一個能力的空間,我有一些思考想要分享。
***
我的母親是一個個性非常急躁的人。我在人生中的各個階段,都有因為他的「指導」,讓我感覺探索的空間被侵擾的經驗。
記憶最完整的事情是下廚。
母親在某一個心血來潮的日子,走到我的房門口宣布:「過來,我要教你煮飯。」
他的口氣傳達出一種不可違抗的脅迫,我摸摸鼻子,跟著走到廚房。他走到流理檯後往旁邊一閃,我發現上頭已經擺好砧板、菜刀、大白菜和其他材料,準備要讓我「實習」。
「切!」母親指著菜刀下令。
我看了他一眼,往前走,拿起菜刀。想一想,覺得還是開口問一下。
「呃⋯⋯要切成什麼樣子?」
「當然是切絲啊還能切成什麼樣子?」
確認一下而已嘛⋯⋯。我低下頭沒說話,左手壓住菜葉,右手拿起菜刀——
「你是在幹什麼!哪有人這樣拿菜刀的!」
母親從我手上一把搶走菜刀,在我臉前示範完正確的拿法,再把菜刀扔回砧板上。
「切啊!」
我深吸一口氣,照著母親剛剛的示範拿起菜刀,小心翼翼地開始把大白菜切成絲。一刀⋯⋯兩刀⋯⋯
「看你做事我真的會氣死!這種速度是要切到什麼時候???」
母親大吼起來,幾次揮手把我驅趕,然後氣急敗壞地把菜刀拿起來剁剁剁剁,嘴巴也沒有閒下來:「切個菜就花那麼久時間是能做什麼事?等你做完飯老公小孩都餓死了!我跟你講你就是太好命了,像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
我很習慣地往後退,方便我把自己抽離,耳朵關起來。接下來的事情開始像默片場景一樣,只有母親的影像在我面前急切地走來走去,備料,下鍋,翻攪,起鍋,裝盤,我甚至沒有注意到到底炒出來的是哪一道菜。
「懂了沒有啊你!」
我突然驚醒,點點頭。母親非常不耐煩地落了一句「好了啦沒你的事了啦」,我轉身回到房間。
烹飪課就只有這麼一次。也許是母親覺得孺子不可教,也許是原本就忙碌的母親抽不出其他時間,也許是我自己也刻意避開這種不舒服的互動。總之我懷著經驗趨近於零的廚藝飛出國,飛向我人生第一個自己的廚房,拿著菜刀,面對我人生第一顆青椒。
好想吃青椒牛肉,該怎麼辦才好呢?我歪著頭想。總之先切開吧。我拿起刀,慢慢的把青椒剖開,發現裡面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的白色種子,有幾顆掉出來灑在砧板上。裡面居然長這個樣子,應該要清理掉吧!我很驚喜地發現,從蒂頭那裡一剝開,可以把種子一次卸下來,把剩下四散的種子也清理掉之後,把青椒本體洗乾淨,放在砧板上。
那就來切絲囉!我拿起菜刀,仔細地,一刀一刀的,切成我腦海中理想的寬度。切完青椒,繼續一刀一刀地切肉絲,想起阿嬤說過「肉啊先醃一醃」,趕緊拿出一個碗,裝上切好的肉絲,淋點醬油抓一抓,想一想又加了一小匙米酒。我想起阿嬤會用大蒜爆香,趕緊去剝了一顆,照著阿嬤的手勢拿刀拍一拍,去皮,剁碎。滿有一回事的嘛,忍不住得意起來。
那個下午,房子裡只有我一個人,也沒有任何既定行程。我依著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覺握刀的位置,調整下刀的角度,一邊備料,一邊思考,一邊回想記憶中的味道,每一步都確實地琢磨,直到最後下鍋,裝盤,上桌。飄著醬油香的青椒肉絲配著剛煮好冒著熱氣的白飯,一口送進嘴裡——天啊,這也太好吃了吧!!!!!
那天開始,我就這麼繼續慢慢地切了數次,數十次,數百次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也從兩道菜,三道菜,台式,西式,日式等等逐漸摸索累積出只要想吃什麼就可以做得出相近料理的自信⋯⋯我並不是什麼能夠辦桌宴客的大廚,但是下廚讓我覺得非常愉快。我喜歡備料的過程,喜歡比較使用不同工具下廚的細微差異;喜歡煮給自己吃,給蕃茄和傑克吃;也喜歡在忙碌之餘持續嘗試各種不一樣的菜色。
多年後,我在家裡陪著一歲多的蕃茄玩玩具。他當時手裡拿著積木想要堆高,但是最多只要堆到第五塊就會垮下來。蕃茄試了一次,兩次,三次,開始發出不耐煩的聲音。還是新手媽媽的我,有點困惑,不太確定該怎麼辦才好。我記得自己想要探索或嘗試時被大人介入的不快,但是蕃茄看起來需要一些幫忙。不知為何,我想起那個獨自一人學著握刀,仔細切著青椒的下午,和那份靠自己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
於是,我拿起第六塊積木疊上去,微笑著摸摸蕃茄的背,輕輕地說:「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了。」
那之後,「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這句話,成為蕃茄「搞砸」事情的時候,我固定而且唯一的回應。叉子叉不起水蜜桃,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看書不會翻頁,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貼紙摳不起來,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把水從大杯子倒進小杯子裡灑了滿地,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每次說完這句話,我都可以明顯感覺到蕃茄的情緒穩定下來,調整好自己的步伐,然後再繼續嘗試下去。當他真的靠自己多次的練習達到目標,就算只是把硬幣塞進存錢筒這樣的,他表現出來的滿足,不只讓我覺得非常值得,也體會到陪伴孩子的快樂。
陪伴孩子一起精熟一個能力,真的是充滿幸福感的過程。但我也並不總是有能力做到,尤其是這個有夠固執的孩子在使用危險物品的時候。
蕃茄三歲開始嘗試使用剪刀,四歲多的時候,他的野心開始變大,想要用紙膠帶把幾張紙片黏成一個盒子。他一隻手把紙膠帶拉得長長的,像是一顆溜溜球一樣在半空中晃來晃去,然後另外一隻手拿著剪刀,剪來剪去要嘛沒剪到,不嘛剪到的時候膠帶整個黏在一起,完全剪不斷。我看著他這種毫無效率的做法,不出個聲的話天曉得要弄到何年何月,一不小心搞不好還剪到手,忍不住想給他一些提點:
「蕃茄,要剪紙膠帶的話,我有好方法——」
「你不要告訴我!」
「可是你現在這樣剪的話——」
「我不要!我要用我自己的方法!!」
在這種很焦慮的時刻,我其實滿慶幸蕃茄這麼斬釘截鐵地拒絕我,讓我能夠發現自己其實在干擾他。如果他像我當初一樣,安靜地承受,我很可能就自以為是地給了一堆建議,洋洋得意我幫得上忙,其實剝奪了蕃茄嘗試的機會,也削弱了他對自己的信心。
因為蕃茄強烈的抗拒,我停下來深呼吸,又連結到自己下廚的經驗,也想起蕃茄之前靠自己的能力處理過的各種問題。我很焦慮,但是我開始看見那是我自己的焦慮,跟蕃茄無關。於是我默默地站起來離開現場,找一些家事來做,讓自己分心。十幾分鐘之後,我從遠方偷看在餐桌忙碌的蕃茄。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個歪歪斜斜的紙盒,用幾段紙膠帶貼出來的。紙膠帶長短不一,斷面也破破爛爛的,但是確實達到效果了。果然不需要我的「雞婆」,蕃茄自己就做得到。
我覺得時間差不多,走過去問蕃茄還順利嗎?他燦爛著一張臉拿起他的作品,笑著說:「媽媽你看!我做了一個紙盒!」
「真的耶!」我由衷地說:「而且你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剪了好幾段紙膠帶,越來越會使用剪刀了呢。
「當然啊,因為我練習很多次了嘛!」蕃茄完全掩飾不了他的得意,跳上椅子開始搖擺跳舞。
原來,你只需要我看見你的努力,跟你一起開心就好。
***
讀了《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之後我才明白,我學習烹飪的經驗,就是一種「精熟」的過程。重新思考我開始下廚之後的生活,在這麼多年逐步的累積之下,我確實成為了一個更有自信的人,也經常因為自己在做菜方面表現的創意感覺到踏實喜悅。當傑克和蕃茄稱讚當晚的菜色時更是讓我覺得快樂無比。
雖然書中列舉了很多方法來協助孩子體會這樣「精熟」的過程,我其實認為,讓我能夠按耐住自己內心的焦慮,沒有採取像我母親一樣積極介入的方式,能夠給予蕃茄足夠空間的關鍵是:我自己體會過精熟過程的快樂。
正因為我體會過,經歷過,明白獨立摸索會遭遇到的困難和成就感,所以我能夠不慌不忙地守在蕃茄的身邊,告訴他「沒關係,多練習就好」。而在我被自己的焦慮沖昏頭的時刻,我也才能及時把自己喚醒,把主導權還給蕃茄。
如果你也有這樣「精熟」一個能力的經驗,要給孩子自由摸索的空間相信會容易很多。如果沒有,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體驗。傑克一直等到蕃茄出生之後,才因為要跟孩子一起玩,有大量組合樂高的機會。他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精熟」的過程。只要他跟蕃茄一起玩樂高,每次都會聽到他們「改造!改造!」地喊個不停,一大一小可以耗費幾個小時討論怎麼讓一台車子的後車廂可以拉出梯子,甚至等蕃茄睡了以後,傑克還可以繼續研究怎麼做出扭蛋機、旅行車,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東西。他們真的很快樂。
而我則認為,為人父母,其實就是一種精熟的體驗。面對蕃茄這樣一個敏感的孩子,有好多事情需要思考,需要琢磨,需要調整,而我也因為情緒時時被牽動著,多了很多理解自己,探索自己過去的機會。每次想通一個困境,或是跨越一個教養障礙的時候,都讓我對於「家長」這個身份有更多的認同和成就感。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互動方式,讓我感受到好多的喜悅,好多的愛,想要跟孩子有更多更多這樣的連結。於是我開始有自信面對自己的過去,承認自己的不足,坦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發現唯有這樣,我才能保持內心的自在平衡,不會過度焦慮或介入,隨時能跟孩子一起開心。跟孩子一起開心的時間越多,我想,我們就會越珍惜在一起的時間,也會感覺越幸福吧。
當然,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我想繼續堅持下去。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精熟的能力]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d74in3qx9jky3a5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30的網紅威力 Willi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只要適當的胰島素濃度便可以抑制MPB(muscle protein breakdown), 光是攝取蛋白質並無法抑制MPB, 是因為攝取蛋白質對胰島素濃度造成影響才抑制MPB, 但因為只要有攝取食物皆能抑制MPB效益50%, 且攝取更多食物沒辦法持續降低MPB, 故還是探討MPS比較重要。 如果單...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的推薦目錄: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王啟安肌英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健身房裡的6種混蛋]
歡迎自行對號入座,不爽不要看。
1 自以為MMA選手的人
在健身房拿著啞鈴出拳踢腳,活像個智障,又佔空間又擋路。他是不是高手很難說(通常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愛炫耀,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好像有點能打,也怕別人沒看到他身上看起來很帥其實很問號的刺青。拜託,這麼多道館你不去,跑來健身房耍拳腳是在哈囉?
2 更衣室自拍怪
這種人很喜歡練上半身,特別是二頭和胸。他們總是可以找到最棒的燈光和最佳的姿勢,讓照片中的自己活像健美選手,但是通常他們的腿都跟鶴差不多細。這種人通常很喜歡穿著開很大其實很暴露的吊嘎、戴著很潮其實很屁的帽子、聽著節奏很潮其實很吵的音樂。基本上自拍沒什麼問題,但你在更衣室自拍不就侵犯他人隱私了嗎?不折不扣的自私白目。
3 腰帶不離身的求偶者
這種人的行頭通常很不錯,可能戴著所費不貲的腰帶、名牌運動服和運動鞋、而且大概還算帥。不過他們幾乎不會做真正的訓練,頂多就是二頭彎彎、三頭拉拉、看著其他妹子想著龜頭擦擦。他們就像動物星球頻道中發情期的動物,大概意淫或搭訕了常出現在該健身房的所有女生。最北七的是,如果曾要不到某個女生的聯絡方式或邀約被拒絕,他就會跑去跟朋友說其實要把到對方很容易,只是她不夠正老子不想出手而已。
4 動作做一半又很吵的白痴
這種人很喜歡做很重,但是因為活動度不足或技巧不足或智商不足,動作範圍卻相當可悲。他們可以在腿推機上加300公斤以上,但每一下動作都跟抽筋一樣,根本稱不上反覆次數。重點是邊抽筋還要邊大叫,似乎在提醒大家他隨時都要休克。他們也很喜歡用力摔器材,甚至在暖身組請重量就會摔,而且每一下都很大聲。對啦,做大重量的時候難免大叫或摔槓,但練家子一看就知道你是真的會練還是只是在裝逼。對了,你想吸引的女生只會覺得你很吵而已。
5 一直找人攀談的傢伙
這種人很怕自己的意見或秘密沒人知道,只要逮到機會,眼神跟你對到眼,就會跑來跟你講一堆有的沒的,從他的最大重量、受傷史、訓練目標、飲食方針,無一不談。有時候你只想專心運動,卻出於禮貌而被迫在這種人身上浪費時間。
6 自以為低調卻擺明想吸引目光的女生
這種人通常長得不錯、身材姣好;動作品質和順序通常莫名其妙,但穿著打扮絕對令人瞠目結舌。她們通常穿著暴露,此時無穿勝有穿,那豐腴飽滿的胸部似乎已讓她們駝背;那豐滿翹挺的臀部似乎已把運動短褲變成了丁字褲。重點是,別人若看她們一眼,她們會表現得好像自己是受害人一樣,彷彿受到世堅。她們不懂的是,任何特別的事物都會吸引目光,不管是車禍、哭鬧的嬰兒、巨巨等都一樣。並不是說她們被看被意淫就活該,但拜託好歹有點自知之明,然後只吸引到上面提到的求偶者,拜託也不要意外。
原文來自:T Nation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成為一位優秀的讀者?】
這次分享的文章,來自俄國作家納博科夫。
他以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例,談到我們該如何成為更好的讀者,以及優秀作家的三個方面:說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法師。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優秀讀者與優秀作家 / 納博科夫
我的計畫是找幾部歐洲名家作品來進行研究。做的時候想本著一種愛慕的心情,細細把玩,反覆品味。因此,「怎樣做一個好讀者」或「善待作家」這類標題,或可作為這些針對不同作家的不同討論的副題。早在一百年前,福婁拜就在給他情婦的一封信裡說過這樣的話:誰要能熟讀五六本書,就可稱為大學問家了。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應當注意和欣賞細節。如果書裡明朗的細節都一一品位理解了之後,再作出某種朦朧暗淡的概括倒也無可非議。但是,誰要是帶著先入為主的思想來看書,那麼第一步就走錯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無法看懂這部書了。拿《包法利夫人》來說吧。如果翻開小說只想到這是一部「譴責資產階級」的作品,那就太掃興,也太對不起作者了。我們應當時刻記住,沒有一件藝術品不是獨創一個新天地的,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這個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我們要把它當作一件同我們所瞭解的世界沒有任何明顯聯繫的嶄新的東西來對待。我們只有仔細瞭解了這個新天地之後,才能來研究它跟其他世界以及其他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繫。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指望通過一部小說來瞭解世界、瞭解時代?當然誰也不至於天真到以為只要看看由那些新書俱樂部四處兜裝楨漂亮的標以歷史小說的暢銷書,就能對過去有所瞭解。但是文學名著又當怎樣看呢?比如珍·奧斯丁,她只瞭解牧師家庭的生活,而她書中描寫的卻是英格蘭地主階層的縉紳生活和田園風光,我們可以相信她所描繪的這幅圖畫嗎?再如《荒涼山莊》,這本書寫的是荒唐的倫敦城裡的荒唐傳奇,難道我們可以稱其為百年前的倫敦大觀嗎?當然不行。這裡所討論的其他同類小說也當如實看。事實上,好小說都是好神話,並且這裡選的小說更是最上乘的神話了。
就天才作家(就我們能猜測到的而言,而我們相信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而言,時間、空間、四季的變化,人們的行為、思想,凡此種種,都已不是授引自常識的古已有之的老概念了,而是藝術大師懂得以其獨特方式表達的一連串獨特的令人驚奇的事物。至於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飾平凡的事物:這些人不去操心創造新天地,而只想從舊家當、從做小說的老程式裡找出幾件得用的傢伙來炮製作品,如此而已。不過他們的天地雖小,倒也能匯出一些有點趣味的花樣來,招得平庸的讀者一時的喜愛,因為這些讀者喜歡看到自家的心思在小說裡於一種令人愉快的偽裝下得到反映,但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會發射星球上天,會仿製一個睡覺的人,並急不可待的用手去搔他的肋骨逗他笑。這樣的作家手中是沒有現成的觀念可用的,他們必須自己創造。寫作的藝術首先應將這個世界視為潛在的小說來觀察,不然這門藝術就成了無所作為的行當。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材料當然是很真實地(只要現實還存在),但卻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認的整體,而是一攤雜亂無章的東西。作家對這攤雜亂無章的東西大喝一聲:「開始!」霎時只見整個世界在開始發光、熔化,又重新組合,不僅僅是外表,就連每一粒原子都經過了重新組合。作家是第一個為這個奇妙的天地繪製地圖的人,其間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裡結的漿果是可以吃的;那隻從我身邊竄過、身上帶斑點的動物也許能被馴服,樹木環繞的湖可以叫「蛋白石湖」,或者更藝術味一點,叫「洗盤水湖」,那雲霧是一座山峰,只是他登上山頂,當風而立。你猜他在那裡遇見了誰?是氣喘吁吁卻又興高采烈的讀者。兩人自然而然的擁抱起來了。如果這本書永垂不朽,他們就永不分離。
在一次巡迴講學途中,某天晚上我到了一所偏遠的地方醫院,講課的時候,我提出了一道小測驗題,列舉「優秀讀者十大條件」,讓學生從中選四項足以使人成為優秀讀者的條件。原題不在手邊,現在記得大體是這樣的。請從下面的答案中選出四條作為一個優秀讀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1、 參加一個圖書俱樂部。
2、 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
3、 著重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書。
4、 喜歡有情節有對話的小說,而不喜歡沒有情節、對話少的。
5、 事先看過根據本書改編的電影。
6、 自己也在開始寫東西。
7、 有想像力。
8、 有記性。
9、 手頭應有一本詞典。
10、有一定的藝術感。
當時,學生對作品大多看重情感上的認同、情節、社會經濟角度、歷史眼光。當然,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一個優秀的讀者應該有想像力,我自己也在不斷培養,而一有機會就向別人宣傳。
順便說一句,我這裡所指的「讀者」是一種泛泛的說法。奇怪的是我們不能讀一本書,只能重讀一本書。一個優秀讀者,一個成熟的讀者,一個思路活潑、追求新意的讀者只能是一個「反覆讀者」。聽我說是怎麼回事。我們第一次讀一本書的時候,兩隻眼左右移動,一行接一行,一頁接一頁,又複雜又費勁,還要跟著小說情節轉,處於不同的時間空間——這一切使我們同藝術欣賞不無隔閡。但是,我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並不需要按照特別方式來移動眼光,即使這幅畫像一本書一樣有深度、有發展也不必這樣。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一幅畫的時候,時間因素並不介入。可看書就必須要有時間去熟悉書裡的內容,沒有一種生理器官(像看畫時用眼睛)可以讓我們先把全書一覽無餘,然後來細細品味其間的細節。但是等我們看書看到兩遍、三遍、四遍時情況就跟看畫差不多了。不過總也不要把視覺這一自然進化而來的怪異的傑作跟思想這個更為怪異的東西混為一談。一本書,無論什麼書,虛構作品也罷,科學作品也罷(這兩類書的界限也並不如人們一般想得那麼清楚),無一不是先打動讀者的心。所以,心靈,腦袋,敏感的脊椎骨,這些才是看書時候真正用得著的東西。
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樣一個問題:悶悶不樂的人看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他的心理活動會怎樣?首先,他的悶氣消了,然後好歹便踏進了這本書的精神世界。但是,要開始看一本書,尤其年輕人倘若又聽到他們私下認為太保守、太正統的人稱讚過這本書,往往下不了這個決心。不過決心既下,隨後的收穫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學巨匠當初運用想像寫出了一本書,後來讀這本書的人也要善於運用想像去體會他的書才是。
但是,讀者的想像各不相同,至少有兩種。讀書的時候哪一種合適?一種屬於比較低的層次:只從書裡尋找個人情感上的寄託(在這類寄情讀書法名下還可以分列許多細目),這種讀者常常為書裡某一個情節所深深打動是因為它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也有人特別鍾愛某一本書,只因為其中提到某國某地、某處風景、某種生活方式,使他頓興戀舊之情。還有一些讀者就更糟了,只顧把自己比作書裡某一個人物。這些不同種類的等而下之的想像,當然不是我所期望的讀者。
那麼,一個人讀書,究竟應該怎樣讀才合理呢?要有不摻雜個人情感的想像力和審美趣味。我認為,需要在讀者作者雙方心靈之間形成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平衡關係。我們要學的超脫一些,並以此為樂才好,同時又要善於享受——盡情享受,無妨聲淚俱下,感情激越的享受偉大作品的真諦所在。當然這種事情要做到非常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有價值的東西無不帶有若干主觀成分。譬如,分明你們坐在這裡,卻可能只是我的幻覺;而我也許只是你的一個噩夢。但是,這兒我要說的是:讀者應該知道他在什麼時候,在哪一處得收拾起他的想像,這需要他弄清楚作者筆下是一種什麼樣的天地。我們必須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必須設想小說人物的起居、衣著、舉止。《曼斯費爾德莊園》裡范妮·普萊斯的眼珠是什麼顏色,她那間陰冷的小屋子是怎麼佈置的,都不是小事。
氣質人人不同,但是我可以馬上告訴你:讀書人的最佳氣質在於既富藝術味,又重科學性。單憑藝術家的一片赤誠,往往會對一部作品偏於主觀,唯有用冷靜的科學態度來沖淡一下直感的熱情。不過如果一個讀者既無藝術家的熱情,又無科學家的韌性,那麼他是很難欣賞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的。
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裡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而被後果然緊跟一隻大灰狼——這不成其為文學,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後並沒有狼——這才是文學。那個可憐的小傢伙因為扯謊次數太多,最後真的被狼吃掉了純屬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在叢生的野草中的狼和誇張的故事中的狼之間有一個五光十色的過濾片,一副棱鏡,這就是文學的藝術手段。
文學是創造,小說是虛構。說某一篇小說是真人真事,這簡直是侮辱了藝術,也侮辱了真實。其實,大作家無不具有高超的騙術,不過騙術最高的應首推大自然。大自然總是矇騙人們。從簡單的因物借力進行撒種繁殖的伎倆,到蝴蝶、鳥兒的各種巧妙複雜的保護色,都可以窺見大自然無窮無盡的神機妙算。小說家只是效法大自然罷了。
回頭再來看看那個孩子叫狼的故事。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藝術的魔力在於孩子有意捏造出來的那隻狼身上,也就是他對狼的幻覺;於是他的惡作劇就構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他終於被狼吃了,從此,坐在篝火旁邊講這個故事,就帶上了一層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個孩子是小魔法師,是發明家。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待一個作家:他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師。一個大作家集三者於一身,但魔法師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為大作家,得力於此。
我們期望於講故事的人的是娛樂性,是那種最簡單不過的精神上的興奮,是情感上介入的性質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的神遊。另一種稍有不同倒也未必一定高明的讀者是:把作家看作教育家,進而逐步升格為宣傳家、道學家、預言家。我們從教育家那裡不一定只能得到道德教育,也可以求到直接知識、簡單的事實。說來可笑,我就知道有些人看法國小說或俄羅斯小說,目的指在於從中瞭解巴黎有多快活,俄國有多悲慘。最後,而且定重要的還是這句話:大作家總歸是大魔法師。從這點出發,我們才能努力領悟他的天才之作的神妙魅力,研究他詩文、小說的風格、意象、體裁,也就能深入接觸到作品最有興味的部分了。
藝術的魅力可以存在於故事的骨骼裡,思想的精髓裡。因此一個大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義往往會合而為一而大放異彩。有些名著,雖然也只是內容平實清晰,結構謹嚴,但給我們在藝術上衝擊之大,不亞於《曼斯費爾德莊園》,或是狄更斯式的富於感官意象的跌宕文字。在我看來,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看,衡量一部小說的品質如何,最終要看它能不能兼備詩道的精微與科學的直覺。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充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腦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真諦,並切實體驗到這種領悟給你帶來的興奮與激動。雖然讀書的時候總還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超脫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帶著一種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智的快感,欣然瞧著藝術家怎樣用紙板搭城堡,這座城堡又怎樣變成一座鋼骨架玻璃的漂亮建築。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威力 Willi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只要適當的胰島素濃度便可以抑制MPB(muscle protein breakdown),
光是攝取蛋白質並無法抑制MPB,
是因為攝取蛋白質對胰島素濃度造成影響才抑制MPB,
但因為只要有攝取食物皆能抑制MPB效益50%,
且攝取更多食物沒辦法持續降低MPB,
故還是探討MPS比較重要。
如果單看淨肌肉蛋白平衡,
可能會希望MPB愈低愈好,
但實際上MPB對生理來說還是有幫助的,
MPB可將因運動受傷的肌肉蛋白分解轉為胺基酸後重新用於建構新的、有功能性的肌肉蛋白。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
透過基因工程讓老鼠不會有效產生MPB,
反而會讓老鼠變得更加虛弱、身形小於一般老鼠。
有研究顯示短時間(6小時)的MPS增加對肌肉增長沒有顯著的影響。
MPS會在重量訓練後持續數天,
且研究顯示MPS與肌肉增長是有直接關連性的,
但有一個特別的研究想跟大家分享,
在沒有訓練經驗的人身上,
MPS在初期會與肌肥大沒有關係,
但這狀態會在訓練三週後開始改變,
從證據面來看可能是因為沒有訓練經驗的人,
在剛開始訓練時會有很多的肌肉損傷,
所以在前3週MPS主要用於修復受傷的肌肉,
而不是合成新的肌肉組織,
但3周後肌肉損傷的狀況開始降低,
肌肥大才開始產生。
#多組比單組好
膝伸展5小時候MPS效益,3組比1組佳,且延續至訓練後29小時,1組則回到基準線。
多組訓練無論是細胞內訊號或MPS效益都比較好。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那是否該訓練到力竭呢
做到力竭會導致後續的訓練量下降,
以及有更高的機率產生過度訓練和疲勞的問題,
進而導致訓練量累積不易、訓練強度難以恢復。
會建議用RPE 8-9的方式執行訓練,
研究發現若RPE太低MPS效益差。
無訓練經驗者,
練到力竭和接近力竭的肌肥大成效無顯著差異。
#組間休息
組間休息久(5分 vs 1分)MPS較大。
組間休息久(3分 vs 1分)肌肥大效益大。
#訓練頻率
訓練後MPS可以延續超過72小時,但在練後24小時是高峰。
一週一個部位至少鍛鍊兩次肌肥大效益大。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ngwei_li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oachChingWeiLin/
個人網站: https://chingweilin.com/
超核心桃園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nVKTB/youtube
超核心林口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cjLgm/youtube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 《你無法增肌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 你沒有變化反覆次數的範圍 以肌肥大為導向的最佳反覆次數在健身界是一個不斷爭論的焦點. 雖然研究並不是蓋棺定論的, 但是很多證據都指出一個中等的次數 ... ... <看更多>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Re: [閒聊]來實驗高反復次數相同訓練量對肌肥大的影響吧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恕刪目前研究看起來短期內對肌肥大效果差不多高反覆次數 ... 都有顯著增加Low Rep和控制組這兩組組反而沒有顯著增加這篇研究顯示,對於沒有 ... ... <看更多>
任何反覆次數都差不多 在 Re: [閒聊]來實驗高反復次數相同訓練量對肌肥大的影響吧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恕刪
目前研究看起來短期內對肌肥大效果差不多
高反覆次數低強度和高強度中等反覆次數的肌肥大效果差異性不大(短期=~8~?周內)
如果要討論訓練與肌肥大,首先我們要了解"肌肉為什麼訓練後會變大?"(1)
訓練後引起的肌肥大主要由三個原因引起
-
1.機械張力(Mechanical Tension):
主要由肌肉產生力量和肌肉在張力下長度改變所引起,對肌肉生長是"必要"的考量
不論訓練是徒手、槓鈴、啞鈴、壺鈴、棒鈴、彈力帶、機械式器材、抬輪胎、抱小孩等
都要對肌肉運動過程中有"張力"才有訓練的效果
先不討論特殊情況
(如虛弱的肌少症老人/手術後復健,可能坐椅子上對抗地心引力把腿抬起來就有訓練效果
)
假設今天一個正常人如果空手做二頭彎舉,無論他用多大的力氣做、做再多下
對他的二頭肌肌肥大成長的幅度都不會有什麼顯著的效果,因為訓練缺乏機械張力
但他拿著一個啞鈴做,效果就天差地遠了
基本上只要張力超過閥值就能刺激肌肉
*但這個閥值究竟是多少目前還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是30% 1RM有人說是別的數字,但許多研究似乎結果不一致
而目前運動科學界似乎還缺乏共識,因此在此先暫不討論,還待未來研究指證
訓練下拿4公斤的啞鈴和20公斤的啞鈴訓練產生的機械張力也差很多
而一般情況下,同樣反覆次數下能產生越大機械張力對肌肥大效果越好
2.肌肉損傷(Muscle Damage):
身體運動的過程,肌肉會不斷的做長度的改變(也就是肌肉收縮/伸展)
這個過程中,肌纖維會累積一些微小的損傷
在運動過後,這些微小的損傷會導致肌纖維的炎症反應並可能導致痠痛
待恢復後,受損的肌肉會被修復,並且變得更強壯進而增加
某些研究顯示,離心訓練似乎能有效增加肌肉損傷所導致的肌肥大效果
3.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
訓練後引起,主要是各種無氧醣酵解代謝的產物累積(例如:乳酸、氫離子、磷酸根等)
而這些化學物質會去刺激肌肉和內分泌,引起肌肉局部反應
改變賀爾蒙分泌(睪固酮、生長激素等)、自由基產生、轉錄因子的活性、特定酵素活性等
而身體透過訓練引發的這些反應會增加肌肥大的效果
代謝壓力目前研究上看來可能並不是引發肌肥大的"必要因素"
但是是對於讓訓練"最大化肌肥大效果"前幾重要的要素
許多健美課表採用"中等強度、高反覆次數、短組間休息時間"
或是近幾年開始引起熱議的血流阻斷訓練法
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最大化累積代謝壓力進而增加肌肥大效果的方式
-
好的,那了解了肌肥大最重要的三個成因後
究竟高低強度下,對肌肥大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呢?
目前看起來較低強度、高反覆次數、短休息組間的訓練方式
對肌肥大效果和一般健美式訓練(中強度、中反覆次數、中等休息時間)
在短期內(12周以下)的效果似乎沒有太顯著的差異性
甚至對肌耐力的增加和肌肉抵抗疲勞的能力的改善有更大的幫助
但對肌力的改善則是比不上中等強度或高強度的訓練
其原因可能是即便訓練的機械張力較小,但有高於訓練閥值就能刺激肌肉
而較高反覆次數和短休息時間更能幫助代謝壓力的累積
即使對神經肌肉系統和骨骼肌肉系統造成的壓力較小
短期來看還是能有相似的肌肥大的效果,甚至肌肥大效果比高強度低反覆次數訓練還好
但這只是短期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樣本數也不大
更詳細或長期的效果還有待未來專家學者做研究
-
2002年的一篇研究(2),將"沒有訓練經驗"的受試者(菜雞)分為四組進行八周重量訓
練
四組分別為:
Low Rep 高強度低反覆次數(3-5RM/四組/組間休息3分鐘)
Int Rep 中等強度中等反覆次數(9-11RM/3組/組間休息2分鐘)
High Rep 低強度高反覆次數(20-28RM/2組/組間休息一分鐘)
Control Group不運動控制組
除了強度/組數/組間休息以外,動作都是一樣,訓練量算下來也差不多
腿推(Leg Press)、背蹲舉(深蹲Back Squat)、膝伸機(Knee Extension)
前四周訓練每周兩天,後四周訓練每周三天
最後的結果:
-最大肌力(Maximal Strength): Low Rep組比起其他組增加更多
-肌耐力(60% 1RM最大反覆次數):High Rep組增加最多
-最大無氧動力輸出和運動至力竭時間:只有High Rep組增加
-肌肥大:High Rep和Int Rep這兩組都有顯著增加
Low Rep和控制組這兩組組反而沒有顯著增加
這篇研究顯示,對於沒有足夠訓練經驗的人
(9-11RM)中等強度中等反覆次數和(20-28RM)低強度高反覆次數
對於肌肥大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至少在短期效果是沒有太大區別的(8周內)
-
但對訓練有素的巨巨們呢?
強度不夠會不會縮水?
2015年的一篇研究(3)找來了一群訓練有素的年輕受試者(年齡18-33歲/平均訓練3.4年)
一樣分組進行8周的阻力訓練
1.LL組(低強度Low Load):每組25-35 反覆次數
2.HL組(高強度High Load):每組8-12反覆次數
除了強度不同以外,兩個組別做的都是同樣的7個訓練動作,每個動作都做3組
*注意一下,這篇研究和上一篇不同,總結下低強度LL組的訓練量是比高強度HL組多的
訓練動作分別是:
槓鈴握推、槓鈴軍事肩推、寬握滑輪下拉、坐姿繩索划船
槓鈴背蹲舉、機械式腿推、機械式腿伸
每次訓練都是總共21組,訓練頻率也相同都是每周3次
而在八週之後,訓練結果是
1.肌肥大:兩組沒有顯著差異
-臂屈肌的增加:HL:5.3%/LL:8.6%
-臂伸肌的增加:HL:6.0%/LL:5.2%
-股四頭的增加:HL:9.3%/LL:9.5%
2.最大肌力:兩組都有增加,但高強度HL組較顯著
-Back Squat深蹲-HL:19.6%/LL:8.8%
-Bench Press握推-HL:6.5%/LL:2.0%
3.肌耐力(50%1RM做到力竭):
低強度LL組改善較大,高強度HL組幾乎沒變(LL:16.6%/HL:1.2%)
這篇研究的結果顯示了在八週的訓練區間內
高強度中反覆次數(8-12RM)和低強度高反覆次數(25-35RM)兩種訓練方式
對於有多年訓練經驗的年輕人來說,似乎都能提供顯著的肌肥大效果
但高強度附加更多對肌力成長的幫助,在長期來看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益處
*這篇研究內的高強度(8-12RM)是”相對”的,其實應該是一般肌力訓練的”中等強度”
而已
-
因此從目前科學上的證據來看,似乎即使低強度下
運用高反覆次數配合短休息組間或加強離心收縮等方式做訓練
透過增加代謝壓力或增加肌纖維損傷去提升對於肌肥大的效果
即便強度或許很低,但在肌肥大的效果上,短時間內(8周)似乎也有不錯的成效
因此在封城期間,大家還是可以用手邊的工具或徒手去進行訓練
一方面幫助維持運動習慣,一方面維持自己的體能狀況
即使強度不高,把每組做的次數拉高、縮短組間休息、增加離心收縮時間等方式
因此即使是徒手訓練或只用輕重量的啞鈴壺鈴等,用高反覆次數做訓練配合短休息時間,
這樣的訓練對於肌肥大也能起到不錯的作用
最後希望台灣疫情趕緊結束,大家能重返健身房
*各篇研究目前看來整體的樣本數偏少,受試者也侷限在年輕人,而且都是短期的訓練而
已,長期來看的效果也還是未知,對於其他年齡及族群而言,不同訓練強度下對肌肥大效
果還有待未來專家學者研究
Reference List:
1.Schoenfeld, B. J. (2010). The mechanisms of muscle hypertroph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4(10), 2857-2872.
2.Campos, G. E., Luecke, T. J., Wendeln, H. K., Toma, K., Hagerman, F. C.,
Murray, T. F., ... & Staron, R. S. (2002). Muscular adaptations in response
to three different resistance-training regimens: specificity of repetition
maximum training zone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8(1), 50-60.
3.Schoenfeld, B. J., Peterson, M. D., Ogborn, D., Contreras, B., & Sonmez, G.
T. (2015). Effects of low-vs. high-load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in well-trained men.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10), 2954-2963.
一樣,如果有什麼相關的問題或想討論,歡迎留言或站內信
--
一魯蛇家世務農
一年黃瓜豐收也
採瓜取一贈學妹
學妹答不需黃瓜
魯曰不用可食之
------------------魯蛇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92.41.128.6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21450091.A.2B0.html
※ 編輯: jeff0801 (192.41.128.4 英國), 05/20/2021 02:54:02
※ 編輯: jeff0801 (192.41.128.4 英國), 05/20/2021 02:54:42
休息時間記得也要縮短,總訓練時間應該不會差太多
※ 編輯: jeff0801 (192.41.128.4 英國), 05/20/2021 06:34: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