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或許刊登不了的文章
寫稿,近廿年,第一次有下不了筆之感,坐在電腦前竟不知從何寫起!
理應這是最後一篇刊登在《蘋果日報》論壇版的文章,本想好好向讀者致謝、道別,但很可能來不及刊登,《蘋果》就要停刊了。若無法見報,會先在Patreon、FB等平台發表,期望他朝可堂堂正正的出現在新《蘋果日報》上。
入行做記者第三年,傳出黎智英準備大展拳腳搞報紙,其後還取名《蘋果日報》。當時覺得《蘋果》這個名字很怪異,有人以為是賣水果的,也有人以為賣電腦的。想不到我竟然有幸加入《蘋果日報》,成為當時中國版最年輕的記者,也因而有很多到中國採訪新聞的機會,無論是墜機、火災、水災、地震等重大災難或事故,還是廣東或全國兩會、中共黨代表大會、領導人外訪或美國總統訪華等政治新聞,甚或異見人士受審獲釋等,都要北上,也讓我有機會深入認識這個國家、觀察它的變化、了解它的制度,看清楚中共如何蛻變成一頭權力怪獸。
2003年沙士傳入香港,港人開始明白到即使你河水不犯井水,但井水仍可能以各種方式犯你河水,而廣東、北京隱瞞疫情、掩蓋真相等行為也令香港抗疫倍感艱難。當時中共正處於權力交接的政治不明朗時期,胡錦濤及溫家寶上台三個多月後就發生沙士危機,而江澤民不僅還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心腹親信還遍布政治局常委等權力及要害部門。當我觀察到中央各系統及各部門之間對待疫情的態度步調並不一致,有時甚至互相牽制、對立,意識到中央領導人之間在是否公開疫情、如何抗疫等問題上,或出現重大分歧,於是在採訪會上將這些想法講出來,誰知鄭明仁、董橋等一眾高層很有興趣,要求我寫下來,協助讀者了解中共的決策方式,令這些中國及政治新聞更易理解。自始就以筆名「張華」,撰寫一些觀察中國政治社會新聞、解讀新聞背後的問題。
這是我由專職採訪的記者轉為評論員的開始,而「張華」一寫就十多年,轉職商台一段時間仍在寫,其後用回本名所寫的文章就增加中港關係比例,初心仍是希望讓香港讀者更了解中國。
《蘋果》十年,離開時那依依不捨歷歷在目。畢竟我是「創報元老」(雖是年資最淺),在此不僅認識了很多好同事,還長了見識知識,是我入行後成長最快累積最多的時期,也讓我日後在商台做主持時有「貨」可交。因此,對《蘋果日報》、黎智英、葉一堅及一班舊同事(董生、仁哥、姜生、路芙、月華、樹明、YY、旭、蔣、老師、清奇、少強等),心懷感激,感謝你們相助包容。那是《蘋果》最輝煌時期,也是我成長最快的十年,對它的消逝怎會不心痛?
《蘋果日報》絕不完美,甚至有很多不足。《蘋果》新聞一直都有爭議,被指過度娛樂化、煽情、立場偏頗,甚至作新聞,這些或許是事實。但《蘋果》的可貴之處卻是捍衛自由之決心始終如一,並成為一把響亮的聲音,以其極高銷量和巨大影響力,繼續不懈監察權貴、為港人發聲,堅定支持港人爭取民主自由,捍衛真正的一國兩制。《蘋果》的倒下,令香港失去了一面捍衛自由的旗幟,失去一把捍衛香港利益的強有力聲音,失去一個監督政府的工具,能不令人痛心?
《蘋果》成為當權者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今次事件再次證明,政府手上握有很多彈藥,只需以各種罪名拘捕報館老闆及其一眾高層,凍結其銀行戶口,就足以令一份擁有逾百萬讀者的報章、一間傳媒機構、一間上市公司,在一夜間倒閉。
古語有云,貧不與富爭、民不與官鬥,這是皇權時代的民間智慧,因為那時是人治社會,一切由拳頭說了算,爭鬥的勝方必是掌權者。香港一度擺脫了這種人治狀態,官民、貧富之間的爭鬥皆由法律仲裁,財富再多、拳頭再大、權位再高,也要講道理、依法律,也要尊重法庭裁決,而法庭曾經是存公義的地方。可是,今天仍有道理可講?今天仍有公義可言?哀哉,自由和公義之消逝,伴我廿六年的《蘋果》也隨之轟然倒下。
時局再艱難,我們都要昂着挺胸過日子,守護那份《蘋果》精神——對民主自由的執着、對公義的堅持!感謝你們過去花寶貴時間閱讀我的文章,來日方長,有機會在其他平台再聚。各位,珍重!
仲裁 員 入行 在 福佳與林忌創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人看新聞見到台灣國會的全武行,就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點點,質疑為何民主不是動口,而要動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上星期六(11日),香港立法會終於出現不分黨派、不分溫和激進議員的全武鬥。很多當年不明白台灣議會為何打架的香港人,今日終於明白:道理不再講得通,還是靠「武鬥」迫使石禮謙自稱「無能」而「辭職」,令政府小輸一仗。而政府堅拒三方會談解決困局,何異坐等議會武鬥分出勝負。
主權移交前的黃金歲月,香港人活在新聞自由,政制開明,比英國本土更早訂立人權法的日子。最後幾位港督的管治藝術,就是不但委任民選與反對聲音(包括民主派以至親中者)入行政局,更萬事有商量,去整合不同派系的意見;即使不能事事盡如人意,最起碼的聆聽與改善,是大家基本的共識。而同期的台灣,剛剛經歷解除戒嚴、取消黨禁、野百合學運、廢除內亂罪。比較一下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台灣今日的新聞自由全球排42位,香港則由2002年的18位跌至今日的73位,這足以說明台灣的進與香港的退。中共所承諾的所謂「五十年不變」,真相就是中國如今連這句說話也不敢再提。
為甚麼台灣進而香港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今日爭取到了民主,而香港在中共打壓之下,只餘下西環治港的傀儡港共政權。由英治時代與六四屠殺所帶動的香港民主運動,長期以來的模式就是集中民意與集合示威人數,向政府表達意見,政府就會退讓。然而,當政府決定不理民意硬闖,以至找那些「幫黨出聲」的團體偽造民意呢?這時香港的民主運動應該怎麼樣?以往大家常說要司法覆核,說要找「政治中立」的公務員來仲裁;然而威權政府甚至中共的殖民政府之下,一如《少林足球》對白的一句:「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嘅人,點同我打呀?」那麼香港人會選擇哪一條路呢?是堅持到底、升級抗爭,還是和平散去,明日準時上班工作?
仲裁 員 入行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登太平島的法律與政治
2016-08-02 03:01 聯合報 #黑白集
前往太平島護主權的屏東漁船船隊,昨返抵屏東鹽埔漁港,群眾熱烈迎接高呼「英雄」、「勇士」。 記者劉學聖/攝影
太陽花翻牆破窗,強占立法院,侵入行政院。林內閣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對涉案者撤告。理由:一、這是政治事件,非單純法律事件。二、其訴求是普遍社會共識,具正當性與社會貢獻。
若用撤告太陽花的標準,林內閣將用什麼理由對登上太平島的漁民開鍘?
船隊啟錨就宣示是為了「保祖產/護主權」,這是一個昭告天下的「政治事件」。何況,蔡政府對太平島仲裁案,已宣示「絕對不能接受」,蔡總統更稱「擔心台灣二百浬經濟海域從此喪失」;尤其,絕大多數國人亦認同此一立場。因此,這非但是一「政治事件」,且其訴求更屬「普遍社會共識,具正當性與社會貢獻」。
若太陽花是政治事件,不可訴諸法辦;則漁民登太平島的「政治性」較太陽花更無爭議,也更符「社會共識」,尤無疑義。
再就法律面言,裁罰的理由之一是活魚運搬船駛離了法定航路,但「難道不能空船試車嗎?」何況,記者隨行更是求之不得,只是不及辦理手續。林內閣看待太陽花如此寬鬆,為何卻用僵硬的法匠觀點對待護島漁民?
以太陽花的種種看漁民登太平島的種種,即知林內閣非但對執行「法律」的寬嚴不一,且對「政治」的解釋亦是非不明。太陽花受到蔡政府的萬般寵愛,但登島漁民返航,綠營卻連一名地方官員及民意代表皆未到場,更立即傳出可能開罰的說法。
兩套法律標準,兩套政治標準,令人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