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歌 X 春山出版 】
#精選選讀|左翼、地下、血的預感──五○年代給青年的邀請函
“ 無論是政治檔案、特務回憶錄、地下黨核心的供辭,都一致同意戰後的地下黨要到「二二八」後才在年輕人的憤怒中茁壯起來。地下組織雖然在1946年春、夏就來到台灣,但「二二八」前只有寥寥70餘人,絕大多數都是1920年代便參加「台灣共產黨」、「農民組合」、「文化協會」的中生代,思想上早已左傾。但這一波反抗早在1930年代便因日人鎮壓而消解,加上「皇民化」時日方不斷向學子宣揚反共教育,導致絕大多數年輕世代在「二二八」前對「左」與地下黨的邀請函興趣缺缺。要到「二二八」的屠殺後,大多數年輕人對體制內改革絕望,並身受貧困煎熬,終使「左」在年輕人間迅速蔓延。可以說,當時世界性的趨勢,終究要通過陳儀主政失敗及「二二八」屠殺,才使這封染血的「邀請函」,成功遞入台灣青年的心靈世界。 ”
——(《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一:血的預感 / 林傳凱導讀)
上週剛結束由林傳凱與胡淑雯帶來關於鹿窟事件的精彩講座,直到夜深都還有兩百多名朋友在線上熱絡Q&A。穿越過去獵奇式的談鹿窟事件,從「外面來的人V.S村子裡的人」簡單的二元分類,來彰顯自新的地下黨員如何牽連無辜的村民遭受酷刑死傷,我們聽到更多的是當時關於山下的工人生存處境及抗爭的故事。
如何理解當代的歷史,考驗著我們認識的基礎與明白的勇氣。
這次的選讀,來自傳凱在談1945~1950年代,許多台灣人的認同還處在各種混沌的狀態,不論是面對中國、台灣還是日本,今天我們所說的「台灣民族」絕非是當時主流的想像,當時的年輕人在二二八後茁壯的憤怒讓他們投身抗爭。文章娓娓破除了現在容易對白色恐怖歷史形成的幾點刻板印象,包括時代脈絡下受難前輩的政治認同、1950年代以降抗爭地下化的運動特質所衍生對家屬的壓迫經驗、省籍情結帶來白色恐怖是外省人迫害本省人之謬誤等等,讓讀者對於如何理解這段抗爭歷史能夠有更接近真實的途徑。
同期預告,下週我們將再次邀請傳凱、淑雯與特別來賓舉辦線上講座,讓原本受疫情影響不能走唱的《明白歌》,在這先行的雲端與大家相會。不管是苗栗銅鑼曾梅蘭兄弟的故事,乃至附近大湖、公館、三義的相關案例;或是從1950年代台中武裝工作委員會案到豐原地區的受難教師與家族故事⋯⋯敬請密切關注粉專公告,歡迎踴躍報名~
—————
《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國家人權博物館X春山出版社
#胡淑雯、 #童偉格 主編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在文藝創作的昇華與對話中,解除政治僵硬的歷史詮釋,讓當代與未來世代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對歷史與人性擁有寬廣與複雜的認識。這些傑出的文學作品源自臺灣獨特的歷史經驗,所透顯的美學與政治、歷史命題,將使我們理解,記憶不僅是政治、歷史的資源,也是美學與創作的資源。
史學家蘭克曾說,歷史要寫得像過去發生之事一樣真實。「那過去發生之事如何像『歷史』一樣真實?」有時是來自虛構。在過去被壓抑如同真空的時代,虛構作品以其最大可能性與豐富的意象,在一片空無中傳出回聲。所以虛構在記憶的現場,重要性等同史料。主編胡淑雯與童偉格不局限於白色恐怖的定義,選出三十位作者,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臺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
(選引自《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簡介)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史學家蘭克曾說,歷史要寫得像過去發生之事一樣真實。「那過去發生之事如何像『歷史』一樣真實?」有時是來自虛構。在過去被壓抑如同真空的時代,虛構作品以其最大可能性與豐富的意象,在一片空無中傳出回聲。所以虛構在記憶的現場,重要性等同史料。
———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白色恐怖 #小說選
#華山青鳥特陳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心念念想分享年假第二波書單,一直拖延至年假早已放完的現在才緩慢補上,累積半個多月的時間轉眼又是厚厚一疊,但也在這半個月的短暫時間裡整個世界風雲變色,書展延後了,市場靜止了,尤其是亞洲地區受意料之外的人禍影響甚劇,確實足以視為一個契機讓大家不得不窩在家裡從事一些有益身心的靜態活動,無法行萬里路的時候退而求其次,雖然這輩子應該難以讀萬卷書,但我們盡力而為。
一、二月就是個各家出版社備戰迎向年度盛會的重要月份,縱使書展不幸改期,出版計畫卻必須按照時間走,因此仍上市的作品精銳盡出目不暇給,這陣子入手新書的數量與頻率大概是一年之最,之前陸續介紹過幾本,而在今天開始為期兩天的博客來會員日又祭出極為優惠的折扣以及回饋,剛剛又結了兩批,等日後收到書再來分享。
年前就拿到手的是私心非常想推薦,但閱讀工程必定浩大如馬拉松的幾本著作,其一就是自天安門事件便移民美國的中國作家哈金四本新版短篇小說集,分別為《光天化日》、《新郎》、《好兵》、《落地》,有的被列為禁書,有的源自真人真事,寫軍隊生活也寫移民故事,融合美國文學傳統亦探討中共思維,是非常值得深度認識的當代作家。
其次四本一套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由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耗費長達一年的時間從近兩百本的作品中選出三十位作者,在文藝創作的昇華與對話中,解除政治僵硬的歷史詮釋,讓當代與未來世代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對歷史與人性擁有寬廣與複雜的認識。根據春山出版總編的所言,「出版這套書並不是強調收攏白色恐怖的認識與定義,而是重視兩件事情,一為白恐在時間上的前因後果,一為極盡複雜化白恐的各種面貌,形成對戒嚴體制的深刻描繪」。過去收了很多春山的書,他們同期還推出《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出版於二次大戰期間,影響深遠,是重新檢視當前劇烈波動的經濟、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等社會經濟弊病極具價值的參考點,他認為隨工業革命而來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不但推動經濟與整體社會脫離,也進一步將社會其他層面套入自由市場邏輯,從而引發各種嚴重問題,包括對民主政治的反撲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寄生上流》原著劇本與 162 幕分鏡圖電影套書以及昨日介紹過的二月選書《古拉格氣象學家》就不重複贅述,等了很久終於等到菲立普克婁代另一部作品《非人》,透過以二十五當代寓言,諷刺現代生活及亙古人性。再者,最想提的是本月相當想選的戰前殖民地時期韓國文學代表作選集《吹過星星的風》,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崔末順操刀,為台灣首次主編韓國經典文學,讓我們主動理解受到日本殖民、接觸歐洲西方文化、現代化起飛、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影響的韓國作家,開啟中文世界與韓國的共同對話,對照彼此歷史經驗,勾勒出東亞近代文學面貌。另一位韓國作家更不容忽視,就是影迷耳熟能詳的河正宇,接連在台灣出版兩本散文集《走路的人,河正宇》和《有感覺:河正宇的繪畫與生活隨筆》,讓人愜意輕鬆的從日常生活以及全新角度認識這位才華橫溢又與眾不同的演員與藝術家。
其餘值得注意的東亞文學也包括三島由紀夫《禁色》全新譯本,與《假面的告白》並列男色小說的代表作,不但持續挑戰當時的日本社會禁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韓麗珠的《黑日》書寫香港這八個月以來的遍地磚瓦,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日常,親身經歷繁華之都的巨變後,她也找到了香港的根與希望,原有秩序的崩毀讓人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自從翻完《鬼地方》後從此被陳思宏圈粉,一並購入他的兩本前作《去過敏的三種方法》與《第九個身體》,準備好好繼續認識這位台灣作家的創作宇宙。阮慶岳的《散步去蒙田》從書名就抓住我的注意力,以那需要有一點閱歷和失望才能讀懂的哲學家為散步伴侶,同時觀察萬物也反思自我,從遊走過的城市記憶、建築美學、旅行隨想、生活隨筆,反覆鑑照生命的靈光。私心很想讀讀婁燁《蘭心大劇院》原著《上海之死》的作者虹影最新小說《羅馬》,鮮明的暗紅色著墨於兩個出生於重慶長江南岸貧民窟的女孩,由一場跨國婚禮做引線,夢幻與現實交錯,跨越時間與空間,一個發生在羅馬僅僅五天半的故事,卻勾連起兩個國家、兩座城市、兩代人的過往、現在與未來。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在 EP02:文學對記憶的召喚一一閱讀「臺灣白色恐怖小說」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到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與家族白色恐怖記憶 ... 方針出發,折射文學與記憶之間的辯證關係——以文學靠近記憶現場有何不同意義? ... <看更多>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在 以文學靠近記憶現場: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套選集由國家人權館與春山出版共同出版,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精選出三十篇臺灣文學代表作品,呈現戒嚴體制下的人的處境,並希望轉型正義討論仍不斷分歧的情況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