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屆搞笑諾貝爾獎揭曉 「吊犀」奪得運輸獎】
一年一度「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揭曉,但今年因疫情故,頒獎典禮只能於網上直播。
今屆「運輸獎」得主則是美國康奈爾大學野生動物獸醫Robin Radcliffe之團隊。他們發現以吊索空運犀牛時將牠上下倒吊,比打側吊起更安全。
瑞典Lund University研究員Susanne Schötz,憑研究人類與貓咪的語言交流而獲頒「生物獎」。她在2019年將貓咪叫聲分為19種,另外錄下40隻貓的780段叫聲,發現貓咪心情好時會發出高頻率的叫聲,緊張或情緒低落時則較低沉。
「經濟學獎」的得主是法國學者Pavlo Blavatskyy,他分析十五個前蘇聯國家,近三百官員的照片,發現政客的肥胖程度,與國家的貪腐程度有密切關聯。
百多年前,有德國醫生發表「鼻反射神經」理論,指鼻子與性器官有生理連結。德國Universität Heidelberg的學者則找來18對伴侶協肋研究,證明性行為可改善鼻塞,奪得「醫學獎」。
全文:http://passiontimes.hk/article/09-10-2021/76252
#IgNobelPrize #ImprobableResearch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App 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五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
今年 諾 貝爾 經濟學獎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真的覺得陳主委未來應該有機會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我覺得他真的是太屌,太偉大了。
芒果6月30日啟動加工,花不到1000萬,芒果農收入增加十幾億,加工品出現100倍以上的價值,這點其他國家真的要好好學習。
根據台南市農業局的公開資料
今年台南芒果種植面積約6943公頃,預估產量約9萬1600公噸,較去年增加約2成。
今年芒果價格不高,假設產地平均收購價算高一點,算平均1公斤25元好了,大概是台幣23億。
政府啟動的收購是供應商需要每公斤10元收購,加工廠需要每公斤20元收購,達成這兩個條件每公斤補助5元。
如果以1000萬來看,每公斤加工收購農糧署貼5元,政府補助收購大概2000公噸,約台南生產量的2.1%。
這2.1%的加工品竟然可以產生將近正常果23億一半的產值,這樣比正常果還值錢多了。
能讓2.1%的加工果創造正常果50%的產值,花不到1000萬,創造農民10幾億的收入,陳主委真的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難怪媒體會說他要升官到行政院當副院長,他這麼厲害專業的經濟學家,留在農委會真的是大材小用了。
今年 諾 貝爾 經濟學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今年 諾 貝爾 經濟學獎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五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隨著我投入「學習」的領域越久,我就會認識越來越多,喜歡學習的朋友。
這些朋友呢,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的美德、也有很多的優點,也常常因為他們,帶給我更多的刺激、前進跟改變。
然而如果真要說,在他們身上,我感覺到心疼的部分是什麼?
我覺得喔,如果以此時、這個年代來看的話,我最心疼的部分,就是他們普遍都有一種,叫做「資訊焦慮症」。
「資訊焦慮症」呢,就是他們很害怕錯過了一些訊息、錯過了一些可以取得更不一樣的認知的機會。
然而有時候喔,人就是一個這麼奇妙的存在。就是呢,我們常常會把「工具」當「目的」;到了最後,我們會為了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而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做它?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資訊?
無非是希望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變化,或者是面對眼前的狀況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決策品質;能夠知道當我要付出努力的時候,要怎麼樣擬定方向,才會是正確的?
所以呢,簡單來說,「資訊」本身是個工具,「目的」是要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適合自己、更好的一個決定。
然而呢,有很多喔患有「資訊焦慮症」的朋友,在他們身上我有時候,真的會搞不太清楚,他們好像就是為了取得資訊,而取得資訊。
就像是瘋狂的,去踏入很多不同老師的教室,他們把學習當成是好像「集點」一樣。
再不然就是他們報名了很多線上課程、訂閱了很多知識頻道,可是你說他真的有聽?又或者是他真的學以致用嗎?我還是蠻懷疑的!
其實當我看到這樣的現象的時候,就讓我回到自己的專業裡面,去找一找,有沒有哪些研究,或者哪些討論滿符合這個現象。
或許呢,對於「資訊焦慮症」的朋友來說,當我跟你分享一些,可能是有科學根據的、可能是有研究支持的;像是這樣的發現跟結果,不知道能不能幫你緩解「資訊焦慮」,讓你更回到學習的本質。
我看到了這個資料是哦,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安卓森」,他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學院的學生。首先呢,安卓森讓每一個學生,選一份股票投資的組合;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群。
第一群學生,只準看手中持股的價格變動,他們完全不曉得自己買的股票,為什麼會上漲,而為什麼又會下跌?他們只能靠著這麼有限的資料,來決定要怎麼樣買股票。
而相反的,第二群學生能夠取得源源不絕的財經資訊,他們可以看財經頻道、他們可以讀華爾街日報,而且呢還可以請教專家,分析股市的最新動態。
結果你猜猜看,這兩組的投資表現,哪一組會比較好呢?
令人很意外的是喔,資訊比較少的那一組,最後賺到的錢,是資訊比較多的那一組的兩倍多。
其實這個研究結果就告訴我們,當我們接觸過量的新聞,反而會讓我們來分心。資訊充沛的那一組的學生,很快就會習慣關注最新的謠傳,跟內幕消息。
就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賽門」他說過的。他說啊:「豐富的資訊,會創造出貧乏的注意力。」
由於呢,得到這麼多額外的資訊,這些學生會比資訊貧乏的那一組學生,更頻繁的進出市場、買賣股票。
他們相信喔,自己的知識豐富,能夠洞燭先機、能夠預測股市的走向;然而結果就是「他們錯了」!
如果你發現過多的資訊,幾乎你會像強迫症一樣,無時無刻的刷臉書、收Email,或者是無時無刻的,去參考那些你所訂閱的頻道、網站…等等的這些。
反而讓你看待你的生命、看待你要做決定的事情,越來越模糊;甚至於就結果論來說,可能越來越不精準。
你的決策越來越沒有辦法,為你帶來更好的結果。這時候,你覺得你需要的是什麼呢?
我遇到很多「資訊焦慮症」的人,他會歸因在,是因為我取得的資訊還不夠多;所以呢,他再找更多的資訊,來幫助自己。
那你想這樣的行為,真的有辦法幫助到他自己嗎?還是喔,這樣「忙」啊,叫做「越幫越忙」啊!
因為過多的資訊,真的會讓我們分心、讓我們為了資訊而資訊;而忽略了今天我取的這些資訊的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我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只有你專注在你真的想去的地方、你真正在乎的事情,透過鎖定目標,聚焦在一個焦點上面;這時候你才能夠去篩選出,你所需要、而且對你有幫助的資訊,不是嗎?
所以呢,如果你患有「資訊焦慮症」,那麼我想跟你開個小玩笑,如果取得的資訊越多,就代表越成功;那麼統治這個世界人,應該是學歷最高的人,不是嗎?
然而你可能認識過很多學歷很高的人,你連聽他說話都聽不懂,更不要說他能不能去去影響別人,或者是帶領這個世界了,不是嗎?
想想看,什麼才是重點、什麼才是關鍵?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2月7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呢可以幫助你,建立起你跟文字之間的關係;「啟點」的課程都有一個特色,叫做回歸到本質。
凡是你掌握到關鍵的本質,你接下來要運用在你的人生裡面,要怎麼發揮就容易了!
所以呢,文字跟書寫一定有它的本質,為什麼有些人他寫出來的東西,並不困難;但是卻很雋永,而且能夠影響很多人?
然而相反的,有些人的文字真的好美,他用的字詞真的好有深度;可是你卻讀都讀不下去。我想啊,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你有沒有真的掌握核心、關鍵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在這之前,已經參與過很多的寫作課程,那麼我可以保證【寫作小學堂】,絕對會帶給你不同的體驗。
然而,如果你想要靠近跟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你在這之前,也沒有上過任何寫作課程,那麼歡迎你加入【寫作小學堂】。
從一開始就打下正確的基礎,那麼你在「寫作」這一條路上,肯定是可以如魚得水的。
12月7號這一門【寫作小學堂】,是我們今年的最後一期;如果你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4、5月之後了!
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2月7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今年 諾 貝爾 經濟學獎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 (Robert Shiller) 指出,如果情況惡化,美國聯準會 (Fed) 可能會再 QE 。究竟今年美國的基金走勢會跟他們的經濟有什麼樣的連動? 今天的財子學堂要來告訴大家!
林成蔭簡介:
台灣證券分析師、萬寶投顧基金事業處執行副總、新光投信協理、組合基金經理人、政府四大基金代操經理人、各大企業與政府機關講師、《財子學堂》創辦人及專欄作家。著作:股海樂活、遨遊股海。
廖大緯簡介:
CCIM認證侯選人;為花旗銀行委託台灣首次公開喊價銷售仲介;為國內外銀行及資產公司處理不良債權交易;蘋果日報專欄作家。現任台灣與國際不動產仲介與顧問、《財子學堂》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