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是要講珠寶,請聽我說這個故事。
昨天我為了要訓練眼力,陪著我們張小編去台大寶石鑒定所鑒定寶石,並且跟我們的供應商排時間見面,有設計師也有各國在台灣的礦石商人。
我第一次碰見這位年輕的印度商人阿修。
本來只是在聊寶石⋯他突然說他覺得我很面熟。
我想這也是有可能的。他在電視上看過我?很多人都覺得我很面熟啊⋯⋯
後來他終於想起來了。他說,你記不記得三年前有一個腦癌患者求助於你?
啊⋯
「我就是那一位!謝謝你,他們有給我看你的照片丶還有電視上的節目!謝謝你介紹了很好的醫師,所以我才能活到現在!」
天涯何處不相逢。原來他為了要治病,這兩年多都在台灣。
當年他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印度朋友的兒子。得了一種腦癌,印度的醫生說他活不過三個月。還好他家裡勉強出得起醫藥費,讓他出國治療。
他先把幻燈片傳給我,我傳給台大EMBA 一位名醫,學長柯紹華(他其實是我的大學學弟,比我年輕,台大醫學系畢業),這位知名的腦神經外科醫師看了看片子說:糟了,這是最難治的那一種!
我記得是在腦幹⋯柯醫師嘆了一口氣,我也嘆了一口氣,得救的機率很低,但是總比幾個月就掛點好。重要的是他的家庭決定要放手一搏!到台灣來💪💪
總而言之,後來他真的來到了台灣,又由柯醫師轉診到台大醫院,經由年輕有為的腦外科曾峰毅醫師開刀,用非常高超的技術,幫忙他和他的腦癌共存,目前雖然還常常必須回到醫院,看起來一切都很正常⋯
他用英文說:謝謝你!
(但是其實也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把寶石打折給我們啦🤣🤣🤣)
原來不知不覺之間我們救了一條人命。
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我。只是我有把朋友的朋友的呼救當成重要的事,努力的幫一條年輕的生命找出口。
他說他一直想說謝謝,可是不知道要去哪裡找我,這不就碰上了嗎?
天涯何處不相逢。
我只是沒有吝於一個熱心陌生人的仁慈。
台灣的醫療一級棒啦
謝謝:
#柯紹華醫師
#曾峰毅醫師
以及所有愛無國界的醫護人員。
忽然覺得我好像也曾經做過好事哈哈哈⋯非常榮幸!功勞當然不是我,忽然發現我的最大優點叫做:朋友多,而且都可靠有能力!
感謝主🙏🙏(您也可以感謝您自己的老闆❤️❤️)
Ps,還有那個如果你有接到淡如的金色風華的社團邀請,不是詐騙,跟我們FB有連結🔗是內部社團.
仁慈 外科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論文努力了四年,被五家期刊退稿、第六家糾纏了七個月,終於在 2020 結束前傳來好消息。
[快訊] 陳映廷醫師團隊,關於短期空汙與嬰兒猝死症之相關性研究,獲 Chemosphere 刊登!
🔔 2021 / 5 / 8(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2021 已有兩梯次額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在等待最後一家期刊回覆的期間,我報名了新思惟課程,每一堂課都點出新手如我會犯的錯誤,清楚且實際。
講師引導我們從投稿者的觀點轉換成審稿者:「如果你是 reviewer,怎樣的稿件你會按下接受的綠燈?」
換位思考後,從文章架構、排版、字體選擇到表格製作,用實際的舉例來一一破解。
其中許多都是過往好幾個晚上,我挑燈熬夜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說白話點,在剛入門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樣「接地氣」的攻略傳承,而不是那些打高空的空談。
在課程結束回程的高鐵上,我細細將經手過的論文一篇篇拿出來,跟著講師的脈絡思索著自己不順利的原因,在幾天後,將這篇做 moderate revision 並投出。
上天眷顧,最終被接受了。
💖 太驚人了!校友發表成績大爆發
🏆一月 84 篇創新高🏆
🏆單月 13 位發表第一篇🏆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greatachievements/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憂鬱與心理危機之關聯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深層頸部感染以連續沖洗法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快訊] 張耕閤醫師團隊,使用自製道具安全移除耳道中的蜈蚣之個案研究,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快訊]陳科廷醫師團隊,關於 EBV-SMT 並有中樞神經侵犯之外科角色的系統性回顧,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最「接地氣」的寫作攻略傳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仁慈 外科 在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天氣開始漸漸轉涼了,頗有一種蕭颯的感覺!常言說"多事之秋",確實進入秋天後,病患數量遽增。
上次和大家說到關於要不要截肢的選擇,許多人也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讓朱醫師驚訝的是,竟然絕大多數的都選擇在壞死性筋膜炎感染時,直接截肢,不走重建的漫長之路! 可見台灣人漸漸不再糾結於"死有全屍" 的意識形態了! 這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上個星期,一個壞死性筋膜炎的老年男性,主動跟我說他想截肢。每天六次的換藥,讓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說服了家人,得到家族的共識。我們馬上在一天之內為他找來骨科醫師,安排截肢手術。本來一個病懨懨的患者,一截完,立刻神清氣爽,神采奕奕。本來有時還會因為感染敗血而瞻妄,切完腳後,頭腦清楚靈光的緊!感染指數(CRP)也從爆表的數值,下降到完全正常,套一句醫師常講的詞" 真是Dramatic change!!"XD
雖然失去了一隻膝蓋以下的腳,但是卻重新拾得了有尊嚴、有品質的人生。他和家人都很欣喜,準備迎接後天出院日的來臨^^
和他一模一樣的病,同一天來到急診,同一天接受一模一樣術式的,是一個83歲的阿嬤! 同樣的一隻腳壞死性筋膜炎,經過兩次清創後,整個小腿的皮因為壞死,被清創到已經完全剝離。一天6次的換藥,讓小腿肌肉勉強有些血色,但卻又不夠乾淨,發炎指數一值高居不下。我和家屬同樣提出了截肢的選項,卻被家屬和病人拒絕了。病人唯一的兒子說" 不要再做任何手術了,因為手術讓媽媽太辛苦,截肢媽媽也不願意,說難道想要讓她死無全屍?" 於是要在醫院換藥一直換到最後一刻!
說真的,到底什麼是辛苦? 是每天不斷換藥疼痛辛苦? 還是截肢一勞永逸辛苦? 83歲的人,我可以理解已經無所罣礙,只想毫無病痛、安心地去。問題是事與願違。每天換藥、傷口好不了也爛不了,人站不起來但一時之間也死不掉@@ 如果不換藥,就讓她傷口敗壞下去的話,別說她兒子,連我也做不到! 不上不下,進退兩難的處境,叫誰都無法承受! 無奈整形外科病房是急性病房,如果沒有要繼續積極處置,就沒有住院的適應症,讓阿嬤回家,家屬也無能為力處理那麼大的傷口!
我還是再次向家屬提議"截肢" 這個看似殘酷外表下,人道的選項~
他還在考慮中。
今天我問病人是否願意,病人若有似無地點點頭.....
唉~希望他們可以趕快做出最後的決定....
#同一天來一模一樣的兩個病人是怎樣@@
#爛不掉也好不了,就是人生最令人煩悶的情境
#斷尾求生不是只有蜥蜴才這樣,人也有需要
#截肢 是 "殘酷的仁慈"~ (本日自覺最台肯~~🤲)
#圖文不符,來個抹茶山慰勞一下世間受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