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介紹:麥肯錫精準提問術 1/7
地表最強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最核心工作術!
一針見血,一秒搞定的「問題解決」思維!
麥肯錫最核心的工作術,不是提供解答,而是發問。
不論工作或是人生,只要拋出好問題,便能得到理想答案,不致走錯方向。
透過「提問」,舉凡工作力、構想力、交際力,都將獲得大幅提升。
藉由「提問」,你可以:
①整合零散資訊→得以整理資訊,減輕工作上的煩惱。
②掌握事物核心,縮短處理時間→減少工作上的白費力氣。
③連結不同事物,揮灑無限創意→更容易激發巧思。
④改變現狀→陷入僵局、思緒打結時,得以豁然開朗。
⑤改善人際關係→以「請教」取代「說服」,對方更能主動。
⑥改變自己→領悟到自己真正重視、想做的事。
待辦事項繁多,經常被工作追著跑、覺得焦躁不安、工作老是做不完、無法安排工作的先後順序、缺乏幹勁、部下或工作搭檔不聽使喚、經常為了和他人溝通煩惱不已、無法獲得他人肯定、缺乏靈感、面臨人生重大抉擇,卻不知如何選擇……等,都可以藉由「提問」,一掃心中的迷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693?sloc=main
商周出版 #佘淑真 憲福育創 #知識型網紅 大大學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XCHiwPgJs
同時也有78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看到書封時,我當下就好期待~ 想說:「這本書的主題我從沒讀過,你可別讓我失望」 最後,它的確表現得相當精彩 書中有段話我記得特別深刻 「我們習慣這樣的呼吸方式,但不代表它對我們人體最有益」 作者用著如小說般的書寫方式,一步步帶讀者了解呼吸之於人類的意義及歷史 這本書不像一般的科普書,沒有太多艱澀...
人際 溝通 影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溝通限制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
自我狀態(Ego-State):思想、感受以及行為同時運作的一連串狀態
伯恩將自我狀態描述為一種思想、感受以及行為同時運作的一連串狀態。現在我們也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大腦特定神經網絡的表現形式。得益於腦成像技術發展,我們可以真實呈現神經網絡的活動。
伯恩將早年形成的神經網絡稱為「兒童自我狀態」。一旦活化這種神經網絡系統,我們的言行就會像兒童時期的自己一樣。
隨著成長,我們將養育者的思想、感受以及行為潛移內化,這種內化的產物所對應的神經網絡便是伯恩所說的「父母自我狀態」。當我們處於父母自我狀態之中時,我們就會像父母親或者承擔父母角色的其他人那樣思想、感受和行為。
用超過一種非感性方式處理當下事宜的是「成人自我狀態」,我們在成人自我狀態之中客觀評估現實、基於事實做決定、同時確保兒童自我狀態或者父母自我狀態的情緒或觀念不會汙染這個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狀態是真實可見的,而不是像精神分析中自我、本我和超我那樣的理論假設。我們還應該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擁有這三種自我狀態,並且會根據不同的場合活化相應的自我狀態。因此,成人自我狀態是一種或一組自我狀態,而不是指一個長大成年的人。
自我狀態一經識別,我們就很容易再次識別它,而且我們可以用這個概念來描述發生在個人內部或者不同人之間自我狀態的溝通。
每一次溝通都包含兩個部分:刺激和反應。單一溝通往往是一連串溝通中的一部分。分析該溝通串可以讓我們觀察有效溝通與非有效溝通,並且更詳細的考察人們如何獲得安撫、如何度過時間,以及如何與其他人發生連結。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我喜歡溝通交流分析的概念,我有時候會內省:我現在所說的這句話,是出自我的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還是兒童自我狀態?
我常提到的「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三角形,就是延伸自本書作者艾瑞克.伯恩的理論。不過,因為我的所學,跟溝通交流分析有段距離,所以我在晚上直播的時候,也許沒那麼專業。
但我可以找幾個心理遊戲,用我的理解來試試看,也許很好玩也說不定。
祝願您,能帶著覺察溝通,並且自發性地親密!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人際 溝通 影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
熙善是個獨生女,父親是高階公務員而母親則是教師,家庭經濟非常安穩,但由於父母都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跟女兒相處,熙善一直都很寂寞,獨自一人去學校、去補習班,不會煩父母也不會吵,從小學開始就什麼事都一個人搞定,為此父母總是誇讚著熙善。
即便如此,熙善的父母極少提及有多愛她,他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人生,時間一久熙善自然就越少與父母對話。我理解到熙善的家缺乏溝通與情感交流,與其說是和睦家庭倒不如說是不關心寂寞的家。
孩子們都是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學習如何與別人溝通與建立關係,以及依據不同情況與情緒,比方生氣時、喜悅時、痛苦時、難過時等等,找出自己細微又具體的情感表達方法。多數人會透過分享心情,找到成熟且適當的表現情緒的方法,但可惜的是熙善從未有過這種機會,她不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所以會選擇忽略負面的情緒。
成長過程中,熙善一直認為家裡如此安靜是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國中第一次到同學家玩,看到她的家庭狀況才讓熙善感到衝擊。同學的一家人會坐在餐桌前一同吃飯聊天,那時的熙善才意識自己家裡的情況或許真的很奇怪。
事實上在熙善的成長過程中,曾有過覺得父母好似不愛她、不關心她而感到難過,卻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之後也就漸漸覺得沒有情緒交流反而更舒坦。
我問起她父母之間的相處如何時,熙善說沒什麼情感交流,既不吵架也不會對彼此有愛意的表現。熙善這樣說道:「印象中從我小時候父母都是分房睡,也幾乎沒看到兩人說上話,有話想說會寫字條或透過我傳話。」
熙善的父母屬於「情感離婚」(emotional divorce)的狀態,也就是雖然法律上沒有離婚但精神上已經是離婚的狀態。沒有對話、沒有情感交流,當然也沒有性關係,物理上住一起,法律上是夫妻,卻和陌生人沒啥兩樣。法律上沒有離婚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周遭人的看法、自己的面子、子女的婚事、財產分割等等。精神離婚的夫妻多半會分房而睡,吃飯也不一起,通常這種情況下,配偶與其他人見面交往也不會干涉對方,就只是住在同一屋簷下而已。
這一類夫妻在經濟上會善盡父母該有的責任,然而從心理層面來看,是帶給子女莫大的傷害,本該最親近的人卻做出最壞的關係示範,讓子女對關係失去希望與期待。
夫妻在情感上離婚的話,通常會將所有的期待投射在子女身上,不過熙善的父母是各自沉浸在自己人生,也可能因為熙善一個人都做得很好,所以沒有與女兒擁有正常的情感交流。
如此一來,由於與父母處於這樣的關係而無法經歷情緒上的連結,人際也就一定出現問題。反正表現出情緒既不能獲得什麼也不能改變什麼,只好裝酷,熙善酷酷的樣貌正是基於這個因素。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
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明天(9/1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在直播的時候,跟朋友聊到物理上的分離與心理上的分離,我想到這篇摘文中的案例。尤其「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這種說法很貼切,又帶著戲劇性的反差。
這也是一種帶著忽略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某種程度上都活在各自的世界,沒辦法在情緒上跟孩子有交會。這樣孩子因為情緒表達的機會少,自然而然就會酷酷的,跟人有距離,內心也常有空虛寂寞感,從小缺乏高品質的連結。
進一步來說,甚至可能覺得感受到情緒很討厭,自己主動排斥情緒也有可能。感受不到情緒,但不是真的沒有情緒,被積累到爆炸的情緒發生時也就容易驚慌失措。
這種狀態下長大的孩子,親密關係也會遭遇困難。其實影響深遠,但不從心理世界去看,很難察覺。
「說出不開心,才有機會開心。」
負面情緒不想好好經歷,正面情緒也就可能離我們遠去。因為正負面情緒常常相伴著出現,或著前後出現,很難自主選擇要感受哪一種,或者不要哪一種。
一旦伴侶間走向心理上的分離,又沒有清楚覺察,關係就可能江河日下。不是所有關係都能順利救回來,然而就算關係救不回來也不是世界末日,持續保持覺察,下次關係再繼續練習。
祝願您,能跟自己的情緒多交流,其實情緒可以幫我們很多!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人際 溝通 影片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當看到書封時,我當下就好期待~
想說:「這本書的主題我從沒讀過,你可別讓我失望」
最後,它的確表現得相當精彩
書中有段話我記得特別深刻
「我們習慣這樣的呼吸方式,但不代表它對我們人體最有益」
作者用著如小說般的書寫方式,一步步帶讀者了解呼吸之於人類的意義及歷史
這本書不像一般的科普書,沒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隨著作者描述著他參與的實驗,作為讀者的我們彷彿身歷其境一般,享受這關於科學的探險之旅。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soPReKEvBA/hqdefault.jpg)
人際 溝通 影片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學生時期的我,就曾想過一個「定理」
那就是:筆記越少的人,成績越好
因為身邊成績好的人,筆記、畫重點的地方都很少,我卻很多...
今天分享的這本《Make It Stick》
有別於過去分享過的《超速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
此書一開始花了許多篇章在解釋,為何重複閱讀可能是白忙一場,緊接著帶入本書重點
「讓你感覺到越痛苦的學習方式,效果就越好」
三位作者提供許多精彩的實驗以及論述,說服讀者:「別被學習時的主觀感受,而誤判了學習成效」
我得說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學習及閱讀的方式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MOeKIkvf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