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上班日常分享🔗
灰毛當兵第四天~
這個新來交接的工讀生真的是出桃很多😵
一下趴著 一下翹腳🤷🏻
等灰毛回來上班我就請老闆開除這個屁股長蟲的PT
這個PT一天才包貨幾小時就哀哀叫說很忙很累~
😹
🐛~🐛~🐛~🐛~🐛~🐛~🐛~🐛~🐛~🐛
💰工商時間💰
1314七夕開學福箱有3種組合+1組加購飾品
🧦🩳👕👖🧢
裡面最少有3-4樣商品呢~很划算吧👀
最近下單的朋友們收到後的評價反饋都還滿不錯~
常客都知道,叛逆夫妻出的福箱不用試水溫☺️
滿多客人都一次買2-3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話一句,買福箱本身就是一件撿便宜的交易
抽獎是額外附加的獎勵啦~~~
大家就笑笑看看~
不要因為獎項而抱著強烈的得失心🥴🥴🥴
「天選之人」不是我們任何人選的~
是天公伯安排的啦🙌🏻
(小小禮物 iPad、marshall 、獎學金💰)
大家放~輕~鬆~👀
人選之人夫妻金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爾蓋茲結束 27 年婚姻:懂得把愛「收回來」,才是真正領悟到愛】
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與妻子 Melinda French 日前宣布離婚、結束 27 年婚姻,外媒曝光他們的離婚協議書, Melinda French 在上頭形容這段婚姻已經「破裂到難以挽回的程度」。
近年來,越來越多名人夫妻在 50 、 60 歲選擇離婚,舉凡知名歌手張清芳與宋學仁、亞馬遜執行長 Jeff Bezos 和前妻 MacKenzie Scott ,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成員 Mark Rockefeller 。
不僅名人夫妻,據台灣內政部統計,這 10 年來「熟齡離婚」已從兩千多增加到三千多對;而日本 2007 年結婚 30 年以上的夫妻離婚率大增,年紀坐落在 50 至 60 歲左右。
值得討論的還有性別層面,不管日本、南韓、台灣或美國,都有顯示在「熟齡離婚」情況下,女方提出離婚的機率遠多過男方。
日本媒體訪談過百位 60 歲以上的老夫婦,有 60% 的丈夫越來越依賴妻子,卻有 80% 的妻子表示不再需要丈夫。
熟齡離婚成大勢,理由為何?
—
Netflix 過去推出《解碼比爾蓋茲》系列紀錄片, Bill Gates 曾被問到:「萬一你今天被公車撞死,有哪件事是你想要做,但生前來不及做的?」
他的回答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多感謝梅琳達一些。」
Melinda French 過去一路為家庭奉獻,她出版自傳《提升的時刻》就說,女人一旦有小孩,就會發自內心想為孩子付出,這好像是生物本能。
Melinda French 會有此體悟,源於她早年曾因懷孕考慮辭掉工作,當時 Bill Gates 是一直鼓勵她不要放棄事業的。
不過,明明曉得有錢請保姆、絕對兼顧得了工程師工作, Melinda French 還是選擇親自照顧和教育小孩,其行為都是在一種「保有自我意識」的狀態下進行。
直到 2000 年 Melinda French 創辦基金會、開始走入偏鄉和不同女性進行交流,她驚覺多數女人(包括早年的自己)很容易在「家庭」與「事業」中自動選擇家庭,對此她歎道:
「多年來聆聽這些辛苦至極的女性心聲後,我漸漸發現是什麼導致了不平等,女人應該要懂得『提升自己』,才會真正提升全人類。」
—
我認為 Melinda French 口中說的「提升自己」,講的不僅僅是金錢與能力方面,而是「意識」上面的跳脫與轉化。
身為一個母親,我們明白教養孩子成為一個「願意向善」的人類很重要。
然而,哪怕當下身心靈狀態是超級清醒地想這麼做,我們仍舊得提醒自己:縱使妳心裡無敵願意奉獻,簡直是靈魂深處的呼喚、覺得誰來做都做得沒妳好⋯
可是,這個「照顧者責任」不需要由妳全部扛下。
是什麼導致家庭關係失衡?是什麼招致婚姻裡的男女分工不平等?
從 Melinda French 的覺醒中,這個真相美麗到有點殘酷,正是源於女人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愛,而這份愛龐大到如滔滔江水,讓女人各個心甘情願被浪濤吞噬、成為殉道者。
女人這份自我犧牲的心意,若遇上一個「願意感謝」、「願意有意識去協助她」的另一半,或許是一種幸運?
相對地,女性千百年下來對於犧牲的傳承,無形招致社會結構固定,令女性在家庭分工上永遠被視為「主要角色」,連她們自己都這麼認為。
一如 Melinda French 透露自己早期想向 Bill Gates 提出「一起照顧寶寶」的請求時,內心居然還生出「擔心是否打擾到丈夫工作」的想法。
當女人有了孩子、願意為孩子和家庭赴湯蹈火的同時,我們必須擁有一份自我覺知,知道一旦選擇「對外」全情投入,整個身心靈全數梭哈、無法掌握平衡的結果,「對內」就是無止盡的消耗。
(是的,小孩跟丈夫都是「對外」,我們自己的靈魂是「對內」。)
—
愛小孩,請用清醒的方式去愛。
這不是要女人選擇自私,而是「愛一個人」本身就有很多種做法,當妳開始付出到覺得「累」時,不管妳是哪裡累,心累還是身體累,請懂得放自己一馬、懂得對外呼救。
再怎麼想為家庭殉道,都得保有節制,因為愛不是全然給予,有時包含適度收回。
—
值得慶幸地是,如今熟齡離婚越來越熱門,意即很多女人對「提升自己」的想法漸漸看明白了。
活到遲暮之年、對外奉獻近一甲子,她們終究看懂孩子跟丈夫從來就不屬於自己,百般付出不見得會發展到符合內心期許。
很多女人一開始都說自己不抱期待,然投入過度後,掌控欲收不太回來,多多少少仍會讓她們反覆在相信與落空之間逗留。
當然,熟齡離婚比例變高並不單單是近年女性意識提升,女人內心開始擁有把控「愛自己」與「為家庭犧牲」的一把尺。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但這就得容我再回到 Bill Gates 夫婦對外發表的聲明,內容有一處值得玩味,就是他們都提到這段話:
「我們不再相信彼此能以『夫婦』身份在生命的下一個階段中共同成長。」
Bill Gate 和 Melinda French 這句話有個潛台詞,他們終在努力維繫家庭幾十年後徹底覺醒,即便因疲累選擇放對方自由,不代表這就是一段關係的完結,不過是換個讓彼此能透氣的新方式、從僵化的生活模板中逃逸。
與其說他們不願意再忍,不如說他們更看懂外界的人事物(兒子伴侶)都是過客,既然如此,剩下時間我只想調整比重,讓指針稍微朝「自己」這邊傾斜一點。
隨著離婚去污名化,我們知道分離不見得代表雙方非得老死不相往來,只要革命情感都在,我們永遠都可以「換個方式」、用另種態度陪伴彼此的下半場。
#Adaymag
人選之人夫妻金句 在 瑞典劉先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我這年代的小時候,還可以聽到老師會鼓勵說成功的男人要有五子登科,亦即要有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兒子。這種封建的思想,現在看來覺得不可思議(我希望對你也是),被提及的五個必要條件,暗示男人要努力賺錢、買車買房,然後便可迎娶妻子還要拼個兒子;同時也暗示著只要有前三個條件,女人就會心甘情願地歸附男人並生育下一代(而且男人還要負擔人生所有開銷,兒子被期待要撫養雙親)。當然,我也懂,這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自然的條件組,沒錢沒房沒車,夫妻怎敢安心生小孩。
在臺灣低生育率的討論之下,瑞典等北歐諸國被拿來當成一個模範組,那誘人的生育津貼、慷慨的育嬰假、讀到博士都免費的教育、相對可負擔的房價、和穩定安心可早退的工作環境,這一整組的社會福利系統,確實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育兒典範,但大家也不要忽略,高福利的來源是高稅金。
政府收取高額的稅金,創造出一個世界上最友善的育嬰環境。要不要生小孩是你的自由,但你不生小孩,稅金一樣不能少繳。所以直接一點來問就是,你願不願意繳一堆税,去養別人的小孩?這其實是一個頗有趣的問題,首先要想的是,小孩到底是誰的?是父母生的沒錯、自然也跟著父母的姓氏,但小孩是國家的下一代、是推進國家發展的動能。若社會無法營造出一個能孕育下一代的環境,這國家就沒有未來了;就算有了完美的育兒環境,若大家只按照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來看待,那這個環境是無法被培養出來的。
所以在稱羨瑞典的育兒津貼和免費教育時,應該先問自己,願不願意無條件地支付平均30%的所得稅;在稱許慷慨的瑞典育嬰假和工作環境時,也該先問自己,身邊同事生完孩子後就放假一年,回來上班後還要三點就下班去接小孩下課,身為老闆或同組同事的你,是否能真心接受?
不管是在高福利的社會民主主義國家,或是高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養育小孩都是一件很累的人生任務。對沒有小孩的我來說,是衷心佩服各位父母,也甘心繼續繳稅。畢竟若我退休後想要安享晚年而不工作付出,是需要茁壯的下一代繼續讓這個國家運轉的。
生小孩這件事情,和結婚一樣都是一種個人選擇。並不是同婚通過之後就要期待所有同志都要結婚;也並不是創造出友善育兒社會後,就能看到生育率直線上升。瑞典能夠維持高度社會發產、高福利、和在歐盟中僅次於法國的高生育率,和高包容性的社會特質與兩性平等的落實有高度關聯。社會不把育兒的重擔放在女性身上;也不把養家的責任歸給男人,對於晚婚或不生育的人也沒有多餘的社會期待。女性在育嬰假後返回職場,也仍能夠繼續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瑞典仍在繼續努力改善兩性之間的pay gap)。
未婚生育率也是一項很有趣的指標,瑞典的比例是55%(北歐五國都在榜單極前端)而臺灣是不到4%。瑞典從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的同居制度,讓伴侶雙方能受到社會的認可與保障,但不用實行宗教定義上的婚姻。就算結了婚,婚姻也是兩人之間的事,不是兩家族。
我身邊的瑞典人們,有早早就生兒育女的,也有年紀比我大一輪以上還是單身的;還有人是透過精子銀行而獨立生育。各種不同的人生型態,在國家撐起的大傘下,自由獨立而安心地生活著。的確瑞典也面臨著各種高福利制度下衍生的社會問題,但或許我們永遠找不到完美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當下的制度。
時代變動是社會前進的象徵之一,但要創造出能永續發展的社會環境,照抄他國的成功案例並沒有太大幫助,我們不能忽略各個國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低生育率的問題,並不是單純解決房價就能看到曙光;也不是改善低薪高工時就能鼓勵伴侶生育;更不是簡單一句「女性主義抬頭」就能把一切簡化為兩性問題。這是一連串長年來社會、經濟、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
而在低生育率的數字背後,是每一個人、與每一對伴侶的真實人生掙扎,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