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台語很破的人,因為家庭背景關係,雖然家裡不是沒人會講,但沒人會在生活中使用台語,所以台語對我來說一直是相對陌生的語言。
雖然這幾年比較有意識的試著講台語,不過現在還是很破,聽大致可以,講起來就會很卡;而且有趣的是,討論政治的話我完全聽得懂在講什麼,反而是生活的話題很容易聽無(thiann-bô)😂
會想學台語,是因為像在和街坊鄰居相處或跑基層的時候,其實常會遇到對我很友善也很溫暖的人,卻因為習慣語言的不同,而感覺稍稍多了一層隔閡。這時我心底會感到有點可惜,「啊,要是我能用台語和他聊天,我們之間的距離肯定能更近一些吧。」
人與人的相處就是這樣吧,每個人都有差異,但怎麼在這些差異之上更向彼此靠攏一點;像是我去參加台語為主社群例如長老教會的活動時,所有我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善,都會擔心先問我講台語我會不會聽不懂,或是直接配合我切換成華語。陳柏惟也是這樣的人,我們私下吃飯聊天時他也都是和我講華語,反而是有時候我試著用台語回應他的時候,他會滿臉問號「你講啥?」「你要不要說華語就好」🤣
---
昨天柏惟在立法院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的時候,因為語言與翻譯問題引起一陣風波。邱國正部長強調許多次「語言就是個工具」,我想或許部長覺得,明明你就聽得懂華語、也會講華語,為什麼一定要用台語然後找個翻譯來質詢我?是不是想在這件事情上作文章?既然我們都會講華語那不是直接用同一種語言溝通比較方便也有效率嗎?
但我覺得我能理解柏惟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站在語言多元發展的立場,一個語言能不能在社會上廣泛的流通和被使用,跟這個語言是否出現在社會上層結構其實是密切相關的。
所謂上層結構,不是指上流階級或有錢人有沒有講台語;而是說在例如流行文化內容產製、政治經濟中心等領域,這個語言是不是一個通行的工具?有沒有許多人們交流甚至交易時所需要使用到的資訊,是以這個語言為媒介儲存的?就好像貨幣一樣,如果一個貨幣只能在國家內的部分區域使用、或是一些重要的商品沒辦法用這個貨幣購買,那麼這個貨幣就始終存在逐漸被淘汰乃至消失的風險。
以台語為主的流行歌曲、電影、戲劇等這幾年已經越來越頻繁出現,這是台語擺脫過去被壓迫的身份,走向文化主流的象徵。但在政治與經濟的正式場合出現的仍然偏少,我想這是為什麼柏惟會希望在外交國防委員會使用台語質詢的原因。
當你這個語言出現的場合和議題本身很重要的時候,例如質詢國防部長這樣的國家大事,關心這件事的人自然會透過你的質詢接觸到台語,也會在無形中習慣台語作為一種正式的語言工具。我想這是3Q團隊的初心,也是柏惟最後說「未來還是會繼續用台語質詢」的用意。
---
昨天的質詢,可能在一些誤會和溝通不足下,坦白說是次不太成功的嘗試。但回到語言發展這件事本身,母語的自由使用仍是件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事,希望未來還是有機會在立法院這個象徵著多元與代表的殿堂,看到委員和官員們自由使用各種不同母語的景象。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微解封之亂談防疫長路》
~終結自私卸責和謊言
~回歸科學防疫、專業治理
如果不是實在太混亂,否則對於防疫和經濟之間必須妥協平衡,只能稍作放寬不能導致破口的微解封政策,全台灣民眾不僅理解,週五公布之前都還是引頸期待,不至於一夜炸鍋飆罵至此。
山洪爆發式的批評是中央自找的。因為解封、不解封的指引細節,完全看不出一致性邏輯。標準是什麼?依據在哪裡?全然摸不著頭緒。
如果擔心的是飛沫傳染,不開放游泳池、海濱戲水,不能唱KTV,連戶外三對三鬥牛都禁止,按理說,餐廳內用需要脫罩張嘴大啖這件事,密閉健身房裡大口吐氣汗濕口罩恐致失效的狀況,不更讓人光想都捏冷汗?!
如果認定只要拉出安全距離,管控好人流、落實梅花座,電影院、美術館、各式展場就可以開放活動,為什麼藝文表演不能在同樣標準下讓觀眾進場?願意配合措施的幼兒園、補教業不准適度恢復?連帶為難了只能繼續請無薪假,單靠萬元幼兒券又撐不下去的年輕爸媽。
如果規範的是群聚人數,室內限五人、打麻將不行,為什麼國內旅行團卻又開放九人成行?是郊遊遠足不搭車?車內不算室內?還是有首歌叫九條好漢在一班?
講邏輯,沒邏輯,論科學,沒科學,一堆自相矛盾扞格只求為政府減壓解怨的亂指引,搞得原本滿心期待微解封的百工百業,頭昏眼花幾近崩潰。
不甘續禁的,失望憤怒,列名微解的,一樣困惑不安。中央不負責任的解封,形同把防疫重擔直接丟給地方和民間,由他們一肩扛下,責任自負。無怪乎健身房業者大喊,說是有條件解封,根本就是叫我們不要開!部份餐飲業者和愈來愈多縣市長只好自己把關,擔心過早開放內用導致防疫破功,寧願自動放棄中央「美意」。
事實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決策失當、標準混亂,何止這次微解封。
正在進行中的疫苗施打政策,優先順序、風險分類、殘劑開放紛擾不斷;切香腸式的紓困方案,不知產業之苦勞工之痛,駡一聲動一下,永遠找不對該花錢的刀口;更不用說之前該超前沒超前、現在還在吃苦果的疫苗採購、快篩試劑、醫療檢疫量能等等防疫戰略的關鍵部署。哪一個不是在小圈圈的冷氣房裡、不透明的黑箱中,關了門自以為是的做決策?
這些決策品質絕大多數很糟糕。明顯意識形態、政治盤算有餘,尊重專業、依據科學、與時俱進的氣度、素養與能力,嚴重不足。然而讓中央大員們依舊自滿誇口上半場傲視全球、下半場補破網有成的,無非靠著割稻仔尾和內外宣作文章的兩項特異本事,把民眾高度自律自肅的努力成果攬為己功,再往自己臉上貼金、頭上戴冠,說一套歷久不衰強權欺壓下同島一命的「台灣故事」。
Taiwan can help,但原因不在大有為政府,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夠優秀、很勤奮,各行各業各領域擁有精益求精的專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打拼精神。至於走到Taiwan need help,才是拜民進黨政府之賜,總拿中國打壓做藉口、本土政權當護身符,用老套老梗遮掩施政不專業、包裝傲慢沒作為,結果他的牛皮吹破,我們全民遭殃。
檢討眼前這次微解封的荒腔走板,和疫情以來政府所犯的錯誤,其實「系出同源」。都是在高度需要科學防疫的決策過程中,卻高度政治化;每項防疫措施當下的說詞,比方不戴口罩、沒買疫苗、拒做普篩,總在事後被發現另有故事隱情,謊話連篇。
所以我們必須問,台灣的防疫究竟誰在做決策?有哪些專家參與?專家意見備受尊重?還是僅供參考當裝飾?決策最後拍板的關鍵是科學實證?還是自由心證?決策者在乎的是人命安危?官員權威?政府顏面?還是更多的政治算計?
縱使逝者已矣,700多條人命葬送,絕對值得在這場與病毒的長期抗戰中,換得政府相對應的反省警惕。
理性紀律著稱的德國國會曾修法要求,所有政府防疫措施必須提供可供驗證的防疫理由;以打疫苗做為與病毒共存唯一手段的歐洲各國,紛委由專業的疫苗接種委員會全權規範安排疫苗相關事宜。
台灣到目前為止的每道防疫措施,講的出能攤在陽光下「可供檢驗的防疫理由」嗎?監督政府的國會應該提出修法,確保人民交到政府手中的防疫大權不被呼嚨、不被濫用!而非再任由執政黨立委用人頭優勢擋下調閱疫苗採購真相、增加紓困預算、公布3+11會議紀錄、審查國產疫苗全程開放等八案,這種執政黨利益優先於民眾利益,閹割國會、踐踏民意的事一再發生。這絕對需要人民的力量站出來,不氣餒地繼續監督。
疫苗才施打不久已引發各種混亂,未來陸續到貨經得起挑戰嗎?政府應即刻成立疫苗接種委員會,從施打順序、種類、什麼人什麼時候、該打幾劑、能否混打等等,全權交由專家安排部署、適時對外說明,建立一套清楚透明可依循的安心接種計劃!
民怨已讓綠色招牌斑駁落漆。民進黨必須終結機關算盡、自私自利的黑箱無良防疫,回到科學與慈悲的正道,專業治理的邏輯,才配當民主國家最起碼的執政者。
#朱槿花雖平凡,朝開暮謝,也拼一日的燦爛。但整株觀賞,此起彼落,生生不息,每一天,都有新生命,都可以是新開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93 霪雨──致永不消逝的「最後讀者」 ◎羅智成
這一次的春雨
開啟了在兩萬年後達於全盛期的冰河期
但沒人注意到。
只有我和兩天後
在潮濕的露店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例外。
我們擔心這個城市還來不及
攀上它文明的巔峰
就已經陷進深睡不醒的雪季
而整個亞熱帶的風景與垃圾
將成為下一個文明的石油與煤礦
而在下一個文明之前很早很早的
這天下午
我和還沒有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
為躲雨而走進這家已蕭索的人文精神著稱的酒店
腋下夾著來不及撐開的傘和一份
永遠擔心經濟不景氣的報紙
神情一如
淋得濕透的旗幟。
旗幟們通常渴望風暴,即使被吹折也在所不惜
溼透的旗幟則整個糾黏在一起
像窩藏了一個標誌
或思想
或惡意
混跡在這個介於二十世紀末期和十九世紀末期
或上個冰河期與下個冰河期之間的
險惡環境裏。
我們,我和讀者甲,我們彼此之間的疏離
在於
我們並不曉得我們始終並肩列席
並在枯澀的眼底蘊藏著對彼此的期待
兩天後讀者甲在潮溼的露店
讀到這首詩,並短暫
被其中的訊息吸引
但他一直不知道作者甲曾和他相遇
在文明的每個險惡的時辰裡……
-
◎詩人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出生於臺北市,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文化觀察者。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曾經長時期參與多種媒體的經營管理,如:報紙、雜誌、電台、電視製作、出版及通訊社等;也曾擔任過相關公職。現為文化創意事業負責人。
著有詩集《傾斜之書》、《光之書》、《泥炭紀》、《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地球之島》、《透明鳥》、《諸子之書》......等。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
◎小編 #三進 賞析:
〈93 霪雨〉一詩,收錄在2015年出版的《夢中書房》中,並且緊貼在序言之後、各卷詩作之前。1993年的雨,為何仍氤氳於2015的詩頁?
〈93 霪雨〉的內容,探討的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那個曾經告誡過你、向你諭示未來、無所不知的下筆者,可能也曾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雨,與你在同一處躲雨。曾經(或者即將)透過紙墨,在思慮上經歷共鳴的兩人,極可能一度非常的接近,然而雙方並不知情。
羅智成將此詩置為《夢中書房》的序詩,為讀者營造了一種擦身而過的近身錯覺,一口氣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並透過末日諭示的緊張感,讓讀者不自覺屏氣細讀,為整本詩集佈置了極佳的閱讀情境。
不過,那又跟生態詩何關?躲雨也不行?
詩中的「我」,預言了此刻的春雨,開啟了一個兩萬年後達到全盛期的冰河期。一個遙遠的人類末日。有趣的是,雖然詩作中93年的春天,看似潮濕、雨量充沛,然而從2021年的今天回顧,那年的夏天過後,卻是近30年以來降雨量最低的一年。
今年剛好也是水情特別告急的一年,各大水庫頻頻探底,然而1993年比此更甚,不難想像當年的恐慌。
不確定是刻意還是巧合,〈93 霪雨〉以完全相反的情境,揭示了相等嚴重的天候危機。是越來越劇烈的天候變化,令詩人從該年暴戾的春雨,就已感受到天候的異樣?還是身處環保意識方興、末日惴慄的世紀末,詩人不自覺佈置了一個只為襯底,卻意外切合現實的場景?
無論何者,從剛經歷過水情危機的此刻,重讀這首詩作,臨場感竟意外的深刻。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生態詩 #羅智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4.html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在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好保持適當的距離 的相關結果
人與人之間 的交往最好保持適當的距離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 ... ... <看更多>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在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 勵志人生網 的相關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一)人與人之間都有距離,差別只在於這距離是遠還是近。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原因在於他們之間的心靈是聯通的。家後面的院子裡,租住著一戶外地 ... ... <看更多>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文 在 人與人的距離作文600字 - 白雲飄飄網 的相關結果
從這件事後,我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內心的好壞,並不是這樣的距離,而且,想跨過這樣的距離很簡單——用真心去對待你的每一個朋友! 人與人的距離標籤:人與人作文 我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