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觀影分享※
米考柏先生:
「我的忠告是不要把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竊時光的賊,必須抓住他。」
姨婆的告誡:
「永遠不要卑劣行事,永遠不要作假,永遠不要殘忍。免於這三種罪惡,特洛,我可以永遠對你抱懷希望。」
──引自狄更斯著,魏平縮寫《#塊肉餘生記》(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我說一個人必須歷經碎裂和完整
將瑣細的癲狂的想法都綁在風箏上
讓它接近上帝,讓它試探風
讓它釋放費洛蒙,讓它貼近愛情
愛情多麼好,它在身邊但我看不見
──擷自林思彤〈#一個人的幻想史——寫於狄更斯《塊肉餘生記》試映會後〉,林思彤的臨詩瞳 10月28日午夜發文。
這一篇主要想向大家分享的,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經典小說《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所改編的電影《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將於10/30上映。本片由英國喜劇鬼才導演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改編,故事既溫暖深厚,“淚中帶笑”,又暗指現代社會問題。
主角大衛 #考柏菲爾德(#戴夫帕托 Dev Patel飾)幼年時失怙,母親改嫁後,因繼父的酷虐,迫使他到工廠當童工,展開顛沛流離的生活。歷經一貧如洗、母親過世、姑姑資助後卻遭到小人設計,以及與人生的摯愛相逢,卻事與願違、命運多舛的境遇,但大衛卻不輕言放棄,並且從待人處世上,逐漸了解到:人生是失去與擁有永遠依存的旅程。
電影在國外上映後頗受好評,而台灣片商車庫娛樂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也在昨日(10/27)於台北西門町樂聲影城 樂聲影城 LUX Cinema 舉辦首映會。
在「#Yahoo奇摩電影」網路新聞(2020年10月28日)裡提及:「電影中,男主角大衛考柏菲爾德與貝西姑姑之間的親情描寫也是一大看點,飾演貝西姑姑的『古一大師』#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 更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狄更斯的著作:『我很喜歡狄更斯的著作,也很喜歡在電影中幫助過大衛的各種人物,大衛一生多舛,他所遭遇的悲劇如同噩夢,但他所遇到的人們就向北極星一樣指引著他。』蒂妲絲雲頓在戲中不僅與戴夫帕托有對手戲,並且與飾演迪克先生的休羅利於戲中激盪出令人難忘的房東與房客間奇妙的友情。」
詩聲字團隊有幸獲邀,由小編李蕪及林蘅前往觀影,我們覺得電影鏡頭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各具鮮明的性格,與各自的生命負累,無論是上層階段的華服或淪落者的衣衫襤褸,電影中呈現的城市、鄉村與海屋等,均極具特色,既有19世紀初期的英倫風情,又融入現代元素;加上劇情的曲折跌宕,以及一些歸納人生境遇的臺詞,富有比喻的趣味又切中肯綮;尤其導演在劇本裡溶入的恢諧元素,及演員精采的演出,雖然改編自文學小說,應該不至於讓觀眾感到乏味,推薦我們的讀者前去觀影。
★ 入圍2019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英國獨立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劇本在內11項大獎。
★ 獲2019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整體卡司、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美術設計5項大獎。
#狄更斯 原著
#阿曼多伊安努奇 電影改編
#林依儂 手寫,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林思彤 詩作節錄
#李蕪 原文節錄及襯圖,新聞文字整理、補綴
※圖檔來源為電影劇照
※感謝 #車庫娛樂 及其行銷 #Renee 邀請~~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原文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周專欄:不是我作出來的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五年出版的《高老頭》,作出了一段堪稱經典的宣言。在對小說場景(巴黎的一間由伏蓋夫人經營的廉價公寓)略作簡介之後(往後會有更詳盡的描寫),作者突然跑到台前,向安坐家中、豐衣足食的讀者說,他們可能會認為作者誇張失實、天馬行空,但他鄭重地提醒讀者,他所寫的既非虛構(fiction),也非奇情故事(romance)。巴爾扎克在原文裏用了三個英文字去加強效果:”All is true”─真實得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庭,或者在自己的內心,發現這個悲劇的某些元素。
十九世紀是歐洲寫實主義的黃金時代,巴爾扎克以近一百部作品所組成的《人間喜劇》,毫無置疑是其中的最巨大碑石(或碑林)。作家在小說開頭作這樣的宣稱,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因為高度的自信。在當時,除了小說,還有什麼藝術形式能把近半世紀的法國社會,從鄉間到城市,從下層到貴族,巨細無遺地包羅其中,栩栩如真地再現?那是一個對文字的「真實」懷着無比的信任的時代。
當然,這個時代必然會過去。隨着攝影技術的發明和發展,記錄和再現真實的工作由文字交到影像手上。作家不能再自稱可以描繪外在世界的真實,那便唯有轉向內在(心理、意識)世界的真實。於是便出現了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但說穿了,現代主義很可能只是另一種更極端的寫實主義。只要看看喬伊斯如何在《尤利西斯》裏嘗試重現幾個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生活(內在和外在)便知道。要去到二十世紀下半,所謂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後,任何形式的現實和試圖捕捉它的寫實,才被質疑和推翻。這也是科技上的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出台的時代。理論上甚至提出了所謂的「超真實性」(hyperreality),也即是「比真實更真實」(more real than real)的玄虛說法。
不過,人對真實的追求和堅持,並不會這樣就失守的。我們對「真實」有根深柢固的需要,文學尤其如是。近年在歐美興起了關於”autofiction”的熱議。這個詞首先由法國作家Serge Doubrosky在一九七七年發明,用來形容他自己的小說Fils。(有說其實是他的書的封底宣傳語。)究竟autofiction跟傳統的autobiographical fiction有什麼不同,似乎還未有定論。近年這個名詞進入了英語文壇,用來歸納一批把作者的生活經驗直接地寫進小說裏去的作品。當中最有名氣,作品也最具震撼性的,是挪威作家Karl Ove Knausgård。
Karl Ove Knausgård的巨著Min Kamp(挪威文,英譯My Struggle),指涉希特勒的Mein Kampf(《我的奮鬥》),但寫的卻是作者本人從童年成長到成年生活的種種日常事情。他不但把自己的一切毫不掩藏地寫出來,還把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隱私都披露無遺,導致父親的家族向他提出誹謗訴訟,妻子亦精神崩潰入院。但Knausgård像着了魔一樣,明知會對身邊人造成災難,卻一往無前地繼續寫下去。結果是寫出了六大冊共三千六百頁的個人生命史,相信比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還要厚。奇就奇在這套書竟然熱賣起來,單單在挪威國內已賣出五十多萬冊,並且譯成二十二國語言。英語版的最後一部,今年終於面世。我在書店見過,拿起來令人手震。我自己的長篇小說立即相形見絀。除了敬而遠之,別無選擇。
最近英國《衛報》有篇文章,題目叫”Drawn from Life: Why have novelists stopped making things up?”,討論的就是這個autofiction的熱潮。有人認為這是對後現代主義的反彈,但也可以理解為對傳統以說故事為重心的小說的不滿。然而,連說故事的高手、前輩級人馬Margaret Atwood,在網上大師寫作班的宣傳片中也強調,The Handmaid’s Tale雖然是speculative fiction,但在書中發生的所有可怕事情,都不是憑空想像的,而肯定曾經在某時某地某處境中發生過—”I didn’t make them up.”在接近兩個世紀之後,小說家們又回到巴爾扎克的宣言—我冇老作,所有都是真的!
談到新近的autofiction,另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名字是英國的Rachel Cusk。她的三部曲Outline、Transit和Kudos,雖然以Faye作為女主角兼叙述者的名字,但經驗和作者本人非常接近。Faye是一個小說家,已離婚,作為單親媽媽帶着兩個兒子。(現實中的Cusk已再婚,生的是兩個女兒。)三本中我看過Transit,與Knausgård的「大石砸死蟹」相反,走的是「輕騎突擊」的路線。書不長,行文簡潔精準,觀察極細,很能把握人物和處境的要點,把庸常的生活情景寫出了吸引力。
故事很簡單,幾乎是沒有故事(據Cusk自己說,是個plotless plot)。女作家帶着一對兒子從鄉間搬回倫敦,在中心地段買了間殘破的舊房子。小說從房子的裝修工程開始,之後的章節環繞着主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物(前男友、鄰居、裝修店東主、裝修工人、舊女性好友、新結交的男子、寫作班學生、表弟等),漫無目的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閒談。當中「作者/叙述者」通常較被動,處於聆聽者的角色,而對手則滔滔不絕地談自己的故事。最有趣的一幕,是女作家去參加一個文學節,同場還有另外兩個當紅男作家,都是因為作品有自傳色彩而被編成一組。兩個男作家的演說都維妙維肖,其中一個的形象,居然就是活脫脫的Knausgård大兄的寫照!如此的autofiction,真是鏡中鏡的反映,真到極時,竟有點虛幻和滑稽。
單憑閱讀觸覺,Transit裏肯定有許多改頭換面的地方,並不是單純的如實記錄,但作者真實經驗的痕迹還是十分明顯的。其實autofiction跟autobiographical fiction有沒有分別呢?我真的說不清。也許,前者只是個比較順口的縮寫版,或者評論家們興風作浪的新名堂罷了。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原文 在 寶瓶文化- 「人生近看是悲劇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人生近看是悲劇 ,遠看是喜劇。」卓別林這句名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引我們發笑的笑話,是否稍微變換焦距即成為他人的地獄?更有甚者,若要享受幽默,難道就必須一定程度 ... ... <看更多>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原文 在 從巔峰到低谷,YouTuber阿滴走出憂鬱低潮,專注在乎的戰場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YouTuber阿滴,30歲那年頻道訂閱數破200萬,看似人生勝利組,但他想找到事業的第二個高峰, ... 「有一句話叫做,人生近看是悲劇,但遠看是喜劇。」. ... <看更多>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原文 在 [心得] 二十五,二十一EP3-4 - 看板Kore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用喜劇的方式渡過悲劇】
「一個月前,
有人對我說是時代奪走了我的夢想,
不久前我卻聽到是這個時代幫了我這種話。
由此可知,世上不存在著絕對的悲劇,也不存著絕對的喜劇。
不過我還是希望你和我的未來,充滿了喜劇。」
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
原本是句諷刺的自嘲,
但在羅希度的解讀下,
突然變成了翻轉角度後就能笑著遺忘生活的艱難。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編導選擇用青春喜劇的方式,
去演繹這個時代韓國少年少女的故事吧。
在白易辰生命遭逢暴雨的時刻,
羅希度就像是一抹燦爛的陽光,
讓他即使仍然一身狼狽,
在她的陪伴下卻每每忍不住笑出來,
淋著雨也能感覺到幸福。
每當他感到生命走到絕路,
被重重打擊到失去希望的時刻,
只要看著羅希度越挫越勇的堅強,
他就能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盼望。
「妳在所有參加評選的選手中,
是輸過最多次的選手,
妳用落敗的經驗,
累積了一層層的階梯,
妳想想看,
現在妳的階梯是最高的,
妳就慢慢地往上走,去拿到妳想要的東西吧。」
而對羅希度來說,
白易辰或許是她屢戰屢敗的人生裡唯一看重她的人吧。
當她笑著說因為自己在賽場上輸過最多次,
總不能每次都像是世界末日,
只能笑著面對,
因為笑過就能遺忘挫敗的恥辱與痛苦。
但其實她都把那些失敗的悲痛銘記於心吧,
即使在練習賽贏了高宥琳也覺得不過是僥倖,
即使說著一定要成為國手卻又認為名次吊車尾的自己要拿下優勝不過是天方夜譚。
白易辰看見了她的自卑與不安,
他的應援沒有空泛的安慰,
而是對於她最終一定能成功的確信。
「你為什麼要替我加油?連我媽都不會這麼做。」
「因為你讓我有所期待,所以我才會越來越貪心。」
當得分的綠燈亮起,
原本一片漆黑的體育館中像是突然被注入一股曖昧的暖流,
彷彿在暗示不只是希度的擊劍生涯將會走向光明,
也預告了兩人之間的戀愛即將萌芽。
--
*孤讀者的航行*
部落格:https://glenna1106.blogspot.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read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24.1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Drama/M.1645533265.A.4D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