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老師已經把簡老師研發92堂手繪插畫課快上完了!
從植物篇.昆蟲篇.鳥類篇.動物篇.人物篇以及創作篇。
已經完成非常多精緻的作品循序漸進成為插圖創作家!
文怡老師是簡老師的舊生,知道簡老師從大陸回來後就興奮帶著兩個寶貝跟著簡老師學習最新研發的手繪插畫課程。並利用星期日或假日再撥出時間學習手繪P O P字體以及其他創意課程,一年來簡老師所有的課程文怡老師都上過了!也變成名副其實的圖文並茂的達人。
義學國中石文怡美術老師創意手繪系列報導/2插畫篇
A植物篇/學會花的各種不同的動態以及在不同容器的創意表現發,並加入快速的塗鴉能力以及版面設計的結構奠定良好的繪畫基礎。
B昆蟲篇/學會各種昆蟲的基礎畫法並加入構圖的創意技巧,還學會各種不同的景色設計並導入正確的畫畫程序,培養最專業的構圖基本功。
C鳥類篇/教會各種不同鳥類的創意畫法,並加入太陽公公的一天學會不同景色的創意設計,以及不同的空間視覺透視加強豐富的創意聯想。
D魚類篇/教會各種不同海底生物的設計畫法,並加入公布欄的創意設計最後能完成一張豐富的海底世界。加強豐富有創意的色彩計劃。
E動物篇/學會各種不同動物的設計畫法並加入不同角度的創意構圖,也拓展局部塗鴉的創意手法並提升更豐富的上色技巧與色彩變化。
F人物篇/教會人物各種不同的表情與髮型,並有系統的加入各種不同高難度的創意動態,以及不同的配件裝飾與服飾的表現提高更精緻的插畫實力。
G創作篇/將之前所學過各種不同的創意要素,進行小主題大發揮的創意實踐。並融會貫通每個插畫要素的創意表現培養多元的創意設計能力。
以上每個階段的課程都大約為10堂課可分為技法課.塗鴉課.設計課與創作課培養全方位的畫畫能力。
大家可以透過文怡老師插畫的精彩作品呈現,每張作品都相當的精緻而且非常有創意。把簡老師的手繪插畫都牢牢的記在心中成為一名可以自由創造的繪圖專家。想跟文怡老師一樣變成手繪插畫高手嗎?每個星期六就是手繪插畫最佳的學習時間,歡迎加入我們學習的行列!
三重教室「星期六歡樂親子課堂課程表」
9:00-10:30手繪插畫高級班(適合5.6年級與成人)
11:00-12:00插畫啟蒙班(適合大班到1年級)
13:00-14:30手繪插畫初級班(年級以上)
歡迎有任何上課的問題可洽簡老師並歡迎隨堂免費試聽
適合1年級以上)
15:00-16:30手繪插畫中級班(適合3年級以上)
以上課程有興趣者可洽簡老師並歡迎隨堂試聽。
「創意這一家」從2019年4/18到現在都沒缺席過超級認真!
因為堅持所以不斷地進步,因為認真學習效果一百分!
以身作則的媽媽.創意十足的姐姐.快樂學習的弟弟.讚!
感謝文怡老師每次都帶著兩個創意寶貝(芯睿.恩睿),從四月中旬到現在每個星期六早上9:00到10:30跟著簡老師學習手繪插畫的創意系統。從不缺席並且作品都完成的相當不錯!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創意家族」已經得到三次全勤獎,是星期六大家的模範今天再做照片整理也很明顯發現到三個人畫畫與創意有非常大的進步每個人都創意十足潛力無窮!
文怡老師本身是國中美術老師有非常紮實純藝術的底子,就是想跟簡老師好好學習如何創意如何把很複雜的東西變簡單。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簡老師交流並擦出很多的創意火花,也大量實踐在教學當中受益無窮!
姊姊(芯睿)本身就是很喜歡畫畫的小女生,在簡老師的課堂當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在簡老師嚴格的要求下整個插畫的風格越來越細緻創意越來越多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畫家絕對是未來的明日之星!
弟弟(恩睿)是個腦筋靈活會舉一反三的但小聰明,自從上了簡老師的畫畫課後就更愛畫畫。因為在簡老師的課堂中會聽到很多還有趣的笑話也會學到很棒的創意模式,隨著每一堂課的積累弟弟也越來越有成就感。在班上已經是畫畫第一名變得更加開心更有自信
「創意家族」對簡老師一百分的支持與肯定,相信在文怡老師與簡老師相互的配合下,「創意家族一定會一直製造更多的創意奇蹟!想跟他們一樣嗎?星期六三重教室一整天的畫畫課,歡迎爸爸媽媽帶著自己的寶貝一起跟著學簡老師玩創意.畫設計.豐富自己的生活!
三重教室週六班/新莊教室常態班/假日成人技能密集班/熱情招生中!歡迎加入我們學習的行列意者請洽簡老師。
人物表情畫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術館的幽默】
搜尋藝術品資料而不可得時,確實讓人如此桑心。😅😩😂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太懂惹。😆
女子哭泣圖擷取自15世紀尼德蘭畫家-羅吉爾・凡・德爾・韋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的作品《卸下聖體》(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before 1443)。圖中這位哭泣的女子可能是耶穌的阿姨,也就是聖母瑪莉亞的姊妹Mary Cleophas
---------------------
《卸下聖體》描述眾人將耶穌基督從十字架卸下埋葬的時刻。許多畫家都曾著墨過這個主題,例如法蘭德斯畫派掌門人-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於160多年後也有件同名之作。
韋登的《卸下聖體》原來是為比利時魯汶聖母教堂(Chapel of Our Lady Outside the Walls)所繪,1992-1993年間曾進行清洗修復,以油畫顏料畫在木板上。整個保存情況出其良好,是以至今看來仍色彩鮮麗,細節生動,為北方文藝復興精品,也是此番場景最著名傑作。
韋登生活的年代與油畫顏料創始人,北方文藝復興大師-凡・艾克(Jan van Eyck,before 1390-1441)稍晚一點。運用油畫作畫的優勢,讓他得以步步經營細節,絲絲入扣地描繪眾人因耶穌之死的深沉哀慟與細微心思。
---------------------
來看韋登如何表現《卸下聖體》這個聖經上的經典時刻。
耶穌的荊棘冠仍戴在頭上,身體光潔無暇,沒有強健六塊肌,看來這位耶穌是走文藝氣質小清新路線,就連標誌性特徵-大鬍子都被些許鬍渣給取代。那些側腹部、手上和腳上的傷口鮮血淋漓怵目驚心,不過卻沒有遭受鞭刑所流下的傷痕。
為了讓姿態更加優雅,韋登並未特別講究解剖學上的精確性,刻意拉長耶穌的身體比例,這種畫法也被後世畫家採用,例如安格爾。耶穌身上的麻質纏腰布如此輕薄透明,導致從上方傷口流下的血液即使未染紅纏腰布,卻可透過布料隱約可見。
僕人爬到十字架上把耶穌的屍體卸下,他的手裡拿著兩根行刑用的長釘,釘子上沾滿了血跡。耶穌右側穿著金棕色錦緞長袍者是富有的門徒約瑟夫(Joseph of Arimathea),由他協助將耶穌屍體下葬。最右邊的女子為抹大拉的瑪莉亞(Mary Magdalene),有一說她不僅是耶穌的重要追隨者,也是他的妻子。
眼見愛子慘死,導致悲傷過度癱軟在地,面色慘白者為聖母瑪莉亞。
聖母照例穿上藍袍,因為如此鮮豔奪目的藍只能來自顏料中最為昂貴的群青藍。左後方兩位站立的女性都是她的姊妹。聖母斜傾的姿勢與聖子相呼應,既形成動感又創造協調,即使聖母的左腳也被刻意拉長。失去骨肉的痛楚讓她淚水狂湧滴落到下巴,耶穌的兩位阿姨和攙扶聖母的聖約翰也都淚流不止。
透過韋登的精心描寫,斗大晶瑩的淚珠彷彿也將無止盡的悲傷凝結在這一刻。儘管畫面右側三位人物並未掉下眼淚,因為表情和動作,我們依舊能夠感受他們強忍住的哀慟。
---------------------
15世紀前期,北方藝術已經開展出如此燦爛的成果,此時北方藝術尚未與義大利文藝復興進行直接接觸,韋登的精心之作不同於南方藝術,更有別於後來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讓我們知道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藝術家們才能有多不凡。
---------------------
作為收藏藝術品的重要機構,美術館其實兼負教育公眾的重大責任,而官網設計在網路時代更顯得重要,也是我們可以各種跨越條件限制,能夠更貼近藝術品的關鍵方式。
普拉多美術館官網可說是資料完整相當友善,然後,幽默心思很加分。
#普拉多美術館
#找不到資料真的很桑心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人物表情畫法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漫射報》Vol.2全文公開🎉什麼是「漫畫」?
《養豬便覽》龔玉玲撰文
說到漫畫,許多人最先浮現的印象可能是以勇敢的英雄人物、探索愛情的青春少女,或逗趣可愛的動物為中心的各種情節。如果是以農業從事者為中心的故事,又會是如何呢?
我們可能會先想到荒川弘(1973 -)的《銀之匙》(2011–2020,共15冊,根據2016年的紀錄,單行本至少售出一千五百萬本),內容講述一群北海道的農校生的日常生活,還有她自述成長於農家生活點滴的《百姓貴族》(2006 –連載中)。荒川弘的農業漫畫叫好叫座,來自臺灣的漫畫大師劉興欽(1934 -)也為農業漫畫這個類型貢獻良多,並展示了農業題材如何可能受到市場歡迎的另一種時空脈絡。在他的兩百多本作品中,許多是以農村為背景,加上自己年少時期的農村經驗所創作出的漫畫。
而這裡要介紹的,是較少被想到卻有其重要性的楊英風(1926-1997)及其農業漫畫。楊英風作為一個享譽國際的雕塑家,一般較少把目光放在他早期因任職「豐年社」的美編,而曾經深入參與過官方色彩鮮明的農業雜誌《豐年》,並創作農事題材漫畫的經歷。應國立臺灣漫畫博物館籌備小組的邀請,本文也會討論楊英風於1955年為「豐年社」出版的《養豬便覽》所作的漫畫〈林添丁飼豬起厝記〉與插圖。
.
以農事為題材的連環圖像淵遠流長,目前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連環壁畫:美國漫畫理論家,同時也是漫畫家的Scott McCloud,在重要作品《理解漫畫》中介紹他所能追尋的最早的連環畫作 ,是來自距今約三千四百年的古埃及墳墓,門那之墓(The tomb of Menna,TT69)。門那是負責土地事務的行政者,其墓中的連環圖式壁畫呈現了他的社會地位與工作職責內容。圖畫中的務農者有農忙、休憩、應對官員、繳不出作物受懲罰等景象,而官方人員則呈現他們記錄、測量、刑罰與監督等執勤內容。
因此我們可以說,目前追溯到最早的連環畫,因其主題涉及農事,所以農事題材是漫畫史上率先出現的主題之一。此外,門那之墓中的連環畫作所呈現的官方立場與制度面向,仍是現當代農業漫畫裡反覆出現的重要情節,以臺灣漫畫而言,此中最直接相關的是《豐年》雜誌上的一些漫畫。
《豐年》(1951–至今)為「豐年社」所出版以農民為目標讀者群的刊物,由美國新聞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共同籌辦。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農復會改組成立「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簡稱農發會),五年後又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目前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目前所見的《豐年》相關研究,多半側重1951到1965年的美援時期,聚焦在《豐年》如何在政治層面由上而下,對農家傳達反共抗俄與親美之宣傳,以及農村現代化相關知識之教育。
《豐年》自1951年7月的創刊號起便以全版頁面刊登漫畫,因早期《豐年》全冊僅12頁,漫畫篇幅的比重可見一般,至1959年逐漸減少。對美援時期「豐年社」所產出的漫畫內容有興趣者,可參見高師大美術系孫祖玉教授(2015)的期刊論文〈美援時期(1951~1965)之臺灣漫畫類型調査研究〉,以及師大歷史系許惠盈(2016)的碩士論文《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
.
楊英風自1951年「豐年社」創立之時便擔任美術編輯,直到1962年離職,工作內容包括設計刊物封面,以及創作刊登所需的漫畫、廣告與插圖。他在《豐年》上廣受歡迎的連載漫畫有〈闊嘴仔與阿花仔〉、〈竹桿七和矮咕八〉、〈小白鼠〉及〈農狀元〉等。根據楊英風的「工作札記」(收錄於《楊英風全集》第22卷),1954年他受聘為中國美術協會與台北市青年服務社合辦之「青年漫畫研究班」的教導委員,為學員講授過漫畫課程。
藝術史學者林素幸(2015)在期刊論文〈被遺忘的一頁──楊英風與早期臺灣美術設計作品:以《豐年》為例〉中,從藝術創作者與「贊助者」之關係,說明楊英風1950年代作品中所呈現的「歡樂風格」與「意識型態」,主要是基於美國新聞處與農復會為了「安定人心、發展經濟的社會、心理和彰顯政績」之需求所希望的方向。
林素幸也指出,楊英風的漫畫風格有部分是受到迪士尼動畫的影響。(附帶一提,翻閱楊英風「工作札記」內有的觀影記錄,可知他觀看電影的類型廣泛,且即便是任職「豐年社」美編的壯年時期,也還是會去戲院觀賞各式動畫片。)不過,楊英風的部份漫畫作品譬如〈農狀元〉,帶有「中國連環畫」的色彩,又如改編自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的〈萬牲園〉講述豬帶領農場動物進行革命,抵抗農場主的剝削,具實驗性地採用雕塑之照片來呈現。(〈萬牲園〉有趣的是,漫畫中農場主的立場跟《豐年》的農民讀者群,事實上應是一致的。)所以不只受到迪士尼影響,楊英風的漫畫風格還有不拘一格、多元吸收的一面。
.
《養豬便覽》是一本出版於1955年的農業知識推廣手冊,根據封面的「豐年社贈」可知出版者為「豐年社」,全書沒有明確標註編者與繪者,故推論此手冊是「豐年社」編輯部所作。根據1955年8月1日發刊的《豐年》雜誌第五卷第十五期第三頁的「本刊重要啟事」,可知《養豬便覽》是給長期訂戶的隨刊贈書,但也可以另外函購,每冊兩元。
《養豬便覽》的內容,根據目錄,包括「豬的育種和選擇」、「飼料和飼養」、「管理」、「疾病和防治」、「養豬問答」,而這些知識教育的重點菁華,都濃縮在開頭的漫畫故事〈林添丁飼豬起厝記〉中,透過虛構人物林添丁現身說法,告訴大家他如何靠著《養豬便覽》傳授的知識靠養豬為副業,一年之內就可增加收入,翻新老厝。
〈林添丁飼豬起厝記〉的繪者沒有明確標示,曾和《豐年》合作的漫畫家並不少,如何判斷此作品是出自楊英風手筆?就藝術史領域的整理成果而言,出現於〈林添丁飼豬起厝記〉的人物與豬曾被另外畫成單件作品收錄於《楊英風全集》(第4卷,頁283);此外,對比楊英風有署名的漫畫類作品,至少可辨識出封面與其中三格的豬,具有楊英風在他處曾經用過的迪士尼風格(如圓胖的造型,賦予通常用在人類臉上的眼神與瞳孔,加強了討喜的表情)。
關於〈林添丁飼豬起厝記〉的內容,學者孫祖玉在期刊論文〈美援時期(1951~1965)之臺灣漫畫類型調査研究〉已有詳細介紹(雖然文中沒有特別處理楊英風的部份),有興趣者請搜尋閱讀。其中她注意到畫面用了兩種筆法交錯:「密集的線條在母豬的描繪、豬舍乾淨重品質的磚頭描繪……」,而「仔豬的擬人與友善,為農友帶來財富與興旺後代的仔豬,象徵著正面的意義」,因此,雖然「卡通式畫風與配種解說圖畫法」相異,卻「於漫畫中取得和諧兼具的線條表達,線條導讀之閱讀 情境能夠順暢貫穿情節」。
.
1955年出版的《養豬便覽》作為臺灣農業發展的史料,可窺見當時臺灣養豬還作為家庭副業時的理想型態。根據汪玉貞〈農業100年精華-揭開臺灣畜牧歷史展風華〉的概要整理,1953年臺灣養豬產業的企業化經營始由台糖公司起步,1963年中央推動「綜合性養豬計畫」,使得民間養豬水準在數年間提升,「許多養豬戶也由原先的家庭副業形態轉為專業經營模式」。
前面已提到,行政制度面向仍是現當代農業漫畫裡反覆出現的重要題材,不過從商業性、受市場歡迎的作品中,譬如劉興欽與荒川弘的農業漫畫作品,可發現敘事視角往往不是透過執政者,而是務農者,換句話說,佔據核心位置的是務農者而非中央執政階層。從這層面來看,〈林添丁飼豬起厝記〉含有某種過渡性,一方面它確實含有政策性的宣導教育意味,一方面它採用務農者的視角說故事。這種過渡性如果參照《豐年》其他作者完全走政策宣導型態的養豬漫畫,譬如〈農業知識漫畫─養豬新智識〉(1960年4月16日),會更為明顯。
因此,《養豬便覽》不只是用來佐證臺灣農業發展的史料之一,《養豬便覽》中的〈林添丁飼豬起厝記〉作為漫畫發展的史料,能放在楊英風的作者論論述下理解,也能放在農業漫畫這個類型在大眾流行文化中的形成與收受來思考,如此或可增加我們對於漫畫本身的認識。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NationalComic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