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72的網紅區諾軒 Nok Hin A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owTV選舉論壇 | 庫房水浸?有錢可以點用??♂】 我主張... ??♂ 派錢可以,更要長遠規劃 ??♂ 唔好盲搞大白象基建 ?? 要投放多啲去教育同醫療 ?? 唔好唔記得全民退保啊 ———————— 財政預算案公佈在即,預料庫房將有千億盈餘,推行利民措施、增加社會投資刻不容緩。 ...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的推薦目錄: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媽媽說紅茶是鹹的】— 研究指出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88歲林吳金枝罹患失智症,剛開始忘東忘西,行為變得異常,把醬油當成紅茶喝,重複買鍋子,還幻想媳婦是老公的小三;她的兒子林進民用手機紀錄陪伴母親的艱辛血淚史,並將10年累計1000個小時濃縮成1小時紀錄片。
■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主角林吳金枝的兒子林進民分享他紀錄、陪伴失智母親10年甘苦。林進民說,當初紀錄媽媽生活點滴只是想留做紀念,沒想到拍了10年,早在10年前媽媽就出現失智症狀,例如媽媽常重複買東西,鍋子、刷子買一堆,忘了煮過很多飯,四處藏東西、找東西,找不到就說別人偷走。
林進民表示,有一次在家裡聽到媽媽喊說「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他楞了一下跑去看,媽媽竟站在冰箱旁喝醬油。還有一次他載媽媽去菜市場,先讓媽媽在雜貨店前下車,他停好車返回,竟聽到媽媽向別人說:「哪個司機很好,載我來,還給我1000元。」哪時候他才驚覺媽媽可能失智了。
紀錄片導演陳姜瑾也說,拍片前並不清楚失智症,看了林進民哪麼多紀錄影片,內容包括阿嬤生病初期,到她後來臥病,而當她開始拍攝時,阿嬤已空白的一張紙,拍了紀錄片後,她發現失智症還是很難懂,人生也很難懂,看起來很平淡的生活,卻很珍貴[1]。
■從Fiction(小說)到Non-Fiction(記實文學)
59歲的松浦晉也一位作家,擅長報導太空科技新聞。始料未及的是,松浦人生的轉折不是尖端科學,而是在照護失智的母親後因「男性照護先鋒」之名,引發日本社會熱烈討論。
在日本,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松浦晉也並非先例。但他以身為兒子的男性視角,記錄與母親的失智症搏鬥2年零6個月的經緯並公開出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母さん、ごめん!50代独身男の介護奮闘記)於2017年出版,迄今在照護福祉學、高齡化社會等類型中仍榜上有名。
松浦透露寫書的契機是,2015年2月確認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後,為了延後在刊物寫專欄的日期,他坦白地告知編輯部。「那就寫你照護母親的事吧。會受歡迎的唷,」編輯建議。
母親失智,攪亂了天色常藍的生活。「對我來說,照護生活就是與壓力抗戰,」松浦低聲坦承。59歲的松浦未婚,是長男。2004年父親罹癌去世後,家裡只有他與母親同住。弟弟離家自立,妹妹遠嫁德國。
松浦向來以工作為重心,對母親的健康狀況感覺遲鈍,也不關心照護的議題。直到發現母親的行為舉止違反常理,例如講話語無倫次、時空感錯亂、胡亂購買電視購物頻道上的商品、帳戶存款顯著減少、家裡雜亂無章⋯⋯,才知道母親失智的程度已達「需照護1級」(日本分需支援1.2和需照護1.2.3.4.5級),也就是排泄和入浴都需借助他人之手。
失智是條不歸路,患者的情況每況愈下。松浦從此墜入沒有盡頭的暗黑世界。
與母親的衝突隨症狀升高。有一天,身心俱疲的他從外返家,迎面所見的是廚房裡撒滿一地的冷凍食品,以及母親永不歇止的怨懟。怒火中燒,他情不自禁地舉起手來,重重地打了母親一巴掌。「居然打你媽,你這個不肖子!」母親緊握雙拳朝他衝去,全力反擊。
那晚,松浦徹底崩潰了,懊悔與無力感如浪濤般幾乎將他吞噬。母親照護床腳下那深深的壓痕和地毯上的尿漬,交替著出現在朦朧的夢境裡。一帆風順的人生早不見蹤影,置身在看不到岸邊的現實,讓他覺醒到初嚐敗仗的根源是對失智症無知,他禁不住淚流滿頰[2]。
■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
台灣目前已正式步入高齡化國家,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成長,有關失智症的議題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是失智者。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失智症個案管理師呂念諭說,失智非單純老化或記憶減退,也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一種腦部功能受損所造成的「疾病症候群」,其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基本自我照顧及獨立生活能力。
呂念諭指出,較常見的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及「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該病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病程上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退化的時間也不一定,有個別差異[3]。
■《刺胳針》[6]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也會越來越高;然而將高收入國家(high income countries)與中低收入國家(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相比較後可以發現,高收入國家的高齡人口失智的情況低於中低收入的國家,也就是說,年齡這項危險因子確實可以透過適當的方式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
目前已經較為普遍認可的失智症危險因子有九項,包括:教育層度低、高血壓、聽力障礙、抽菸、肥胖、憂鬱、缺乏運動、糖尿病與低社交生活。今年的建議中特別增加了三個危險因子:過度的飲酒、腦部的受傷與空汙。
■預防失智症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
▪第一個部分是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neuropathological damage)
執行的方針包括:控制血糖、治療血壓、避免頭部受傷、停止抽菸、減少空汙與減少中年肥胖。
▪第二個部分則是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cognitive reserve)
透過治療聽力受損、維持社交生活與受教育則是建議的方式。此外,規律的運動、減少憂鬱的發生與避免過度飲酒被建議為同時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和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
如果將這些「人的生命旅程(早年、中年與晚年)」與「危險因子」配合比較的話,可以得到以下的對照:
▪早年(<45歲):教育層度低。
▪中年(45-65歲):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過量飲酒、肥胖。
▪晚年(>65歲):抽菸、憂鬱、社交缺乏、缺乏運動、糖尿病與空汙。
除了個人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政府的功能也不可忽略。正確的政策可以帶給國民更健康與較高的生活品質,落實全民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延長可以減少早年低教育層度的問題;透過政策減少頭部外傷的活動與可能性,例如:美式足球因為需要利用頭部撞擊作為進攻手段的方式也經常造成球員罹患認知功能退化的問題。
減少國人飲用酒精的程度以及減少空汙的排放都是需要政策面的支持;另外,落實全民的心血管健康與糖尿病的預防等等措施,都是建議政府可以採取的相對應措施[4]。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而東亞地區的失智症盛行率為6.99%。國際失智症協會(簡稱ADI)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在2016年主題是「記得我」(Remember Me),就是要提醒民眾,即使罹患失智症的家人,現在可能已經不記得我們,但曾經共度過的美好時光,一直都在彼此心中[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自由時報)「媽媽說紅茶是鹹的」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首映: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36389
[2](天下雜誌)「媽媽,對不起!一個獨身中年大叔照顧失智母親的故事」:https://csr.cw.com.tw/article/42019
[3](桃園電子報)「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 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https://tyenews.com/2021/04/120783/
[4](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刺胳針》發表失智症論文精華篇: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63
[5](國民健康署)「記得我…關懷失智家人 注意早期7徵兆 預防失智症,從健康生活做起」: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6&pid=3158
[6]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2020 Aug 8;396(10248):413-44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照片
(康健雜誌)「失智症的原因是什麼?10大症狀、治療預防一次了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08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失智症 #失智症危險因子#教育層度低 #高血壓 #聽力障礙 #抽菸 #肥胖 #憂鬱 #缺乏運動 #糖尿病 #低社交生活 #過度的飲酒 #腦部的受傷 #空汙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要用四個字形容今年股市的投資主題,肯定是「政策監管」!在今年的港股投資中,基本上大部分基本及技術分析都沒有太大用途,走勢主要被政策監管影響,官方只要講一句嚴厲的話,股價就會排山倒海地跌下來,口風放鬆一點就急速反彈,例如上周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一篇名為《「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的文章,當中點名提到騰訊(0700),股價立刻急挫一成至423.6元,但中午文章刪除之後,加上騰訊迅速回應「雙減、雙打、三提倡」共七條新措施,股價即時作出V形反彈。
試問在傳統的正常分析下,怎可能知道官方何時做出政策調控,又何時會改口放鬆?除非我們可以收到官方的內幕消息,否則冇可能知道何時推出政策,但尋找位於風眼的板塊還是可以的。以下是分析政策打壓板塊時要注意的重點:
(1)民生相關:越是影響市民一般生活的板塊,中央出手的機會就會越大。政策監管的方向是很清晰的,主要是糾正民生痛點,讓經濟發展走向良性有序的軌道。例如闊太買不到奢侈品及名牌包包、年輕人買不到貴價運動服飾及波鞋、普通人去不起五星級酒店等,這些事情不是民生痛點,政策監管的風險就會比較少;但對於基本民生需求,例如住屋、教育、叫外賣等,監管就會比較重手。
(2)減低育兒開支:中國出生人口連續下降,目前的生育率只有1.3,出現人口老化及勞動力萎縮等潛在問題,所以中央推出三孩政策以增加生育率,但得到的反應卻是差強人意,主要原因是養育孩子的經費實在太貴,讓很多女性根本不想生小孩。內地近日加強監管教育培訓行業,主要是衝着減低育兒開支而來,結果血洗全線教育板塊,估計其他與育兒開支相關的到板塊,未來也有一定的壓力。
(3)醫療及醫藥:我相信醫藥是除了房地產及教育之外,受到最強力政策監管下的板塊,雖然自從2015年以來的醫療行業改革,行業算是稍為回到較健康的發展方向,但對於一般普羅大眾的負擔能力來說,中國的醫療及醫藥費用仍是偏貴,是中央政策監管的風眼板塊。
(4)手遊及網絡遊戲:這絕對是監管風眼中的重點,就算騰訊提出雙減及雙打等措施,但範圍只是未滿十二歲的玩家禁止在遊戲內消費、防止兒童冒充成年人遊戲等,這些措施絕對不可能滿足監管當局的需求,估計未來將會有更多辣招出台,打壓會越來越嚴重。
(5)房地產: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央一直在用各種方法壓制國內房地產樓價,但結果卻是越壓越升,目前中國不少城市的房屋呎價,已經超越歐美主要城市,但平均收入卻只是歐美的數分之一。所以國內的房地產市場,永遠都會受到政策嚴重監管的板塊,未來很長時間都不會停止。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5263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區諾軒 Nok Hin A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NowTV選舉論壇 | 庫房水浸?有錢可以點用??♂】
我主張...
??♂ 派錢可以,更要長遠規劃
??♂ 唔好盲搞大白象基建
?? 要投放多啲去教育同醫療
?? 唔好唔記得全民退保啊
————————
財政預算案公佈在即,預料庫房將有千億盈餘,推行利民措施、增加社會投資刻不容緩。
全民派錢有利低收入及N無人士,達到短期紓困的作用。相比退稅、退差餉,基層未必可以得益,而全民派錢所能支援的群體則更為廣泛。不過,長遠而言,政府有必要做更多長線的社會投資規劃,如增加教育、醫療的經常性開支,以及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現時香港在教育方面投放的資源,只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3%,遠較其他發達地區的7%為低。面對學童自殺問題,中小學教師就業不穩定、行政工作過多等問題,政府有必要增撥教育經常性開支,令合約教師可轉為常額教師,增加班師比以降低教師工作量,促進師生交流,協助學童解決成長及課業的壓力。長遠令香港教育制度能拆牆鬆綁,愉快學習。
另外在醫療衛生方面,香港在其中投放的開支只佔GDP 5.7%,遠遜於美國(17.8%)及日本(11.4%)。現時床位不足、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都反映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急需增加資源。加上人口老化,未來對醫療系統的需求將會大幅上升。若政府能急市民所急,就要盡快投放資源培訓醫生、護士,並集中解決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大的問題,令醫院不再是戰場。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因應少子化應有積極的移民政策20171019】
少子化嚴重,衝擊層面甚廣甚巨,立委鍾佳濱要求內政部必須有積極的移民政策,才能延緩台灣人口結構惡化,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未來大方向將朝更開放的方向走。
鍾佳濱質詢指出,台灣在2025 年人口開始遞減,預期2061年人口只剩1700萬,不只勞動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85%降至51%,住宅供需也會出現變化,首次購屋人數將銳減,但因人口老化而釋出的房屋所有權人數則倍增,住宅政策必須有所因應。
在教育方面,18歲至21歲的大學適齡人口,10年後將由現在的123萬人減剩77萬人,大減近4成。當年在出生率下滑的同時,我們卻大幅擴充大學數量,衍生今天大學退場棘手問題。
兵役方面,未來要填補國軍員額空缺,必須招募志願役3萬5千人,但今年預計招募的1萬5千人,上半年只招到4千3百人,嚴重不足,未來如何去招募多出的2萬人,令人質疑?未來要實施全募兵更讓人憂心。
長照方面,失智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化衝擊長照體系。
鍾佳濱表示,日本2008年人口開始負成長,台灣雖在2025年才開始,但人口結構惡化程度卻比日本嚴重,日本去年減少31萬人,但因補入移民人口15萬人,所以總人口數只減少16萬人。目前許多國家都有積極的開放移民政策,像韓國自2010年開始同意雙重國籍,到2014年移民佔人口的比例提高了一倍,新加坡、美國的移民人口比例也相當的高。
鍾佳濱強調,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嚴厲挑戰,他會持續追蹤督促國發會提出上位的人口政策,而內政部也應有積極的作為,責無旁貸的提出移民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以延緩人口結構惡化。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立法會在2月16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場討論主題為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土地短缺及房屋樓價高企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認為政府首要任務是制訂適切的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快興建公屋和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保障所有市民都能安居樂業。
我認為政府可從檢視現時城市規劃和改變土地用途政策著手,在發展新市鎮的同時,也要檢討如何活化舊區,妥善利用空置建築和土地。作為新界東議員,我亦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區內的交通配套,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質素。
其次,舊區樓宇老化日益嚴重,政府須制訂相關應對措施,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協助小業主進行樓宇維修及管理。促進樓宇的維修和保養能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長遠來說,對房屋單位供應有正面幫助。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到,截至去年12月底,預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的供應量達94,000個單位,比本屆政府上任時高出45%,是過去12年以來的新高。但特首同時承認,公屋用地供應仍然落後,公屋輪候時間明顯延長,若政府及社會不下定決心加快覓地建屋,房屋問題仍然難以解決。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於去年12月提交的《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5年,本港公營及資助房屋的總建成量約為94,500個單位,平均每年只有18,900個,比長遠房屋策略原訂每年建28,000個單位的目標,足足少了9,100個單位。公屋輪候冊的輪候人數已接近30萬,改變富戶政策都未必能夠紓緩輪候冊大排長龍、市民等候上樓時間越來越長的問題。所以,我希望特區政府加快建屋進度,兌現輪候冊3年上樓的承諾。
主席,根據政府統計處於去年4月底公布的2014/15年度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結果,在衣、食、住、行四大範疇中,每戶在住屋開支方面的負擔最重,平均每月開支為9,894元,佔住戶總開支34.3%,比2009/10年度增加近4成,創歷史新高。
此外,根據美國環球物業顧問研究中心今年初發表的最新一份「全球住房負擔能力調查」報告,在全球20個房價最貴、市民最難負擔的城市中,香港繼續排名首位,成為世界之最,香港樓價中位數高達高庭入息中位數的18倍,顯示本港樓價已達到極難負擔的水平。
市民除了要負擔沉重的住屋開支,同時亦要面對居住環境差、單位面積狹小的問題。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在2013至2015年間,劏房單位數目上升了32.7%,約有88,800間,居住人數增加至接近20萬人。最近,深水埗有劏房發生火警造成一死兩傷,反映了現時劏房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和消防安全問題。可是,如果他們被迫遷亦會面對無家可歸的慘況。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為劏房居民提供適切支援,並採納新民黨的建議,重新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
主席,對於不少市民來講,要「住得起、住得好」,到今時今日相信已變成一種奢望。我希望政府能從兩大範疇著手,第一是檢視現時城市規劃政策,第二是審視本港改變土地用途政策。我們不單單可以發展新市鎮,也要在舊區尋找空置或發展停滯的地皮,研究如何活化歷史建築和空置校園。
另外,新界東有很多偏遠的鄉村,例如沙頭角和西貢,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交通配套設施和推動該區旅遊景點的發展,讓市民能安居樂業,往返工作地點也更為便利。
此外,我想講另一個同房屋有密切連繫的樓宇維修及管理問題。本港樓宇高齡化與人口老化問題同樣迫在眉睫,政府有需要及早制訂應對措施。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會推出第3期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加強對舊樓業主的支援,並協助「三無大廈」業主成立法團及支援法團履行責任。然而,有關措施對小業主的支援實屬有限,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統籌有關工作,為小業主提供更全面、更具效率的樓宇維修及管理的支援和協助。
主席,做好樓宇維修及管理,將可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無疑對住宅單位供應會有正面幫助。
人口老化問題的措施 在 人口減少老化對國家經濟的重大影響,也正成為歐美、中國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人口 減少 老化 對國家經濟的重大影響,也正成為歐美、中國、韓國等世界各國面對的嚴峻考驗。日本在這一 問題 上,在世界上都是最嚴重的,因此應對 措施 備受世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