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緣何成為西歐國家中最肥胖的?- Sue Quinn
英國人是西歐國家「第一胖」。據估計,英國成年人64%體重超標,即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其中包括28%的人BMI指數高於30,屬於肥胖。
減肥可能從未像現在這樣急迫。因為有證據顯示,肥胖可以增加新冠感染和重症風險。
事實上,英國人是越來越胖。1990年代,英國肥胖症比例為14%,今天這一比例正好增長了兩倍。其中超級肥胖(BMI在35以上)的人高達10%以上。
當然,英國並非唯一一個面臨人口持續肥胖的國家。全球範圍內,大約有39%的成年人體重超標,其中肥胖比例佔13%。
肥胖無疑會給醫療體系、經濟乃至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以英國為例,據估計,英國國民保健系統(NHS)2014/2015年花在與肥胖有關疾病上的開支就高達61億英鎊(約為600億人民幣),這比警察、防火與司法系統加在一起還要多。
英國怎麼成了西歐第一?
肥胖可以增加罹患許多慢性病的風險,包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一些癌症以及抑鬱症等。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80萬人死於體重超標或肥胖症。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英國的數字表明,它在OECD這個由36個富裕國家組成的團體中體重排名為第10位,在西歐則排名第一。
那麼,為什麼英國肥胖人口如此之多、而歐洲其它富裕國家肥胖人口比例--例如意大利(46%)、瑞士(42%)以及荷蘭(47%)--的情況相對要好一些呢?
首先,超重與肥胖的原因複雜且相互關聯,而且還因國家而異。因此很難確切指出英國相對更加肥胖的凖確原因。
OECD的資深健康經濟學家切奇尼博士表示,英國人所吃食品的數量和質量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9年在與人合作的一份題為《肥胖的沉重負擔》報告中,切奇尼博士說,吃健康飲食的英國人還不到三分之一。他表示,英國人喜歡含糖飲料是問題之一。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歐睿信息諮詢有限公司(Euromonitor)匯編的數字,2020年英國人人均消耗的含糖碳酸飲料為78升。
相比之下,荷蘭:61升;瑞士:58升;意大利:34升。
與此同時,英國人吃水果和蔬菜也相對較少。
雖然OECD成員國中很少有幾個國家的人能吃夠每天5份果蔬的推薦量,但英國的情況顯然更差。
以去年為例,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英國平均每人食用的果蔬是101公斤;意大利則為160公斤。其它國家:瑞士:108公斤;荷蘭:113公斤。
此外,英國人活動量也不夠,再加上最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人久坐辦公室,這也是造成英國人體重上漲的原因。
據全球肥胖聯合會的統計,36%的英國人運動量不足。
切奇尼博士指出,這一情況還不僅限於英國成年人,與西歐國家兒童比較,英國兒童的活動量也比較低。
他在報告中說,英國5-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有31%體重超重或是肥胖,高於其它OECD國家和世界最大經濟體G20集團的平均水平。
英國人對食品態度不同?
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運動與肥胖學教授蓋特利認為,基本的文化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英國超重和肥胖者更多的原因。
蓋特利說,英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以及吃飯時間、特別是午餐時間和西歐其它地區存在差異。
他解釋到,西歐許多國家更重視飲食文化。對他們來說,用餐是一天中非常重要和特別的時段。它也是大家坐下來交流,與朋友、家人共享的時間。
在法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吃飯可以持續幾個小時。但在英國,「嚴肅吃飯」並沒有融入人們的社交和文化中。
英國人很少在工作時走開、認真地去吃頓午餐(英國人通常隨便買個三明治在辦公桌前解決問題),但這在許多西歐國家卻非常普遍。
蓋特利表示,英國人經常匆忙吃完飯,但可能1、2個小時後又餓了,於是又去吃。就這樣,一天當中不斷地吃,完全混淆了吃飯和工作時間。
英國人更愛吃零食,這一點在全球肥胖聯合會的統計數字中得到了證實。該數據顯示,英國成年人比許多其它歐州國家人消費甜食和鹹味零食的數量更多。
例如, 2016年英國人每月平均吃掉700克甜/鹹零食,雖然比愛爾蘭少(770克),但卻比荷蘭(625克)以及意大利(192克)多得多。
華威商學院行為科學家弗拉夫教授表示,英國人吃零食多的部分原因是重視生產力以及工作時間長。
他說,吃零食往往發生在工作場所,人們為保持體能而吃零食。弗拉夫教授補充說,英國是歐州工作最努力的國家之一,總是沉迷於提高生產力,這是英國人不停吃零食的一個原因。
另外,弗拉夫教授認為英國零食文化另一原因是近年來外賣市場增長強勁(雖然受新冠疫情和居家工作影響這一趨勢受到一定限制)。這意味著人們時時受到零食的誘惑和提醒,難以抗拒。
減肥政策可以解決問題嗎?
劍橋大學飲食與活動研究中心最近的報告顯示,英格蘭過去30年的減肥政策基本上是失敗的。
該報告指出,減肥政策的設計缺陷、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以及未能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等都是造成英國肥胖率沒有下降的原因。
蓋特利教授贊同這一觀點。他說,英國曆屆政府對減肥政策說得多、做得少。他表示,跟歐洲其它地區相比,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對治理肥胖成因複雜問題的投資也一直不足。
例如,荷蘭的兒童肥胖率是歐洲最低的,荷蘭在這方面的投資要遠遠大於英國。因此,他們對這一問題處理得更好也就毫不奇怪了。
全球肥胖聯合會在其網頁上發表的報告也指出了英國曆屆政府在治理肥胖方面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該報告的專家們認為,那些為減肥而掙扎的人經常需要「堅持不懈和主動爭取」才能得到治療。
但全球肥胖聯合會說,這不利於那些社會經濟地位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在英格蘭最貧窮地區,成年人及兒童肥胖率要遠遠高於相對富裕的地區。
英國政府承諾要努力解決肥胖問題,但強調由於成年人和兒童肥胖普遍存在已經數十載,要想看到成效還需要時間。
英國衛生部的發言人表示,政府的《衛生與保健法案白皮書》為減少肥胖制定了最廣泛和大膽的計劃,其減肥政策致力於讓家庭能夠更容易地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減肥如何從我做起?
蓋特利教授相信英國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以及具有長遠目光來減少肥胖率。它包括解決與用餐時間有關的「深層」文化問題、以及多吃果蔬和減少對含糖飲料的需求。
同時,還要尋找鼓勵家人和家庭一起坐下來用餐,這一點也同樣重要。
蓋特利教授解釋說,我們都知道壓力和緊張會影響飲食選擇,因此向年輕人和他們的家人傳授如何應對壓力的技巧也至關重要。
家人圍坐一起吃午餐,社交互動非常強大,它可以減少依靠安慰食品來緩解壓力,帶來連鎖好處。
英國衛生部發言人說,政府議程中包括解決兒童肥胖問題。他指出,這包括將禁止晚上9點之前播放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食品的廣告,並已就這些食品的在線廣告全面限制問題進行了諮詢。
從2022年4月起還將限制零售商對非健康食品和飲料的促銷;英格蘭學校將在2020-2021學獲得3.2億英鎊的體育、運動補貼經費。
原文:BBC中文網
#健康 #飲食
人口政策白皮書2022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融時報】誰讓「80後」家長內卷?
楊楊:中國年輕一代父母希望孩子具備數學思維的期望,在很短時間內變得迫切起來。更要緊的是,期望已經轉化為購買力,火花思維們的爆發來勢洶洶。
中國年輕一代父母希望孩子具備數學思維的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迫切起來。
從「數學思維要不要從小抓起」、「數學思維怎麼提升」到「數學思維培訓哪家好」,相關的討論與訊息分享已經不局限於家長們的朋友圈,也成為一些公開訊息平台上的熱門話題。
更要緊的是,期望已經轉化為購買力,而且來勢洶洶。2018年3月12日,火花思維第一節課時只有四名學員,而他們近期公布已經擁有超過25萬學員,每天在線就有8.5萬人,人均花費在5000元以上。
掏錢的主力就是「80後」。2019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為29.13歲。也就是說,「80後」的下一代集中出生在2010年後,而3-10歲的兒童恰恰是火花思維們的目標群體。
可在2017年末,在線數學思維培訓還是個空白領域,2018年5月前它的百度指數還幾乎是零。短短兩年半內,為何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能橫空出世?這很難用「重視素質教育」來解釋。「快樂學好數學」或許是一個遠期目標,但家長們更為現實的壓力,恐怕還是怎麼能讓孩子「跑贏同齡人」,跑進好學校。
在數學思維賽道里,火花思維只是個縮影。而在學前和K12的課外培訓市場中,數學思維也只是一個映照。
「沒想到」的風口
數學思維就像一座火山,市場在短期內爆發了。
這個賽道中的企業因此坐上了火箭。豌豆思維的創始人於大川曾多次公開表示,2018年7月他們的單月營收還只有5萬元,到了2019年9月這個數字就已經突破5000萬元。
「超預期」的發展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18年火花思維融資時,它的創始人羅劍被投資人反覆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當年會有多少學員」。他當時的答案是「6000個」,但到了2018年年底,火花思維的學員數量已經超過1萬名,超出目標近七成。
資本也沒能預測到這一點。最早投資火花思維的一家VC機構說,「(它)後來的增速,超過了商業計劃書的預測。」不到三年,火花思維已經躋身「獨角獸」公司之列。
如果火花思維是顆水珠,它折射出來的現實,是整個數學思維在線培訓市場的突然暴漲。2019年底,券商和第三方市場機構就認為,這個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100億元,而且未來還有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此時,距離「數學思維」在百度指數上發出聲量才一年半。
無論是眼下的高增長,還是未來的大市場,哪一條都是吸引淘金者的利器,各路玩家於是紛紛入局。專門做數學思維的培訓機構中除了火花思維、豌豆思維,還有你拍一、愛因思維、麥斯數學等十多家。有流量資源的在線培訓品牌們也來插上一腳,網易有道、掌門一對一、猿輔導都推出了相關子品牌。好未來在自有的摩比思維館之外,還全資收購了熊貓博士,佈局思維培訓賽道,甚至以英語培訓起家的VIPKID,也已經著手來分一杯羹。
蜂擁而來的還有資本。火花思維還是個典型案例,兩年半內它從各家投資方獲得的融資已經超過4億美元。在國內投融資市場一片蕭瑟之中,數學思維在線培訓市場顯得尤為喧騰。騰訊、軟銀願景基金等資本方近期領投下注算是個標誌,移動互聯網的大風口雖然已經到了尾聲,數學思維卻乘風起舞了。
政策吹起「龍捲風」
但投資人也在納悶:為何沒能預見到這個市場的爆發?一家VC基金透露,他們的投資人曾問過,「你們低估了什麼因素?」他們的答案是,「也許低估了『80後』對互聯網教育的需求。」這一代父母普遍看重子女教育,也更願意為此花錢。「80後」是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普及的親歷者和受益者,也是普遍高學歷的一代家長。
可這仍沒法解釋數學思維市場的突然爆發,儘管它在線下的發展也不算太慢。2009年精銳教育創辦「至慧學堂」,2011年好未來也開設了摩比思維館。截止到2019年5月31日,至慧學堂在全國有93家線下學習中心,2019年前三季度的凈收入也有3.52億元。
催化劑很可能是一系列政策的變化。從2018年2月開始,國務院、教育部在內的多部門密集動作,學科類的課外培訓機構迎來一波整治浪潮,其中的關鍵詞是「減負」、「叫停與考試掛鉤的各類考試和競賽」,一個重點是幼兒園的「去小學化」。政策出台與「數學思維」作為搜索關鍵詞的熱度提高之間,有時間上的同步性。
長遠地看,這確實是引導家長、培訓結構轉向「能力培養」的指揮棒。除了能快樂地學習數學之外,還要重視「邏輯推理、空間認知、數學辨識」等能力的培養。可體系內的教育人士也承認,靠現行的學校教育是實現不了的。
而它給家長們造成的更大現實困境是,幼兒園升小學的競爭壓力還在,他們理想中的學校挑選學生的規則沒有變,奧數競賽或者底層的邏輯思維能力仍然是考察重點之一。僅北京一個城市,2020年入學的小學生人數就有21.7萬人。
雙重壓力之下,家長們被趕到了數學思維培訓這一邊。他們大把花著錢,而市場上的服務和產品還都是「1.0版本」。哪家思維培訓機構更好?還沒有公認的答案。甚至連數學思維該教什麼、該怎麼教也還都有爭論。家長們對此的迷茫,甚至催生出了測評培訓機構的生意。然而一堆指標之外,家長們最終掏錢的因素很可能仍是「孩子能聽得下去」。
「80後」:還是得內卷
畢竟,這是數學。很多人即使當了父母,還在被學不好數學的恐懼支配著,另外一部分人的焦慮則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這也讓培訓機構覺得大有可為。他們經常引用的一組數據是:2017年100個中小學生中有47人在參加數學課外培訓,在語數英三個基礎學科中提升速度最高,從8%躍升到46.9%。不過與英語相比還有很大空間,英語課後輔導在中小學生中的滲透率高達81%。數據來自騰訊數據實驗室和艾瑞諮詢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白皮書》。
然而現在,這已經不是全部了。去年體育納入中考必考科目,體能培訓班隨之火了,短期內學員人數暴漲。這種效應也傳導到了小學甚至幼兒園,成為家長們的新煩惱。跳繩已經不僅是幼兒園、小學的必考項目,還和期末總評掛鉤。市場上已經有專門的跳繩培訓班,一節課收費200元。
家長們不敢放棄任何一門課。因為很難預料下一輪政策調整中,哪一門課會受到「重視」。果然在體育之後,教育部今年10月中旬表示,「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可以預見,這次的新政又會帶火美術和音樂的課外培訓市場。
一邊是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另一邊還得學得夠好。素質教育雖然是大趨勢,升學制度卻越發精英化。從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上大學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大家都是大學生」,但如果「985」、「211」才作數的話,那仍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而競爭已經大大前置了,誰能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才有更大可能上好的大學。於是,傳說中的天才兒童們越來越低齡。「80後」父母已經加入「內卷」進程。其他人也不介意再推上一把,比如培訓機構們。即使打著「慢成長」旗號的公司們,也要對著家長們喊話:要抓住機會,贏在起跑線上。
#家庭 #社會 #教育
人口政策白皮書2022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我在昨天的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我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
疫情之下,各國都在進行轉型規劃。其中,高等教育如何在台灣整體國家發展的藍圖中,扮演關鍵的人才培育,以及帶動國家社會高格局的思考與心靈涵養,是教育部目前就必須著手討論的策略規劃。
同時,台灣社會正經歷人口的急速變遷。我今天想先談談產學合作中,教育部應該要有的策略思考。
#產學合作
#教育部要做大學的後盾
#不是任由產業引導高教
教育部目前準備推出 #產學創新沙盒條例,以符合國家整體發展目標,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栽培拔尖研究能力的博士生。
主要施行方式是開放企業共同出資,於國立大學成立重點產業領域學院,招收碩士以上學生,並在招生、教職員進用與敘薪上給予彈性與高度自主,鬆綁人事、財務、採購、招標等各式法令。但仍以「大學法」的「大學自治」及「校務基金」為主軸設計,因此「政府」在整體設計仍然是「沒有牙的紙老虎」。
我認為,大學與企業對「人才」的定義不同,人才培育不應該市場化,企業要的人才,不會等於台灣整體社會需要的人才。
既然是國家整體戰略規劃,政府的引導角色應該更為重要。
為此,我也要求教育部:
✅高教創新沙盒條例,需要把國發會、教育部、經濟部、科技部放進機制內,最為整體引導、監督及管理角色,#避免國立大學公共財為特定產業所用。
#私校也有產學合作
#校產公共性也需要把關
再舉個案例,私立聖約翰科大才剛剛返還對教師的欠薪(詳情可以看👉 https://www.facebook.com/daan4fanyun/posts/4056676591028943 ),就在同一天還有一個新聞,聖約翰將和財團合作「樂齡宅」。
其中,學校將配合樂齡宅住民,共享校內中心、圖書館、游泳池及健康體能訓練等場域;也鼓勵學生於就學期間即進入樂齡宅擔任工讀與實習。
產學合作是好的,但這樣的合作,可能會造成,本來專屬於高教資源的校地、建築物和資源,專屬開放給特定對象,甚至打著「社會福利」以維持「公益性」。
但如同前面所說的,就算真的符合「公益性」,也不等於「公共性」;本來國家投入的「高教資源」不該任由私校經營者自行轉換為「社福資源」。
#台灣高教正需要把危機化為轉機
#教育部應有長遠規劃
#引領2035年的高教願景
目前教育部最完整的重大政策,是從2018年至2022年的「高教深耕計畫」,5年總共投入836億元。
我稍微看了2020年核定經費,總共有152所大學拿到經費。國立大學平均3億、私校和技專院校大約六七千萬。
高教深耕的計畫看起來目的是「全面提升大學品質」,但看不出對於15年後的台灣高教分佈的影響是什麼。看起來比較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用各式各樣單點式、短期式的計畫堆疊起來。
台灣上一版的高教白皮書是2001年訂的,至今已經時空背景完全不同,需要一個有遠見、具前瞻性的高教政策。
面對數位時代的全面變革,同時因為少子女化造成生源人數大幅減少,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一個回應社會變遷,又能接軌國際脈動的策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