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2日
(甲)
地點: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人物:道光帝、林則徐
事件:
林則徐獲道光帝第七次召見。
(乙)
地點:澳門
人物:義律
事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1801-1875,38歲),為如何管制其本國的僑民行為而感到困擾,因此寫信向英國政府尋求指示,在致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1784-1865,又譯「巴麥尊」,55歲)的公函內,義律聲稱:
「無論如何,由於我深信急迫需要通過英國法律或中國法律加以控制,所以我最恭敬地把這些意見提交女皇陛下政府仔細考慮。當我通知閣下,在我接奉不同指示之前,我認為我有責任對於按中國法律逮捕和懲罰一名英國臣民(不論他犯有什麼罪)一事抵制到底時,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焦急情緒將是更加可以解釋的,最近具有最嚴重性質的犯罪行為每天都很可能發生。(註1)」
解說:
義律於1834年7月15日跟隨律勞卑勳爵(Lord Napier 或 William John Napier,時47歲)抵達中國,在澳門辦公,擔任貿易專員秘書。律勞卑非常好戰,早於1834年已提出佔領香港。律勞卑在同年逝世後,義律獲升任為駐華商務副總監,並隨後經帕麥斯頓提名後在1836年12月,接替羅便臣爵士(Sir George Best Robinson,時42歲)出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Chief Superintendent of the Trade of British Subjects in China)一職。駐華商務總監一職隸屬於英國外交部,因此總監須依從外務部的政策,權力十分有限。大抵而言,英國在1830年代主要由英國自由黨執政,鼓吹自由貿易,因此總監的主要任務是維護英商的利益,並尋求與清廷進行平等貿易。義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一職後,繼承了律勞卑的政策,要求中國開放門戶。而由於義律須要維護英商利益,更運用權力協助煙販走私鴉片,間接也使鴉片在1834年後的輸入量持續急升。義律對清廷態度十分強硬,不肯輕易妥協,最終促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的貿易門戶亦從此被強行打開。
此信寫於林維喜命案發生前的半年,反映當時中英兩國因為英商走私鴉片的問題,致使關係日益緊張,也為挑戰中國的法律和司法自主權埋下了伏線。
帕麥斯頓(巴麥尊)於5月13日收到此信。
帕麥斯頓是英格蘭第二帝國時期最著名的帝國主義者,他的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英國歷史學家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1931-)對他有如下評價:「英國對華態度除受到各種不同觀點的影響外,有一個人對英國的對華政策施加了最重大的影響。在長達三十五年的時間裏,固執己見、敢於冒險、極為保守的自由黨人巴麥尊勛爵亨利·坦普爾,一直支配着英國外交政策。巴麥尊1807年以托利黨人身份直接從劍橋當上了海軍大臣,首次掌握實權是1830年出任格雷勛爵輝格黨政府外交大臣。即便巴麥尊不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政治家,他任職時間之長,也足以使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1830到1865年正是英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巔峯時期,在這段時期,除了極少數年份外,巴麥尊始終在外交大臣、內政大臣、首相等英國政府的最高職位中佔有一席之地。(註2)」
註1:《義律海軍上校致巴麥尊子爵函》,1839年1月2日。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2。
註2: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二章:兩個王朝 – 東印度公司的崛起〉。
#知史討論 | 「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細品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品質,例如「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朋友與利益並不相衝突。若上升到全人類層面,同體共生、和諧並存的理念,更值得三思。
你如何看待這一句話呢?歡迎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知史討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亨利 五 世 名言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徐志摩最愛的地方】
徐志摩的新詩《再別康橋》曾經是所有香港中學生都要朗讀的文本,隨便一個學生都可以唸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詩中的康橋正是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徐志摩對劍橋一木一石,一河一樹的鍾愛是出了名的。對他來說,世上最吸引的就是劍橋。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他較詳細地描寫了康橋建築之吸引迷人:「這不容易用一二個狀詞來概括,它那脫盡塵埃氣的一種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說是超出了畫圖而化生了音樂的神味。再沒有比這一群建築更調諧更勻稱的了!」他提到的是康河邊,包括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在內,附近一帶的建築。
時至今天,很多遊人都會從世界各地來到國王學院禮拜堂一睹這建築的風采。禮拜堂由國王亨利五世下令建造,從一開始就是屬於國王學院,1446年由國王本人主持了奠基禮。禮拜堂最令人讚歎的,在於其扇形拱頂(fan vaulting),複雜瑰麗,由大師John Wastell於1512-1515年建造。
在散文當中,徐志摩以巴黎、威尼斯、佛羅倫斯的河畔與康河相比,也用蕭邦的《夜曲》與之比擬,詩人說要寫心愛的地方很難,想來他是做到了。他對康橋美景和建築的描寫,在華語世界裏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建築 #名句 #名言 #智慧 #文字 #自由 #藝術 #文學 #英國 #詩
#motivation #hkig #writer #quotes #quote #england #hkiger #poems #literature #852 #cambridge #kings #travel #instagood #destination
亨利 五 世 名言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名家名言】♩.♪ “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黃金製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
— 鋼琴家 約瑟夫· 霍夫曼 (Josef Hofmann)
2020 4/1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誕辰147週年紀念
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 (1 April [O.S. 20 March] 1873 – 28 March 1943)
📹霍夫曼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升c小調前奏曲:
https://youtu.be/Uj5cNBCNcPQ
拉赫瑪尼諾夫與霍夫曼在那個時代是親密的朋友。
有一位費城的年輕的音樂評論家亨利·普萊桑特曾經問拉赫瑪尼諾夫誰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沉思片刻,“嗯,”他說:“有霍夫曼……”他又沉思了一小會兒,“還有我。”然后就緊閉雙唇,一言不發。
這兩位親密的朋友截然相反,霍夫曼五短身材,拉赫瑪尼諾夫人高馬大;霍夫曼侃侃而談、和藹可親,拉赫瑪尼諾夫沉默寡言、爽直坦率;霍夫曼是鋼琴上的調色師;拉赫瑪尼諾夫則強調力量、結構和形式;霍夫曼的演奏聽起來渾然天成,而拉赫瑪尼諾夫的演奏則讓人感覺一切都是事先規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