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部落裡觀察的人類學家?謝謝啦,太抬舉我了啊】
《唐鳳 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這本書很火紅,因為大家都對唐鳳奇特聰慧的大腦及養成過程相當好奇,
這本書很好看,非常細膩的剖析了唐鳳獨具與前瞻的想法,因此一出品,立即大賣,
但是大家或許沒有注意到這本書的執筆人【丘美珍】,正是因為她的一枝特好之筆以及同樣獨到的洞悉觀察力,才能把唐鳳大腦內在的觀點精彩完整呈現。
讀者可能也沒有注意到,只要是我寫的書,都有這位好筆【丘美珍】為我寫推薦序,
往往,我都覺得,她的推薦序比我的書還好看,總是文氣暢盪,直搗重點。
我總是要邀請她先睹為快、為我好好評寫一番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這個美珍媽咪,也是家有三個青少年啊(只是比我幸運的是,她有女兒)
向來低調的她甚少談及自己的孩子,這邊恕我幫她敲鑼打鼓搖旗吶喊一下!
美珍一家子都是學霸,先生建中、自己是北一女也就罷了,連兩個女兒都是北一女高材生,還有一個從小在書香門第薰陶下好學不倦的國中學霸兒子。
我才想請她快快出一本《我們一家都是學霸》,必定大暢銷。
正因為她的思路清晰、文采逼人,只要我寫書必定第一個拿給她指正,也謝謝她總是在百忙之中非常用心細讀而為我寫下精彩推薦文。
以下是丘美珍為我的《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所寫的推薦序。
謝謝她把我抬舉成「親子交鋒時,陪伴在父母身邊的人類學家」,哈,真不敢當啊!
對了,她還開創了社團 媽媽悅讀基地 @幸福才女讀書會
想要談教養閱讀、進入理財之門,歡迎加入喔,資訊很豐富新穎(我也是成員)
…………………………………
以下是美珍的推薦序
《在親子交鋒時,陪伴在父母身邊的那位人類學家》
一直以來,我覺得菊仙是一位「教養的人類學家」。
她寫的每一本書都帶入鮮活的親子互動現場,穿插著笑聲、讀書聲與音樂聲,當然,偶爾也有吵架聲。
但是,正是這樣原汁原味的文字,引導為人父母的我們,重回記憶中的那個場景,重新品味其中的甜蜜或心酸。
這次的新書,讓我感受到如同「教養診療室」的氛圍,只因為,書中的主題,是教養歷程中最難的那一關:進階版的青少年教養難題。
如果觀察臉書上「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群組,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哀鴻遍野」。
每天都有傷心的父母訴說,孩子如何不受教、不用功、作息混亂、沉迷手機、頂撞無理、交友不慎,令人傷心。
在這些控訴的背後,我可以想像許多家庭每天發生的親子衝突、言語交鋒,對雙方來說,那絕不會是愉快的回憶。
所以,面對捉摸不定的青少年,父母親的心情其實是無助的。
菊仙是三個男孩的母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覺得她慢慢練就了內功和外功。
所謂的「內功」,是研習教養的理論與方法,搭配對孩子各階段的觀察,從這裡發展出統整的教養心法。
而「外功」,則是實際在與孩子互動時,所運用的語彙和實際展現的行動。
憑藉著這些內外兼修的素養,菊仙在孩子國中以前,安然過關。
但是到了孩子青少年時,所有的父母都備受考驗,菊仙也不例外。
所以,她從自身參與親子現場的挫敗與衝突當中,重新得到啟發,寫成了這本青少年父母的「進階版」生存之書。
這本書裡,討論了一些最棘手的教養問題,並且穿插了對青少年的深刻洞察。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幾句話是:
•教養好孩子,是不斷「加分」:在書裡,菊仙引用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體悟說:教養好孩子,是不斷「加分」,而不是不斷「扣分」。
身為父母親的我們,心中有時會出現一個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如果孩子的現況不如我們的預期,第一個在我們心中出現的想法是:
修掉孩子的稜角,讓他們長得跟我們想的一樣。
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心中孩子的面貌,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五官分明且線條寫實,但孩子真正的樣子,是亨利.摩爾的「蝴蝶」,自由溫暖且蟄伏待發?
正因身為父母的我們,也不一定清楚孩子真正的樣貌,所以,心懷謙卑地與孩子一起探索及對話,變成一種必要的修練。
在親子對話的時刻,把孩子想成一塊等待他們自己蛻變成型的陶土,為他們加分,陪伴孩子找出自己本命的模樣,這是身為父母的榮幸。
•欣賞孩子的「反骨」,因為其中藏著快速茁壯的思辨力:
書中提到,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參加告別式,送走祖母時,對於喪禮主持人帶著哭腔,制式且商業化的主持風格提出質疑,覺得那樣十分虛假。
在開口斥責不孝之前,如果回到原點去想想,孩子講的難道沒有道理嗎?哀悼家人的場合,為什麼需要「表演」?
安靜且誠心、肅穆的送別,難道不好嗎?會不會,因為有愈來愈多人,覺得想要有不一樣的告別式,最後,成了創新的契機?
透過青少年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時,有時候,會刺激大人重新審視所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這本書裡,透過提問/回答的形式,為青少年父母解答每天都可能面對的教養難題:
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孩子談戀愛怎麼辦?
孩子已讀不回怎麼辦……在教養的旅程中,有菊仙這樣一位「神教練」陪伴,可說是青少年父母的福氣。
就讓我們一起享受這樣的福氣吧!
【書訊】
•《唐鳳 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081?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丘美珍
#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媽媽悅讀基地
#幸福財女讀書會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亨利摩爾母與子 在 Dolly's Leben in Deutschland 朵莉德國生活愛分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藝術凝聚親友關係;我們眼中的Henry Moore亨利摩爾】
昨天我們一行人約莫20位親友,公公邀請大家至博物館欣賞雕塑展,這是包家常有的家族性藝術聚會。
早些時候,公公就已規劃好這次的藝術聚會,並提前預約團體導覽,讓我們可以享受這次Henry Moore亨利摩爾的現代藝術創作撞擊。
亨利摩爾,英國20世紀初著名現代藝術雕塑家,以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於世。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型式,以創作大型抽象雕塑為主要風格,“母與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爾的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题。
一戰後,摩爾的銅雕都是受委托創作、作為公共藝術品的大型作品。他也喜歡收集了大量形狀各異的自然物體如:頭骨,漂流木,卵石,貝殼等等。並在這些物體中尋找對於自然形體的靈感。
他同時也是一位戰爭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繪畫作品,反映在地鐵中躲避轟炸的倫敦人。 這些繪畫為他赢得了更多的國際聲譽,在博物館裡,也用心設計地鐵防空洞的氛圍,彷彿讓人跌進時代的漩渦中。摩爾分别於1955年和1961年被授予英國名譽勳位和“Order of Merit”。 他是英國國家美術館和泰德藝廊的托管人,於1986年8月31日家中去世,终年88歲。至今,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摩爾的雕塑和繪畫作品,供世人觀賞。
他的作品風格總給我大氣又精細的感覺,善於在雕塑中運用光滑面及粗糙面,讓作品更加生動。觀賞的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台灣現代藝術雕塑家朱銘,猜想他也許也受了摩爾或是現代主義的影響,進而創作出獨特的雕塑作品,回想著也有點亨利摩爾的影子。
每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總帶給我難以言喻的震撼,在觀看的同時,如同也被帶進其時代背景,推想著那戰爭時代的不易及堅韌。這次觀展讓大家都欲罷不能,有些親友還相約1月時,再來參觀一次,我的公公也是他的粉絲之一,他的作品有著歷史的力量及獨到的見解,驚嘆又有趣。
更難得的是,親友間能有相同的藝術興趣,不僅增加生活的話題,也讓大家深刻的回憶從前的時代輪廓,無論他們年紀多長,此類的藝術陶冶仍是源源不斷,這是很典型的德國慢生活,從不同的角度、思想邏輯去探究出藝術的真諦,看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背後其創作靈感及時空背景,從而體現歷史文化的價值。
亨利摩爾也說,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會畫圖、會作圖,而是以人的情感為出發點,進而創作一件作品,簡單的說,就是藝術非技術面而是人性面。
情感豐富、生活體驗深的人,很容易跟藝術作品產生共鳴,這是一種天性、人性,容易去觀察及感受細微的事物。非常高興可以跟家人、朋友們一起享受美麗的藝術衝擊,我個人也很喜歡摩爾的作品,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審視不同的美感,聽聽每個人對於作品不同的詮釋,從作品中看見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堅強及恐懼。
欣賞藝術並不是一個形式感,而是從不同的時間背景、生活題材、材料收集、邏輯思考,進而找到與生命的共鳴。從他的些許作品中,可以看見個性、及當代社會的雛形,我學到的是歷史,是文化,是那世代對美的詮釋。
家人親友的情感維繫及話題延伸,透過這樣的藝術聚會,更能體現生活的樂趣,我們著重的是創新的生活態度及觀念,而非陳腔濫調的生活私事探討,時間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願大家都能找到自我的美好。
在德國的朋友,如果有時間,推薦大家去欣賞去參觀。
博物館資料如下:https://arpmuseum.org/
亨利摩爾母與子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特輯>
走訪古色古香的倫敦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驚見二十世紀現代版《母與子》雕塑,古意中埋新趣。這是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作品,洗練簡約線條中,埋藏更多親情,為經典老教堂加注現代藝術色彩。
推薦閱讀:《如何看懂雕塑》https://goo.gl/hu5Z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