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明師陳龍英教授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之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
陳龍英教授一生站在課堂上,手把手地將知識傳給一代一代的學生。陳教授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春風化雨54載,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將畢生奉獻於教育。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教授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今日,陳教授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孔子三千門生,因才施教,陳教授教學亦如是。他摒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立場出發,54年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只為讓學生能聽懂深奧的電子學。陳教授曾在專訪中說:「有時候想出了更好的教法,還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教得不夠好。」已經是在知識殿堂的尖端的權威老教授,卻如此謙遜和心繫學生,實具有大教育家典範。陳教授心中永遠將學生擺在第一位,退休後仍持續無私奉獻於最鍾愛的教學志業,直到辭世前的2020年6月18日上完最後一堂電子學。這樣的堅持,是陳教授展現的一生志業典範。
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感謝各界師長、陳教授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許多重量級評委,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施振榮 Stan哥 )、科技部前部長,台大電機陳良基教授、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陽明交大電子系所友會會長吳廣義董事長等。講座將於每年十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之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期望藉由本講座,表彰與傳承陳龍英教授之教學精神。
陳龍英教授生平簡介:
陳龍英教授是臺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臺灣第一個為培育電子專才的研究所「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在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隨即留在交大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教授成為第一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受朱蘭成學長的促成與幫助,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並由施敏博士指導博士論文研究,終於於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交大任教。歷任交大電子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亦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空中大學校長等職。
交大 資 工 研究所 名額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承大師典範 陽明交大成立陳龍英講座基金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14003358-260405?chdtv
15:092021/09/14 中時 邱立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教授陳龍英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等重量級評委。
陳龍英是台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留校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成為第1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交大任教。
陳龍英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春風化雨54載,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龍英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時至今日,陳龍英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為傳承陳龍英畢生的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各界師長、陳龍英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講座將於每年10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的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
交大 資 工 研究所 名額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微冷 差點不復在的國立交通大學?1947年交大學生的護校運動
今年2月1日,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在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是在1958年以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的名義復校。1967年升格成工學院。1979年,才恢復了完整的大學建制。從1958年在臺復校以後,交通大學一直都以交通大學為名,直到2021年,才因為併校而改名。
不過,如果回顧歷史,交通大學過去也曾差點面臨改名。
1920年12月,當時北京政府交通總長因為交通部轄下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及北平郵電學校,四校散居各地,管理困難。因此在1921年4月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將各校稱作分校,分別是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唐山學校(唐校)、北京學校(平校)。
戰爭時期,各校因為戰亂而內遷。戰事結束以後,各分校分別遷回原址,不過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原來的平校和唐校分別被改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國立唐山工學院,不再隸屬於交通大學,而是由教育部直轄的獨立學院。
因為戰後的百廢待舉,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減少教育經費並調整院系架構。除了平校和滬校被從交通大學體系抽離以外,在上海的交通大學也被下令停辦航運和輪機兩個系所。據說之後還有意將交大改名,聽到自己母校可能要改名,眾多交大學生都感到不滿。
對種種現狀不滿的上海交大學生在5月10日發動罷課。5月12日,原來的交大平院和唐院也響應罷課。交大護校委員會成立,並向教育部提出要求。
1947年5月13日清晨5點,交通大學滬校兩千五百名學生們開始集合,登上了52輛卡車前往火車站。當這支隊伍準備離開校園時。上海市長吳國楨一度趕來阻止,不過他完全無力阻止學生離開。為了不讓學生們直奔南京,火車站奉命拒絕售票給交大學生。
中午時分,上海市長吳國楨以及幾位黨政官員開始跟學生談判,不過雙方陷入僵持。因為談判沒有結果,學生們還是執意上京請願。在火車站不發車不賣票的情況下,學生們只好沿著鐵軌,在附近尋找火車。
費了一番心力找到火車以後,在機械系學生的操作下,掛載了27節車廂的火車緩緩駛入月臺。黨政官員再次來到火車站攔阻。除了官員以外,上海其他大學的學生紛紛抵達現場聲援交大學生。
在許多大學生的聲援下,晚上六點四十五分,交大學生自己開動的火車得以擺脫軍警,駛離車站,向南京前進。為了阻止交大學生,鐵路局索性將往南京的鐵軌拆除,不過,他們將拆除下來的鐵軌留在現場。交大土木系的學生隨即利用現場的鐵軌,重新將軌道鋪設好。鐵路局只好再把前面路段的鐵軌拆除,而且這次學乖了,沒有將鐵軌留在原地,交大學生們也很聰明,將駛過的路軌拆除,鋪設到前面的路段。最後,青年軍出現,試圖登上車門,車廂內的交大學生則抵死不從,死守車門。雙方持續僵持,談判仍然呈現破局。
學生代表要求教育部長朱家驊親自出面談判,在過了午夜以後,朱家驊終於來到抗議現場,最後交大學生們獲得了朱家驊親筆簽署的書面答覆,一共有五條:
交大校名不更改;
輪機、航海兩科不停辦;
學校經費依照實際需要增加,與其他大學平等;
員工名額按班級人數照章增加;
如有未盡事宜,師生及校友可派代表晉京面商。
就這樣,在當年校友們強力而積極的抗爭下,交通大學得以保留校名,迴避掉了改名的命運,並爭取到更多教育資源;在1949年後歷經了短暫弦歌中輟以後,1958在臺復校。
至於在中國的交通大學,如何演變成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和華東交通大學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