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他心中重要的那個人
就免擔心有聊到一半對方會消失不見XDDD
#Mark語錄
#就愛宅在一起加入我們社團😘 我們追劇吧
交友軟體 聊 到 一半 消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情灰暗的典型新北市陰鬱週日午後,
在MOD看了金馬獎影評們激賞的《無聲》,
期待如韓劇般被精湛演技揪心或情緒操控,結果全程眼神死。
很久沒看到如此討人厭的電影了,
劇本討人厭,剪接也討人厭,
所有角色都無法讓人喜歡或產生同理心。
楊貴媚矯枉過正的捲舌國語讓我覺得很假,
金玄彬的臉部表情好像比較適合演鬼片或殭屍片,
而劉冠廷如果再繼續用同一種髮型和臉出現在下一部台灣電影裡,
就要變成中午便當裡的三色豆,或者下一個讓我們很膩的盧廣仲。
厭世的人還是不要在台灣電影裡尋找周末的救贖比較好。
因為我們的理想人生永遠都在他方,不在新北市。
★
最近偶爾和年輕一輩的朋友相處(大約小我十歲左右),
聊天聊到一半突然被對方用手機鏡頭緩緩地滑過,
感覺在拍攝甚麼主題不明的短片,明明沒什麼好錄的。
「你剛才是在拍限時動態嗎?」我有點驚訝也有點不爽。
「是啊。」雙手還不停地打字。
我心想:馬的,要拍我的臉可以先經過林北同意嗎?
「你弄這些限動真的有人看嗎?」我希望他讀出我的潛台詞。
「有啊,我朋友會看。」可惡,他沒讀出來。
我想我不耐煩的原因追根究柢都是因為他叫我大哥。
雖然已經是可以被叫大哥的年齡了,但不想被看起來跟我一樣老的人叫大哥。
我們的人生已經夠瑣碎了,限時動態讓我們的人生更三千倍瑣碎,徹底無意義化。
★
比限時動態更受不了,
我發現最近有一個趨勢是上台致詞或講得獎感言,必須一直看著手機上的小抄。
如果小抄是便條紙,我完全可以理解。
現代人手邊只有手機沒有紙筆可以寫,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一邊看手機,一邊對著台下觀眾講話,再也沒有比這更沒禮貌的事情。
也許三五年後,看著手機對著觀眾講話即將變成一種令人厭煩的日常,但我就是無法接受。
最近有一個很紅的樂團,號稱宜蘭出身,讓我有親切感。
我看了他們的MV,想知道他們的歌到底有多好聽。
發現女主唱一直看著手機銀幕上歌詞唱歌,簡直快瘋了。
如果連短短一首歌的歌詞都背不起來,真的可以不用唱了,
而且這樣的行為一點也不潮。
★
2020年開始,台灣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
商業週刊開始在靠北,說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如何又如何,
說將來大家老了沒人幫你換尿布,以後每個人到80歲還要繼續打工。
此時我腦中浮現我白髮穿著便利商店制服,問你要不要印發票的臭臉。
但那時候便利商店還會有真人在打工嗎?
台灣本來就不需要這麼多人口,也不需要那麼多建商蓋那麼多房子。
大家早點認清這個事實不是很好嗎?
每個人時間到了就自動消失就好,不要想著要被扶養或被祭拜甚至被誰記得。
政府也不要再花我們單身人的納稅錢鼓勵生育了。
生一堆小孩不知道怎麼育兒,
只能在公共場所用 YouTube 轉移他們注意力,
害我們無辜的路人們在捷運要被迫聽一些兒歌和卡通。
真的還不如大家跟肥宅們一起單身最節能減碳。
★
雖然我跟大家一樣,
從幼稚園就開始就在學校學中文/ 國語/ mandarin,
但這幾年來我突然發現我對這語言其實沒什麼感情,
感覺只是房客借住房東的家裡,總有一天要還給別人。
這語言不屬於我。台語才是直達我心裡的語言。
我希望台語的美好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但它的博大精深連我自己聽了一輩子都無法掌握。
有時看公視台語台都覺得為什麼比法語動詞變化還要難。
如果二十年後我們這一輩成為台語流利的最後一輩,
感覺連我這種三腳貓都可以變成人間國寶。
因為文英阿姨那種連罵人都好聽的人間角色已經不會再出現了。
★
那天逛書店以為哪個小鮮肉出書了,結果近看發現是江啟臣的傳記。
但是江啟臣長這樣嗎?
翻了一下根本是1995年左右的照片,根本詐騙集團。
就連交友軟體要騙人上鉤也會放個三年前左右的照片適可而止就好。
江啟臣文筆有這麼好嗎?看了作者才知道不是他自己寫的。
我知道很多政治人物或藝人出書背後都有寫手。
話說娘娘最近也出書了,作者寫他自己,但撰文又寫著別人的名字,
所以到底是誰寫的啦幹。
★
所以有時候,逛完書店會對出書這件事有一點點反感。
這世界上太多沒有意義的書一直在出版。
乾脆都不要出,不要給任何人帶來困擾或反感最好。
我是全世界最奢侈的人。
手邊有兩家出版社給的合約,還有四家還沒談過。
可能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和台中第二條捷運都蓋好了,
不良少年最後還是沒出書。
如果結局不幸是這樣的話,
請各位將我遺忘在海邊吧,我祝福你們幸福健康。
交友軟體 聊 到 一半 消失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過一整年的疫情洗禮,原本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早已逐漸發生改變,隨之而來的生活型態的變化,除了口罩之外,或許在家中追劇、看書看漫畫也逐漸成為疫情影響下的一種生活型態變遷。在社交活動受限制的情況下,大家應該有部分多出來的時間能夠享受獨自閱讀或看電影的時光,這樣的變化是否最終會對我們原本的社會生活產生長期性的影響呢?
------------
無論是在家中忙還是在外工作,大家都渴望透過休閒娛樂來轉移疫情生活的焦慮和不舒適。除了在Netflix追劇、玩Switch、增加線上交友軟體的時間……等,對某些想遠離螢幕和耳根清淨的人來說,能直接窩進一本好書,絕對是個好選擇。
記得某個煩躁又無聊的晚上,我隨手拿起一本書,開始看《蜜蜂與遠雷》。這是日本作家恩田陸以音樂大賽為背景題材撰寫的長篇小說。故事中的四個主角:曾被捧為天才少女卻一夜消失多年的榮傳亞夜、最後一次追夢的平凡老爸高島明石、從外表到琴藝都無懈可擊的馬薩爾、握有鋼琴大師推薦函的迷樣少年風間塵,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人生角色,在一場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鋼琴大賽中相遇。起初他們看似沒有交集,卻在一次又一次彈奏的音樂裡,和彼此的生命互相迸出火花;甚至和現場聽眾和看書的讀者緊緊相連在一起、產生漣漪。隨著每一章節的賽程告一段落,我便不斷想知道「然後呢?然後呢?」
就這樣帶著急迫想追尋故事發展的心,當晚就一路把這本厚達630頁的書讀了一半。熬夜時一邊懊惱自己怎麼不等到假日再看,一邊又因為深深被書中人物所吸引,以致到睡前整個心都沈浸在看這本小說的快樂中,猜測後來的發展:「明石的練習過程如何在夢想和家庭間平衡?」「亞夜對音樂的困惑後來有找到答案嗎?」「馬薩爾如何將所思所想的古典樂和現代音樂融合?」「如果塵那麼精彩、獨特的演奏,無法得到世人認同,那麼才華究竟是什麼呢?」好似這些角色的挫折和煩惱,很容易和自己曾有的迷惘共鳴──「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應該做什麼選擇?」
然後,在那個挑燈夜讀的時光,我徹底忘記看書前的我,究竟在煩惱什麼事。
事實證明,沈浸在一本書裡,不僅可以逃避現實,更有療癒作用。書中角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現實人生,模糊了「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之間的界線。透過書中人物面對的生活關卡,我們將自己投射其中,並陷入另類現實,幾乎忘記真實世界裡那些新聞不斷重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隔離的不適,以及工作的壓力。
研究也表明,面對高壓力時,閱讀是一種應對機制。在高壓時刻,我們可以將閱讀視為一種有效的舒壓方式。因為閱讀使人的大腦充分專注、參與其中。
閱讀這件事,是讓你無法同時做任何其他事情的。不能看電視、不能收電子郵件、不能同時逛臉書,也不能一邊走路一邊看書(這樣很危險)。因為不能多重任務,所以當打開一本好書時,就表示當下只能做好一件事──好好閱讀。而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時,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好。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98/article/10506